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
2023-02-13陈曦
陈 曦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小说文本往往具有开放性,涉及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受限于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及审美能力等,初中生对于小说文本会存在差异性的解读。因此,教师要注重在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科学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增强学生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
一、小说主题多元解读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完善当前小说教学,解决以往小说教学中存在的僵化、模式化的问题,就要注重多元教学法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
1.从多角度切入
无论是哪种文学体裁,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首先要解读好文本,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把握内涵和主旨。在小说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要避免陷入固化的模式,要从多个角度切入,分层次开展解读。小说《孔乙己》涉及诸多角色的塑造,不仅要着重关注孔乙己这一主人公形象,还要针对其他具有鲜明特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次要人物进行分析,比如酒客、掌柜。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分析和解读,能够加强人物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在人物分析过程中,一般要从细节之处入手,比如孔乙己的手部动作以及围观的酒客的表情神态变化等,都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进行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采用对比阅读法
在小说教学中,对比阅读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其中涉及两种类型的对比,分别为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小说文本中所进行的比较阅读,是横向对比,比如从语言、外形、神态等多个方面,将孔乙己和酒客进行对比。或者是孔乙己自身的动作,比如孔乙己来到酒店喝酒,有钱和没钱时不同的手部动作。另外,纵向对比是在文本之间所展开的比较阅读,一般选择写作手法、时代背景、人物角色等内容,以及所揭示的主题较为接近的文本。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运用纵向对比阅读的方式,可以实现对文本含义的深层次挖掘。
3.把握文本的人文性
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握小说中主要的人文因素。比如在《孔乙己》教学中,要以镇上的酒店以及酒店内人物的思想活动为着眼点,围绕这些内容,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文学和社会价值,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例如,从场景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的故事必须具有其发生的场景,因此场景不仅承载着人物的行动,同时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在小说开头,通过场景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从而对人物命运有所暗示。而小说末尾的场景描写,则能深化小说主题。所以针对小说中的场景描写,首先基于小说结构,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精细化解读,对场景描写在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包括人物塑造、氛围渲染、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都要深入分析探究。
三、《孔乙己》内涵的多元解读
《孔乙己》主要围绕被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展开,通过主人公孔乙己这一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周围人的反应和举动的描写,表达了对孔乙己这类知识分子的同情,并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情淡薄,以及封建制度下的科举考试对当时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和迫害,作了强烈的批判与讽刺。
1.社会的凉薄
在小说《孔乙己》中,并未对主人公孔乙己最后的结局进行明确说明,只是进行了较为模糊的表达。孔乙己周围的人也并不清楚孔乙己的结局,最后掌柜的粉板上孔乙己欠款的记录,才短暂地唤醒人们关于孔乙己这个人的记忆。通过这一情节,证明在人们的心中孔乙己并没有什么存在感,仅仅只是人们调侃和谈笑的对象。
作为封建社会中渴望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孔乙己科举考试的失败成了他心理上的伤痛。但是孔乙己的感受并没有被周围的人所关注。社会对孔乙己这样的人,不仅不带有任何善意,反而还多了几分讽刺和凉薄。周围的人或许是想寻求心理平衡,或许单纯只是为了取乐,常常会说一些话来嘲讽孔乙己。但即便如此,孔乙己依然没有避世,还是会来到酒店中,渴望和其他人交流。面对大人们的嘲讽,他深知无法融入其中,所以只能与天真的孩童说话。但是孔乙己发现,即便是天真的孩子,也瞧不起自己,所以最后孔乙己发现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会嫌弃和嘲讽他的只有酒。因此无论何种境遇,他都要来喝酒,即使腿被打断,用手支撑着,也要坚持去喝酒。整个社会对于孔乙己这样的人,态度是凉薄的,人心的冰冷,使得孔乙己原本困苦的处境变得更加悲哀。因此对孔乙己的遭遇,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同情。
2.人心的麻木
对于酒店中的酒客,孔乙己是他们取笑的对象。孔乙己的出场总是惹得大家哄笑,而孔乙己的经历,比如偷书、科举考试落榜等,也是人们酒后的谈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将孔乙己视为平淡生活中的一丝点缀。在孔乙己的腿被打断之后,并没有人对他投来关心的目光。相较于丁举人,孔乙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本该受到尊重,但是因为科举失意,没人能看得起他。这些看客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毫无顾忌地嘲讽孔乙己。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将孔乙己那些痛苦的过往和不幸拿来品味和欣赏,并以此为乐,这说明当时人心的麻木。
3.对人性觉醒的呼唤
孔乙己作为一个悲剧角色,鲁迅先生在塑造这一人物的时候,投入了一定的同情心。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不仅源于封建制度和当时社会,而且还源于孔乙己自身。在科举失败之后,孔乙己完全有机会开始自己全新的人生,但是由于他好吃懒做,并不具备营生的能力,所以最后落得讨饭的下场。从孔乙己偷书这个情节就能够看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造成了严重的摧残。在封建观念的影响下,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即使生活贫困潦倒,自身生计都难以维持,但依然不肯放低身段,不愿意脱下自己的长袍,依然浑浑噩噩地苟活下去。他的人生是麻木的,他的个人尊严也是不值一提的。孔乙己没有想法也没有勇气与命运对抗。在这个知识分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人们对于自身的不幸遭遇和不公的命运,只是选择接受和妥协,在逆来顺受的生存方式之下,有多少人和孔乙己一样选择苟且偷生,麻木地接受生活所安排的一切。
孔乙己悲剧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封建社会制度及当时的环境造就了他外在的悲剧,而他内心的麻木和堕落,使得他永远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虽然孔乙己这个人物非常可怜,读来让我们同情,但是正是由于他自甘堕落,才会沦落到这样不堪的下场。鲁迅先生想要借助《孔乙己》,用文字发出呐喊,希望当时社会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自我意识,看清当时那个时代社会的弊病,从而加以改正和根除。《孔乙己》确实在以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与悲剧结局呼唤人性的觉醒。
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实现对小说内涵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有助于学生把握小说的深刻含义。因此,在实际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小说文本,提高学生小说阅读学习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把握小说的文学和艺术价值,让小说阅读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