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医药发展概述
2023-02-11崔建枝刘逸宇和成凤张明烁刘建勤李志勇1
崔建枝,付 饶,陈 浩,刘逸宇,和成凤,张明烁,刘建勤*,李志勇1,*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丽江市民族医药协会,云南 丽江 674100;3.山西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4.中央民族大学 药学院,北京 100081;5.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纳西族起源于我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多数居住于云南丽江[1]。纳西族继承了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人们称之为“东巴象形文字”。“东巴”是纳西族的宗教神职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人,掌握一些医药知识,能诊治常见疾病。千百年来,纳西族用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了大量东巴经卷,这些古经卷记录了哲学、历史、宗教、医学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大量古籍反映了远古时期与医药文化相关的内容,是古代先民对生命、健康、医药的朴素认识,对于研究纳西医药本源具有重要意义。纳西医药即东巴经所载医药知识是纳西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因而纳西医药也称为东巴医药[2-3]。
为抢救、挖掘和整理纳西东巴医药传统知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丽江设立了“纳西族药用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挖掘、整理与保护研究”专项,用于支持纳西东巴经中医药知识、民间医药传承人及纳西族特色药用资源整理等三项工作。本研究从纳西医药的发展演变、基础理论、诊断及治疗方法、药物知识、养生方式等方面对纳西医药进行论述,以期为了解和认识纳西医药提供参考。
1 纳西医药发展演变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历程由于其生产力、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均走出了适应本民族的医学轨迹。一部分民族医药通过“实践-理论-实践”,将其独特的生命观、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凝聚为理论体系,走上了传承创新之路;另一部分民族医药则一直停留于“经验-实践-经验”的固有循环,仅依赖于对偶然经验的继承[4]。与已形成完整医药理论体系的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傣族医学不同,纳西族医药在民间保存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一些常用药材及用药知识被一代代的东巴记录于东巴经卷中得以保存,但由实践经验向传统医药理论的跃升依然滞后,“实践-经验-理论”的良性循环尚未实现。
纳西医药历史悠久,萌芽于原始宗教神学形成时期[5]。在古代,原始宗教巫医紧密结合是各民族医药的共同现象,由于纳西族先民对人体本身以及外界环境的诸多现象未透彻认识,纳西医药也有医巫同源的历史阶段。纳西族的东巴既是祭司、智者,也是医者,现阶段,他们对疾病的认识较为局限,含有较强的唯心主义色彩,通过跳神、占卜等方法治疗疾病,类似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中“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的“祝由术”,此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调节患者的心理[2]。
纳西医药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与演变,但并不完全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逐渐脱离巫术走向医药文明。东巴经中的医药知识已初步显现古代先民的原始医学理论雏形,如掌握医药知识的东巴在跳神、占卜时运用某些药物,或结合针灸、按摩、对血肿放血、缝合刀伤等治疗疾病,这些即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活动[6]。东巴古籍是纳西医药的重要载体,这些经文以丰富的治病经验为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知识,较有代表性的是《迟恩松律》和《崇仁潘迪找药》。《迟恩松律》收录了数十种药用植物资料,是纳西族现存唯一的图画象形文字医书。《崇仁潘迪找药》记载了一部分药用植物的形态和功效,以及一些具体的治疗措施,大部分药物和疗法至今仍应用于临床[7]。
