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媒体格局下高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新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2023-02-14王若曦
摘要:文章解读“四全”媒体的内涵,探讨高校社会思潮传播新特点,提出高校社会思潮传播引导策略,促进意识形态传播的安全与稳定。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五成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的时长在2~4小时,微信和微博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为短视频平台。高校引导社会思潮传播的策略包括:构建高校全程媒体网络,全方位发挥媒体在社会思潮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坚持全息媒体要求,不断丰富高校网络信息传播形态;明确全员媒体思维,充分发挥社会思潮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全员媒体思维下,挖掘网络自媒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全效媒体的综合考量下,切实保证传播效果,预防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应对社会思潮事件的挑战。
关键词:“四全”媒体;高校;社会思潮传播;新特点;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10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洛阳市四全媒体建设格局下本地高校社會思潮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引导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2B483
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必然呈现新的模式。作为社会思潮传播模式中的重要参与者,在校大学生的传播行为受到“四全”媒体建设的影响而呈现新的特点。
“四全”媒体包括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的建设符合媒体融合理念,是深化媒体融合的必然趋势。针对“四全”媒体的内涵,专家学者们已有共识。全程媒体,即在时空维度,要求新闻媒体同步跟进、记录、完整刻画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全息媒体聚焦信息技术维度,“意味着在信息呈现和传播过程中,多种媒介和符号复合使用、融合传播,从而打破媒介的界限,构建出立体的、场景式的事件和真相”[1]。全员媒体则突破主体尺度,传者不再局限于专业的信息生产者,而是迈进“全民皆记者”时代。全效媒体是对传播效果的要求,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分众化的信息传播特点与传播精准度的要求相结合,全面提升传播效率。
(一)社会思潮传播内容的大众化、多元化
全媒体融合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优势于一身,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平台。全媒体的开放性特点,使其具有广泛的内容来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内容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媒体融合改变了传统媒体时期主流价值“一元主导”的局面,平台基于开放的特性,接纳、吸收、传播来自各方的价值观,使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呈现“多元竞技”的特征。
为适应时代的变革,当下社会思潮的传播话语呈现出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全息媒体的建设推进,使媒介的信息传播融合文字、图像、语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态,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与这一特征相融合,将思想内涵隐藏在生动、形象、趣味性的表达形式之下,使其内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更易被受众理解、接受[2]。
(二)社会思潮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多媒体性
全媒体依托网络技术,使传受双方的传播结构由单向变为双向加互动。全程媒体的建设,提升了受众在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交互性。社会思潮的传播在全媒体平台的助推下,伴随着受众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实现影响力、传播面的全覆盖。
社会思潮的传播搭载具有多媒体属性的媒介平台,也使其传播方式具有典型的多媒体性。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传播渠道,融合新媒体技术,聚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将思想内涵通过多媒体属性的媒介平台实现纵深传播。
(三)社会思潮传播机制的复杂化
全媒体平台融合了网络媒体的众多优势要素,其中网络的匿名性使社会思潮的传播隐藏在信息互动中。社会思潮融合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即时性、门槛低等特征,传播内容为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传播呈现时代化的特色。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功能等,都在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网民在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参与意识、特征倾向、心理影响因素等问题,把握大学生在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呈现的新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洛阳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54份,回收率为98.9%。调查研究结果可作为了解和掌握危机事件中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行为的参考。
(一)大学生接触社会思潮传播事件的行为
本调查得到有效样本总量554个,其中男性236人,女性为318人。在年级分布上,大一为132人,占比23.8%;大二为80人,占比14.4%;大三为149人,占比为26.9%;大四为170人,占比30.7%;硕士及以上为23人,占比4.2%。
数据表明,超过五成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的时长在2~4小时,而上网时长在4~6小时的大学生占到了20%。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社会思潮传播事件的主要平台是网络,占比达38.5%;其次是电视媒介,占比为22.7%;而报纸、广播和杂志的占比分别为7%、9%、7%。而在针对大学生选择传统媒体作为获取公共危机信息的原因调查中,媒介习惯和信息接收便利占比最高,分别为32.1%和30.6%,公信力排在第三,可见大学生群体在接触传统媒体时优先根据媒介习惯和接触便利程度进行选择性接触。
在针对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中发现,作为社交媒体代表的微信和微博占比最高,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比分别为19.5%和19.4%。新兴的短视频平台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占比19%。相比之下,新闻媒体的占比低于社交媒体,为14.7%。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社会思潮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更偏向于从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获取信息。
社会思潮的信息传播承载的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针对内容偏好的调查中,大学生的接触行为也呈现鲜明的特点。数据显示,大学生接触新闻资讯的人数占比达到19.3%,成为最主要的接触内容;其次分别是新闻评论占比14.4%、现场视频占比12.9%、各类宣传占比为12.8%、网民言论占比12.1%。可见,在社会思潮事件传播过程中,大学生比较重视消息的变动和媒体新闻评论所表达的意见与态度。
针对大学生参与动机的调查发现,正义感和道德感占比最高(23.4%),其次為关心社会发展(21.3%)、感受平等和言论自由(19.6%)、帮助他人服务社会(15%),而借机发泄个人情绪只占3.5%,好奇心和窥视欲占5.8%。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在动机上具有公共性和社会责任意向,而个人情绪、好奇心、窥私欲等带有负面情绪和意图的动机在大学生中较低。
