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五微”行动 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

2023-02-11胡晓明吴彩姣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黄山市村落

胡晓明,吴彩姣

(黄山市农业农村局,安徽 黄山 24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2]。

一、黄山市和美乡村“五微”行动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部署要求,坚持最小干预、最好效果,用好绣花功夫、聚焦微观感受,围绕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实施“五微”行动,高品质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截至目前,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连续9年位居全省前列,7个区县均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2022年全省乡村建设行动暨美丽乡村推进现场会、2023 年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会议,先后在黄山市高规格召开。

二、黄山市和美乡村“五微”行动的主要做法

(一)实施微改造提升,促进村落活化利用

1.坚持统筹规划布局

高标准制定并出台《黄山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黄山市美丽乡村建设“五微”模式实施导则》《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等。加强乡镇规划员、驻村规划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新黄山人、文艺界人士等乡村规划师作用。多渠道整合投入各类资金约72 亿元,全域推进净化、绿化、亮化、彩化、美化等微改造项目1.5 万余个,改造提升中心村593 个,系统整治自然村810个,覆盖全域90%以上乡村。

2.坚持保护传统村落

突出微改造、守文脉,聚焦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及源头、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世界文化遗产拓展保护三个片区,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实施生态修复、古建筑保护等相关项目1 500余个,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10 个,占全省66%、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黄山市传统村落“微改造、精提升”示范案例、黟县“两山银行”推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示范案例,先后探索形成县域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入选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

3.坚持擦亮文化底色

推动各类非遗民俗传承发展“活起来”,目连戏、徽州大鱼、板凳龙、锣鼓等非遗民俗以及徽州好物走进景区街区,融于现代生活,散落各地的古民居、古建筑变成安放农民身心的乡村美学综合体、乡村艺术空间。融入艺术元素、增添美学空间,在村庄“金边银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见缝插绿”,对毛竹、鹅卵石、建筑废料等资源就地取材。结合蔬菜文化、童趣时光、新安医学等艺术主题,推进小菜园、小茶园、小花园、小游园、小药园等微空间建设,累计打造“一米景观”、美丽庭院、儿童乐园等特色节点空间2万余个。

(二)开展微景区培育,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1.标准化提升宜游环境

围绕环境、交通、设施等8个方面,制定市级景区村庄认定标准。出台《皖南古村落西递景区“席地而坐”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明确“七无四显一不超”,即广场无泥灰、路面无污垢、边角无积沉、石缝无泥沙、停车无扬尘、沟渠无杂物、设施无灰尘,石板显原色、水体显青色、绿化显本色、墙面显古色,旅游线路垃圾落地不超过5 分钟。完善基础服务设施,营造优美旅游环境。

2.特色化打造景区景点

安排专项资金3 000 万元,畅通创意指导、用地保障等20余项优惠政策,明确诗画乡村、田园乡村等发展定位。培育绿野仙踪西溪南、艺“蔬”临河、塔川秋色等微景区170 个,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 个,打造最美旅游风景道10 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特色旅游名村等40个,西递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卖花渔村案例登上世界旅游联盟榜单。

3.多元化丰富旅游业态

推动农文旅与非遗、摄影、户外、休闲、研学等融合,培育“非遗”夜市、写生基地、乡村书屋、百佳摄影点、乡村咖啡屋、户外徒步基地等业态3 700余处,每年举办祁红采摘节、油菜花摄影旅游季等活动100 余场。西溪南村、丰梧村等一批具有自然、文化、生态和特色产业独特优势的村庄纷纷出圈。用好农房资源,培育塔川书院、“我的收藏”等徽州民宿3 215 家,占全省民宿总量的70%以上,年经营收入超15 亿元。黄山市跻身全国首批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近10 万农民变身为景区服务员、乡村CEO、民宿管家。2022 年接待游客4 004 万人次;截至2022年末,乡村旅游已覆盖70%以上,村庄旅游收入达283亿元。

(三)开展微创意运营,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1.做好运营文章

采取“国企+村集体”、村集体抱团、“村集体+民资”等形式,构建县、乡、村三级乡村资产运营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发运营绿水、青山、村落、民居等优质资源,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2 年末,全市家庭农场达2 213 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81 家,各级运营主体达400 余家,实现年营业收入超2 亿元,乡村资源年交易额超8 亿元。黟县整村流转、代耕代种、土地入股、联合发展的“有农模式”被评为全国3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之一。全市668 个行政村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入股农户9.7 万户、土地11.1 万亩,资金5.4 亿元、收益9 588 万元。2022 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4.42 亿元,同比增长75.3%,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超50%。

