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模式构建与实施
2023-02-13卢凤萍
张 骏,卢凤萍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 211100)
0 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但目前在旅游职业教育领域,乡村旅游核心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与行业的人才需求及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发展趋势均不相契合,影响了旅游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厘清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及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并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的角度,探寻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是提升旅游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能力,促进乡村旅游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乡村旅游人才需求引导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方向
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发展归根到底需要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服务。因此,厘清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是明确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方向的关键。结合对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分析可见,具有“三农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高质量复合型、高水平科技型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愈加凸显,也对乡村旅游课程改革的方向提供了指引。
1.1 高素质创新型乡村旅游人才需求导向
旅游业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国内供给侧改革和全域旅游的迅猛发展都促成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深刻变化。当前,需要谙熟乡村旅游市场规律,懂得乡村旅游产业运作,能够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乡村旅游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待,进入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过渡的新阶段,对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传统的“农家乐”式的大众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产品创新的需求愈发凸显。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策划、运维、营销、设计等领域兼具领导力、执行力,具有开创精神,能够进一步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创设新业态、新产品的乡村旅游创新型人才较为缺乏。行业新发展对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将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创新创业教育、行业风险应对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建设,是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的方向。
1.2 高质量复合型乡村旅游人才需求导向
复合型技能人才,也称技能复合型人才。[3]无论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特征,还是科技与旅游业更加密切结合的趋势,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都需要具有跨界融合能力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乡村旅游呈现出农业、休闲业、餐饮业、康养业等多业态融合的特征,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明显。复合型人才需满足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要求,拥有多元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技术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乡村旅游人才需具有知识类型丰富、跨专业、多技能的特点。目前,乡村旅游课程的体系设置欠科学,内容架构的复合型和时代性仍有欠缺,不利于乡村旅游人才多元技能、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从“乡村旅游+”的行业特征出发,通过对人才实施跨界性知识融入以及时代性、复合型技能的培养,促进乡村旅游人才能力多元化发展,是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1.3 高水平科技型乡村旅游人才需求导向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管理、生产和消费方式。[4]以“智慧旅游”为代表的新业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化转型。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智慧化”水平虽有待提升,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科技的应用已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较强的系统化整合,“直播带货”“智慧导览”“智能餐饮”等智慧旅游新方式也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逐渐普及,并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科技化、智能化转型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对高水平科技型旅游人才的需求。目前,乡村旅游类核心课程的改革相对滞后,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科技化发展的需求。通过课程改革,促进高水平科技型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
此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也是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促进高质量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真正的乡村旅游人才必然是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大国三农情怀”,愿意为乡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乐于、敢于肩负起“乡村振兴使命”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也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2 职业教育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模式构建
旅游职业教育是为乡村旅游发展直接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教育类型。乡村旅游类核心课程的改革发展是旅游职业教育接轨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必要举措。从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角度,可以构建起“12345”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模式,即一个理念:以“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为理念;两个合作:与乡村旅游主管部门深度合作,与乡村旅游企业深度合作;三阶递进:以乡村旅游业态服务能力、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能力、乡村旅游基层管理能力为递进式能力培养目标;四新融入:将新时代新思想、新文旅新业态、新乡村新文化、新科技新运用融入教学内容;五维路径: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路径,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2.1 树立课程改革理念
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改革需要秉持“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理念:一方面,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乡村旅游课程的课程思政更为突出,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树立学生“大国三农”的情怀,秉持大思政理念,[5]增强学生的“乡村振兴”担当;另一方面,乡村旅游课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质和实践特征,不但以培养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实操能力为课程教学聚焦点,而且培养的过程与方法也必然需要与乡村旅游行业深度融合。因此,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需要更加凸显“德技并修”的特质,以“三农情怀”的培育激发乡村旅游人才技能提升的动机,以服务乡村旅游行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建立起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担当与信心。而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在课程体系建构、内容设计、教学实施等诸多方面则要以产教融合为立足点,促进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基于此,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课程实施的立足点出发,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需树立和秉持“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理念。
2.2 打造课程建设协作体
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需要组建课程建设的协作体,以保障课程建设的有效性、针对性,体现课程鲜明的行业特质。具体而言,旅游职业院校需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两个合作,即与乡村旅游主管部门密切合作、与乡村旅游企业深度合作。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更加鲜明的政府引导特质,由于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期,乡村文旅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村落基层管理部门,往往缺乏相应的人才,乡村旅游职业教育肩负“补短板,促发展”的重任,因此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需要与文旅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管理部门密切合作,构建课程建设的协作体,将管理部门的人才需求和所思所盼,有机融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企业是乡村旅游市场运营的主体,也是乡村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直接服务的对象。乡村旅游企业具有类型多样,构成方式多元的特征,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相较其他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而言,更需要与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企业组建课程建设的协作体,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