(二)高校社会思潮传播引导策略
高校必须建立有效、全覆盖、互联互动的校园媒体网络,切实担负起社会思潮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工作。针对问卷调查中高校学生在社会思潮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行为特征,结合“四全”媒体提出的“时空、载体、主体、效度”四个维度的要求,现尝试为高校社会思潮传播引导策略提出建议。
1.构建高校全程媒体网络,全方位发挥新闻媒体在社会思潮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全程媒体的核心是要求真实、完整地刻画事件全程。高校建设网络新闻媒体应牢牢把握全程媒体的核心要求,联动各级各类高校媒体平台,实现社会思潮事件的全程关注和展示。权威信息公开发布后,应及时把握社会思潮事件中受众的观点动态,确认舆论引导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制定相应的决策。因此,借助网络媒体建立信息的双向互动模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构建有效的沟通平台,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社会思潮事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依托网络媒体的特点对社会思潮事件进行全方位、多样化、即时性的信息呈现,避免因信息渠道不畅导致的不利局面。
高校应自上而下积极推动各级学院建构网络媒体平台。首先,充分利用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偏好,依托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建立官方账号,保证社会思潮事件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实现。其次,各级学院应推进本学院官方网站的建立和维护,为学生打造及时、有效获取信息的强公信力的网络平台。最后,明确各级学院网络媒体平台的统一管理模式,确保社会思潮事件传播过程中权威信息的统一发布原则的实现以及高校官方实现正确引导舆论的一致性。
2.坚持全息媒体要求,不断丰富高校网络信息传播形态,助阵社会思潮事件中高校媒体舆论引导的实现
全息媒体的要求是建立在媒介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基地,更应该结合当前技术的革新,持续、有效、创新性地引导舆论。因此,高校如何将大学生群体特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增强舆论引导的贴近性、丰富性、创新性,成为实践探索中的重要议题。
在全息媒体的要求下,高校应增强网络信息内容的创作能力和宣传推送能力。首先,积极引进先进的媒介技术,“武装”高校各级媒体平台,尤其要以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院为核心,形成有效可行的“全息”平台。其次,全息媒体的要求还体现在信息的传播形态上。高校媒体平台应以当下年轻化的呈现手段,如H5、漫画、表情包、Flash等形式精准传递信息,实现权威信息的全员覆盖,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
3.明确全员媒体思维,充分发挥社会思潮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塑造官方舆论场
主流媒体因其强大的公信力,往往能够在社会思潮事件的影响下形成稳定、有效的信息输出渠道,及时传递正确、理性的舆论,既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又能防止舆论的失控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3]。在社会思潮事件传播过程中,高校新闻媒体应及时、准确、有效地将主流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消除学生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防止流言在高校内部产生、蔓延,杜绝谣言传播的可能性。这是高校在社会思潮事件中提前预防“信息次生灾害”的有效策略。因此,高校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应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依托高校媒体网络平台发声,塑造强有力的官方舆论场。
4.全员媒体思维下,挖掘网络自媒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助力危机应对
依托网络平台的自媒体,凸显其平台开放性强、即时交互性等优势。在自媒体中挖掘具有积极因素的舆论力量对社会思潮事件的舆论引导有正面的意义,而自媒体的积极因素中,“意见领袖”是最不容忽视的力量。因此,高校在面对社会思潮事件时,应全力联合“意见领袖”,发挥其在舆论引导中较强的影响力,配合高校官方媒体做好思想宣传工作。
高校应鼓励学生“意见领袖”群体的发展,助力该群体在学生中提升权威力和引导力。高校应在政策、技术等层面给予支持,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学生群体的“意见领袖”,为舆论引导构建有效的渠道。除此之外,高校可积极在教职工、领导层为学生树立以“权威、亲民、可靠”为标签的“专家”型“意见领袖”,实现社会思潮事件中舆论引导的双重效果。
5.在全效媒体的综合考量下,切实保证传播效果,预防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全效媒体的关键在“效”,是对提升传播效率的要求,更是对传播效果的综合要求。高校在全效媒体的要求下,应该综合技术、校园媒介平台等要素,实现信息传播的传输效率、传播效果、传媒效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实现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应鼓励各级学院官方媒体以及学生自媒体平台创新探索,依托新型媒介技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特征,积极融合Vlog等新的媒介表现形式,实现媒介信息传播行为的效能提升。
面对社会思潮事件,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舆论场域的活跃分子,如能提早掌握舆论动态、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舆论引导,就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不良言论诱发的舆情。因此,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从责任机制、运行机制两方面入手,保证高校社会思潮事件中舆论环境安全、稳定。
高校应整合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协同治理网络舆情问题。为保证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应引入舆情工作专项监督制度、考核制度等,确保机制的落实。高校网络舆情运行机制更应该结合“四全”媒体建设的大环境,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搭建信息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实现危机主体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良性沟通,辅助危机预警的实现。
6.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应对社会思潮事件的挑战
首先,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更加优秀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迎接社会思潮事件带来的挑战。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列入通识教育中,并将面对社会思潮事件时如何培养大学生理智的危机认知素质、成熟的危机接受心理、沉着的危机应对能力以及培养理性参与社会思潮事件意识作为重点。最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密切配合校园媒体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教育。
新形势下,以高校为切入点,探讨“四全”媒体格局下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对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保证意识形态传播的安全与稳定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柳太江.“四全媒体”格局下舆论引导的新进路[J].青年记者,2019(32):47-48.
[2] 刘德寰,孟艳芳,程馨仪.新时期全媒体理论建构与实践[J].中国记者,2022(5):99-103.
[3] 李涛.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角色定位探析[J].新闻世界,2021(4):40-42.
作者简介 王若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