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毛泽东制定“共同纲领”战略构想的演进历程
2023-02-11黎田
黎 田
(1.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共同纲领”通常指1949年9月由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但在党的历史文件中,作为象征达成若干基本共识的原则性政策文本,“共同纲领”概念的正式使用则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巩固全民族抗战政治基础的高度出发,积极主张制定一份符合中国抗战实际,具有较强政治效力的“共同纲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讨论国共两党在第二次合作初期是否达成了彼此一致认同的“共同纲领”,(1)参见唐培吉,张劲《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纲领试论》,《民国档案》1992年第4期;沈海波《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2期;方小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纲领质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黄修荣,黄黎《国共关系纪实》,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25-332页。较少关注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共同纲领”战略构想的内涵演变。梳理相关史料可以发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全民族抗战形势变化,在抗战不同历史阶段曾多次提出制定“共同纲领”的倡议。本文拟总结从1935年瓦窑堡会议至1945年党的七大期间,毛泽东关于制定“共同纲领”战略构想的演进历程,以期展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创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探索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方案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一、瓦窑堡会议后:“共同纲领”命题的提出
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国共产党随即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倡议。在瓦窑堡会议至洛川会议期间,毛泽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政治内涵与核心议题作了深刻阐释。
瓦窑堡会议召开后,为了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执行性,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筹划依据统一战线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共同纲领”,即“必须依据具体环境规定统一战线的条件并使之成为共同行动的纲领”。[1]94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联系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主张讨论共同抗日的行动办法。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等领导人联名向东北军发出联合抗日的倡议,提出互派代表协商“关于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的具体办法”。[1]14中国共产党主张制定“共同纲领”的重要目的在于,将群众的监督力量引入对国民党内各派别的统一战线工作中,避免其领导人受到妥协动摇势力的消极影响。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给刘少奇等人的指示信中就指出,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要使双方群众了解,我们是在什么纲领之下合作的,每个分子在这个纲领之下,应当做一些什么事。这样,不独可以巩固我们自己的阵线,并且可以使对方的群众能自动的监督他们的领袖,而不致受个别动摇或反动的领袖所领袖”。[1]217
为尽早实现全国性抗战政策的统一部署,中国共产党开始倡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纲领”,并提出关于推动国共谈判的纲领性内容。193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宣言,公开呼吁全国各党各派建立中央和地方的抗日人民阵线,(2)1937年1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作关于同国民党谈判问题的报告,指出对于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应有新的表示,“应说明不是人民阵线而是民族阵线”。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46页。并提出作为共同行动纲领的六项条件。[1]1046月12日,毛泽东和朱德在两广事变发生后联合发表《为两广出师北上抗日宣言》,其中包含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八条有关抗日救国的具体行动纲领。[1]143-1449月,毛泽东为国共两党谈判起草了《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该草案提出国共两党应共同承认的政治任务:“(甲)实行对日武装抗战,保卫与恢复全中国之领土与主权;(乙)实现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之抗日救国联合战线;(丙)实现依据民主纲领而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2]446从该草案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核心主张,主要包括团结抗日与民主建国两项议题。虽然该协定草案最终没有签订,但其“基本内容成为后来国共谈判的基础”。[3]590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积极促成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并推动国共两党开始进行实质性磋商。毛泽东根据国内政治力量对比,进一步明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点在于达成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关于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倡议,由此开始重点聚焦为达成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10日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申明中国共产党将“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4]393月1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党“根本改变过去的政策,实行对外抗战,对内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等等纲领”。