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招生复试科学化的逻辑意蕴与实践策略
2023-02-12缪志心
缪志心
硕士生招生是国家高层次专门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复试是硕士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初试的相对标准化,复试工作主要由招生单位组织。教育部关于印发《2024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51 条指出:硕士生招生复试的“复试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成绩使用办法、组织管理等由招生单位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复试办法和程序也由招生单位公布。”硕士生招生复试的自主性和主观性特征,使得复试工作的公平公正更加得到考生和社会的关注。新时代背景下,正视复试工作中复试分数线的划定、调剂、复试组织、线上线下融合复试新方式、复试成绩计算等环节的科学性,进而推进整个复试工作的科学化,已成为提升硕士生招生工作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方面。
一、硕士生招生复试科学化的三层次诠释
科学化(scientization)意指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总结规律,建立制度,完善程序,并将这种方式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科学化是一个不断合理化的过程,教育管理科学化是遵循教育管理的对象及其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高效管理的过程。[1]招生复试科学化强调的是以科学的精神为基础,以学生为本,采用科学的方法掌握招生复试工作的规律性,构建科学的招生复试工作制度和流程,进而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它包括三个层次。
(一)规范化
规范化(normalization)侧重于复试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优化的体系化过程。复试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是:从招生单位和考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复试办法、复试标准和复试制度的合理制定,构建起统一、规范、稳定的复试管理体制,通过对该体制的推行和持续完善,达成有序、协调、高效之目的。研究生招生复试规范化要求复试组织要有严密的工作体系,复试内容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硕士生招生复试规定,学校硕士生招生复试办法、调剂办法、复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复试试题命题等符合复试规范,复试评分规则科学合理等。
(二)程序化
程序化(routinization)侧重于复试流程的合理设计。复试程序化的基本要求是:将复试工作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分解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子活动,并使这些子活动有前后衔接的递进关系,达成复试工作的有序开展。研究生招生复试程序化包括:制定招生复试计划,确定复试分数线,实施复试调剂分流,建立复试组织机构,组织复试(包括复试命题、复试人员组织、复试学生分组、复试保密措施等),公布拟录取分数线和拟录取名单,全程开展复试监管(含考生申诉救济流程),进行复试工作总结等。
(三)信息化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侧重于复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有效利用。复试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是:硕士生招生复试要始终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将其运用到复试工作中去,进而提高复试工作的效率。其外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招生网站的信息化,包括招生复试办法、调剂办法、复试分数线、复试名单、拟录取分数线、拟录取名单的公布都可以通过招生网站进行公布;二是招生系统的信息化,包括复试命题、复试考生分组、复试成绩登记和复核、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考生人事档案调阅等都可以通过招生系统实施;三是表现在招生复试的创新方面,如微博、微信在招生复试中的应用,线上招生复试等。
综上,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了招生复试的政策性和严肃性,进而保证了招生复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信息化则促进了招生的现代化改革,提高了复试效率,实现了招生投资最小化,利用充分化,保证了招生复试的创新性和时效性。三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共同促成了招生复试工作的科学化。
二、硕士生招生复试科学化的问题症结
招生录取作为高校所享有的选拔新生的一项权力,需要在遵循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等基础上,依据适当的标准、原则和程序来进行。[2]然而,就复试本身而言,无论是在复试内容、复试程序还是在复试的信息化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在明晰几对关系的基础上对复试科学化不足的情形给予正确对待。
(一)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上孰轻孰重需进一步明晰
