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螺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23-02-13熊婷婷
熊婷婷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高水平、专业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作为培养基地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在新形势下,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惯性思维,培养具有理论水平高、技能经验足的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众多的职教人经过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总结出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分析行业企业需求,分析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分析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划,建立起现代社会行业所需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行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创、共建、共享、共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深入推进,真正实现“双元”育人,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有效性,成为职业教育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内容、方法或模式[1]。人才培养模式反映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会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改变。因此,当社会需求发展改变时,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在当前经济市场作用下,人才培养需要更进一步适应行业企业发展,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也要与企业接轨、与市场接轨。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人才培养仍然以学校为主体,通过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培养,这就势必导致学生的行为意识还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对不断发展的行业先进技能不能及时更新,岗位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各职业院校不断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标准。同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评价标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不深、实践不足”的传统职业教育劣势,转变成“理论+实践”双重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校企”共建,优化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人,培养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标准的人才。随着现代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但由于企业的特殊性,无法通过企业自己培养大批优秀的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成为帮助企业达到人才培养目的的有效方法。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能胜任“一线岗位”,二是具备“高素质”,三是应用型技术人才[2]。将企业作为教育培养的主体、职业院校作为教育培养基础,社会及行业支持相结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联合企业与学校,打通校企壁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项目引导,形成“产、学、研、赛、创、证”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向学习,创新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意识。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帮助、相互印证,最终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完整链路。
二、“双螺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设置的必要性
(一)“双螺旋”设定具有存在的必然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规划、验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明确,同时需要验证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的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而标准的设定要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不仅要同时满足,还要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
1953 年,JD Watson 等学者提出“双螺旋”结构,该结构主要由两条主链组成,相互交替,主链间由酯键进行链接,相互补充[3]。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教育特色鲜明,强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而“双螺旋”结构正是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充分进行融合,达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的。
(二)“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产教融合要求
产教融合重在“融合”,在现代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的时期,创新驱动型发展逐渐成为关键点,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期,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产教融合的时候,还停留在浅表层,未完全深入实施,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人才培养之间的融合度不够,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双螺旋”结构设定两条主链分别为学校和企业,通过知识、技能、课程、考核体系等多个“酯键”进行贯穿,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轨迹合理安排各项教学活动,通过“项目式”“活页式”“问题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企业需求、企业技能培训导入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螺旋上升,完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
三、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双螺旋”存在两条主链,分别是学校和企业,而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在培养重点上有所区别,学校教育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企业培训侧重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实践,在制定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点,形成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技能实践经验的人才培养方法。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4]。吸纳先进教育理念,推动先进生产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企业岗位实践、生产性实践等技能培养方法,实现学校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打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应用驱动、数据融合的原则进行建设,建立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近些年,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被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企业与学校衔接越来越紧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工作岗位群标准,针对现代先进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内容和安排,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摒弃与现代企业关联度不高的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增加企业急需的专业技能涉及的课程,将课程进行碎片化处理,形成教学活页,同时引入“问题导向”教学方法,采用企业相关技能知识点作为教学项目,针对性训练,使学生能迅速掌握实用技能,迅速适应现代行业企业需求,打通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全过程。
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依靠的是专业建设质量和培养学生质量的不断提高[5]。通过“双螺旋”教育理念、“双创”教育模式等优秀的先进教育方法,对人才培养方法、课程体系等进行深入改革,把握学习成果导向理念,预设与专业岗位工作紧密关联的学习成果项目,并融入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业态,以学生产出学习成果为重要教学目标,构建学生本位体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二)引入企业创新创造培训模式
现代企业具有职业院校所没有的即时更新的先进技能。因此,职业院校要想不断改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企业创新创造技能水平。通过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引入企业能工巧匠、选派教师入企实践等多种形式,产、学、研、训一体化,突出生产过程、教育过程、研发过程、培训过程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不断吸纳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新工艺、新设备,构建与企业联合打造的“订单班”“产业学院”“教师流动站”等,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重点突出的教育。
创新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本身转变成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6]。围绕行业产业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共同创建“产学研”一体化产教融合校外实践基地。同时,采用引企入校模式,将真实的制造业生产场景搬到实训室,构建“校内企”作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智慧课堂等方法,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将真实工作场景、真实工作过程、真实企业过程案例、真实企业项目引入实训教学过程,实现产业链在学校内的落地,在学校范围内完成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全过程,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经营过程,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求选择体验实训项目,打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训体系,使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先进技能,提升师生创新创造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的现代先进制造领域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打造创新型“双螺旋”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设定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将创新创造融入“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传统的目的型教育为过程型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将教学重点放在创新意识培养、素质培养方面,提升学生实践体验感,通过模拟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全周期生产线,完成创新型技能培养和专业素养培养。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提出最新岗位需求和标准,校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向,引入企业基于市场需求的培训体系和教学资源,调整或增设相关专业,充分调研论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共培共享、弹性学制、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双主体管理、双基地育人、双身份学习、双导师指导”育人培养模式。
同时,结合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探索“融育训考”一体化的“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建立保障机制,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有效载体,助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建设模式,推动课程改革,探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课程及技能复合交叉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与技能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拓宽专业课程的“深度、温度、力度”,打造“思政课堂育人、文化活动引领、社会实践促进”的“三位一体”思政课程育人生态循环圈。
“双螺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向”原则,注重学生个人素质培育,模型分为技能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部分同时并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相互衔接,以产教融合、整合资源、互补优势为途径,坚持紧跟产业发展需要,紧跟学科建设需要,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紧跟教育对象变化,最终实现学生专业夯实、技能突出、能力过硬,具备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素养、创造能力。
四、结语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高等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大局方向,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岗位融合· 工学融合· 技创融合· 产创融合· 双证融合”为培养路径,形成“产、学、研、赛、创、证”六维一体模式,对标现代先进制造业研发、生产和应用领域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型、技术型、工匠型“三分类”人才培养,加速企业技术创业和产品孵化,提升横向课题研究,从而实现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技术研发需求深度对接,实现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水平双提升,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台阶,提高学校、学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