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的忠孝观念教育实践:以清初洛学派书院士人为中心
2023-02-11周文焰
周文焰
[内容提要]康熙年间,以“中州八先生” 中的耿介、冉觐祖、窦克勤、李来章、汤斌等为代表的中州士人,互相之间形成往来问学密切的师友社群。他们以书院为阵地,通过书院讲学灌输忠孝观念;并以为书院作学规,为书籍、族谱作序,编定教材等方式,推动《孝经》 《小学》 《圣谕十六条》等儒家书籍传播及其忠孝观念的教育实践。通过上述措施,最终落实官方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教化理念。
书院是我国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官民两种力量的合力下,清代书院发展到传统社会的顶峰。〔1〕邓洪波《清代书院缘何大发展》,《人民论坛》 2017 年第30 期。遍布各地的书院承载了为国育才、教化世人的功能与作用,成为传播儒家思想、教化世人的重要载体,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 “儒家的大本营”。〔2〕见朱杰人《〈中国书院文献丛刊〉 序》,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文献丛刊》 第1 辑第1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年版,第1 页。忠孝伦理观念是古代社会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朱子曾在《白鹿洞书院揭示》 中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作为“五教之目”。五伦之中,又以忠孝为先,突出了古代书院教育中忠孝观念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有关中州书院士人与儒学、理学教育教化研究方面,刘卫东、高尚刚编著的《河南书院教育史》〔3〕刘卫东、高尚刚《河南书院教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以及龚书铎主编的《清代理学史》〔4〕龚书铎主编,史革新、李帆、张昭军撰《清代理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都以专题形式,对清代中州书院士人的书院教育活动有所论述。王胜军主要探究河南书院与清初洛学复兴之间的关系。〔5〕邓洪波、王胜军《河南书院与清初洛学复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5 期。吕妙芬详细考察了《孝经》 在清初中州的传播以及贯彻国家“孝治天下” 理念的情况。〔6〕吕妙芬《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版。本文主要考察康熙年间中州士人的忠孝观念教育实践。以“中州八先生”〔7〕陈文恭抚豫时,尝以先生(李来章)及夏峰(孙奇峰)、潜庵(汤斌)、逸庵(耿介)、静庵(窦克勤)、起庵(张沐),合以张敬庵(张伯行)、冉蟫庵(冉觐祖),为中州八先生。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岳麓书社2008 年版,第945 页。中的耿介、冉觐祖、窦克勤、李来章、汤斌等为代表的中州士人,互相之间形成往来问学密切的师友社群,他们以书院为中心,通过书院讲学灌输忠孝观念;通过为书院作学规,为书籍、族谱作序,编定教材等方式,推动《孝经》 《小学》 《圣谕十六条》 等经典书籍传播,并针对以童蒙为核心的忠孝观念教育,强调忠孝一体的理念。上述措施,最终践行儒家以忠孝为基础的教化理念。
一、嵩阳书院讲学对忠孝思想的传授
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五代后周时建于北嵩山南麓,初名太乙书院,又名太室书院。程颢、程颐先后提举嵩山崇福宫,曾讲学于此,“昌明正学,于是濂洛关闽,递接薪传”。范仲淹、司马光等亦曾来此讲学。书院由此声名远扬,最盛时生徒多达数百,被誉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
