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历对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影响
——基于重庆市的调查数据分析
2023-02-14吴宗艳李勇
□吴宗艳 李勇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我国教育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将整本书阅读写进课程标准和纳入“部编本”语文教材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阅读教学的研究如火如荼,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学者梳理了阅读教学的起源和发展,也有专家重点讨论了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更有针对学生阅读现状的对策研究。应该说,现有研究已具备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但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家长学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
诸多学者(Susan B.Neuman[1];De Graaf,Nan Dirk[2];黄瑾,程祁[3])的研究表明,家庭对个体的学业成就,包括对阅读能力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更是从家庭文化资本的视角指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的文化修养等,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促进、指引或妨碍的作用。[4]家长学历是家庭文化资本很重要的方面。研究表明,家长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图书资源等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Scarborough 和Dobrich 研究发现,家长职业、受教育程度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正向影响。[5]McQuillan 和Au 发现,家庭藏书量与学生的阅读频率及阅读成绩呈正相关;家长对阅读的态度、在阅读活动中的投入度、阅读活动方式等因素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影响。[6]因此,本研究推断,家长学历可能是影响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方面。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探寻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影响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重庆市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五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五所中学在地域特点、教学理念、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方面均有不同。本研究对随机抽样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12 份,回收问卷589份,回收率为96.24%。剔除缺失值较多的问卷12 份,有效问卷为577 份,缺失比例小于5%。在有效问卷中,初一年级学生179人(31%)、初二年级学生196人(34%)、初三年级学生202人(35%);家长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158 人(28%)、家长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的学生308人(53%)、家长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111 人(19%)。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初中语文家庭阅读现状问卷调查》。本研究将家长学历分为三个层次,即“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家长学历”指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的最高学历。笔者将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学生阅读的支持态度、家长自身的阅读习惯、家庭藏书量、家长对学生阅读的参与进行了对比分析。
(三)研究假设
假设一: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存在不同的影响。
假设二:学历越高的家长对学生阅读的参与越多。
(四)数据梳理
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编码,经核查无误后,将各份问卷的原始分输入电脑,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20.0 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中,笔者将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学生阅读的支持态度、家长自身的阅读习惯、家庭藏书量、家长对学生阅读的参与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学生阅读的支持态度不同(见表1)。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支持学生阅读的占49.7%;43.4%的家长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说明这部分家长对学生阅读的支持态度较为消极,不在意学生是否真正开展阅读行动。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家长支持学生阅读的占81.5%。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支持学生阅读的占87.3%。可见,家长的学历越高,支持学生阅读的占比越大,支持态度越明显。
表1 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学生阅读的支持态度
二是学历越高的家长,自身的阅读习惯越好(见表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不经常阅读的占90.8%,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比例。如此看来,学历较低的家长自身阅读意识淡薄,阅读习惯缺失。
表2 不同学历的家长自身的阅读习惯
三是家长学历越高,家庭藏书量越大(见表3)。家长学历越高,拥有100 本以上家庭藏书的占比越大。拥有50 本及以下家庭藏书的家长,多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不存在仅有50 本及以下家庭藏书的情况。可见,家长学历不同,家庭藏书量存在显著差异:家长学历越高,家庭藏书量越大;家长学历越低,家庭藏书量越小。家庭藏书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庭阅读氛围。同时,更大的家庭藏书量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机会和阅读选择。
表3 不同学历的家长的家庭藏书量
四是家长对学生阅读的参与主要体现在陪伴阅读和交流阅读体会两方面,无论是学历较高的家长还是学历较低的家长,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太够(见表4)。其中,在“陪伴阅读”方面,选择“经常”的家长所占比例较小;在“交流阅读体会”方面,选择“从不”的家长占相当大的比例。但通过对不同学历的家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家长的学历越高,做到陪伴阅读、交流阅读体会的占比有所增加。
表4 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学生阅读的参与
四、小结与讨论
