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媒介素养把握舆论主动权
2023-02-14□庞芳
□庞 芳
在信息无远弗届的当下,报纸杂志包罗万象、广播电视应有尽有、微博微信无孔不入、网络手机飞速发展。畅游在媒介的汪洋中,学会公正评判媒介,进而合理利用媒介来为自己服务,这就需要一种辨识和选择的能力,即“媒介素养”。有人认为,只有全体公民都开始拥有媒介素养之后,讲好中国故事才可能成为现实。
媒体应始终把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及义务,在这方面积极作出自己的努力,在传播信息时不刻意误导受众,坚守媒体人的道德底线,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面对各种谣言时要积极引导民众,发挥“把关人”的基本职能。作为媒体平台,应该增强自身的职业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建立科学严谨的信息传播与审核机制,从源头上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本文,笔者就以一个新闻从业者的经历来谈谈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一、媒介素养的溯源
在产业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传媒的疆域不断在拓展,媒体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如何更好地运用媒介来提升自己的社会生活质量?媒介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实,早在20 世纪30 年代,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就率先提出“媒介素养”一词。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于1997年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媒介素养”在西方演变、发展的过程。随后,我国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也在国内悄然展开。
什么是媒介素养?有学者分析认为,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是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简洁地说,媒介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运用媒介的态度与能力。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形象地指出:媒介素养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如此看来,具备媒介素养已成为人们“生存”的一项社会技能。互联网发展到今日,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紧密相关。媒介素养和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一样,成为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公民要自觉加强对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坚决抵制造谣、传谣行为,坚持理性表达、有序参与,充分发挥网络自净能力。
二、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2006 年2 月16 日上午,本溪日报社的一位记者到本溪满族自治县采访,偶然听一位朋友无意中感慨:“赵勇这辈子活得值啊,他有一个有情有义的妻子,赵勇去世三年,他妻子替他还了170 多万元的债务,去参加忌日酒席的有近千人,大家都是被他妻子守信的行为感动来的!”新闻的职业敏感告诉这位记者,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新闻。于是她马上改变了原来的采访计划,第一时间赶赴本溪满族自治县滴塔村,采访到了这位不同寻常的女人。
2月22日,《农家女替亡夫还债》在《本溪日报·洞天星期刊》见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故事的结局是,这条新闻让普通农村妇女武秀君从此进入了媒体视野,被全国各大媒体集中报道,直至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本溪城市形象代言人这样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
这个故事提供给我们两点认识:一是踏实付出终有回报。“本本分分做人,点点滴滴做事”是人生出彩的基础。二是善用媒体改变命运。在后来的全国性跟进报道中笔者发现,类似武秀君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但是都没有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力。究其原因,是武秀君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加速成就了她的人生出彩。武秀君因为遇到了一个敬业的记者而从幕后走到台前,但在大多数时候,需要人们主动作为,才能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发正声、扬正气。这就要求人们有意识地关注、提升媒介素养。
古人云:“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人生的走向,而且还可以助推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新闻媒体营造的良好舆论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也是生产力”。因此,主动提升能见度、话语权、影响力是一项有着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工作。很多专家已经指出,在当前全媒体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已悄然融入各个业界。面对形形色色媒介的包围、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这是各行各业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在宽容的氛围和法律的框架下,沟通分歧、赢得共识,这同样是媒介素养的体现。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运用新媒体加强工作宣传,对于各行各业而言就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也就理应成为基本的职业素养。