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叶封重建书院于故址东南。十六年(1677),登封名儒耿介以病辞归居家,致力兴学而扩建学舍。耿介,字介石,号逸庵,河南登封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出为福建巡海道,康熙元年(1662),转江西湖东道,因改官制,除直隶大名道。丁母忧,服除不出。笃志躬行,兴复嵩阳书院。二十五年,尚书汤斌疏荐召为少詹事。后汤斌被劾,介引疾乞休。不久予假归,卒。所著有《中州道学编》 《性学要旨》 《孝经易知》 《理学正宗》,编有《嵩阳书院志》 等书。〔1〕耿介《敬恕堂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1-9 页。嵩阳书院复兴时,“有祠、有堂、有居、有斋、有房舍、有义田、有庖湢之所、有丽牲之碑,缭以周垣、翼以廊庑,而规制始大备”。耿介与知县张壎亲自主讲,又相继聘请中州名儒张沐、汤斌、窦克勤、冉觐祖、李来章等来书院讲学,均以阐明程朱理学、继承洛学道统为己任,宣扬教化,四方闻风向往,盛极一时。清初嵩阳书院讲学,耿介可以说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逸庵以簪珥名臣暂返初服,究心性命、道德之蕴。日与邑侯张公牖如宣明教化,敦砺风俗,率一时誉髦之士读书、讲学于兹,而以濂洛关闽之道相切劘焉。求之于心,反之于身,见之于行事,为世醇儒,学者宗之。爰是坛坫日高,从游日众。〔2〕耿介《嵩阳书院志》,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文献丛刊》 第1 辑第72 册,第285-288 页。
上述书院记文和序言中较为具体地道出耿介对嵩阳书院的修复情况,服丧期间居家讲学的经过;说明了其讲学以濂洛关闽之学为宗的旨趣,“悯人心之陷溺,痛风俗之浇漓,慨然以斯道为己任” 的追求;以及其追白鹿之遗规,仿鹅湖之旧迹,尊道统、端士习,讲学、考课辅教化而裨风俗的努力。上述论述也表明嵩阳书院讲学、考课从游者人数众多,影响广泛。
柘城窦克勤作为耿介的好友,曾被邀请来嵩阳书院讲学。六年五次前往,差不多一年一次,且“非父召不归”。对于嵩阳书院讲学情形,其在《嵩阳书院讲学纪事》 中同样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庚申秋,逸庵耿先生约予到嵩阳书院,时邑令长洲牖如张公先至,广文先生偕多士数十余人,皆会集焉。张公命讲书三章,开疑解惑,阐发不倦。逸庵先生以躬行实践为多士劝勉。余观一时之教之盛,因不禁喟然叹曰:“伊洛宗风,其在斯乎,其在斯乎!”〔1〕耿介《嵩阳书院志》,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文献丛刊》 第1 辑第73 册,第101-105 页。
窦克勤的记载表明,讲学之时,参加人员众多,包括地方官员在内都亲临讲学现场。其次,耿介的讲学过程不仅仅在于讲解经书,更多的是要求诸生躬行实践。这种教育教化方式比单纯的讲解经书效果更为明显。在观看讲学之后叹服“伊洛宗风,其在斯乎”,表明讲学取得成功,影响较大。
康熙二十七年(1688)秋九月十六日,耿介委派门人景日畛赴中牟县,邀请冉觐祖游嵩阳书院。冉应诺,遂初访嵩阳。耿介在《跋冉永光先生嵩阳诗》 中说:“戊辰(即康熙二十七年)秋,始相约游嵩阳,至则甚爱此间山水,徘徊流连不忍去。”〔2〕宫嵩涛《嵩阳书院》,第54-57 页。此后冉氏多次被邀请来嵩阳书院游学、讲学。
《嵩阳书院志》 中有大量书院讲学内容,其中耿介讲学内容占较大篇幅。兹举一例耿介讲学记录(节录):
先生乃即讲席进诸生,诲之曰:“学者先要立得志定,令此心有个主宰了,然后可以为圣为贤。……” 又曰:“诸生欲求为圣贤,先要求为孝子。……然非得君而事,则亦不能行道、扬名、显亲,故‘始于事亲’ 之下即说‘中于事君’,细看一部《孝经》,皆有忠字在内。盖离却事君之忠,则事亲之孝不全,而非立身则亦不能事君,故末复以身结之,曰‘终于立身’ 也。……将见以之为臣则忠,以之为弟则弟,以之交友则信,以之治天下国家则万物各得其所然。要之,只是临深履薄,一念贯彻到底,学者安可不用力乎?” 诸生皆再拜受教。〔3〕耿介《敬恕堂文集》,第256-257 页。