纳西医药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保存本民族优秀文化,善于学习、借鉴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不断积累,其中,受汉族、藏族文化影响最大[8]。中医学于唐代传入云南,至明代以后,中医学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已在纳西族医者中传播开,并出现了专职的中医医生[9]。自明代以来,藏医药迅速发展,北迁的纳西族与藏族共居一地,因而纳西医药吸收了藏医药知识[6]。《玉龙本草》是纳西医药与中医药相结合的代表性著作,最早形成于明代,是丽江纳西族名医阿普井日所创“绍恒堂”的草药记录,成书于清代,由和介山用汉文写成,共辑录药物500余种,是基于中医学理论并结合其本人运用本民族药物治疗疾病的临证经验而写成的地方性本草学著作[10-11]。“绍恒堂”第18 代传人和德绍对其重新整理,收入药用植物368 种、民族药150 种,其中,包括草药图谱368 种、标本扫描图328 种,以及纳西族民间验方、家藏方等1 000多首方剂。《玉龙本草》结合纳西族当地的居住环境、气候、饮食习惯等论述疾病产生的原因,是纳西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12]。
2 纳西医药的基础理论、诊断及治疗方法
纳西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创造的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纳西东巴创立了“卢色学说”“精威五行”和“金蛙八卦”,并用于医疗实践[3]。卢色学说认为,两性交合孕育万物及阴阳是一切事物形成和变化的根本,精威五行将木、火、土、铁、水作为观察、分析事物及其变化的工具,金蛙八卦构成了纳西族古代文化与哲学认识的综合图景[13]。
卢色学说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相似,是纳西医药生命观的重要理论之一。《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14]将“卢”“色”通过象形字分别对应“阴、阳”和“雌、雄”,认为两性交合化育万物,一切事物形成变化的根本是阴阳。在论述阴阳产生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时,《冲包记》经书记载:“天与地中间住着东与色,东是人之父,色是人之母,是他俩使孩子诞生,使谷物生长成熟”,《庄子·外篇》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卢色学说丰富了中医药文化。
纳西先民认为世间万物可分阴阳。纳西东巴医药理论认为,人由精威五行构成,五行包括木、火、土、铁、水,受卢色学说影响,木行分为阳木与阴木、火行分为阳火与阴火、土行分为阳土与阴土、铁行分为阳铁与阴铁、水行分为阳水与阴水[15]。《崇搬图》载:“肺祭太阳(阳),肝祭月亮(阴)……上身祭天(阳),下身祭地(阴),左边腰祭左边(阳),右边腰祭右边(阴)”[16],可以看出,纳西先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对阴阳的含义进行了扩展引申,即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肺为阳,肝为阴。
精威五行与卢色学说联系紧密,二者在儒家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下形成。根据东巴经记载,最初的精威五行是由“佳声”“佳气”相互结合,变化形成,“佳气”“佳声”分别对应卢色学说中的阴阳之气[17]。东巴古籍《布巴述书》详细记载了精威五行的来源,金蛙吞食了白蝙蝠在女神盘祖萨美(纳西族先祖)处求取的经书,被女神唤来的四位天神射死,金蛙在死时吼出五声巨响,即变成了精威五行,这是精威五行蛙体尸解化生说。此外,还有卵生五行说、五行自然衍生说[15]。精指代人类,威表示聚合,人的存在是由五种物质“精威(聚合)”而成。五行中木属东,对应毛发,火属北,对应气,土属中央,对应肌肉,铁属西,对应骨,水属南,对应躯体[18]。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聚则生,散则死”的生命观,五行偏斜则产生疾病[16]。此次普查结果显示,神蛙的皮肤化成了五行的东方甲乙木,其色为青;神蛙的血化成了五行的南方丙丁火,其色为红;神蛙的肉化成了五行的中央戊己土,其色为黄;神蛙的骨化成了五行的西方庚辛铁,其色为白;神蛙的胆化成了五行的北方壬癸水,其色为黑。这部分对形体进行五行属性归类的内容,相较于以往文献有所区别,并对青红黄白黑五色的属性进行了归类,丰富了其五行学说。
纳西医药精威五行相克的论述较多,但不尽相同。东巴经《大祭风道场·迎接祖先》记载:“……东方的木门要用铁来关闭,南方的火门要用水来关闭,西方的铁门要用火来关闭,北方的水门要用土来关闭,天和地中间的土门要用铁来关闭。”周汝成在《巴格图说明》中认为:“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铁……铁能克木。”[15]
纳西先民基于原始动物信仰所创造的金蛙八卦,与中医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相似。纳西语称金蛙八卦图为“巴格图”,是以金蛙的体型为基本构架而绘制的八卦图,主要依据人的生辰属相、流年、八方方位、九宫配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等,推算自然现象和生命生产生活[16]。