2.3 锚定能力培养目标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旅游领域,涉及的人才岗位多样、职能多元,因此乡村旅游职教核心课程的开设在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确定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总体而言,在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上需要兼顾乡村旅游业态服务能力、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能力、乡村旅游基层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三类能力涉及乡村旅游一线经营与服务、产品与项目开发、目的地管理三类核心工作,在不同的乡村目的地经营管理工作中具有普适性,三类工作的能力培养也存在着一定的阶梯性递进关系。这也是乡村旅游职教核心课程改革过程中人才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是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制定时的重要切入点。
2.4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内容的优化是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注重“四新”融入:
一是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新思想的引领性,如生态良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6],在“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下,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常态。
二是新文旅新业态的迭代特征。乡村旅游在“旅游+”“+旅游”的文旅业态迭代升级过程中,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如乡村旅游与“剧本杀”相结合的沉浸式旅游,与健康养老相结合的康养旅游,与田野探访相结合的研学旅行等都带来了乡村旅游业态的新发展。
三是新乡村新文化的发展特点。文旅深度融合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乡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古今文化在乡村交融,也与乡村旅游密切结合,呈现出非遗旅游、民俗旅游等新面貌,呈现出乡村旅游发展新特点。
四是新科技运用的技术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我国旅游行业持续转型升级:以旅游预约平台建设,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等为代表的智慧化乡村旅游管理;无接触预定、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为代表的科技化乡村旅游服务逐渐普及,等等。
作为服务行业发展的旅游职业教育,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必须将“四新”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以促进课程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2.5 明确课程改革路径
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改革需要在五个维度共同施力,实现助力课程优化发展的合力:
一是校企合作优化。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由于实践性的凸显,建设过程需要乡村旅游行业、企业的全程有效参与,而乡村旅游企业在现阶段往往呈现出体量较小、综合实力有待提升的特点,与这类企业合作的模式也需要优化,以实现校企共同成长。
二是课程体系重构。如上文所述,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内容在新时代都呈现出新特点,因此课程体系也需要实现重构。重构的过程可以乡村旅游主要管理和经营工作的开展为主线,既涉及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业态设计、产品开发、一线运营等范畴,又需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设置,明确各门课程教学的侧重点。
三是课程思政融入。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需以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和担负乡村振兴使命的责任感为中心,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同富裕目标、文化自信等相关思政元素,助力实现立德树人。
四是教学资源更新。在职业教育科技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建设需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更新升级,主要包括教学实训基地的科技化改造、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在线资源库的建设和在线课程的架构等。
五是教学方法创新。乡村旅游课程教学方法可以依循“行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引导相结合”“乡村实境体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性学习与乡村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思路,进一步创新教法,突出行业参与性、学生主体性以及课程实践性。
3 职业教育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3.1 人培方案的统筹编制
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放置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内统筹考虑,以形成育人的合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专业定位的问题。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不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的旅游业态和岗位在定位时有较大的差异性。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还是培养方向之一,决定了乡村旅游核心课程开设的门类、数量和学期分布情况,应根据不同类型专业定位而确定。其次,乡村旅游核心课程与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重点统筹设计的方面,仅凭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开设是无法培养人才完备的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体现课程间的互促性,以前导性课程培养学生旅游管理与服务的通用性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开设,促进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进阶性。
3.2 混编师资团队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决定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的关键性因素。[7]乡村旅游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尤其注重跨专业融合、政行校企结合的特点。从专业构成角度而言,由于乡村旅游是典型的“旅游+农业”的业态范畴,因此相关课程的建设势必涉及较多的“三农”方面的知识,在授课师资团队的建设中,还需要有农林类专业教师的参与,以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农业特质。从师资来源的多元构成角度而言,乡村旅游课程师资团队在以院校教师为主体的基础上,一方面需要有行业专家的全程参与,以保障课程开设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契合;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政策性强,涉及土地属性、政策补贴等一系列问题,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往往需要文旅主管部门和基层政府部门综合考量、宏观布局。因此,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开设需要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的参与,以指导、顾问或特聘教师等多种形式,参与课程建设,以更好地为课程定向把脉。
3.3 校地合作关系的打造
乡村旅游目的地通常具有近郊性特征,职业院校乡村旅游核心课程建设应尤其关注课程的“在地性”,与所在及周边区域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深度合作;加强校地联动,创新性建立起“成果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平台共建、资源共用、产业共创”的合作机制,既肩负起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又促进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具体而言,在课程内容的重塑过程中可以针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以特征分析、案例融入等方式对在地旅游资源加以介绍。在实践教学的开展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周边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展多频次、深入性的实地教学,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引领,带领学生在乡村的广阔舞台上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相融。
3.4 与五育并举有机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工作也是职业教育开展的重点,需要在课堂内外,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形成多维育人的合力。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及所针对的行业领域的特殊性,对五育并举工作的开展具有更为突显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需有意识地促进乡村旅游核心课程建设与五育并举工作的有机结合。
德育是五育工作的思想基础,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直接为德育服务的,建立以“大国三农情怀”和“乡村振兴责任担当”为中心的课程思政体系是促进德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智育是五育的知识和智能基础,乡村旅游核心课程通过乡村旅游知识和行业经营管理技能的传授,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提升学生智能水平,是课程教学的题中之义。体育和劳育均能够起到强健体魄、磨砺毅力,养成良好习惯的作用。乡村旅游核心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三农”密切结合,在乡村广阔的大舞台上开展实践教学,在农业研学项目、户外拓展活动等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试运营的教学过程中,在乡村旅游场景设计和实操的学习实践中,均能有效融入体育和劳育的目标与内容。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必要方法,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核心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旅游设计、运营和服务工作,掌握带领游客领略乡村的自然风光美、人文民俗美、传统文化美的能力。
鉴于乡村旅游核心课程与五育并举工作的密切关系,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将五育并举工作的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全过程,通过课程目标的优化设计、课程内容的有效渗透、教学方法的科学实施,实现课程教学工作与五育并举工作的互促互进,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
4 结语
乡村旅游核心课程的改革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旅游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度的重要举措。明确乡村旅游人才需求与发展的趋势,以“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为理念构建起科学的课程改革发展模式,才能够有的放矢推进乡村旅游核心课程优化建设;并在改革过程中,以课程为着力点,带动专业整体发展,为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的高质素乡村旅游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