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发展及融合思政教育的编写创新探索

2023-02-12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唐国伟孟雅茹孙奥洋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人文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吴 丹 马 晖 唐国伟 孟雅茹 孙奥洋

一、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发展

(一)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发展简述

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长期的文理分设,造成理工科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文化常识贫乏,而理工科学生在国家经济建设实际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但语文能力的缺乏导致效果不佳。语文课虽不是专业技能学习,但技能型人才也需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语文教师的光荣任务,首先就是要使大学生能普遍掌握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当年首倡恢复大学语文课程的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的这段话,充分表达了大学语文开设的初衷。1978年,在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而开设课程,首先亟待解决的就是教材问题。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倡议召开的二十所高校参加的大学语文讨论会上,确定编写大学语文教材,1981年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成为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起点,当时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二十所高校。1981年7月初版教材发行后,在短短两年内就被全国文、法、理、工、农、医等三百余所大专院校采用为教材。而后又根据各地读者和专家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修订本于1983年6月出版,1984年底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其后也一直在进行版本的更新,可以说,徐中玉本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也可以说是全国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其后,大学语文教材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可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7日第2版刊登徐维彬、杨晨光的文章《“语文”回大学必修课堂,师资教材问题待解决》,其中就大学语文教材的数量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除徐中玉本外,在学界影响力比较大的还有毛信德本、吴廷玉本、陈洪本、魏饴本、王步高本、温儒敏本。这些版本各自都有自己的编写特点,其背后反映着时代的需求和编者的理念。

(二)大学语文教材发展背后的历史语境

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语境要求大学语文承担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等语文基础能力以及接续中断了的文化传统的使命,因此早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强调语文知识(或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学史、文体)、写作知识,并成为课程设置的第一目标。在编写体例上以文学史发展顺序、文体、阅读与写作为主,这三种体例都倾向于实现大学语文在当时作为实用型基础学科的课程目标,也贴近技术时代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在文化消费主义与教育功利主义之下,青年一代人文素质缺乏、审美趣味低下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强调以审美为中心的文学性,又成为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的目标。以文选赏读模式出现的教材就是这种改革目标的具体实践。然而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功利主义思潮倾向、基本价值的缺失,文学审美的力量显然不足以纠偏。严峻的社会精神危机需要作为人文精神载体的大学语文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工作来挽救,1996年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版本成为这一转向的风向标,人文精神成为大学语文第一理念,培育人文精神成为大学语文第一目标。随着课程理念、目标的调整,一种体现新的人文精神结构模式的编写理念和体例诞生了,人文精神价值要素被提炼成标题,以此组合单元,形成了凸显人文精神价值的大文本。尤其是在重技能而轻人文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缺乏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却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志向、情操和处事能力,最终很难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但实际情况是当下大学语文教材并未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定位也不明确,很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文学史、文体编写模式,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学情不符,在人文思想教育方面的育人效果不佳,加之教师教学模式陈旧、学生思想重视不够,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地位逐渐边缘化。

二、大学语文教材融合思政教育的编写创新探索

(一)融合思政教育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精神危机推动大学语文这一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课程理念与结构形式悄然发生变化,徐中玉、齐森华1996年版本的《大学语文》是转向的风向标,从教材的编写体例中已经可见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结构模式,但其仍然沿袭过去的文选体例,思想人文要素在编写结构上是内隐的。再往后发展,人文精神要素被逐渐提炼成编写专题模块,配合着当时的课程教学理念,与拯救伦理道德、精神文明危机的需求接轨。以国内通用的徐中玉2005年版本《大学语文》为例,徐中玉本按人文主题组块,将教材分为12个主题单元124篇选文,每一单元涵盖不同时期、不同文体的选文,共同指向单元主题。12个单元主题先后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游记、论学品艺。这种专题模块式的编写体例,相比于传统的以文学史发展、以文体分类为表达方式的编排体例,具有很浓的革新意味,是教材编写形式对社会诉求的积极回应。

(二)大学语文教材融合思政教育的编写建议

1.以人文主题词为关键词进行教材模块化编写

传统的以文学史发展、以文体分类为编写体例的大学语文教材因自身的经典特质,在当下的教育历史语境中有它的存在价值,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以及“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时代需要,大学语文教材与教学需要进行适应性改革,突破传统理念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具有创新性的大学语文教材不断涌现,目前,紧随“课程思政”已然成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趋势。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融入思政教育这一教育实践上,凸显其人文性是与思政教育接通的极好方式,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天然的优势,具体表现在教材编写上,就是提炼人文主题,并以之为关键词进行组元。