金蛙八卦图是东巴用蛙体图排定五行和空间方位,以及天干地支绘成[19]。“巴格图”的周围与中央均有相应的象形文字,经考证为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金蛙蛙身与精威五行分别代表五方和五行,即刺穿蛙身的青涩柏木箭尾属木,象征东方,喷吐红火焰的蛙头属火,象征南方,死而尸解化为土的金色蛙腹属土,象征中央,刺穿蛙身的白色铁箭镞属铁,象征西方,排泄出黑液体的蛙尾属水,象征北方[16]。将五行复分公母,再配属天干,即得出十天干。再以十天干配属十二兽,得出以虎为首的十二兽配公母的六十序数时序结构,以及以鼠为首的十二兽配公母的时序结构[19]。这体现了纳西先民已经认识到时间与空间的联系,金蛙八卦学说侧重于运用精威五行理论进行推算,而精威五行学说认为五行聚散离合、相生相克决定人命运的吉凶,因此纳西先民认为人的一生均可用金蛙八卦推算[15]。
东巴经《看病经书》提出的30周天占病说,结合宗教和鬼神观念,通过辨别方位、时间,可以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这也是金蛙八卦图的具体应用。东巴经《病因卜》大量记载了运用金蛙八卦、精威五行的推算来诊断病因、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内容,在治疗和预防方面仍依赖于宗教祭祀[15]。
此外,《聚血》文献中记载,身体的每个部位在不同月份生成血液的日子各不相同,每个月的每天及每天的不同时段,体内血液聚集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当地居民根据血液在不同时间段聚集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日期[20]。
在病因认识上,纳西民间医生和中医医家均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联系在一起,采用辩证思维看待环境、外邪、精神等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纳西医药在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上,既强调人体自身是气、精威五行与灵魂的统一整体,又着重提出人体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人的生、长、壮、老、死等生命过程离不开外界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人体的机能,或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使其产生变化,或破坏机体的调节机制使人产生疾病[15]。与此同时,纳西族的宗教信仰决定了其对东巴教、对自然、对鬼魂、对诸神的崇拜,其中最主要的即为对大自然的敬畏[19]。因此,对疾病的认识和研究与自然环境因素不可分割。例如,《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47卷“……冬天放来黄眼病,夏天放来痢疾……”中的“黄眼病”“痢疾”等疾病,其实是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的时令病。
秽邪是纳西医药病因认识的一个重要特征,秽邪总体偏向于环境因素,是一种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的邪气。东巴经以神话故事的形式详细记载了秽的来源,习煜华[21]将其归纳为4个方面:①污染环境的脏物,如垃圾、死尸、污浊的空气等;②危害人体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如传染病等;③生活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如动物感染病毒死亡等;④违反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行为而引起的后果,如近亲结婚的害处。
在此次纳西普查口述史采访中,有民间医生认为:寒邪可以引起肠胃病和妇科病等,风寒会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结石的形成与喜食肥甘厚味等饮食方式有关,情绪不好会导致气滞血瘀,最终可能导致肿瘤等;痛风主要是由于血管堵塞,经脉气血不通,血液无法达于痛风病变处所致……这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疾病与外邪、饮食、情志等的相互关系,疾病发生的原因涉及中医外感、内伤、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如食物药物中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烧烫伤、寄生虫等在此次收集到的民间验方中也有所体现。
纳西族善于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借鉴其他民族传统医药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生态、物种和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诊断疾病吸取了中医学四诊方法和藏医学看小便诊断疾病的技能。在此次纳西普查口述史采访中,民间医生结合尿诊、望诊、问诊和脉诊综合诊断疾病。
