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音乐党课”在提升高校党建质量中的价值与实践探究
2023-02-12谢晓宇
谢晓宇
(沈阳音乐学院 党委组织部, 辽宁 沈阳 110000)
“音乐党课”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光荣时刻,以“音乐党课”形式开展的各类活动方兴未艾。作为近些年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党课”也经历了从缘起—发展—成熟的阶段,它一方面以新形式突破党史学习的模式,另一方面透过红色音乐文化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精神、革命信仰传递给每一位党员同志,从“边区音乐”到“救亡歌咏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二十大,红色音乐在不同时期凸显不同的革命精神主题,“音乐党课”作为传承红色精神、歌唱红色文化的载体,通过优秀的红色歌曲实现刻画美、正品德、鼓舞人并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
1 “音乐党课”的发展脉络
“音乐党课”不同于传统理论知识介绍,它是在党史理论基础上融入红色音乐内容。从狭义上讲,“音乐党课”是一种红色音乐形式的党课教育。从广义上来说,“音乐党课”是以红色音乐为载体,以党课的形式而展开的严肃的爱党爱国运动,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音乐涵盖其中,是展开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期高校育人的重要形式,音乐党课的价值内涵与实践形式都体现出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是高校高质量完成党建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言知识的学习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才能够实现其应有的目标,人应该具备优秀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音乐党课”以红色音乐唤醒学生的兴趣,以党史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可以说,“音乐党课”在协同育人的视域下从其产生起,便在多方面发挥着育人、育才的功用。因此,从最初缘起去探究“音乐党课”发展阶段,了解“音乐党课”的价值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初始阶段:是对党课模式创新发展的摸索阶段。“音乐党课”实施的最初目标人物是党员干部,选取的音乐素材多为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关于“音乐党课”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3年《广东党史》上发表的《从新型党课想到抗战时期阳春的音乐活动》这篇文章,其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为主要内容对抗日歌咏运动进行回顾。其次,对“音乐党课”的直接引用是2012年在《高等农业教育》发表的文章《“音乐党课”:高校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教育形式新探索》,文章从意义、内容、设计、授课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对“音乐党课”进行阐述,借助于红色音乐丰富党课内容。
发展阶段:从最初的以红色音乐为内容开展党建工作到“音乐党课”概念的提出,在近十年的光景中“音乐党课”开始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向系统化推进发展。部分高校开始探索用艺术化的教学角度去探索如何生动、形象地将严肃的党史内容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学生,选取适应时代的红色歌曲,不断创新党课内容,用更生动的艺术化手段将爱国、爱党、成人、成才主题表达出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央音乐学院在延安革命区开设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
繁荣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音乐党课”已不是党政工作的新鲜词语,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表现空间更加灵活。它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校,社会各个阶层开展党政活动频繁应用“音乐党课”的形式,以红色音乐为载体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一度成为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路径之一,时至今日音乐党课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得到各级党组织的广泛认同。可以说,“音乐党课”是时下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红色音乐穿越了时空的禁锢,是党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以新的姿态呈现。作为具有传承意义的红色音乐,是革命先辈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下的文化结晶,因此以红色音乐为载体展开高校党建活动是当下也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
2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开展“音乐党课”的价值意义
“音乐党课”作为爱国爱党的文化现象是极具吸引力、生命力的思政形式,是高校以音乐为载体、以党史为内容、以实践为动力实现美育、德育、体育协同育人的有效形式。当前高校开展“音乐党课”,通过系统规划,加强其内涵建设,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音乐党课”的质量。同时,优质的 “音乐党课”在选择具有跨时空意义的红色革命歌曲中,优秀的音乐作品无形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唱红歌、学党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
2.1 “音乐党课”是传承党史精神的重要载体
“音乐党课”以红色歌曲为核心内容传递创作年代的精神价值并指向全新的社会秩序。其中以冼星海、吕骥、安波等为代表的延安鲁艺学员们,他们崇尚光明、探寻真理、渴望胜利,用音乐作为战斗的武器,将无限的激情投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之中,成为革命斗争中的先驱力量。其中,冼星海先生为代表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响彻了整个抗日战场,时至今日这些经典的作品都是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精神写照,是中国革命军人殊死战斗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红色歌曲在表达价值意象、承载时代信息中,将现实与精神贯通,跨越时代传承中国红色精神。
“音乐党课”中的红色歌曲是面对特定革命环境下,人民艺术家融入个人理解与感悟,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人民的生活状态以旋律、歌词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承载了特定时代意象的内容,彰显了特定时代的价值取向,创作者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并融入个人的主观理解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他们在民族危亡之时以音乐作为激励人民的武器将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表现出来。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经典作品在群众中传唱时,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人民群众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记忆,这些优秀的红色旋律深深印刻在人民的脑海中,其中的红色精神内化成为人民心中的信仰。
2.2 “音乐党课”是传承信仰价值的重要渠道