招生复试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招生复试走向科学化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效率优先论者认为:研究生教育是精英化教育,在我国高端人才还不富裕的前提下,需要提高招生效率,这“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有利于节约考试成本”“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3]。公平优先论者认为:考试制度设计者一般都是注重考试效率,而应试者关注的是考试竞争的公平性和录取程序的公正性,在现实中,当两者存在矛盾时,基本上是效率让位于公平。[4]实际上,招生复试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具体化,无论是效率优先论还是公平优先论,都是片面的,就招生复试而言,公平与效率的冲突表现在:推荐免试生与统考生的复试差别待遇问题;第一志愿考生与调剂考生的复试差别待遇问题;初试和复试成绩的权重比例设置问题,研究生导师与考生之间的匹配度问题;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录取比例问题;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复试录取比例问题、考生中男生与女生的复试录取比例问题等。招生复试考查的是考生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这些考查因素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和主观性,而且需要在未来进行检验,在有限的复试时间内既无法全面衡量,又很难客观考查,复试过程中主观性、片面性无法避免,复试科学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克服这些弊端。因此,招生中“对录取效率的过度关注可能会影响到录取公平”[5],作为硕士生招生重要环节的招生复试过程,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尽量协调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招生单位、考生、社会、家庭等各方利益,以公平为基础,效率为动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
(二)全面与重点:复试内容的取与舍需进一步界定
硕士生招生复试环节主要包括复试准备阶段,包括复试分数线的制定和公布,复试名单的确定,复试调剂工作等;复试实行阶段,包括业务课的复试,外语听力和口语能力测试、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体检等;复试结束阶段,包括拟录取分数线的确定和拟录取名单的公布等。《规定》第50 条明确了复试的内容,第69条进一步明确了复试中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的内容。另外,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 号)也明确: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为此,硕士生招生复试内容应如何安排,长期存在着两种观点:“复试内容全面论”认为,复试工作应该对考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考核,这是保障考生质量的现实需要;“复试内容重点论”则认为,复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核既不现实,也不体现效率原则,考生能进入复试环节,本身就代表了考生的综合素质比较优秀,宜进行重点考核,如重点考查考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社会也普遍认为:一场20 分钟左右的面试,既要考专业知识,又要考外语听力和口语,考官可能还会问其他问题,是无法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际上,对于硕士生招生复试内容的界定,宜根据各招生单位实际情况,分学院分阶段分重点进行考查,在复试准备阶段,招生单位应分学院分学科发放考生名单,各学院各学科对考生进行基本情况了解,考生做好复试准备;在复试实行阶段,应在保证结构化复试内容和程序的前提下,可以分考生加试相关复试内容,作重点考查;在复试结束阶段,对个别考生可以对重点内容作进一步考查,宜实行重点考查基础上的全面考查。
(三)数量与质量:两者的协调统一关系需进一步强化
数量与质量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质”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程度、规模以及它的构成元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一个事物如果没有数量,质量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反之,质量欠好,数量再多不仅不产生效果,甚至会造成浪费和危害。硕士生招生复试中涉及“数量”的方面有: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包括复试总人数以及各学科专业复试人数等)、拟录取人数(包括拟录取总人数以及各学科专业拟录取人数)、复试时间、面试小组考官人数、面试小组各职称考官比例、各面试小组考生人数、复试题目数、复试成绩、拟录取分数线等。这些方面中,影响招生复试科学性的问题有:复试分数线如何科学划定,既能确保复试总人数合理,又能保证分类视角下复试人数的结构比例协调;复试小组的人数如何科学设置,既能保证对考生复试考查的需要,又不影响考试的公平公正;复试考生如何科学化复试,如复试中考生回答题目数、各复试题目回答时间、复试总时间等;复试成绩如何确定,如复试中各类别题目的成绩设定,复试中外语成绩和业务课各科成绩的权重等。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在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础上,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能“使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及所提供的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学科及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6]。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数量的大发展,更是质量的大提升。[7]再深入剖析,世界上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硕士生招生复试科学化过程中,不应单纯追求数量的合理化,也不应该单纯追求质量的科学化,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招生复试应实现数量与质量的融洽协调,以复试中各要素数量的合理配置,保证招生复试的高质量,保证录取考生的高质量。
