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班级环境创设的探究
2023-02-12甘肃省酒泉市第三幼儿园董红玲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幼儿园 董红玲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游戏化成为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将在游戏化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下搭建多元化的游戏活动课程体系,借助游戏的趣味形式以及过程机制协调幼儿以积极的情绪与良好的状态获得最佳的实践体验,以符合幼儿实践规律的形式,极大地提高当前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质量。而在实际搭建幼儿游戏课程系统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除了做好游戏本身的创新与设计工作之外,还需要从客观角度做好各项因素的协调工作,通过对客观条件的合理调整,为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供更丰富的便利性,以此更全面地推动幼儿游戏教育系统质量的提高。其中,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建设即为客观条件优化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在游戏化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室内游戏的实践规律,有针对性地推动室内环境的优化,为后续室内游戏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一、开阔视野,延伸班级活动范围
在以往的幼儿室内游戏环境的创建环节中,教师往往将自身的创建视野局限在了班级这一固定的范围内,这不仅从环境范围层面极大地限制了幼儿室内游戏的实践形式,还使得现有的室内游戏活动因场地的一致性而呈现出较强的固定性结构,难以充分吸引幼儿的兴趣,以带给其良好的游戏体验。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在当前的幼儿园室内游戏环境的创建环节中,应首先拓展个人的创建视野,不再仅仅将班级作为固定的游戏活动范围,而是尝试结合幼儿园建筑的室内结构延伸班级室内游戏活动范围,以场景的拓展丰富优化环境构建质量,为幼儿发展奠定重要客观环境基础。
基于这一观点,教师在实际构建幼儿室内游戏环境的环节中,可以尝试将走廊、楼层大厅、楼梯间作为班级活动范围的延伸,进行对应的环境优化工作,为后续室内游戏的开展提供客观条件。例如,教师可以对幼儿园教学楼中的楼梯间进行护垫的安装、扶手的增设等环境建设工作,以此增强楼梯间的安全性,通过在室内环境建设阶段增加安全措施的方式,使后续楼梯间可以成为班级之外的室内游戏区域。在该区域中,教师可以更加放心地组织幼儿开展一系列猜拳登楼、楼梯推理等室内的思维启蒙游戏,将启蒙教育与爬楼梯这一形式相结合,真正推动幼儿思维能力与体能素质的定向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延伸视角下对班级外的走廊环境进行建设,通过丰富走廊中的元素或是硬件资源的方式,使其能与班级环境形成连续结构。在这一环境构建模式下,在室内游戏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走廊与室内进行穿梭实践,极大地拓展班级活动范围,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带给幼儿更丰富的游戏实践体验。通过延伸视角下对班级环境以外的室内环境进行建设,不仅能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游戏活动范围,还能通过室内概念的延伸极大地丰富当前幼儿园室内游戏的形式,从更多角度推动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主题定位,构建班级实践区域
在幼儿园室内游戏环境创建环节中,适当地延伸视角将推动游戏范围与形式的丰富,但如走廊、楼梯间等延伸场景都有着固定的功能性,可开发性较小,因此在实际的环境创建工作中,教师应更多地将创新视角放置在班级环境构建上。在班级中可供教师开发的区域相对较多,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做好建设主题的精准定位工作,为班级中的区域构建提供具体的导向,在班级中推动具有特色的实践区域的环境构建,为后续更快捷地开展主题活动奠定重要客观基础。