(一)学历越高的家长对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影响越大
研究发现,学历越高的家长,对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越重视、影响越大。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历高的家长,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了解更多。中考、高考语文试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提高,一改过去只需“死记硬背”或是“疯狂刷题”就能获取高分的状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更是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学历更高的家长自然会更关注和重视这一点。二是学历越高的家长,越清楚阅读对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可能越关注学生的阅读活动。三是家庭阅读环境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调查发现,家长学历越高,家庭藏书量越大。家庭藏书量,是一个家庭所拥有的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氛围。孙越、孙莅野在研究中指出,家里的藏书、学生的课外读物、家庭用于买书的支出与学生学习成绩呈显著相关。[7]这说明家庭的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启迪作用,家里自带书香气,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家长学历不高的学生来说,其拥有的阅读资源十分有限。家长自身的学历不高,且阅读意识淡薄,难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没有时间或能力引领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挣钱养家上,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难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阅读乃至学习活动。因此,学历越高的家长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越重视、影响越大。这也证实了假设一。
(二)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初中生阅读的参与差异不大
由表4 可知,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初中生阅读的参与差异并不大。由此,假设二不成立。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研究表明,到了初中阶段,家庭的教育支出和精力绝大部分用于课外补习。[8]“双减”政策出台后,这一现象得到缓解,但因中考升学压力,学生的学习时间仍旧极其“宝贵”。此种情况下,阅读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奢侈品”,家长和学生没有更多精力再去关注需要长期坚持的阅读。学历较低的家长可能在现实中体会到更多生活的不易,更希望看到学生考取更高的分数,考进更好的学校,将来不会因学历低而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在他们看来,唯有通过各种选拔考试,才可能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二是家长学历越高,学生拥有越多的自主阅读空间。家长学历越高,家庭阅读氛围越好,家长不会过多干预学生的阅读方法。另外,学历较高的家长可能工作忙碌,对学校寄予厚望,认为不必过多参与学生的阅读。学历较低的家长需要努力工作来维持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参与学生的阅读。由此,在对初中生阅读的参与方面,不同学历的家长大多存在缺位问题,这可能会阻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赵红霞、樊俊霞通过对某中学的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家长带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的频率及家长是否陪伴学生阅读呈显著相关。[9]可见,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本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1.营造阅读环境,构建阅读生活
学校可利用校园剩余空间搭建图书馆、图书角,为学生提供服务型阅读活动空间,体现“处处书香味,时时阅读声”的校园文化。比如,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彩云湖校区不仅建立了图书馆,还在教学楼内搭建起“大成三馆”图书角,即“壹读馆”“不贰馆”“叁晖馆”。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场所开展阅读,或是在午后休闲时静静地坐会儿,为大脑“增色”“解压”。如此,阅读成为学生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
2.开设阅读课程,提升阅读品质
初中阶段的升学压力让学生缺乏阅读时间。学校可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统筹课程设置,将特色阅读课程纳入其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以重庆市杨家坪中学为例,学校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源,由课程中心和语文教研组、备课组带领核心团队牵头进行课程资源、课程形态、课程模式的探索,以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课题研究为支撑点,开发出面向全校学生的“大成”品牌课程——“问道”论语共读课,根据初中生、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了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效推动了对初中、高中整本书阅读的联动指导;面向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私人定制”课程——“行走与文学”“品金庸,聊文化”“饮食驿站”,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中涵养性情,获得精神成长。同时,学校特色阅读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能有效解决家长学历较低的学生阅读缺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家长学历差异带来的学生在审美情趣、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差距,对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家校协同推进,共助学生成长
学校应在家校协同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应帮助家长厘清当下基础教育改革政策,阐明阅读对学生而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实打实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应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中的减负要求,通过提升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等措施,为学生的课余生活“留白”,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思考的空间。
家庭应在家校协同中发挥支持者的作用。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更应明确陪伴、管理和督促学生的责任,明确与学生共成长的终身学习观,更好地落实学校的阅读任务,真正做到家校共育,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