问诊时,纳西民间医生注重询问现病史,包括疾病发生的具体时间、可能的发病原因、症状及其性质、部位,病程长短,以及病情何时好转或加重。此外,还会询问睡眠、饮食、二便情况、精神状况、情绪,以及一般情况如年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望诊一般是看颜色,其观察范围较为宽泛,包括人的面色、眼睛,尤其是巩膜、鼻子、舌苔、齿龈、指甲等。纳西民间医生切脉的位置与中医相同,但寸关尺脏腑定位,不同的纳西民间医生观点各异,无统一认识。
尿诊是纳西族的一种特色诊法。尿诊又称“看水”,是以纳西医药精威五行、金蛙八卦为依据,通过观察患者尿液中气泡的数量和大小、消失顺序、方位、气泡聚集的情况、黏稠度、颜色等,判断所患疾病的病理性质、疾病分期、病情轻重以及病变脏腑。看水需要取患者的晨尿,且为中段尿,在取尿前一天晚上禁止患者食用颜色过重的食物,禁止服用任何药物。
纳西民间医生的治疗措施多种多样,主要有内服药物、针灸、放血、拔罐、按摩、刮痧、火草点穴、草药熏鼻、药物外敷等。
纳西民间医生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强调治病求本,辨识病机后处方遣药。治疗的原则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扶正祛邪、调和脏腑、调理气血等。
此次纳西普查口述史采访和收集的验方充分体现了纳西民间医生辨证论治的思想。例如,纳西民间医生认为肝病的原因有肝肾阴虚、湿热、气滞、血瘀等,风湿病可以引起心脏病,反映了他们对疾病病机的认识,并意识到了疾病病机的演变。同一种疾病,因疾病发生的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所处的阶段和类型不同、患者的体质不同,其治疗原则也有差别。纳西民间医生治疗骨折时,外敷药物初期以消肿止痛、化瘀、舒筋活血为主,治疗中期在消肿舒筋活血的基础上,加入接骨药物,治疗后期在上述基础上,加入强筋壮骨药物。纳西民间医生分期治疗骨折是同病异治原则的体现;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产生、发展与转归,纳西民间医生在治疗风湿病时,选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物时,注重运用补气血、活血药物,攻补兼施,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理念;调和脏腑包括了对脏腑阴阳气血的调理和对脏腑相互关系的调和。调和脏腑的基本原则是调理脏腑阴阳气血。治疗肝病主要是调气、补血、和血,结合病因予以清肝、平肝、滋肝等药物,纳西民间医生治疗高血压注重平肝潜阳;纳西民间医生治疗肝气犯胃引起的胃痛和胆病治肝的认识,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调和脏腑,以及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和脏腑等治疗原则的体现。
3 纳西族药物知识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宝库之一,药用植物种类大约占全国的1/2,其中,包括1 300种常用中药,目前,有360多种植物药已列入收购和生产范围[22]。丽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该地区有药材2 010种,被誉为“药材之乡”[10]。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纳西医药普查队共采集到传统药用植物标本758种,对所采集植物进行了科和种名等的辨识,初步鉴定药用植物606种,隶属于143科 453属。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从东巴经中初步发现和整理了药用植物和真菌85种,这些药用植物和真菌主要来源于野生,隶属于51科71属,其中,有25种是我国特有的物种,仅有8种分布于纳西族地区[23]。
纳西族长期居住于横断山区。此次普查发现,纳西民间医生使用的药物大多由山中采集,为了便于治疗,他们在院内、房前屋后也种植了一部分药用植物。因此,纳西民间医生也习惯用鲜药治疗疾病。纳西民间医生了解药物不同部位有不同功效,而药用植物采集难度的大小则会影响其使用程度。因此,纳西族民间医生更喜欢把容易采集的植物部位作为药物制剂的原料。在药用植物中,草本植物和小灌木是最常用的药材,其药用部位是整株或根茎,而乔木、大灌木或木本藤本植物则用茎、枝、叶或树皮作为药剂。纳西民间医生采集药物时非常重视保护植物。他们采集药用植物时从不破坏环境,他们为能够利用野生药用植物治病救人心存感激。这充分体现了纳西族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
纳西医药的药物命名较为丰富,如一支箭、三颗针、算盘子、虎尾草等是以形态命名,痢止草、惊风草、接骨草等是以功效命名,对当地草药中与中药形态、功能相近的植物则称之为土中药,如土人参、土三七、雪山芪等[24]。纳西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药材炮制方法,炮制方法比较简单,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粉碎、浸泡、炒、煨、煮法、蒸法等。民间医生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的人参是补药的代表,《本草纲目》中的三七是治病药的代表。临床处方中参类药物和七类药物出现的频率较高,民间医生认为参类药物可以起到补益作用,如棉参、奶参,七类药物有去坏血的功效,如三豆七、韭菜七等[24]。纳西民间医生也会使用异地的药材,早期,纳西民间医生喜用川、广的药物及印度产木香、砂仁、白蔻,他们在用药实践中还发现甸产羌活较玉龙雪山所产羌活的药效好[18]。