以上讲会内容,耿介首先对诸生讲明立志的重要性,教导诸生要学为圣贤。“欲求为圣贤,先要求为孝子” 以及“细看一部《孝经》,皆有忠字在内” 两句点明了关键。然后以下的内容全部是对以儒家经典《孝经》 为核心的逐句诠释,并由孝引申到“忠”,体现忠孝一体的理念。讲解文字并非深奥,娓娓道来。其中贯穿了耿介自己的体悟,随时指点,于人伦日用之中点化诸生,并要求诸生把这一念“贯彻到底”。其兴学劝士、启迪后学之意尽显无遗。
为了更好地指示学者讲学、进取,本着“以学会友,以友辅仁” 的初衷,耿介亲自订立会约以为规程:
一、每月初三日一会嵩阳书院。为文二艺,日长渐加,不用柬邀,晨刻齐集,序揖序坐,须体貌严肃,精神收敛。题出,沉静构思,庶使心志专一,文益精妙。
一、培养根本,惟是读书。张横渠先生有言:“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所读之书大约以《孝经》 《小学》 《四书》 《五经》 《性理大全》及《通鉴纲目》 等书为主。
一、每月十八日一会嵩阳书院。将一月来所读之书,互相考究印证。〔1〕耿介《辅仁会约》,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学规集成》,中西书局2011 年版,第894-895 页。
从规约中可以看出,书院中每月初三会文,十八讲会,寒暑不避。会文也即考课,对考课时间、要求等予以规范。同时,要求书院与会者崇尚简约,日用饮食的规范较为明确。读书要求以儒家《孝经》 《小学》 《四书》 《五经》 《性理大全》《通鉴纲目》 等书为主,《孝经》 《小学》 更排在首位,体现出书院对学子加强忠孝观念教育的重视。
嵩阳书院的讲学活动是对圣贤精蕴的阐发、讲解。讲解过程,司讲者不仅仅在于讲解阐明经义,更要求诸生身体力行。如耿介在嵩阳书院中不仅要求童子背诵、讲解《孝经》,更要求童蒙在堂下“揖让如礼”〔2〕冉觐祖《孝经详说》 卷6,《续修四库全书》 第152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252 页。,让来院童蒙从日常生活中躬行孝道,落实儒家礼乐教化实践。
二、《孝经》 《小学》 《圣谕》 与书院忠孝观念教育实践
古代社会,思想观念或者知识来源、政令推广都有赖于文字的传播,文字是载道之具。因此,书院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学教化不仅有官长的以身示范,书院师长的讲解开释、言传身教,也有赖于书籍的传播。具体到中州书院士人,更多体现在加强对《孝经》 《小学》 《圣谕十六条》 等文本的学习教育上。
(一)《孝经易知》 针对书院童蒙的熏陶教育
《孝经易知》 是耿介为了推广以仁孝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编纂的、作为书院童蒙读本的教材性质的书籍。据《敬恕堂文集》 中所载,耿介编辑《孝经易知》 始于康熙戊午年即康熙十七年(1678)七月,至癸亥年(1683)十月纂成,前后历经五年有余。
首先,《孝经易知》 贯穿了耿介自己对“忠孝” 观念的理解和感悟,是其沉潜多年的结晶,最能体现其忠孝观念。正如该书序言中所说:“介山居无事,沉潜是经,盖亦有年。” 在读《孝经》 过程中,耿介认为《孝经》 一书“至于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灾害不生,祸乱不作,通乎神明,光于四海”,并抚卷叹息:“孝之用大矣。……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欲求德之本,而教所由生,舍《孝经》 何以哉?” 可见,耿介把《孝经》 看成立德之本、立教之源,是关乎社会安定、和睦的经典。在耿介看来,让书院童蒙背诵、研习《孝经》,践行其理念是有必要且于风俗人心大有裨益的事情。因此,他提出自己的愿景:“诚使凡为子者,人手一编,朝夕讲贯,心得躬行,由一家而一国,而天下,和顺吉祥之气洋溢充周,以之为臣则忠,以之为弟则弟,以之交友则信。”〔1〕耿介《敬恕堂文集》,第336 页。
其次,此书创作意图是以之作为书院童蒙教材,且有助于风俗人心。在编辑序言中,耿介对之有所交代。此可以看成是书院对童蒙教育、教化直接关系的证明:
介……不揣妄谬,折衷前儒之旨,务归简要,编次成帙,刊行以广其传。其于风俗人心有所裨益。〔2〕耿介《敬恕堂文集》,第336 页。
甲子纂修《孝经易知》 成,俾书院及阖邑成人、小子皆读《孝经》。每春秋约来背诵,尝数十百人,而命以躬行孝道。远方来求取 《孝经》 者,岁不下数百本。〔3〕耿介《敬恕堂文集》,第5-6 页。
