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2023-02-13张涵
张 涵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一、心理健康内涵
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且多元化的综合性概念,涉猎医学、心理、社会等多层面,不同学科学者对于其理解也存在既定差异。其中,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情绪层面的安宁或者个体适应与社会适应;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健康既指没有心理疾病或者病态,个体社会适应性良好,又指人格相对完善且心理潜能充分发挥,还指既定客观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体心境以达到最佳状态;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内容体系主要包含心理与心理健康概述、积极适应教育、健康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心理潜能开发教育等。简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研究成果趋向一致化,其大体包含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择业心理,且在社会发展更新推动下融合了一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相关内容[1]。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成长成才的需要
就高校大学生来讲,大学时期是人生黄金时期,这时的大学生满怀理想与远大抱负,吸取内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也更多元化,其迫切期望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大学生在校时远离父母,脱离了家庭管束与限制,享受着学校提供的高质量服务,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强化,此身心发展特征为培养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在开放且包容度非常高的高校环境中,想要脱颖而出,大学生必须具备强有力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此外,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中,还应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课外活动,充分深入了解更加多元化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以此才可进一步适应与融入社会大环境。
(二)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契合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开始朝向社会化发展,其知识面拓展更快,各个层面能力也发展迅速。所谓高校大学生社会化实际上就是以教育、社会实践等多重方式,帮助大学生认知了解社会形态与具体规范,以自主适应社会要求,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高校是完成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载体,所谓人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养。而且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与素质教育要求高度契合。高校除了侧重于课程教学之外,还应重视思想与素质等多视角培养学生,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与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化发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意识、能力,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程度越高,则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越容易实现。而且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高校与大学生,不仅可以降低教育管理成本,加快素质教育目标实现,还可以提高学生个体能力,更好适应社会[2]。
三、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水平提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
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基本结构由准确认知自身能力、深入探索自我性格特质、积极调控身心健康等共同构成,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在于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所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辅助。基于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且积极的自我意识与情绪管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主要方法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关键在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有助于自身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动机和意识。而动机的正确性可使得大学生做出正确决策,以生成有效行为,提升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意识的健康性可推动大学生认真对待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确保自身品质与能力朝向正确方向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潜质需要得到充分激发,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实现终身健康发展,需切实启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健康乐观的态度。基于教师正向引导与学生相互作用以完成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被称之为教育,不论哪种方式教育均要由自我管理与教育加以内化,并转变为自身行为习惯。而且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确保学生具备自我了解、评价、调节等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够得以开展。
(四)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高度一致
高校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均是辅导员、班主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资源主体相统一的基础上,二者资源可实现充分有机融合。高等教育的核心体现于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而大学生自我教育是认知、评价、建构、约束的过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核心高度一致,均是学生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3]。
四、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现状
(一)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即明确目标与落实目标。就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制定的学习目标与奋斗目标各式各样,而真正实现的并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其未就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第一,目标过高或者过低,无法充分自我认知、准确定位,或者所制定目标并未形成具体的量化标准,笼统模糊不够精细化,且执行力严重不足;第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无法定期检查目标具体实施情况,未针对性自我反思与反馈,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始终保持乐观面对、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自信心相对不足,导致不能勇敢面对困境,战胜自我。
(二)时间管理
现代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并不高,浪费时间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漫无目的地上网刷视频,听课不专心不积极等等,时间管理意识匮乏且计划性、执行力不足,作息时间安排缺乏合理性,作业与考试多数情况下突击完成,还有部分学生未能合理分配社团工作与学习时间。此外,一些大学生做事存在拖延的现象,本可完成任务却推迟完成,自我控制力较差、无法克服惰性,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严重不足,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前进或者改变。
(三)修养管理
近年来,受各个层面环境影响,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开始凸显,例如考试作弊,甚至很多学生以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之后不按时还贷。诚信乃是做人的根本,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处于集体生活状态终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方面应学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恪守公德。
(四)技能管理
在大学期间,一些大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并考取专业证书,合理利用各种平台自主训练以培养更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抗压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技能管理能力。但是,也有的大学生在技能管理层面却是有所欠缺,无法均衡发展,部分学生通过自我锻炼掌握了良好专业能力却疏忽于专业知识学习,而部分学生擅长专业知识吸收却未充分掌握专业技能,甚至少数学生严重偏科[4]。
五、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路径
(一)实施全员全过程、分阶段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实施全员全程且分段式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性与发展性。其中全员即教师、管理者、学生等所有高校成员广泛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只是教师个人责任,需全员通力合作;全过程即大学生由大一到大四四年期间始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分段式也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侧重也就是面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具备具体性与侧重性。
(二)强化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队伍建设
辅导员队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拥有充分意识,以构建组织文化体系,通过教师与学生多元化视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实效性。第一,构建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以助于其熟练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优化管理、自我教育工作激励机制,以强化辅导员队伍向心力,推动辅导员充分展开工作;第二,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推动学生自我行为训练,以有效推进大学生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以确保学生居于主体性地位[5]。
(三)强化课程建设与理论研究以构建相应文化体系
通过强化课程建设与理论研究,构建相应课程与研究文化体系,寻找可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体系的新渠道。就不同高校与专业学生培养计划针对性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非心理学专业则应针对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以负责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使得学生掌握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力;还应开设《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选修课程,以优化学生心理素养,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健康意识;就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理论科研工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相耦合打下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四)打造健康氛围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大学生人格与动机生成的指导者,其人格特质、思维模式、公平公正性均会影响学生人格与动机生成;同伴群体对于学生个体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主要体现于情绪与行为等层面。此外作为高校基本组织结构,班集体特征与要求、舆论与评价在学生行为选择上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作用。由此可见,创建和谐稳定的氛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工作的高度融合。
(五)充分做好心理测评以构建健全的心理档案
心理测评尤其是新生心理测评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动态,还有利于充分了解学生自我意识、情绪、动机等层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针对性给予指导与辅助。而构建完善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以针对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形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以此顺利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目标。
(六)全面开展心理行为训练活动以获取行为能力
可有效推动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水平提升的心理行为训练活动,主要包括抗压训练、耐挫折训练、情绪管理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以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而推动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七)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缓解自我管理与教育困境
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主要体现在认知困境、情绪动机困扰、行为控制困难。对此,可通过心理访谈形式,有效解决大学生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中遇到的认知困境;可基于心理辅导方式,切实缓冲大学生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中遇到的情绪动机困扰;可利用心理行为训练,积极应对大学生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中遇到的行为控制困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