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历史之力作
——先巴、陈亚艳著《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的历史》评介

2023-02-11陈锦萍

青海民族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交融青藏高原共同体

陈锦萍

(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 西宁 810008)

2019年9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1]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鲜明点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永续发展、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密码”,极大增强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青海民族大学先巴、陈亚艳二位教授所著《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的历史》一书,首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2023年9 月再次重印。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学界引起了良好反响,并荣获第二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国民族工作主线之时,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之际,该书的出版体现出作者、出版社高度的学术敏锐性与前瞻性。纵览全书,其无论在研究内容、方法还是在意义上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深刻的内容意涵体现了自古以来青藏高原各民族与中华民族难以割裂的交融关系。青藏高原自古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之地,已发现的各种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考古文化为青藏高原各民族的历史源流及其古代社会面貌提供了科学解释。考古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各民族的历史与中原文化早有联系,特别是青藏高原氐羌系统各民族与华夏系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自秦汉以来,青藏高原各民族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联系更直接、更广泛。至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大一统局面得到空前巩固。这一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对青藏高原积极经营,并取得明显成效,这一完整的历史过程对我们了解青藏高原各民族发展及其交往交流交融情况至关重要。

民族是一个具有历史属性的概念,其在演进过程中,经历了自然凝聚与政治形塑的双重过程,既有“天地自然之象”,又有“人心营构之象”。青藏高原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本书在梳理史料的基础上,提出四个方面的学术观点。[2]

一是青藏高原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开发的区域,境内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族源还是在文化上,凝聚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始终与整个中华民族休戚与共、同气连枝。

二是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孕育出奔流向东的“三江”等重要大江大河,成为青藏高原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相通相连的纽带,特别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迁徙往来最活跃的“民族十字走廊”,堪称中华民族形成史上的“地理枢纽”;同时,青藏高原东向“开放”的地理和地缘特点为青藏高原各民族东向发展奠定了地理基础。

三是历代中央政府对青藏高原各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历朝各民族都非常重视中央王朝的封赐,至今仍有大量诏敕诰封珍藏于民间,成为青藏高原各民族与中原内地各民族交往的历史见证。这种历史渊源,正是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基础和政治基础。

四是青藏高原文化圈是在青藏高原生态圈基础上得以形成、发展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生境,使青藏高原各民族与中原内地各民族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依存关系,是青藏高原各民族最终汇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经济基础。

第二,以青藏高原为指向的区域史研究方法拓展并丰富了整体史研究。区域史研究近年来持续走向兴盛,与全球史一样,为当今史学研究的两大趋势。较之全球史研究,区域史的研究视角呈现出向内收缩的特点,但其动因却表现出对国家视角的一种超越,是国家视野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即便如此,国家视角依然是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视角,现实发展和历史运动在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国家为主体推进的,所以,史学研究和历史叙述是不可能脱离国家视角的。[3]区域只是一个历史单元,或研究对象单元。区域的概念是以人的活动出发而界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人可以有不同的活动,不同活动的范围也不一样。由此,界定的区域范围也是可变动的,甚至可以随着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发生变化。[4]

诚如作者所言,《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的历史》一书可以说是区域史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初步尝试。[5]该书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选取“各民族”这个点展开,既兼顾到青藏高原这一特定区域与其周邻区域的相同之处,保证以这个区域为基础进行延展性研究,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也关涉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这样可以使这个区域呈现出其特殊性。这种“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特点,使所选区域的特点更加鲜明。这种尝试十分重要且珍贵,它打破了以往青藏高原历史研究以地方史、族别史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单一研究范式。作者在面对青藏高原这个相对整体的区域时,也考虑到这一特定区域在国家、全球是怎样的定位,以及对这个区域研究的延展性等问题,但其落脚点放在了“各民族汇聚中华”上。这并非“大视角的一种区域化落实”或“只是国家视角对某一区域的聚焦和投射”,而是将区域史作为整体史的一部分,以“青藏高原”作为“样本”角色,进一步拓展中华民族整体史,通过对青藏高原特定区域历史的精准定位,实现对整体史的把握。因此,该书彰显出从区域史把握整体史的史学基本立场。

第三,紧扣时代命题,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科学阐释“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论断与客观事实的深刻内涵,是当下时代全面领会和在全社会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系列论述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任务。

继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断之后,再生产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史知识[6],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学术课题。这一课题,可以说是费老“多元一体”论断的延续与拓展。青藏高原东向开放的地理形势决定了其各民族东向发展的历史大势。青藏高原东缘的藏彝走廊、东北缘的河湟谷地、北缘的河西走廊等地,多民族文化大致呈现出一种农耕与游牧(游耕)文化双向交流激荡的历史全貌。各民族正是因天然造就的“地理大势”,沿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带,不断迁徙聚散、接触混杂、联结融合,甚至分裂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统一体,最终汇聚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再生产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史知识,旨在科学揭示各民族在交融汇聚中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内在机理。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过程中,既有各民族自然凝聚的过程,也有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政治集团政治形塑的过程。[7]系统挖掘、梳理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的历史过程、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提供丰厚的历史依据,体现了学科为现实服务的重要价值。

作为作者多年学术积累的结晶,该书较全面地揭示了青藏高原各民族间的交融汇聚史,充分地让真实、客观的历史“说话”,从史学角度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然而,随着各项工作不断深化、新的理论研究范式的推进,该选题仍存有一定的挖掘空间。青藏高原坐拥约250 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除包含我国几大省区领土,一些边境国家、地区也与此交集。仅从此角度而言,这已是一个十分宏大的课题,难以穷尽。该书的研究重心主要选择在从古至今各民族比较活跃的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一带,其他地方的研究论述相对简略,这一点在今后的修订过程中仍有待深入拓展。尽管如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对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史、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演进史中青藏高原的阐释和书写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

猜你喜欢

交融青藏高原共同体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真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了让青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草原更美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