耿介利用书院,以《孝经易知》 教育教化当地童蒙,以广其传的目的,上述文字表达清晰明白。不仅如此,耿介更是让童蒙遍游书院,在游戏藏修之间接受教育教化,冉觐祖对此事也有记载,并描述得较为详细。
嵩阳耿逸庵先生有《孝经易知》,编给童蒙。每岁春秋集童子于书院,令其背诵,授之饮食,奖以纸笔。及期,童子塞途而至会。讲堂下揖让如礼,朗然成诵。即毕,继游书院中外,遍林麓泉石间,垂髫总角,嬉笑歌呼,天真烂漫,太和在宇。予主书院两与其事,久而不能忘。〔1〕冉觐祖《孝经详说》 卷6,第252 页。
上述两段记载,可以相互补充。从耿介自己的介绍及冉觐祖的记载来看,《孝经易知》 的教育、教化对象主要是书院童蒙以及阖邑成人。每年春秋之际,耿介令童子集于书院背诵,并授之饮食,奖以纸笔。远近童子约期而至书院,常常数十百人,以至于道路拥堵,由此可见当时盛况。讲堂之下,更是让童子们揖让如礼,躬行孝道。同时,让这些童子悠游于书院泉石山林间,接受书院环境的熏陶。可见,耿介对书院童蒙的教育教化行为,不仅仅在于背诵,更在于体悟和践行。
再者,是书集中反映了耿介对忠与孝关系的认知。对于“忠” 与“孝” 的关系,耿介认为,二者是一体的。这种观点,耿介一以贯之:
故“始于事亲” 之下即说“中于事君”,细看一部《孝经》,皆有“忠” 字在内。盖离却事君之忠,则事亲之孝不全,而非立身则亦不能事君,故末复以身结之,曰“终于立身” 也。〔2〕耿介《敬恕堂文集》,第256-257 页。
往余序先生《寻乐堂家规》,推本于孝而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极之塞天地、横四海,皆是物也。此余所以为先生序《家规》 《家乘》,先后必推本于孝而为言者也。〔3〕耿介《敬恕堂文集》,第268-269 页。
上述文字并非深奥,从中可以看出,耿介从书院讲学到为窦克勤所作《家乘》作序,都贯彻了其对“孝” 和“忠” 关系的理解,也可看作其孝道思想超出一家一族的界限,在更远范围传播的事实。
为了向书院诸生贯彻《孝经》 中思想与理念,耿介更是在学规中要求诸生身体力行,平时由堂长、斋长予以考核:“于《理学要旨》 《孝经》 《辅仁会约》 皆有切于身心性命、日用伦常之事,自当时加温浔玩味,身体而力行之。诸生中有漫不加省者,录过。”〔1〕耿介《敬恕堂文集》,第400 页。在家族祭祀之时,“五门子孙皆来与祭” 期间,耿介更是讲解《劝孝浅说》,希望“凡在座听了此言,有父母的各尽服劳奉养之道,无父母的各尽诚敬祭祀之道”。〔2〕耿介《敬恕堂文集》,第172-173 页。可见,其对孝道教育注意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耿介不仅在大梁书院、嵩阳书院讲学期间,宗族祭祀期间,乃至与友人的书信及文集序言之中,都明显传达出其对《孝经》 的重视。同时,《孝经易知》 每年送出多达数百本,可见其流传之广。在汤斌等人的帮助下,也即于其“开府吴中”之时,把《孝经易知》 “颁行所属”。〔3〕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版,第100 页。不仅如此,其后李来章在连山任上,也曾让连山书院学子研读此书。
《孝经易知》 更多地针对童蒙和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士。也就是说,耿介所著《孝经易知》 及《孝经》 思想观念,通过书院、家族、友人等网络,远远超出一家、一族乃至一个地方的范围,在更远的地方、更多的童蒙阶层中得以教育与传播。
(二)冉觐祖《孝经详说》 对书院士子的教化
作为“中州八先生” 的冉觐祖同样注重《孝经》 学的教育与推广。冉觐祖,字永光,号蟫庵。河南中牟大孟镇人,祖籍山东。17 岁中秀才,不久补考博士弟子员,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其潜心理学,曾主讲嵩阳书院,作《为学大指》 等。主编有《中州通志》,著有《五经四书详说》 《性理纂要》《阳明疑案》 《正蒙补训》 《尚书详说》 《四书玩注》 及诗文杂著20 余种。〔4〕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13137 页。
冉觐祖认为,耿介的《孝经易知》 过于简略,只适合童蒙的初级读本。因此编定《孝经详说》 一书,与《孝经易知》 相互配合,作为书院学子中稍长者的《孝经》 学读本。