4 纳西族的养生方式
养生主要是为了扶助人体的正气,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保持身体处于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从而延年益寿。养生体现了预防医学的鲜明特点,即防病必先强身,强身必重养生,养生是预防患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病因部分提到秽邪可以引起疾病,纳西先民经常举行除秽活动预防疾病。除秽是纳西族古老传统,在东巴文化中占有较大分量,东巴在所有祭祀活动开始前要先进行除秽仪式[25]。除秽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诵读除秽东巴经;二是跳除秽东巴舞;三是点燃除秽植物,用烟雾熏消居住环境;四是用干净的水泼洒生活环境、洗涤生活器物等。研究表明,烟熏消毒是非口服中药预防控制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中国传统的预防疫病方法。而诵读除秽经和跳除秽东巴舞则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为纳西东巴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26-27]。
在每年药王节期间,丽江纳西族地区的街道上会摆满各种中草药、药苗等。因为药王节在农历五月,天气比较燥热且潮湿,容易滋生细菌等邪气,人体感受邪气可能产生疾病。当地习俗是把艾蒿编成草人挂于自家正门上,将蒿草编成的草环戴在头上,以此来防止病邪入侵。当天晚上,纳西族人均需喝泡有蒿莆、隔山消、牛黄等药物的药酒,还会将大蒜和菌子煮着吃[28]。
纳西族认为合理饮食有利于保持健康,他们喜欢将食物烹制成药膳,以此方式强壮身体,如在炖排骨、鸡时加入当归、天麻等用以滋补气血,炖“火腿”和腊肉时添加车前草以清热降火,在制作牛羊肉等时加川芎、蕨叶藁本、山草果等以活血祛风[29]。
药酒被誉为“百药之长”,有温通血脉、助行药势、温暖肠胃、抵御风寒等诸多功效,常被用来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纳西族使用酒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红景天酒、松露酒、桑葚酒、红花酒、虫草酒、五味子酒等均是纳西族经常饮用的药酒[30]。梅子酒是一种清爽酸甜的饮品,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的功效,也可以当药用,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青梅子加工处理,然后放入大麦酒里,再加入食用糖浸泡一段时间[31]。
自古以来,纳西族就有饮茶的习惯。纳西族常见的茶饮有酥油茶、三道茶、奶茶、烤茶、蜜茶、清茶等,其中,酥油茶是他们的主要茶饮。酥油是从羊奶、牛奶中提炼出来的乳制品,具有温和脾胃、滋养胃阴的功效[32]。雪茶在明代就已经作为木氏土司进献朝廷的贡品,属丽江地区的优质特色产品,具有清心除烦、清热解毒的保健功能。目前,丽江有多家公司生产雪茶,他们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将其包装成盒装产品和饮料进行售卖[33]。
纳西族人将酒和茶结合,形成了一种新饮茶习惯,即用酒泡茶,称为“龙虎斗”茶。在制作“龙虎斗”茶时,先取适量茶叶放于土陶罐中,将土陶罐放入火塘内烘烤,在烘烤的同时转动土陶罐,使土陶罐内的茶叶受热均匀,避免烧焦。当闻到茶叶散发出的焦香后,立即向土陶罐内冲入开水,小火慢煎熬成浓茶。最后,在茶盅中倒入半盅白酒,将煮好的浓茶倒入茶盅,“龙虎斗”茶制作完成。纳西族民间流传趁热饮用该茶,可以起到提神解渴、预防感冒的作用,如果想增强祛寒的功效,可以再在茶盅中放入一个辣椒。需要注意的是,在冲泡此茶时,人们禁忌将酒倒进茶水里,而只能把茶水往酒里倒[34]。
云南省西北部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尤其是纳西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名贵药材众多。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纳西族民间医药知识主要通过口耳相传传承,东巴经承载的医药知识仅是纳西医学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纳西医药还有许多宝贵的诊疗经验和具有开发价值的药物,是亟须发掘的宝藏。
传统医药发展需依赖完整的理论体系,传承和弘扬民族医药,需要进一步挖掘原始资料并加以整理。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整理纳西医药现存的医学典籍、药用资源传统知识、传承人诊疗方法和用药经验,梳理纳西医药理论,深入研究现有药物和方剂及其临床应用,为丰富中医药内容,促进纳西族医药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