[2]481周恩来在3月下旬赴杭州与蒋介石进行谈判时,“说明中共拥蒋的立场系站在为民族解放、民主自由、民生改善的共同奋斗的纲领上”。[5]3585月9日,毛泽东等致电周恩来,指出国共两党关系问题解决的步骤应包括“确定共同纲领”“发表共同宣言”等内容。[3]676从全国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与民主人士和中外记者的谈话中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将制定“共同纲领”作为达成国共合作的重要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实现“彻底的合作”,[6]385即推动国共两党在“共同纲领”基础上进行实质性、持续性的合作,同时也为处置双方分歧提供指导原则;另一方面是主张“建立革命秩序”,[6]367即通过明确而严肃的“共同纲领”形式,对国民党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的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共同纲领”作为具有深刻民主意涵的政治词汇,本身即形容多元政治主体在基本政策层面达成了广泛共识。1937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议上指出:“为了抗日要争取民主,是目前的主要任务。”[3]666因此,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要将争取民主作为“共同纲领”的关键内容。早在1936年9月,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就曾表明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和国防民主政府,其任务应包括“抵抗外国侵略者”“给广大人民以民主权利”“加速发展国民经济”。毛泽东认为:“这样一个纲领符合当前人民的意愿,并将得到人民的一致拥护。”[2]4081937年5月3日,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和人民的自由权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纲领上的重要部分。”[7]2571937年5月15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举行谈话,指出在抗战环境中只有给予人民以民主权利并改善其生活,才能减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将要在正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共同政治纲领中,提出保障工农民主权利的相关具体措施。[2]499
二、洛川会议后:“共同纲领”具体内涵的明确
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完整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持久抗战的主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积极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过程中,依据革命性质和政治形势变化,顺势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2]492据此,毛泽东在全国抗战爆发初期强调应以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一起作为“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七七事变爆发后,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指出必须要有贯彻坚决抗战方针的一整套办法,才能实现抗战胜利的前途。[6]346毛泽东于1937年8月13日再次会见美国记者韦尔斯,将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草案交给她,并指出:“如果有国民党政府的合作,这个十大纲领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8]13随后召开的洛川会议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进行了系统部署,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同时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其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必须国民党政策有全部的和彻底的转变,必须全国上下共同实行一个彻底抗日的纲领。”[6]354从《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具体内容看,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全方位的抗战总动员,改变国民党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民众长期实施的“统制政策”,推动国民党政府适应抗战形势变化进行必要的改造。
193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成立后中国革命的迫切任务》(3)该文章题目在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时改为《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达成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的紧迫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毛泽东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非只局限于国共两党,而是包含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但现阶段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缺乏“一个为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代替国民党政府的“统制政策”,而这些政策已经在对日作战中暴露出了各种弱点和严重危机。因此需要一个“共同纲领”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动方针”和“一种约束”,使一切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体和个人达成“坚固的团结”。[6]366毛泽东还在文章中明确提出:“共同纲领是什么呢?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在八月二十五日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6]367在此之前,毛泽东和张闻天曾致电周恩来,强调:“今后问题是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及与三民主义相符合的中共提出的十大纲领。”[8]26全国抗战爆发初期,毛泽东主张以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