(四)整体与局部:复试的功能与定位需进一步厘清
《规定》第6 条对硕士生招生分阶段考试、各阶段考试的功能、考试组织机构等进行了规定。当前,我国硕士生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和复试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初试在于考查“基础”,如专业基础知识、研究生基础能力等,并且是划定复试基本资格要求的依据;复试则在于重点考查“综合”,如考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潜力等。新时代的复试工作应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近几年复试基本资格要求的比较来看,复试分数线呈下降趋势,上线生源充足,国家越来越将考生的选拔权最大程度的给予招生单位,招生单位的招生自主权更大,复试的功能越来越得到体现。充分利用好复试工作可以有效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淘汰“高分低能”“考研专业户”等综合素质不高的考生,确保硕士生招生复试的有效性。[8]进一步理解,复试具有国家教育考试的根本属性[9],应改变现实中“简单地认为初试成绩高的考生综合素质也高,复试不过是形式”的对复试认识不足问题;“认为初试成绩高的考生无论在复试阶段表现如何都应该录取,按初试成绩排名录取考生可减少争议和社会压力”的复试工作态度问题;“认为招收的学生不可能都是好苗子,符合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即可录取”的对生源质量重视不够问题,为此应将复试工作与初试工作同等对待,同等重视。
(五)稳定与创新:需在悖论关系中进一步平衡
硕士生招生复试的“稳定”可以理解为三层含义:一是复试制度的稳定性带来的政策的可预见性;二是复试程序的稳定性带来的复试的正当性和安全性;三是复试效果的稳定性带来的考生和社会的满意度。关于稳定与创新的关系,理论界存在着对立观、双元观和悖论观三种观点。传统对立观认为,稳定与创新之间相互矛盾且不可兼容、完全对立;双元观认为,稳定与创新虽然存在矛盾性,但两者都很重要,需要为两者创造共存空间;悖论观则认为,稳定与创新之间属于既矛盾又依赖的关系,通过协调两者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系统,能够产生协同效应[10]。可以这么说,稳定和创新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硕士生招生是一项政策性强、纪律性严的工作,在硕士生招生复试中,稳定是基础、前提,为保障稳定,需要有完备的招生复试规章制度以避免“暗箱操作”,有科学的招生复试程序以避免复试主观化,有对复试过程的有效监控以避免“复试腐败”。但硕士生招生复试也需要创新,创新是硕士生招生复试走向科学化的动力,要主动求变,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复试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硕士生招生复试的效率和效果。
三、硕士生招生复试科学化的进阶路径
招生复试本质上是一种对考生的评价行为。“复试的科学性追求的是复试方法和复试评价方式以及复试内容是否科学,复试过程的透明、程序的公开公正、监督机制的健全等”。[11]复试的科学性体现于招生复试的全过程,新时代实现硕士生招生复试科学化需从复试内容、复试程序、复试信息化等方面整体推进。
(一)立德树人:“德”评价需在招生复试中占据关键地位
长期以来,硕士生招生复试中对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所采取的是一种“负面清单式”的评价模式,一直处于“虚化”“弱化”“形式化”的状态。“德”评价的方式是:对招生复试中发现考生有政治方向错误的、参加邪教组织的、道德品质恶劣的、或有违法犯罪等情形的给予“一票否决”制,这种方式难以覆盖新时代硕士生招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的全部方面,如何将硕士生招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外化于形”,加强考核的精准性需要重新考量。实际上,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价的大环境下,硕士生招生复试工作必须首先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招生标准,把对考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的考核放在首位。
具体来说,就是要重视考生德行考查,改革思想政治品德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招生复试中的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涉及的主体有考核单位和招生单位,对于考核单位来说,应加强责任意识,重点避免以“考智”代替“考德”的“唯分数”评价弊端,保证出具的政审评价鉴定更体现真实性。而对于招生单位来说,则应进一步强化主动评价功能,应改变传统招生单位更多发挥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认定功能的局限,在政治审查表的审查、考生人事档案的审阅、思想政治品德考核面试面谈中发挥主体作用;另外,需进一步改革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方式,细化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定性基础上的量化考核,引入考核评价等次,引入视频考核、调档政审信息化平台等创新性手段,这是“德”评价科学化的客观且迫切的需要。
(二)科学测评:“智”评价需进行全方位改革
长期以来,硕士生招生复试中考生的业务能力考核一直处于中心地位,招生单位需加强“智”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需要给予过多宣传,问题是如何将这种对重要性的认知转化为对考生“智”的科学测评。硕士生招生复试的核心要义在于发现人才并将人才纳入国家教育系统的继续培养之中,新时代背景下,复试的考核重点应从“以专业能力为中心”转为“以综合素质为中心”。复试的内容需有“标准”以避免随意,复试的程序需有“法度”以实现公平公正。