《易知》 过简,成童而后,欲敷析文义者,不能不取证于它书。予为是编与《易知》 相辅而行,分长幼授之。视《易知》 为详,故谓之《详说》。〔5〕冉觐祖《孝经详说》 卷6,第252 页。
《孝经详说》 同样贯彻了冉觐祖对《孝经》 的理解和感悟。“然则,感人心、厚风俗,至德要道,又何以加于孝?”〔1〕冉觐祖《孝经详说》 卷6,第252 页。这些语言中透露出冉觐祖把孝道思想的重要性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同时,认为孝道具有“感人心、厚风俗” 的教化作用。对于《孝经详说》 一书的教育教化作用,胡世藻在为是书所作的序言中交代得明澈:
太史之教天下以详,正教天下以约也。……远绍昔圣之心传,近赞兴朝之文治,以正人心,以醇风俗,有功名教,岂浅鲜哉!〔2〕胡世藻《〈孝经详说〉 序》,冉觐祖《孝经详说》 卷首,第157 页。
可以说,在冉觐祖的书院教育实践中,对《孝经》 学的重视,丝毫不亚于耿介。同时,从教材的编纂过程来看,二者也有过书信交流往来,《孝经易知》 《孝经详说》 配合无间,都是针对不同年龄段书院生童的教读书籍。
冉觐祖在辞官之后,不仅多次前往嵩阳书院讲学,更受张伯行邀请兼顾仪封请见书院(今兰考),讲解《孝经》 《孟子》 诸书。在对诸生进行教育时,冉觐祖重视对正学的阐扬,尤其重视对书院学子忠孝观念的培养。冉氏与其他中州书院士人并无二致。
(三)窦克勤以《孝经》 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实践
窦克勤(1653—1708),字敏修,号静庵,河南商丘柘城人。窦克勤少年时闻耿介传百泉之学,从游嵩阳。康熙六年(1667),乡举至京师,拜谒汤斌。一夕,请业,斌谓:“师道不立,由教官之失职。” 因此,劝窦克勤就教职,随后选泌阳教谕。康熙十七年(1678),窦克勤成进士,选庶吉士,丁母忧归,服除,授检讨。不久以父老乞归。守孝期间,于柘城东郊立朱阳学院,倡导正学。史书中说“中州自夏峰(孙奇逢)、嵩阳(耿介)外,朱阳学者称盛”。卒,年五十有六,著有《理学正宗》 《孝经阐义》 《同志谱》 等。〔3〕赵尔巽等《清史稿》,第13137 页。
当耿介讲学嵩阳书院之时,窦克勤曾多次且长时间参与书院讲学。“六年五至,非父召不归”。窦克勤在泌阳县教谕任上,积极从事教育、教化工作,尤其注重让县学生员研读《孝经》:“乃仿朱子《白鹿洞遗规》 而扩之,分立五社长,各置簿,月朔稽善过,为劝惩。又立童子社,每月五日集童子习礼仪,令读《孝经》《小学》,稍长者为解《性理》。”〔1〕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941-942 页。其在当地的教育、教学也取得明显的效果:“行之三年,泌邑士风日上,士气日新。”〔2〕窦克勤《寻乐堂日录》,李德龙、俞冰主编《历代日记丛钞》 第11 册,学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36 页。
中进士后不久,窦克勤即辞官归乡。其后,他主要在家乡的朱阳书院从事书院教育。朱阳书院创建于康熙二十八年,窦氏丁母忧期间。朱阳书院的学规与建置以及教法多直接仿照其在泌阳任教谕时的做法:“今朱阳书院初二、十六之期,实踵泌阳之法而行之,当日所刊《泌阳学条规》,久与士子为渐摩矣。” 表明二者之间的继承性。
康熙二十九年(1690)秋天七月初二日,朱阳书院开讲。窦克勤在日记中对他第一次讲学的内容只记了寥寥数语,题目是“弟子入则孝” 章。虽说,第一次讲学题目是随机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其对孝道观念的重视。同时,日记中也点明其对此章的认知:“读此章书,见圣人真实学问,只在日用伦常上做。自幼时,敛束于规矩中,浸渍于理道内,心不敢放,行不敢惰,日积月累,便成圣贤。”〔3〕窦克勤《寻乐堂日录》,第564 页。说明,窦氏认为孝道要在日用伦常中体悟,且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是成圣之基。当时,附近官员、士绅、童子等慕名而来,有七十余人,这对于一所刚建立的小书院来说,已经十分壮观了,此次书院讲会算得上非常成功。
此后,书院在族人的支持下,继续维持发展,窦氏亦开始收徒,书院讲学活动步入正轨。窦克勤时常在书院中讲会或是主持文会。“十六日朱阳书院起文会,生童至者三十七人。”〔4〕窦克勤《寻乐堂日录》,第599 页。“讲学朱阳书院,生童至者多人。” 说明慕名而来的生童不在少数。如朱阳书院第二次讲学之时,县令史公在司讲者讲“弟子入则孝” 章毕,也即兴发挥,化诲诸生:
