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野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2023-02-13陈量燕
陈量燕
在“五育并举”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学要转变教学思路,既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还要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立足实际,开发全新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模式,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勤于钻研、注重积累,真正领略古人的思想情怀,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为例,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实施方法,强化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效果。
一、挖掘传统文化素材,激发阅读兴趣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经典素材,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寻找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探究传统经典作品的研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比如教材中屈原的《离骚》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要求学生认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高贵的人格品质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屈原》片段,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更多地了解与屈原有关的材料,如端午节时人们赛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教师可以就端午节话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意义,让学生畅谈对端午节风俗习惯的看法,并组织端午节古诗词的搜集、品鉴、交流活动。这样,以教材中屈原的《离骚》为引子,有效拓展开去,串联起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每次语文训练或者阶段考试的机会,将语文训练题目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收集起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让学生学会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设经典研习情境,展示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研习需要一定的氛围,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研习情境,开辟全新的研习环节,给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体验,让他们尽情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鉴赏经典作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沉浸式学习。比如讲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在讲述新知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讲述杜甫的生平,以及写这首诗时的境遇,让学生都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保持积极的求知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唐肃宗,不久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入蜀后去瞻仰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故事情境中探索,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创设阅读情境,与学生一起阅读古诗词,抓住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带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在阅读鉴赏中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画面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景物描写非常有特色,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三、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滋养学生品行
随着“五育并举”的推进,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给学生提供运用语文的机会,在活动中展现学生的才华,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时,教师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涵养学生的品行,缩短古代人与现代人思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古今思想的碰撞。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动手和动脑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古代经典作品改编成生动的故事,然后排练表演出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丰富爱国主义情感内涵。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种充满趣味性与创造性的活动,因为他们能够自己选择喜爱的角色,还可以添加个性化的表情和动作。教师还可以开展制作传统文化海报活动,给学生布置不同主题的活动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使每一个海报作品都充满个性和魅力。当学生制作完成以后,教师还要让他们到校园中去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海报,在交流之中更加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
四、充分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经典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一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开拓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内涵。生活中有很多风俗习惯与传统文化有关,教师可以将这些风俗习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比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罪恶,被改编成了戏剧、电影等,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可以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在现实生活中应怎样与家长进行沟通?平时与家长相处,有没有出现过分歧,如何解决的?借此机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会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殉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心用情去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五、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呈现视觉盛宴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视听新体验,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经典呈现在屏幕上,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期待的。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然后开展讨论活动:王羲之的文章真的那么消极吗?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王羲之的人生不消极,他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努力。再如苏轼《石钟山记》,让学生在课前去搜集关于石钟山的介绍,然后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给学生播放石钟山的景色,引导学生思考石钟山是如何得名的。这样,多维度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感受古人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既是学习之需,也是成长之要。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升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促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