其一,敦促国民党政府尽快实施完整统一的抗战纲领。毛泽东指出国民党政府在抗日这场民族战争中缺乏革命性,并没有彻底执行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作重新阐释的新三民主义,从而导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严重隐患。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现阶段中国革命即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初步的纲领”,[6]369其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真正坚持和发展了三民主义。但这个纲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需要得到“握有统治权”的国民党政府贯彻推行。国民党政府应认识到实现三民主义的紧迫性,立即完整准确执行一个符合三民主义要求的抗战纲领,从而将人民群众广泛动员起来,使中国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6]369正如毛泽东在1938年2月给范长江的信中所指:“问题实质不在共产党而在国民党的真实政治态度,即从抗战到建国的全部纲领之态度”,“症结在国民党承认并实行一个共同纲领”。[9]93
其二,号召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府。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并没有改变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的压制甚至是消灭的方针,不可避免导致其片面抗战路线的实施。193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中国共产党参加政府的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应明确提出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府,而不是提出参加国民党政府。[8]24毛泽东从全国抗战初期暴露出的问题中总结教训,强调“实行三民主义和十大纲领,需要实行的工具”,进而论证了改造政府和军队以及建立“民族民主的统一战线的政府”的极端重要性。[6]37010月25日,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国共合作新制度的设想,并强调:“问题在于双方承认一个共同纲领,并在这个纲领上行动起来。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是这纲领的重要部分。”[6]385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从而为建立一个适应抗战胜利需要的国家制度提供了明确依据。
其三,强调党必须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自主。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分析上海、太原失陷后的抗战形势和任务。毛泽东明确提出“谁领导谁的问题”,[6]392指明当前正处于从片面抗战向全面抗战过渡的危险时期,全党必须铭记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历史教训,对国民党抗战路线的妥协性和片面性保持清醒认识。“我们和国民党及其他任何派别的统一战线,是在实行一定纲领这个基础上面的统一战线”,[6]394缺乏此基础将导致国共合作变成无原则的行动。1938年2月,毛泽东在与合众社记者王公达谈话时再次指出,国共合作“是在一定纲领下的合作,是有原则的合作,是真正的合作,而不是苟合与貌合”。[9]102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主动提出以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其关键出发点是防范党内出现迁就国民党的无原则倾向,保持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进而将国民党政府引导到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上。
三、国共合作达成后:“共同纲领”阐发方式的调整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达成后,两党开始正式讨论制定“共同纲领”,并成立了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负责商讨。1937年12月26日,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决定由周恩来、刘健群起草“共同纲领”。[5]39512月30日,中共代表团和长江中央局临时会议通过了由周恩来负责起草的抗日救国“共同纲领”草案,但该草案最终并未得到国民党同意。[5]396193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电中呼吁:“继续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即须发布以孙先生三民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作为动员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明显鹄的。”[10]220在此后一段历史时期,毛泽东重点突出三民主义的理论表述和实践要求,对“共同纲领”的政治要义作了进一步阐释。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历史背景。
其一,中国共产党肯定国民党提出的《抗战建国纲领》具有进步性。1938年3月底至4月初,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该纲领在维护国民党专制地位的同时,从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教育等方面作了形式上的承诺,并在总则部分称:“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11]288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建国纲领》“采取了拥护和支持的态度”,[12]123《新华日报》也随即发布多篇社论对其进行宣传阐释。(4)参见《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的成就》,《新华日报》1938年4月4日;《抗战与改善民生》,《新华日报》1938年4月5日;《抗战中的民权主义》,《新华日报》1938年4月6日;《抗战与外援》,《新华日报》1938年4月9日。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强调:“中共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本质上是三民主义的。中共愿同国民党一道,在统一战线、抗日第一的原则下实行三民主义。”[8]68为维护团结抗日大局,中国共产党并不谋求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抗战建国纲领》对立起来进行比较和竞争,而是顺势将推动国民党政府坚持三民主义,切实履行《抗战建国纲领》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此后毛泽东也在多个场合呼吁国民党政府应切实遵循三民主义和《抗战建国纲领》。(5)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9页;《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其二,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三民主义内涵,是该时期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理论面临的一项重要理论议题。在国共第二次合作过程中,国民党顽固派混淆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通过歪曲三民主义内涵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和政治纲领。