邑侯史公平泉发挥“孝” 字之义,为多士训其言曰:“人之行莫大于孝,未有孝而不弟者,若是友恭之念薄,必是父母之敬衰。诚念念不忘孝道,自不忍伤及手足。” ……〔1〕窦克勤《寻乐堂日录》,第565-566 页。
地方官亲临建立不久的私人性质的朱阳书院,向生童讲解孝道,一时听讲者“改容敬听,若发起真性而欢欣鼓舞于不自已”。可见,这种讲会对生童的教育教化取得较好效果。同时,也可见邑侯的讲解是从孝道出发,外延至“弟” “友” 等概念,与中州士人重视孝道、阐明忠孝一体、孝道为人之根本的理念是相通的。听到邑侯的讲解,窦克勤加深了对《孝经》 一书的体悟,并对书院学子加以开释。窦氏认为,《孝经》 是天之经、地之义之书,是圣人、明王治理天下的关键书籍。其云: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下为父子者定,父子定则君臣理、长幼顺、夫妇别、朋友序,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此明王孝治天下之宏愿也。〔2〕窦克勤《寻乐堂日录》,第567 页。
可见,与耿介、冉觐祖等人一样,窦克勤同样重视对学子加强《孝经》 的教育与熏陶。
窦克勤在日记中也记载年关将近之时,为向诸生讲解《圣谕十六条》,去省城取书的经历。窦克勤去世后,其子接替其父的未竟事业,开始长达四十余年的书院教学活动。朱阳书院,经窦氏父子及亲族的多年经营,成为中州继嵩阳书院、百泉书院之外的又一文化圣地。
(四)李来章以忠孝为核心的书院教化活动
李来章,河南襄城人,名灼然,以字行,号礼山。康熙十四年举人,选广东连山县知县,官至兵部主事。其学以合天为归,克己为要,慎独为先。有《洛学编》《紫云书院志》 《连阳八排风土记》 等。〔3〕赵尔巽等《清史稿》,第13136 页。
李来章被知府朱璘聘主南阳书院,“作《达天录》 及《南阳书院学规》 ”。在《学规序言》 中,张润民以及窦克勤都提到,李来章所作学规中有要求士子勤加研读《孝经》 《小学》 《圣谕十六条》 诸书的要求。《学规》 第二条“学有实地,曰入孝,曰出弟,曰谨行,曰信言” 中就认为:“讲明其理,躬行其事,尽心竭力,求毫发无憾,此第人子,人人可尽之职也。”〔1〕李来章《连山书院为学次序》,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集成》,第1378 页。从孝道观念出发,申发出其他几种言行,并认为孝是为人的根本。
与此同时,李来章于瑶汉杂处的少数民族之地,建造连山书院,延师授课,并课士其中。“集民瑶生童,相与讲明程朱之学,期以上溯洙泗,归墟在望,庶无迷津之叹。”〔2〕李来章撰,黄志辉校注《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59 页。李来章宣讲圣谕,并编定了《圣谕图像衍义》 《圣谕宣讲仪注》 《御制训饬士子文衍义》 和《圣谕衍义三字歌俗解》 等著作。〔3〕邓洪波、周文焰《化民成俗:明清书院与圣谕宣讲》,《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5 期。同样,他也在当地推广耿介的《孝经易知》 等书,“探圣贤之奥旨,穷经义之微言”,使当地学者知学有根底,学有准绳。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瑶民渐知礼仪,初步改变不习汉语、信巫蛊、轻视举业等陋俗,渐知向学,“日渐月摩,转移变化”。〔4〕李来章撰,黄志辉校注《连阳八排风土记》,第160 页。
(五)汤斌社学、书院教育中对忠孝观念的重视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他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5〕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第1 页。
作为清初“中州八先生” 中的一员,汤斌同样重视以书院、儒学、社学为载体,向士民阶层讲解与传播《孝经》 《小学》 《圣谕十六条》 等书籍。汤斌任职地方,留意文教事业。在汤斌看来,“化民成俗,莫先于兴贤育材”〔6〕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第577 页。。基于“圣学明则风俗淳,蒙养正则士习端”〔7〕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第573 页。的认知,汤斌尤其注重基层的社学、书院的教育。