“音乐党课”中的红色歌曲一方面是创作者们精神情感的体现,另一方面更是社会责任感的彰显,这些优秀的作品具有积极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导性功能,对欣赏者起到启发、教育、引导的作用。优秀的红色歌曲都有着一定的继承性,它们传承着经久不衰的信仰价值,从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如我们熟悉的作品《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红旗颂》等等,从革命斗争时期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今天党的二十大召开,红色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显其时代特色, 它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都表达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不懈努力的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价值符码,以红色歌曲为核心内容的“音乐党课”,切实引导每一位群众走进革命历史,坚定信仰价值,去填补当下人们对那战火纷飞年代的记忆空缺。
红色歌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革命精神的投射,创作者们在特定的年代中用动人的旋律描摹着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场景,赋予其革命年代特有的精神内涵。它们一方面表达特定时代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情感,另一方面在引导受众群体继承、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形成坚定的革命信仰意义重大。可以说,红色歌曲是跨越时空、联结群众、联结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3 协同育人视域下“音乐党课”实施路径
“音乐党课”作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完善高校党建育人功能、促进多元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党课质量,在协同育人的背景下为高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是十分必要的。
3.1 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形式,筑牢思想阵地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早在中国古代社会便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怡情雅兴到鼓舞人心,“音乐党课”早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实施的创新形式之一,以红色歌曲为基础开展的党建工作赋予其全新的活力。从2021年教育部开展“唱响百年辉煌,凝聚奋进力量”为主题的“音乐党史”活动后,对各地区开展党建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之后,各个高校纷纷开展主题音乐党课,将“红色主题音乐”与“严肃党史故事”融合起来,使党建工作变得生动有趣,党史学习更具有沉浸性、生动性特点。可以说,党建工作影响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质量的党建工作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音乐党课”是高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的新型路径,高校党委在开展党课活动的同时更要保障党员同志们能够身体力行、切实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3.2 完善高校党建育人功能,提高体系运行机制
从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来看,其从融入课程、实践、文化、科研、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来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音乐党课”对高校育人功能、提高体系运行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以“音乐党课”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美育课程;“音乐党课”以红色精神文化为载体,传承了革命先驱们宝贵的思想意志;实践发展中“音乐党课”是高校具体实操的途径,是管理育人的平台、是心理育人的渠道、是文化育人的载体。“音乐党课”在育人体系中扮演着多方面不同的角色。
完善高校党建育人功能,提高体系运行机制。首先,“音乐党课”应该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整体规划中并确立近期、远期目标,同时对音乐党课内容进行系统重构、整合并将其融到各个课程之中。其次,不断完善、发展高校音乐美育课程,实践与理论齐步走的课程体系,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提高并进原则,公共课更加多元、开放、普及基本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更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
3.3 协同德育、美育,促进体系建设
“音乐党课”的价值目标不仅仅是完成党建工作、传递红色精神,更承担着培养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的责任。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1]。审美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音乐党课”融合了美育与德育的目标。“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音乐党课’将音乐之美育、党课之善融合起来”[2],但在协同美育与德育,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发展方面,需要从师资建设、资金保障、评价机制与宣传推广几方面不断建设与完善。
首先,师资建设。师资是保障高校党建质量的重要一环,“音乐党课”协同了美育与德育,为进一步发展“音乐党课”育人功能,制定详细完备的师资培养方案是关键。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对革命音乐的审美鉴赏力,熟悉不同历史时期红色音乐的风格特征、主旨精神;另一方面对党史知识等理论内容有深刻见解,同时提高师资力量中融合德育与美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在实践工作中做到以美化人、以德育人。
其次,资金保障。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离不开资金保障,“加强‘音乐党课’建设要有专项经费支撑,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学习,多角度、多方面拓展‘音乐党课’内容”[3],这些都离不开资金保障。
最后,评价机制。“教育评价是保障课程质量建设、发展的重要工具,承担着导向与调节工作,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课程良性发展。”[4]因此,“音乐党课”的实施不是简单顶着“音乐党课”的名字只重形式忽视内涵,而是要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监督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4 结语
“‘音乐党课’是一种基于文化自信表现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活动,更具有社会性考量价值。”[5]从“音乐党课”中我们所见是党史学习的新形式,但透过这一全新的党建工作形式我们更看到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热爱。当前,“音乐党课”已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梳理“音乐党课”发展脉络,完善“音乐党课”实施路径的同时,还要警惕其流于形式性的敷衍,特别是在面对学生党员情况下更要选择优质的音乐作品,避免粗制滥造甚至低劣恶俗的传播方式,让党员同志们在“音乐党课”中切实获得正确的道德指向和审美能力提高,进一步实现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