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本贯通校村联合培养实践
——以河南省兰考县胡寨村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建设为例
2023-02-15裘江高馨远
裘江,高馨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18)
1 上海地区中本贯通现状
自2014年起,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与《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的要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开始实行职业教育重大改革举措——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即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贯通,采用“一年甄别、三年转段、走年毕业”的方式联合培养本市初中毕业生[1-2]。经过开端、调整、稳步提升等阶段,上海中本贯通教育已形成受政府重视,制定政策予以保障;社会认可,招生规模扩大;规范管理,持续推进教育试点三驾马车并行的大好局面[3-4]。
1.1 中本贯通管理规范规模稳步扩大
2014年,上海市仅有两所院校中本贯通专业点获批,至2022年末,上海即将建成80个中本贯通专业、250个中高贯通专业、20个高本贯通专业和10所新型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中本贯通教育的蓬勃发展充分证明:此类教育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或可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5-6]。
1.2 中本贯通培养特点
中本贯通教育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之间的贯通,应用型本科在贯通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应用型本科属于我国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三年制的高职专科[7]。中本贯通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总体参照标准,对每个专业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要求都做了详细规定。作为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可视为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延伸,因此在招收和考量学生时不但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还考量其职业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
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风景园林(中本贯通)专业培养形式阐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下文简称我校)作为上海市首批本科院校中本贯通教学试点单位,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为导向,努力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并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针对中本贯通生源的特殊性,培养课程设置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重视德育教育,兼容专业基础知识拓展[8]。
我校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下简称我院)风景园林(中本贯通)专业以我校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为培养基底,根据市场需求与就业趋势,结合生源及专业特点,在知识、能力课程以及综合素质活动上重点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基础知识课程设置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文体、实践和学术科研、竞赛等综合性活动,有效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基于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提供岗位实践和实训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综合提升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我院已经培养(包含在读)风景园林(中本贯通)专业学生120余名,在正确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多数学生不仅掌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养护及管理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在校—企联合培养实训中确定就业方向,毕业后从事风景园林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及教育等工作。实践经验表明,发展应用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增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实现中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9]。
3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中本贯通新实践探索
3.1 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风景园林职业教育的耦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对乡村风貌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清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举措,并向全世界作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庄严承诺[10]。
风景园林学作为处理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关系的复合型学科,通过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技术和艺术手段,积极协调人和乡村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乡村景观恢复和聚落景观提升等事关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课题。恰逢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交汇期[11],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风景园林职业教育以应用、复合、高层次的专业优势与“生态文明”耦合,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3.2 乡村振兴战略与校村合作的实践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转向参与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制定之中,校村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12]。校村合作实施途径即为高等院校承担“美丽乡村”技术下乡、人才下乡的社会责任,受助城郊乡村作为帮扶高校“产学研”科研基地,与高等院校协同培养“三农人才”互惠互助的新型合作模式[13]。
我院风景园林(中本贯通)专业重视专业产教融合与乡村产业的紧密联系,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等要求,以实践项目参与、实践基地挂牌合作等多种形式强化职业教育内涵,依托乡村现有产业基础与群众诉求,院-村共建集专业化与实践化的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将校园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拉近学生与农业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于农业、农村的认知,强化重农、爱农的思想意识,真正推动智力下乡、技术下乡,积极主动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
3.3 兰考县胡寨村中本贯通设计实践
3.3.1 基地现状
胡寨村位于兰考县仪封镇,处于开封、商丘交界处,地理位置无明显优势。胡寨村固有基础设施尚可,拥有1 850亩农田,包括有机农田试验田。气候干旱,村庄内存在的黄河故道,土地非盐碱但沙化严重,与村内地面存在5米高差。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人口的70%以上,由于青壮年的缺乏,本村不同年龄段的老人生活环境状况欠佳,亟须改善村中院落环境质量。
村落布局及存在问题:胡寨村为常规自然村,村庄布局集中、规整,村中道路及宅间路大致成方形网格状分布。村内宅基地界定明确,一户一庭院以方正居多,并由院墙围护,内部有特定放置杂物及饲养牲畜的空间,庭院空间虽大却杂乱。村舍建筑大多为双坡屋顶,采用砖混结构,有强烈的豫东地区文化特色。主要建筑材料为红砖,院墙及建筑外墙疏于打理,墙角地面夹缝松动,村舍安全系数较低(图1为村中航拍图)。
图1 村中庭院布局无人机航拍图
村落景观及存在问题: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村庄内部景观由于地区自然条件影响,内部缺乏草地灌木花坛等覆盖式绿化。居民对于环境提升积极性不高,垃圾、生活废水无有效处理设施,卫生情况相对较差[14]。
3.3.2 设计实践分析
本次道路景观改造设计实践以受邀三下乡为契机,村委负责领导提供胡寨村弘桐书院周边村内道路,作为设计改造对象,设计范围为图2红线涵盖范围的所有方面,包括道路整平、景观塑造、铺装设计等诸多方面。
图2 弘桐书院设计道路(红线)无人机航拍图
基于无人机航拍及现场实地调研,设计团队总结场地现状:设计道路两侧植被稀疏覆盖率低,未与道路邻边农田景观产生呼应,实地景观不尽如人意;书院正门前空地未进行用地平整及铺装设计,甚至出现废弃物堆积等现象;无明显标识小品及构筑物作为场地标识,整体调研结论为场地景观面貌欠佳。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带队教师强调学生要尊重胡寨村村委会的设计要求、居民生活习惯。设计过程将设计场地分为三大标段、一大节点,遵循现状问题一一对应解决的设计策略。针对设计道路两侧植被覆盖率低的问题,设计团队引用芭蕉、青枫、卫矛、栀子、海棠等基调树种,辅之黄金菊、红叶石楠、兔尾巴草等景观植物,丰富道路植被景观意象,展现示范性道路景观层级。
针对弘桐书院入口节点不够显著及入口广场未与对面农田景观呼应等设计问题,设计团队大胆构筑小品意象,从现实案例滨海环形观赏步道收获灵感,构筑一处出挑的环形构筑景观。设计小品所选用材料为本地盛产的泡桐、杨树等自然材料,建造方式简单易懂,低成本,易施工,增强景观性的同时体现出设计区位腾飞的实干精神(如图3所示)。
图3 弘桐书院设计道路总平面图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悉心研究当地传统文化,融入本地所固有的焦裕禄式实干精神及中原文化;秉承因地制宜与生态、美学原则,重视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多采用乡土材料;建造方式简单,考虑设计耐久与乡土亲近,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和赞许。设计讲解之后,我院与兰考县仪封镇胡寨村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暨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
4 讨论与展望
本次受邀下乡设计帮扶实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实际出发,对有特色的典型村庄进行针对性的人居环境提升支持,与当地村干部、村民深入交流,了解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期盼和衍生出的个性需求,获取了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在走访过程中,学生与村民共同生活,综合运用现场拍照、场地勘测、图纸标记、观察分析、调研访谈等方式真实记录,再对统计得到的信息进行提炼总结,直至最后图纸呈现。
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战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位一体。风景园林学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因素,发挥着促进乡村生态修复、提升乡村聚落景观的关键作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必须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发挥专业优势,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号召,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本科培养模式,在制定风景园林(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避免以普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来指导风景园林(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体系有必要引入多元育人培养模式,以“1+1”校内培养-校外实训模式引领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专业能力递进的实践课程设计,大力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