近年来,舆论生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日益多元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公职人员为例,公众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或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进行评论。在这种情形下,相关部门如果不积极有效占领舆论阵地,别人就会占领,就会对这些部门的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形成挑战,主旋律不发声,社会上就会杂音充斥。而那种“顾左右而言他”或是遮遮掩掩的做法,不但掩盖不了问题的存在,还会耽误问题的迅速解决,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公职人员提高媒介素养既是自身的权力,也是履行公职和服务社会的义务。政府部门有义务为受众提供最具权威性、最有价值的信息,做到及时沟通、准确促进执政的公开透明。这就要求公职人员在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学会应用新传播手段服务公众,及时主动地进行信息公开,规范合理地采纳公众建议,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效果。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同学的回信中提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鼓励青年人要把个人的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投身于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中国梦,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这看似深奥,但如果细细品味,会发现往往是那些放大内心格局,勇于付出的人“无心插柳”而取得“柳成荫”的丰硕成果,收获了生活的丰厚馈赠和如影随形的宝贵资源。一个人的黄金光阴不过数十载,若有一些才华禀赋,也是社会积谷存粮培养出来的。“三餐常思农夫苦,日用不忘众生恩。”从这个角度看,储存在每个人身上的知识才富皆是公共财产,怀藏者要在生命终结之前回馈出来,才算尽了自己的本分,才算有情有义,才算不虚此行。功名利禄只是意外犒赏,根本不是有志之士的终极关怀。所以说,提升媒介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与提升个人的人生价值紧密相连。加强媒介素养对于提高人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实现个人的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内涵应体现在媒介使用素养、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几个方面。而要提升这些素养,做到善思善学、善发现是最起码的基本功。
善思善学,是提升媒介素养的基础。
笔者在刚调到要闻部当记者时,在一位老记者指点下看《人民日报》、政府工作报告和领导讲话,彼时觉得味如嚼蜡,硬着头皮对自己进行魔鬼训练。经过两年多的训练,突然发现看出了信息量,写稿子冥思苦想的时候越来越少,稿子越写越快,还接连拿了好几个有分量的新闻奖。其后,笔者自觉拓展了阅读范围,越学越受益。不论是在记者岗位还是在编辑岗位,不论是采访交流还是创意策划,稳定的阅读量都让人感觉充满自信。因此,笔者悟出一个道理:“苦海无涯‘学’可以作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为提升媒介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提升媒介素养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记得一位新闻界老前辈在点拨年轻记者时曾说:“吃透两头解困惑。”吃透“两头”就是指在学习的同时要去思考,充分吃透“上头”的精神,准确了解掌握“下头”的情况。提升媒介素养也是如此。从事具体工作时,在留心日常工作的同时,重点是经常抬头看看“上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班人都在关注什么?当前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对这些了然于心,才能在审视工作时形成全方位思考的习惯,达到跳出工作看工作的高度。吃透了“两头”,能把上边政策精神和下边的执行情况进行对比结合,科学研判,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也就精准地把握住了媒体宣传的方向,媒介素养也就更上了一层楼。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这个“两头”在刚开始“吃”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头疼。但是,这是提升媒介素养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关。而且一旦“吃”出感觉,就不仅仅是提升了媒介素养,这种与时俱进的强大学习能力一旦转化成生活方式,就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让人终身受益无穷。
善于发现,则是提升媒介素养的关键。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如何在自己司空见惯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亮点呢?提炼总结工作亮点又从何入手呢?其实,新闻原本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如突发事件等;一类是“发现的新闻”。发生的新闻不难抓,而完成“发现的新闻”的传播,就是媒体实践活动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劳动了。“发现力”是政治水平、宣传艺术、业务水准的外化,是最为核心的媒介素养。一个人的发现能力,是与个人的灵性与悟性相关的。灵性与悟性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前卫,另一个是刻苦。思想前卫需要吸纳各种最新知识,刻苦则要求勤于思考,大胆释放激情。这两方面做到了,发现意识就会悄然增强。学会了发现,就能经常找到别人没有发现或发现不了的亮点,达到“在未知领域我们努力发现,在已知领域我们重新发现”的更高境界。
在学习中去了解媒介、走进媒介、主动运用媒介、发挥媒介优势,从而借助媒介的力量提高工作或个人的社会美誉度,在众说纷纭中传播正能量,就有可能以当仁不让的姿态,做一个率先升起的太阳。
善于保持年轻态的媒介思维,也是提升媒介素养的一个好方法。
保持年轻态的媒介思维不难理解,就是通过学习和社交让自己始终不脱离新闻信息的海洋,永葆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进步,以新应新,以新应变,运用与时俱进的媒介思维去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增加思辨的反应能力,还可以大幅提升媒介素养。
罗伯特·波格·哈里森教授在他的著作《我们为何膜拜青春》中说,现在人之所以青春常驻,“不只是我们有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更少受到风吹日晒,还因为一个整体的生物文化转化把一大部分人类变成了一个年轻物种,现代人外观上年轻、行为上年轻、心智上年轻、生活方式上年轻、欲望上年轻”。他在文中分析了一位永远年轻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所以始终是个幼态持续的天才,主要原因是他能把年轻的激情带到一个新的反省高度。这使他成为过去几千年来年轻态人物中的佼佼者。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应如苏格拉底般,精心呵护好这种青春的原动力,带着一颗年轻激情的心上路。
四、结语
“如果一厢情愿地把自己隔绝在互联网之外,那么与你擦肩而过的不仅是机会,而是整整一个时代。”在日新日异的网络时代,在大数据可以记录所有行动的今天,如果不会善用网络,只能被历史所淘汰。其实,借助媒体要达成的目标无非就是:让公众对新闻媒体,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到支持,并且长期保持信赖的关系;也就是开始时需要打出知名度,接下来提升美誉度,最后是长久地维护好自己的名誉。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媒体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