第一,科学设置复试内容,全面了解考生培养潜力。科学的复试内容应来源于四个方面的考查:一是来源于考生基本情况的考查。复试不应“一考定终身”,应通过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科研成果、毕业论文、专家推荐信等材料,全面了解考生的既往学业、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等情况;二是来源于对考生专业知识的考查,这种考查主要是对考生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专业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考生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了解;三是来源于对考生外语水平的考查,这种考查则是侧重于考生的外语听说能力,侧重考查考生表达、思考和总结归纳等能力;四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第二,构建复试指标量化体系,实施定性定量考查相结合。招生复试指标的量化在于用确定的分数值对考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定性,以达到对考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综合素质等尽量做到客观评价,将这些量化指标进行归并,即构成了招生复试指标群,形成了招生复试指标量化体系的基本框架。这种指标量化体系在复试中的表达,主要在于:一是复试试题的量化。应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分类并统一命制多套复试试题,加强复试题目区分度,确定不同题目不同分数值,统一制定复试试题评分标准。二是考生具体能力的量化。应将考生的具体能力转化为各测评要素和指标,并将考核的测评要素和指标划分为重点、要点,对不同程度的考查点进行区分,设置不同的分数值。三是科学合理设计评分规范,制订评分细则,制作复试评分表,对各指标体系进行具体解释,考官根据指标分值,分项给考生评定分数,最后得出考生复试成绩。
第三,合理设计复试程序,达成复试公开透明。程序公正是复试科学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智”评价需要有科学化的程序作为保障。复试程序应坚持公开、透明、及时、便捷的原则,并且这些原则应体现于复试的全过程,表现在:复试前,实行“三公开”,及时公开复试办法、复试分数线和复试名单;加强考生身份信息审核,采取人脸识别、人证识别“两识别”和报考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诚信档案库数据“四比对”等措施确保考生真实身份;加强考官遴选工作,保证考官在人数、年龄、性别、教育背景、面试经验等多方面形成合理安排。复试中,严格复试流程,考生面试分组采取抽签方式确定;对于同一内容的面试,随机选定考生次序,随机确定面试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并实现复试组别间考官组成结构的相对一致。复试后,应及时进行录取信息公示,公布拟录取分数线和拟录取名单,并公布考生申诉和举报渠道等。
(三)智慧管理:“评价支持体系”需展示新时代招生复试高质量发展需求
新时代赋予了硕士生招生更多的使命,同时也给予了硕士生招生复试更多的手段支持。招生复试科学化需要改革复试内容,需要优化复试程序,在此过程中,招生复试的信息化作为一种“评价支持体系”,也应该持续加强。
一方面,建设招生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布招生复试信息。招生信息发布平台是硕士生招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时代复试科学化的有力“推动器”。招生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有:研究生招生网站建设、研究生招生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号建设、研究生招生微博建设等。招生单位应根据实用性、安全性、易得性、可拓展性的原则,推进平台维护与更新,及时、准确、有效地向考生和社会公布各类复试信息,确保硕士生招生复试信息的公开化,创新招生复试方式,为招生单位和考生等不同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验。
另一方面,完善招生信息系统,实现复试数字化处理。招生信息系统在招生信息化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科学化的标准是:能有效拉近招生单位与考生的距离,能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下达,能有效提高硕士生招生复试的工作效率。为此,系统科学化应实现如下功能:第一,便于招生单位及时处理复试数据,即用于帮助招生单位确定复试名单,模拟分析各专业复试分数线,录入复试成绩等事宜;第二,便于招生单位组织复试,即用于帮助招生单位通知复试考生,进行面试分组,协助面试抽题,监控复试过程等;第三,便于考生参与复试,即用于帮助考生确定复试科目,查询复试成绩,查询录取结果等。
四、结语
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任何改革,其重要价值追求都在于关注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12]硕士生招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入口”,起着为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把关”的作用。同时,硕士生招生工作又事关考生的切身利益,招生复试需要加强对公平、公正、效率、稳定、创新等基本要素的现实观照,在招生复试的自主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公正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等方面多做思考。推进招生复试科学化,是对新时代确保硕士生招生复试严肃性和权威性、选拔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理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