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23-02-13谢晓凡

山西青年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心理

谢晓凡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2018 年7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1]。针对这一要求,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改进,使其覆盖范围更广、使用更便捷,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研究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取各种学习资讯,可以通过各种休闲娱乐方式释放压力;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随时随地倾诉心声,寻求共情而收获快乐。便捷的上网方式使大学生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还需谨防网络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诸多弊端。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逃避现实世界,造成心理偏差,从而容易引发网络成瘾、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常见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机制不完善[2]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科学、机制不合理、效果不明显。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由学校心理中心和各二级学院组成,内部层次不清晰,难以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不利于各部门间的合作交流,继而影响心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机制不完善。高校一直注重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因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目前,部分高校还未建立系统完善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干预机制。

3.学校心理服务机构不完善。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投入的资金较少,导致学校心理服务机构无法更新完备,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

(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不健全

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且已经形成了一套自身固有的运营管理模式,但仍存在平台功能建设不健全的问题。

1.平台缺乏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板块,可提供给学生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不完备。学生在遇到某一方面的心理困惑时,很难及时得到专业知识的解惑。

2.平台缺乏心理活动板块。目前,学校举办的心理活动仍以线下形式为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面较窄、创新性不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

3.平台收集学生的心理数据功能不健全。在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高校缺乏相应的平台功能,导致学校掌握的学生心理数据较少,不利于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管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单一[2]

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比较陈旧。

1.课程体系方面。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学分设置较低,课程形式是公共课,期末考试是提交大作业,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该类课程。且在进行线下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缺乏专业性、理论知识,授课速度较快、授课内容较多、授课形式单一,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很难真正吸收和理解心理健康知识,且课程设置上缺少课后答疑解惑和心理辅导环节,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差。

2.课程内容方面。目前,一些高校仅将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内容,或是将各高校自行编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主要授课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基本是围绕教材或配套的PPT 进行讲解,授课内容理论性过强,创新性不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

(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1.师资结构不合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学校心理中心老师、学院辅导员和管理部门兼职老师构成,教学团队构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开展日常心理工作的教师主要是由学校心理中心老师及学院心理辅导员组成,师资配备不完善,数量也不充足,很难满足全校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2.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足。高校心理工作有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和开展心理活动等内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职业技能,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是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可能会偏向于照本宣科或凭个人经验处理学生心理事件,缺乏专业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一)建立“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机制

1.结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打破传统的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的体系机制;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畅通网络沟通渠道;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能够开展线下工作和线上服务;拓宽心理工作范围,打通沟通渠道,形成多部门间的合作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2.建立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新机制[3]。打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的连接渠道[2],使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顺利落实到各部门、各集体、各个体,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载体,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有助于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在实际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能及时传递学生相关心理危机信息,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杜绝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开通网络服务机构,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网络部门工作人员共同运营管理。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情况、心理测试情况、浏览情况、发言情况等搜集学生的心理数据信息,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监督和管理,防止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

(二)建设“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都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发生了巨大改变。建设“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覆盖范围,使心理教育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1.开通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或建立专门的心理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向学生发布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短视频或名师讲座等,内容可涉及新生适应性、自我认知、人格发展、生涯规划、学业压力、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网瘾、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向学生推荐优秀心理书籍和经典心理电影,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知识[4]。

2.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心理活动。传统线下心理活动覆盖面不广,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心理活动,将活动内容、报名情况、活动进展和结果公示向同学们展示,这样既突破了线下心理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又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覆盖面;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推出如:“新生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抑郁和焦虑应对”“人际关系处理”“就业与创业心理指导”等专题活动,拓宽心理活动内容,增强心理活动实效。此外,高校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力宣传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快乐、收获成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在互联网平台中设置心理测试板块,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设置心理邮箱和线上匿名聊天等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种情绪宣泄渠道[1];设置心理辅导板块,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形式的线上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此外,网络平台管理者和相关技术人员可根据学生心理测试情况、信息浏览情况、参与活动情况和交流互动情况等,收集和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

(三)探索“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心理课堂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崛起,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日常学习和交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在第一课堂中,开设线下心理必修课程和线上选修课程。学生在完成线下心理必修课程的学习后,还可按照各自兴趣选择相应的线上心理课程进行课后线上学习。教材选择方面,线下必修课程可以选择《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发展》,该教材包含新生心理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情绪管理、挫折应对、生命教育等内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系统而全面地突出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线上选修课程教材可选用《消费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授课,重视课堂互动环节。教学形式方面,可将金课坊平台融入课程教学当中,通过翻转课堂、微视频、课程直播、线下互动等混合式教学形式,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课前,录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章节微视频,讲解章节知识点导论,梳理章节授课思路等,发布在金课坊平台当中,供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中增加趣味游戏、有奖竞答和分组讨论等环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课程体验感,提升心理课程实效性。

课后,创建“第二课堂”,线上解答学生课堂疑问和开展学生课后心理辅导。当前,大部分学生已习惯网上授课、网上答疑解惑和网上交流互动等。心理第二课堂的创建,可以让更多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任课老师,能比较直接、有效地解决课堂疑惑和心中的烦恼,能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始终环绕着他们的生活。第二课堂的创建,能让性格内向、平常不善言辞的学生放下戒备,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倾诉烦恼、解决疑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新队伍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因此,高校需要解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构建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新队伍。

1.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6],选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背景或心理咨询背景、有责任心和爱心的教师,组成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该团队负责全校学生日常心理教学、心理咨询和开展心理活动等工作,团队成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组成结构合理、层级清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此外,再选拔一些熟悉新媒体运营和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学生,组建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团队[3],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补充力量。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学生团队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视频的构思、拍摄、制作、发布及宣传工作,以及扮演网络心理信息员及朋辈辅导员角色,充当师生间信息传递的纽带,构建成“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完备的师生队伍,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

2.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机制。第一,高校可以加强与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和专业心理医师等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指导,传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教学技能、咨询技巧以及新媒体运营技术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工作水平;第二,高校可以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参与其他院校交流会、专题研讨会和心理公开课等活动和内容,提高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路径。这与《指导纲要》中的“四位一体”理念相吻合,以期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互联网+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