人文主题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具体哪些可以被视作人文主题呢?这里可以参考徐中玉《大学语文》通行本第11版,这一版和第8版相较,总体编写思路都是以人文主题为线进行组元,但在人文主题的表达与顺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就是增加了语文“工具性”的维度。教材的12个人文主题单元编排顺序如下: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冰雪肝胆、诗意人生。这些主题可以视作价值观的文学性表达,编者对多样化的文本进行分类,凸显文本的人文价值、思想教育价值,课程的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容易把握文本,并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当然,编者对人文主题单元的定名可以是个性化的,即便是服务于思政教育,大学语文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留文学灵动、审美的特性,让学生可以从主题命名中感受到文学语言之美。

2.教材选文上既“统一”又“多元”

按人文主题组成单元,每个单元选入合适的文本,在文本的选择上要既“统一”又“多元”。“统一”是指文本类型可以多样,但是主题要统一。“多元”是指文本既要有传统的经典之作,又要有新人初露锋芒的鼎力作品,尽可能使大学语文教材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历史性与现代性、思维性与艺术性较完美的结合。另外,也要从文学史和体裁上实现选文的多样化。时间上跨越古今,地域上包容中外,体裁上可涉及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评论等。如此,可以实现主题的统一性、类型的多样化、结构的综合化。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智慧职教平台推出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语文”为例,该在线课程的体例分为十一个主题单元,其中前九个单元为人文主题,分别命名为:德行天下、家国故里、生命之歌、守望理想、心灵智慧、情感探微、寄兴山水、眺望爱情、人性探究。每个人文主题单元都由7~10篇选文组成,如“德行天下”主题选入《孔子论仁五则》《〈老子〉二章》《橘颂》《世间最美的坟墓》;“家国故里”主题选入《八声甘州》《寻芳习家池》;“生命之歌”主题选入《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完整生命的三个层面》《一滴水可以活多久》;“守望理想”主题选入《白马篇》《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命若琴弦》《西西弗的神话》《第三条河岸》等。每一单元都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体的选文组成,表达同一主题。

3.教材装帧设计应发挥“春风化雨”的美育功能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人文学科,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素养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教材不仅应该在编写体例、选文内容上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教材的装帧设计、内容配图也应与内容尽可能达到和谐统一,发挥美育的功能。装帧设计作为重要的“第一眼”印象,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眼球,让学生产生自发阅读的兴趣。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设计呢?以目前通行的几种代表性教材为例,徐中玉本的11个版本中,第一版至第四版的封面是一幅风雅清淡的竹叶图,上有手写书法“大学语文”四字,古风浓郁;第五版至第六版以简约纯色作底,封面文字是“大学语文”叠加拼音字母,现代风十足;第七版至第十一版再度融入古风元素,如文物、山水等,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近五个版本的封面装帧风格是基于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育人导向的认知,力求在形式与内容上实现统一。大学语文教材装帧设计的审美不仅体现在封面设计上,还体现在内页文章配图上。例如,陈洪本就邀请了知名书画家结合选文内容进行适配性绘画,选文配以全彩插图,注重体现大学语文的人文内涵,书画共赏,也缓解了全文字阅读可能带来的视觉疲劳。

教材装帧设计的方方面面在体现美的时候,和教材内容一样,不能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应采用“寄寓”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美、体悟美、欣赏美,起到一种春风化雨的艺术效用。

4.增设以思政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创新指导

除以上所说模块化编写以及选文的多样性,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增设以思政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创新指导,每篇选文不仅包括导读、正文、注释、作业,还有关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面的建议,指导教师以思政教育为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在笔者所执教的高职院校,目前使用的两本《大学语文》教材,在每篇选文之外,版本一配有导读、注释、学习提示、思考与练习;版本二配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其中包括选文、注释、作品简介、作品赏析)、思考练习。以《采薇》为例,两个版本的教材里都收录了这篇文章,版本一在学习提示部分阐明了文本的主题内容与思想情感,对全诗内容以及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赏析;版本二在作品赏析部分对全诗进行了逐层逐章逐句的分析,阐释了其中的主旨情感。两个版本在文本以外的指导内容里均挖掘了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但关注更多的仍然是课文内容本身,教学指导方面的思路主要是从作品解读到思想内容提炼。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也无可厚非,但教学中课程思政形式相对单一,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思政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之下,完全可以采用更多元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建议在教材编写中增加以思政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借助多种媒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剧本创作、抖音短视频、游戏开发、配乐演奏等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让学生能再现情境、融入角色、体悟情感、迁移自身,实现对思政过程的参与。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