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2023-02-11徐常利
徐常利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是坚持以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1]52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方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改进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望,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2]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价值观培养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习近平总书记的几次重要论述,强调了立德树人是高校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高校各类课程的设置都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各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师可以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播优秀的中西方传统文化和美德等,这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学英语课程属于语言教学范畴,但也涉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广泛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受西方文化熏陶,在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难免会受西方腐朽劣性文化的侵蚀,这就需要学生正确地看待西方文化,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不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有效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坚守文化自信,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践行,并对其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具有坚定的信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不断传承和发展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4]3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德育为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英语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不断提升学习者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偏重语言知识技能教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实现语言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其价值目标,但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等原因,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语言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即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价值目标的实现,即思政元素挖掘、整合和渗透。”[5]151因此,目前大学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与思政教育没有有机融合在一起,大学英语课程的立德树人效果不明显。通过听课和访谈,笔者发现大多数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目标和意义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够深入,理解得不够透彻。有些教师甚至不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涵与差异,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课程,认为课程思政是一门普通的思政课,事实上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学当中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意识。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渗透和价值目标的实现,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授之中,缺乏将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整合和加工的能力,导致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效果不明显。
(二)教材内容偏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缺乏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工具,是教师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因此,教材内容的设置与编排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纵观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材,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作家或与美国文化相关的作品。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一为例,全书共8个单元,每单元2篇文章,共16篇文章,其中有14篇是美国作家或与美国文化相关的作品,其中只有1篇选自英国科学家霍金的作品和1篇选自澳大利亚作家吉姆哈奇森的作品。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选取过于偏重美国文化,忽视了其他西方国家的优秀文化,几乎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材中可挖掘和整合的思政元素有限。16篇文章中,有14篇发表于20世纪,只有2篇发表于21世纪,文章内容稍显陈旧,难以满足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虽增加了中国元素的内容,但也存在类似问题,综合教程一全书共6个单元,每单元3篇文章,共18篇文章,其中12篇是美国作家或与美国文化相关的作品,3篇是来自网络作家的关于水资源和网络的文章,2篇文章是选自《中国日报》和新华社通讯,还有1篇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比《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在思政元素上有所增加,内容涉及了中国梦、中国政治家、中国水资源问题等领域,但美国文化所占比重仍较大,涉及中国元素的内容较少,可挖掘整理的思政元素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常见,加之教师过于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多以填鸭式的说教和灌输为主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很少借助微课、图片、视频、新闻时事热点讨论等辅助手段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课程思政的效果难以保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需要有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辅助,这一评价体系包含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从而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目前,多数高校没有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监督和监测机制,使得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反馈。对学生的评价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学生的课程成绩里也几乎不包含思政方面的考核,这种仅凭考试的单一的课程评价机制,使得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调整完善,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深化立德树人理念,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以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应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大力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制定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达到大学英语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能力和道德素养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首先,为了实现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的目标,高校应制定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执行文件,设立与课程思政有关的教学研究课题、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举办课程思政培训、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程思政课件,全方位为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提供平台。其次,要不断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依靠教师间的有效分工和合作,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和整合思想政治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最后,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承担思政育人的重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注重个人思想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努力学习,培养自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育人责任感的有效传递。
(二)丰富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元素,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资源
大学英语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多、历时长、受众广,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而大学英语教材偏重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忽视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忽视了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所以大学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地引入更多的中西文化,尤其是有关中国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和核心价值观的元素,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学习,结合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本身和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丰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内容,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一的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追求梦想,课文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在Opener部分,讨论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梦想: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毅然回到了中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为实现梦想坚持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要把握主动性,通过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然后,通过课文和阅读一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美国梦的内涵,是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美国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的。阅读二阐述了主人公俞敏洪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俞敏洪通过不懈努力,既实现了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梦想,也实现了自己的个人梦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解释和视频分析向学生解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异同,结合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以实现本单元教学的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通过不断地挖掘和整合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并将其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改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渗透和价值引导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6]12首先,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打造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网络精品课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思政教育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英语短剧等形式将思政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中,既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赋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民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腾讯课堂”“雨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思政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将价值培养从课堂教学领域拓展到实践教学领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至关重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考核制度。”[7]75首先,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还要评价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能力和课程思政效果。高校应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量化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不同的激励,将其作为评价奖励和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其次,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只评价语言知识的方式,增加了解中西文化的内容和思政内容的考核。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表现等进行考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根据考查结果,调整和完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演讲讨论、小组互评、课堂测试等,多维度评价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思政课程建设作为高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一项战略措施,其实质是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发挥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大学英语课程除了语言技能学习之外,还包括思想渗透和价值观引导,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接触使得加强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分辨是非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推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