在为耿介《孝经易知》 所作序言中,汤斌认为,“孝之道大矣哉”,并且认为,一个人能尽孝道,则“精义入神,参赞化育,不外是”。对于以孝治理天下的理想,汤斌提出由一人至一家、一国的设想:“一人尽孝,则一家化之;一家尽孝,则一国化之”。从这个角度来说,把孝道推至天下,四海之内皆孝子、仁人。由此,“民气和平,则灾害不生,祸乱不作”〔1〕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第100 页。。进而,希望治道、风俗可以直追唐禹、三代的愿景。
顺治十二年(1655),汤斌官潼关道员。在任上,汤斌每月齐集士民讲解《上谕十六条》,与此同时,定期至学宫、书院向诸生讲《孝经》 《小学》,“使人知重伦常而敦实行”。一年之后,当地“风俗亦渐改观”〔2〕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第83 页。。
官江宁巡抚期间,汤斌见吴中之地“士风文藻省而实行衰”,因思加以挽救。当时,任登封令的张牗如(张壎)与耿介讲学嵩阳,携有《孝经易知》 抄本,“属余颁示诸生,俾朝夕肄业焉”〔3〕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第100 页。。汤斌认为《孝经》 是本始之教,“而养蒙育德,莫切于《小学》 ”。于是,汤氏令儒学教官选择德识兼优的生员充当教读,每月十一日,于明伦堂讲《孝经》 《小学》。同时,令常州、吴江二县县学教读率领生徒听讲。〔4〕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第573 页。这些教读不仅向诸生讲明《孝经》 《小学》,更“教之以歌诗习礼,问安视膳,进退揖让之节”〔5〕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第215 页。,对诸生继而循循善诱,“使之存心敦行之学”。然后,再教以朱注《四书五经》 等书。对于家族成员教育,汤斌同样重视《孝经》 《小学》 诸书的学习。在与家人的书信中,明确要求四儿子 “熟读 《孝经》 《小学》 ”〔6〕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第215 页。后,再读古文,之后再讲解“四书”。
三、结语
可以说,清初以耿介、冉觐祖、窦克勤、李来章、汤斌等为代表的中州士人群体,以嵩阳、大梁、朱阳、南阳、紫云、连山等书院为阵地,通过书院讲学、考课,为书院作学规,为书籍、族谱作序,编定教材等方式,推动《孝经》 和《小学》 《圣谕》 等书籍学习与践履,落实官方孝治天下的理念。〔7〕吕妙芬《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第220 页。其实,这种观念的传播范围,不止于几所书院,还包括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例如:耿介在祭祖时对族人的教育化诲,汤斌在书信中言及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与内容等。传播内容也不只是《孝经》 《小学》 《圣谕十六条》,还包含《性理》、“四书五经” 等在内的经典文本,以及文本中的以儒家忠孝为核心的观念。
上述中州士人群体,包括汤斌以及地方官诸如张润民、张壎、史平泉等在内形成彼此往来问学密切的师友社群。上述士人在各地任职做官,进而把这种理念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并且,这些观念不仅仅在于传播,更在于践履。如:耿介让来院童蒙堂下“揖让如礼” “而命以躬行孝道”。〔1〕耿介《敬恕堂文集》,第5-6 页。苏州当地教官在汤斌要求下,“教之以歌诗习礼,问安视膳,进退揖让之节”。书院学规与讲学过程中,都要求童蒙践履和体悟,在忠孝等儒家核心观念上一以贯之。上述努力,使得当地“风俗亦渐改观”,落实官方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教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