2.做好品牌文章

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六业千亿”行动,精耕茶、花、草、鱼等特色产业,打造“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等区域公用品牌。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全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 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1 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3 个,拥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1 个,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228个。深化“产+销”纵向一体化合作,开发徽茶、徽菊、皖南花猪、蔬菜盲盒等产品600余款。培育乡村推介官、新农人等“流量”名人500余人,每年举办“遇见春天”卢村直播等活动50 余场,全市农村产品年网络销售额39亿元。

3.做好金融文章

实施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通过信息变信用、信用变资源、资源促发展,配套推出“民宿贷”等金融产品72 款,累计授信84.5亿元、用信46.5亿元。与省农发行合作全域推广“村落徽州”保护利用项目,以政策性金融“热钱”带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目前,审批通过贷款28.5 亿元、在途项目贷款17.3 亿元。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引导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资金需求。

(四)实施微循环发展,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1.生活垃圾可循环处理

以“村级清扫、乡镇收集、县(区)级运转、市级处理”模式,统一收集全域乡村生活垃圾。依托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发电进行100%无害化处理,日处理规模900 吨,年均发电量7 515万千瓦时。利用7处建筑垃圾处理调配厂,将农村建筑垃圾转化为生产路基垫层材料、再生骨料等,年利用率超79%。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强化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2017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6.8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6%。

2.废弃物可循环利用

坚持乡村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持续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废弃物循环利用。引进畜禽粪污异地集中处理中心等主体,推进畜禽粪污收储转运、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产业链建设,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年综合产值超1亿元,畜禽粪污年综合利用率达92.5%。加快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肥料化等循环利用,培育年利用秸秆能力500吨以上的市场主体56家,建设标准化收储点20 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3%,农作物秸秆发酵垫料养猪技术获国家新型专利授权。全面推广达标农膜,全市农膜回收率达82.5%,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95%以上、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3.农业生产可循环发展

全力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实施全域80万亩茶园绿色防控工程,出台无化学农药残留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国家级团体标准,推广“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每年投放诱虫黄板2 800余万张,农户凭“茶园绿色防控卡”实现销售优质优价。2022年茶叶综合产值达230亿元,鲜叶、干茶抽样欧盟达标率分别超92%和85%。建立“七统一”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立配送网点461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农药使用量由2012 年的3 278 吨下降至2022 年的2 280 吨,降幅达30.4%。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实现减肥增效的有机统一。全市化肥使用量由2012 年的4 万吨下降至2022年的3.1万吨,降幅达22.5%;有机肥使用量由0.35 万吨增加至3.5 万吨,增幅达900%。

(五)组织微奉献治理,促进乡风和谐和美

1.持续引导农民参与

创新推出“新安夜话”“驻村夜访”“幸福来敲门”三大品牌,大力推广户主会、“一献四捐”等做法,打造板凳会、“逢四说事”等69 个群众自治品牌。围绕美丽乡村“建什么、怎么建”,引导群众自主“说事、议事、主事”,鼓励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征地拆迁、项目推进等全过程,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提升群众满意度;调动群众积极性,累计动员90 余万人次参与,献计献策8 000余条。

2.持续培育文明乡风

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立“道德银行”积分制,在全省率先全覆盖建设文明实践“道德银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大茂模式”,打造“德耀黄山”品牌。倡树文明风尚,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党群议事会作用,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等创评,累计引导村民参与邻里守望、抢险救灾、移风易俗等志愿活动超12 万人次,先后涌现91 名“中国好人”、800余名“安徽好人”和“黄山好人”,百万人口中的“中国好人”占比居全省前列,各级文明镇占比超94%。

3.持续优化乡村治理

推广“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引导先进模范、老党员、老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群众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培育“解忧杂货铺”“逢四说事”制度等自治品牌69个,17年无信访的“响潭实践”得到省委充分肯定,98%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三捧“长安杯”,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

三、黄山市和美乡村“五微”行动的经验启示

黄山市通过实施“五微”行动,在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将村庄规划置于乡村振兴战略、市县发展中定位和考量,准确把握乡村地理形态和文化底蕴,从整体布局出发做好规划引领。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做到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二)坚持保护利用、传承发展

坚持“村景融合”理念推进乡村建设,以“小切口、微更新”理念推进村庄微改造精提升,禁止大拆大建和形象工程,切实保护徽州文脉、保留村庄肌理、保住乡土特色,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文化遗存。

(三)坚持农民主体、带动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3]。近年来,黄山市农民人均收入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美乡村建设中,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猜你喜欢

黄山市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全家福·幸福时刻”摄影作品
——部分获奖作品(黄山市)
传统村落:小开屯村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传统村落民宿发展研究——以黄山市西溪南镇为例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