为此,教师应以幼儿实际的发展需求为核心,并结合室内游戏化课程的组织特点,对班级区域的主题进行精准的筛选。例如,班级内更易于开展活动范围相对较小的实践,教师在班级语言区域构建环节中,可以将绘本剧作为区域的搭建主题。通过在该区域中投放大量故事性较强的绘本的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该区域中开展绘本故事的演绎游戏,使幼儿代入选定的绘本角色之中,以合作交互的方式演绎绘本故事情节,进而在游戏机制下推动幼儿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这一区域的主题是对幼儿语言教育领域的延伸,在其影响下的游戏定位也满足室内游戏在空间方面的组织需求,能真正以区域的构建辅助教师实现室内游戏的精准构建,促进幼儿在该区域中实现个人语言能力的最大化提升。以此为例,在实际的幼儿班级中结合标准定位区域主题,推动班级区域环境的建设,将真正带给教师精准的游戏化课程设计导向,并提供充足的资源,为幼儿教师更好地组织幼儿室内游戏提供重要支点。
三、灵活设计,打造流动区域模式
幼儿本身在学前教育环节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实际的实践状态往往会受到自身主观兴趣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游戏化课程构建阶段中,教师应做好游戏机制的多元化保障,使幼儿始终能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游戏课程之中,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室内环境的创建阶段中,也应树立灵活设计的意识,尝试以流动策略打造结构丰富的班级区域结构,为室内区域游戏化课程的多元化开展提供重要辅助。
在流动形式区域的环境创建环节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思路出发,以合理的形式强化区域设计的灵活性。其一,对固定性较强的区域,教师可以从主题形式上进行流动设计,使主题在区域基础结构上不断变换,以推动该区域中游戏形式的不断变换。例如,在以绘本投放为主的阅读区域环境中,教师除了可以组织绘本剧主题区域之外,还可以根据区域中绘本资源的投放设置流动化的区域主题,对绘本剧主题与绘本绘画主题进行改变,在区域中灵活地组织语言演绎游戏课程以及绘本插画绘画游戏课程。这能真正以结合区域内容的流动形式丰富游戏化课程的形式,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游戏参与积极性。其二,教师可以在灵活设计的视角下,尝试通过环境资源的协调推动区域之间的流动联系,丰富游戏活动过程具有的可能性,从活动形式出发带给幼儿更灵活的游戏体验。例如,在美术领域的主题区域中,教师将尝试投放更多低结构材料以丰富幼儿的可选择目标,而低结构材料其灵活的利用形式能被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之中。于是在积木拼接区域的游戏化课程组织环节中,教师应在灵活的设计思路下,协调幼儿开展区域流动实践,在拼接过程中从美术区域中灵活选择树叶、纽扣等低结构材料对拼接成果进行优化。这将通过区域材料的流动极大地丰富幼儿的游戏化课程过程体验,真正通过对室内游戏环境的合理利用推动游戏化课程的更有效建设。
四、按需调整,迎合幼儿不断创新
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应建立起以幼儿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始终围绕幼儿做好教育设计,以突出其个体的主体地位,为其获得最佳实践体验创造条件。基于这一视角,在当前游戏化课程构建的室内环境创建环节中,教师也应更多地以幼儿为核心。为此,除了根据幼儿需求进行室内环境初步设计之外,教师还应在实际的室内游戏活动组织环节中保持对幼儿的观察与记录,结合幼儿在室内游戏中的实际反馈,做好对室内环境建设的按需调整,迎合幼儿需求不断创新室内建设模式,推动个体体验的不断优化。
例如,在幼儿园室内音乐游戏课程的组织环节中,幼儿教师可以注意到一些幼儿在即兴演绎环节,因为对卡林巴琴、口琴等小型乐器的应用能力较差,而出现室内音乐游戏体验较差的问题,严重影响室内游戏化课程的实践质量。在观察到这一问题后,教师应精准地定位幼儿实践问题所在,进而从室内环境构建角度寻找解决策略,尝试通过在该区域中投放更多生活化音乐即兴材料的方式,创造更符合幼儿实际音乐即兴能力的区域环境。在后续的音乐即兴游戏课程中,教师能指导幼儿尝试利用敲打塑料水瓶、铁桶等方式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即兴创造,真正转变幼儿被动参与的游戏模式,通过对环境的按需优化带给幼儿更良好的实践体验,以此推动室内游戏化课程质量的切实提升。
做好幼儿园室内环境的针对性创建,其目的是通过预先做好客观条件建设的方式,更快捷地在该环境中组织幼儿开展一系列对应的游戏活动,减少室内游戏环节中常出现的无效时间,以此带动幼儿在高效率游戏体系下获得最佳的实践体验,最终使之真正在游戏模式下实现个体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