毛泽东通过论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前革命阶段坚持实行三民主义的理论依据。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系统批驳了“一次革命论”“一个主义”等企图以假三民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错误论调,重申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国共合作政治基础的三民主义,是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主要内容的新三民主义。[6]690在国共两党围绕三民主义展开激烈论战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澄清三民主义的正确内涵,以及抗战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特征和任务,开始直接将三民主义阐释为全民族抗战“共同纲领”的核心内涵。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书中指出:“对信仰,则我于共产主义基本信仰外,承认三民主义为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政治基础,为我全民族解放斗争之共同纲领。”[13]451同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态度,一是理论上承认它,承认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二是实践上实行它,八路军、新四军、边区和党的工作,都是执行三民主义这一共同纲领。”[8]136
其三,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多次发动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坚持主张以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维护国共合作。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的反共妥协倾向更加明显,并在各条战线上加紧制造冲突。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在题为《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中阐述了孤立顽固势力的具体行动策略。对于顽固势力,毛泽东指出,“他们在全国普遍地执行摧残进步势力的反动政策,不实行革命三民主义这个共同纲领,还坚决反对我们实行这个纲领”,[6]748与其斗争应坚持自卫、胜利、休战三项原则。在报告最后,毛泽东列出了广大党员应掌握的五条宣传纲领,其主要内容除了第一条实行《总理遗嘱》和第五条实行蒋介石的抗战宣言外,中间三条均为抗战阶段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具体要求。毛泽东指出:“这些都是国民党自己宣布的纲领,也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纲领”,[6]752因此应以这些纲领作为动员人民群众孤立国民党顽固派的武器。简言之,将三民主义直接表述为“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最大程度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内的中间派、进步派。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革命的新三民主义为基本原则,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此同时也对各种假借实施“共同纲领”名义,企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图谋保持高度警惕。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蒋介石为达成消灭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提出要取消中国共产党,使其成为国民党内的一个派别。虽然中国共产党为了从制度层面深化国共合作,也曾倡议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组织,但其政治前提是各党派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保持组织独立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在民主原则基础上建立民族联盟的设想,倡议:“由各党派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组成中央和地方的联合委员会,委员会将根据共同纲领进行活动。每个党应保持自己组织上的独立。”[14]57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更加系统的反共方针,蒋介石趁机再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两党合并。中共中央明确回复:“两党为反对共同敌人与实现共同纲领而进行抗战建国之合作为一事,所谓两党合并则纯为另一事。前者为现代中国之必然,后者则为根本原则所不许。”[8]108此外在1941年末,张东荪、汤芗铭等国社党成员“在北平向中共提出所谓两党合作抗战纲领”,其主张包括“经济上以社会主义为原则,采取计划经济,实现农业集体化”。[8]345这些主张脱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要求,违背了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定性,对团结各阶级抗日力量将起到严重的消极影响。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对国社党的估计发出指示,严正批驳上述主张“是挑拨中共与地主资产阶级的关系,以孤立我党的阴谋”。[8]345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对共同纲领的规定实行得不够,这是不行的,要提出批评;但是过分了,超过了共同纲领的规定,也是违反共同纲领的。”[15]10
四、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制定“共同纲领”的倡议
从1939年至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连续发动三次反共高潮,造成全民族抗战不断面临极端严峻的危险态势,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抗战大局出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国共合作的诚意以及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正确斗争策略孤立了国民党顽固派,使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间势力的拥护。在抗战胜利前夕,国内即将迎来新的局势变化,毛泽东再次提出制定“共同纲领”的倡议。与全国抗战爆发前后提出的“共同纲领”倡议相比,此时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团结民主党派力量,这与国共两党力量对比以及党的统战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一方面,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和军事溃败引发全国人民强烈不满,国共两党力量对比逐渐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全国军民坚持抗战,不断开辟和壮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944年10月25日,毛泽东对即将去前线的干部作报告,在讲时局问题时指出:“国民党反共,抗战不积极,贪污腐化,没有一点希望了,政治、军事、经济都没有希望了。