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趋势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挑战与优化
2023-02-13刘璇
刘 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我国教育变革提供思想指南、指明行动路径。数字技术正快速融合到各个领域,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的关键动力。教育领域作为数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这一努力旨在利用数字化方法来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人才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快推动数字化趋势下的思政教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围绕数字化趋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思政课程,从新特点新挑战、运用与评估、设计与优化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数字化趋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与挑战
(一)数字化趋势下思政教育的特点
数字技术涵盖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其特点包括高度互联性、信息丰富性、数据普及性以及快速变革性等。这些技术不仅促进了信息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存储能力,还拓展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领域的高校思政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多样性。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和在线学习平台的快速推广,思政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普遍可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轻松访问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包括MOOC 在线课程、数字化图书馆和学术资料库数据库等,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以满足日益多样的知识需求,促进思政教育与基础专业知识联动协同发展[1]。第二,个性化。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跟踪个体学生的学习轨迹和进展,发挥数字赋能作用,为每位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学习计划提供科学指引。个性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内容。第三,互动性。借助社交媒体和在线交流平台,学生能够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更为紧密的互动和讨论,通过教学相长和学学相长促进思维碰撞与共鸣。此外,国际合作项目、在线跨文化交流和多语言教育资源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的机会,将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全球化共享,这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思政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内外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面临的问题与应对
数字化趋势下思政教育也面临重要挑战。首先,数字化时代催生了信息过载和知识碎片化的挑战。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知识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使得大量信息源不断涌现,挑战着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既可能存在有偏甚至不实信息,也有来自不同文化和思想角度的复杂信息。更进一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算法驱动的信息传递,学生被暴露于多样的文化和思想观点之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但也引发了对信息可信性和真实性的质疑。尤其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碎片化信息和算法驱动容易使学生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导致思政教育内容表面化、形式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更加精准地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思政教育的理论深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概念;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培养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2]。
其次,数字化时代带来了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挑战。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有关学生信息的数据,包括个人信息、学习表现和社交互动等,一旦泄露会引发滥用和安全担忧。因此,如何有效使用以及保护隐私数据成为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挑战。高校应制定严格的数据保护政策,按安全级别分类采取数据管理和存储方法,对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进行妥善保护,确保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隐私权益不受侵犯。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技术水平以应对数据安全威胁,防止黑客攻击或数据泄露事件对思政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新型社交媒体和虚拟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学生和教职员工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也可能引发不同理念和想法的碰撞。更重要的是,国外势力在网络平台的大量融合也为极端主义和错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因此,高校需加强对网络言论的关注,确保在开放环境中进行有益的学术和思政讨论,避免极端观点和激进行为的滋生。高校思政教育要采取合适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增强其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更好地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3]。
二、思政课程数字化的实际应用与评估
(一)实际应用
当前,数字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高校和教育机构的思政教育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为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和高效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我国的一些高校率先采用了在线教育平台、在线讨论和虚拟实验等数字工具,成功地将思政教育内容呈现给全国大学生,厚植数字化赋能的创新性力量。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大量的双一流高校积极在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网、Coursera 等课程平台构建在线开放课程,以全球受众为目标,旨在整合和分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各类在线思政课程覆盖了政治理论、国际事务、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采用视频讲座、在线测验和讨论板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思政教育。这一举措极大地拓展了思政课的受众群体,使课程更具互动性和灵活性,取得了广泛和积极的反馈。在虚拟技术的应用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模拟演练,通过现代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地参与政治决策和社会管理的模拟情境,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政府决策者,深入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将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成功应用,不仅使思政课程更具吸引力,显著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4],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响应现实社会中的复杂挑战,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素养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二)有效评估
如何有效评估数字化思政课程,以确保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取得可观的进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数字化方法催生了众多数据分析和评估工具,使高校能够更全面、精确地评估思政教育的效果,推动思政教育质量提升。首先,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思政课程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观念等。这些目标应该明确且可量化,以便于进行评估。例如,可以使用问卷调查、学术成绩、参与度等指标来衡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进步。其次,制定多维度的评估方法。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还可以考虑使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以及项目作品等方式来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再次,持续改进。数字化思政课程的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教育机构和教师应该定期审查和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以确保它们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三、数字化趋势下高校思政课程的设计与优化
(一)课程设计原则
数字化趋势下高校思政课程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互联性和跨学科性原则。在数字化时代,随着世界联系相互交织,不同领域间知识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数字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程设计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强调互联性和跨学科性。互联性要求学生理解数字技术如何将世界深度融合,促使他们关注全球性挑战和机遇,提升国际视野;并注重培养学生从跨国比较中更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四个自信”。跨学科性则要求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从多学科综合性角度出发,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概念和方法融合在一起,使他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思政议题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实践导向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高校思政课程不仅要包含传统的理论教育,更要通过实际参与和应用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具体而言,思政课程可以通过提供社会实践项目、志愿活动、实地考察和模拟情境等机会,鼓励学生将伦理和社会原则置于实际背景中进行思考和应用。基于此,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伦理问题的现实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决策制定与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有助于增强其在复杂社会中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信息素养原则。信息资源是数字时代下社会生活的重点,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日常上网主力军来说,强调信息素养变得尤为关键。信息素养不仅涉及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还包括了解信息来源、评估信息可信度以及在信息丰富但充斥虚假信息的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这意味着思政课程不仅要教导学生如何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还应教授学生如何辨别和应对虚假信息、信息偏见和信息误导问题;同时,信息素养还涉及数字安全领域,包括关于数字隐私、数据安全和网络伦理的教育,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避免遭受网络攻击、防范网络诈骗。这一原则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负责任信息使用能力的公民,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
(二)课程内容安排
除了传统的思政课程安排外,数字化思政课程还应涵盖以下内容:
一是数字伦理与社会责任。一方面,课程应深入探究数字时代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个人隐私权、数据安全、信息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数据的价值和风险,以及学会权衡个人隐私和数据共享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课程还应深入剖析虚假信息传播的问题和渠道,引导学生辨别各类媒体平台的信息可信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虚假信息产生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成为可信信息的维护者。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践行数字时代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履行数字时代的公民责任。
二是数字治理与跨文化交流。首先,数字技术对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数字化时代的思政课程内容可以涵盖公民权利、社会正义、可持续发展等主题。通过介绍数字政府、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治理等数字化进程,增强学生对数字技术如何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效率的了解。总的来说,设置该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兴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担当。其次,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多元文化挑战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程的另一议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在线文化资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差异,通过线下交流与线上沉浸式学习和讨论,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工具
数字化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工具已经呈现出多元化且前沿性的趋势。首先,在线教育平台和移动学习应用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使思政教育不再受限于传统教室,而是可以随时在移动设备上参与虚拟课堂,这有助于更广泛、更直接地传播思政教育。其次,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政课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数字化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水平,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体验感,使学生可以沉浸在历史事件或思政模拟中,亲身体验并感知重要思想政治概念,这为深度思考和独立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也成为学生思想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促进了跨文化、跨地域的思想碰撞,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渠道。最后,数字化时代也提供了更多数据分析工具,如在线测评和反馈系统能够实时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教师可基于数据分析及时变更教学方案,确保思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可见,数字技术的进步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灵活和创新的选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便捷和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更好地迎合当代社会和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