中国人民要解放,中国要得救,只有共产党才有办法,全国人民都仰望着我们。”毛泽东特别指出当前不应再对国民党实行“改良主义”的方针,而是要提出具有革命性的“改组政府、改组统帅部”的口号。[8]553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这份指示由毛泽东修改审定,其中依据国内政治形势在当时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重要判断:即国共力量对比正朝着“共强国弱”的趋势发展,“我党现在已确实成了抗日救国的决定因素”。[16]675这些时局估计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已不再寄希望于国民党政府能够实行团结抗战的正确路线,并逐渐对党在全民族抗战中承担的历史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政治局势变化及时调整了统战工作策略。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中国共产党从国内政治状况的主要矛盾出发,将国民党确立为统战工作的关键对象。但国民党连续发动反共高潮和政治摩擦,造成国共合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1942年9月,周恩来就当前国共合作中党的方针给毛泽东发电报,指出:既要对国民党“采取不刺激办法”,同时也要“努力于国共以外他方面(外交、地方、各党派、文化界)统战工作的开展”。[17]449到了1944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路线,国共两党谈判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制定“共同纲领”的重点商议对象由国民党转向民主党派,以进一步争取中间势力支持。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与民主党派协商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从而使其再次提出的“共同纲领”倡议有了更为明确的组织形式作为合作基础。
1944年8月17日,毛泽东作出批示:“应与张、左(指张澜、左舜生——引者注)商各党派联合政府。”[8]5369月4日,中共中央给林伯渠、董必武和王若飞发出指示,阐释成立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及有关注意事项。[16]48811月8日,毛泽东在与罗斯福私人代表赫尔利举行会谈时指出,国民党政府应迅速改变其政策和组织,“如果没有这一改变,也可能有某些协定,但是这些协定是没有基础的”。[16]603中国共产党将建立联合政府视为“现在唯一挽救时局的办法”,[8]548并随即以此为核心目标同民主党派商讨制定“共同纲领”。11月20日,周恩来致电毛泽东询问民主纲领是否已起草。次日,毛泽东复电:“民主纲领(即联合政府纲领)请你起草,并和小党派非正式商量后电告我。”[8]5601945年1月15日,王若飞向毛泽东等领导人汇报1月14日与民盟沈钧儒、黄炎培等人的座谈情况。在座谈时,中国共产党作了关于召开有国民党、共产党和民盟三方面参加的国事会议预备会议的提议,民盟表示支持并提出了“加速准备中共、民盟及国民党内民主派间的共同纲领草案等项建议”。[8]574毛泽东批阅电文,请周恩来起草“共同纲领”。1月21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复电,指出:“预备会应讨论国事会议和联合政府的组织及其实际步骤,应通过共同纲领,应保证放人、撤兵、给人民自由、废除特务四条的实现。”[5]596
在倡议建立联合政府过程中,毛泽东对“共同纲领”政治内涵作了新的全面阐释。1945年3月31日,毛泽东主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全体会议,在对七大政治报告草案作说明时提出:“现在是有更大希望的时期,我们应在此时机提出适当的纲领,动员全国人民来实现。”[8]587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再次强调: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并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一切抗日的民主党派,迫切地需要一个互相同意的共同纲领”。[18]1055毛泽东对“共同纲领”作了“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的划分。关于一般纲领,指在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18]1056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于具体纲领,毛泽东根据对抗战最新局势的判断,在报告中列举了四十项具体要求,同时强调:“一个为各个抗日民主党派互相同意的最低限度的具体纲领,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准备以上述纲领为基础和他们进行协商。各党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各党之间应该协定一个共同的纲领。”[18]1065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对战后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再次倡议制定“共同纲领”,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和平建国的奋斗目标和实践方案,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影响力。
毛泽东立足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全局,提出了具有强大动员力和号召力的“共同纲领”倡议,并在不同时期对“共同纲领”的具体内涵与政治意义作了针对性阐释,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共合作、统战工作、国家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议题的战略判断。毛泽东在全国抗战爆发初期即强调:“在联合抗日的情况下,要把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贯通起来。”[8]17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同纲领”倡议,不仅包含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具体行动方案,同时也涉及大量关于和平民主建国的科学政治构想。以“共同纲领”倡议为政策导向,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建设目标和保障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虽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的“共同纲领”倡议,并没有形成具有法定效力的正式决议,但其中蕴含的价值追求和政治主张为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争取民主进步力量提供了政策依据,客观上也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后期领导各方民主力量筹备制定新中国的“共同纲领”积累了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