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四书学研究的新开拓
——评王琦教授《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

2023-02-11郭齐勇

原道 2023年1期
关键词:四书讲义理学

郭齐勇

经筵讲义作为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经学体例,是儒家士大夫诠释经旨义理并对帝王进行教育的讲稿与教材,寄寓了他们成就君德圣治、建构帝王之学、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理想。它既是经筵制度定型与宋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又是理学思想向最高层传播的重要载体。宋代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程颐、杨时、胡安国、张栻、朱熹、真德秀等均曾入侍经筵为帝王师,尤其是程朱一系学者为帝王进讲《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经筵讲义,极大地促进了“四书”新经典体系的形成与理学思潮的兴盛。宋代理学的繁荣与经筵讲义的发展密不可分,然而目前学界罕有研究。

王琦教授专注研究宋代经筵讲义有年,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成为此方面的大专家。本书以宋代“四书” 经筵讲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经筵进讲情况的全面梳理,探寻士大夫如何以经筵为平台,通过经典的创造性诠释,用儒家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影响帝王及政治,以道统规范治统,成就君德圣治,重建社会秩序,寄寓道济天下的王道理想,并在学术、思想与政治的互动中,促进以《四书》 为核心的理学新经典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本书呈现“四书” 经筵讲义与帝学、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探讨儒学官学化、社会化的途径,为当代儒学复兴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借鉴。

本书是迄今学界第一部有关“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 的著作。作者将经筵讲义放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学术思潮中来进行研究,探索其兴起、发展与演变的内在逻辑,对经筵讲义与理学、帝学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

其主要贡献与创新在于:

1.新材料的发掘。目前学界对经筵讲义少有关注,很多经筵讲义的原始文献未能被及时整理出来,可资借鉴的文献资料与论文十分有限。作者通过对文渊阁《四库全书》 《续修四库全书》 《全宋文》 等文献资料的搜索、查找,对“经筵讲义” 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搜集与整理,不仅为研究宋代经筵讲义的发展演变及其文本解读、义理诠释奠定了扎实的文献基础,而且为宋代理学与帝王之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2.新视野的开拓。作者敏锐观察到:在宋代理学发展的同时,儒家新帝学的兴起成为宋代儒学发展的另一个新动向,而经筵讲义作为顺应帝王之学成就君德圣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崇尚义理解经的新经学体例,在促进宋代学术从章句之学向义理之学转型,以道学建构帝学,加速理学官学化、社会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此,作者将经筵讲义放入时代的大背景中,从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多重视野中,全面探析了宋代经筵讲义与儒家新帝学兴起、发展的逻辑脉络,揭示了经筵讲义与帝学、理学的内在联系,指出经筵讲义具有以义理解经、启沃君心、联系时政、语含劝诫、语言通俗、经世致用等特征,是帝学建构与理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寄寓了士大夫们建构学术思想体系、成就君德圣治、塑造理想帝王、以道统规范治统的理想追求,体现了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互动,拓展了宋代儒学研究的新视野。

3.内涵的创造诠释。(1)首次全面梳理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经筵讲义在经筵的进讲情况,呈现了宋代《大学》 诠释的转向、《中庸》 经筵进义与帝王修己治人、《孟子》 经筵进义与孟子升格运动、《论语》 经筵讲义与君德圣治成就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四书” 学与理学研究的内容。作者指出,随着“四书” 在经筵的进讲,《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等思想价值不断向最高层传播与渗透,不仅推动了宋代学术转型与帝学发展,而且促进了“四书” 新经典体系的形成,使其逐渐超越“五经”,获得了官方的认同与支持,推动了理学的官学化与社会化。(2)系统地对朱熹的帝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大学》 经筵讲义为核心,通过对朱熹帝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全面梳理,及其以道学建构帝学的理论分析与文本诠释,呈现了朱熹在宋代帝学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真德秀的影响,丰富与拓展了朱熹思想研究。

4.方法的综合运用。采用了义理与考据、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与西方诠释学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注重对“四书” 经筵讲义的文献梳理,探寻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等经典向帝王的传播过程;同时,又注重对文本的义理诠释与解读,并通过对朱熹、真德秀、程俱、陈傅良、徐元杰等人经筵讲义的个案研究,呈现了宋代士大夫如何通过经筵讲学中的经义诠释与君臣互动,引导帝王以“学” 成“德” 出“治”,为君臣在思想意识与价值理念上达成共识、拓展参政议政的渠道提供了契机,从而使得研究成果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理论深度,打通了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

宋代政治与文化、学者与政治的关系,是学界及民间都关心的课题。中国古代政教、政学的关系,其间道统、学统、政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存在着张力。这些问题都不能空泛地议论,而应像作者这样,深入爬梳史料,找到证据。同时,作者又不沉溺于纷繁复杂的材料之中,而是提纲挈领,抓住本质。流俗以为,儒家是匍匐在王官之下的奴才,诚不知自孟子到宋儒,儒家的批判性与建设性最强。这些都不仅是理念,而且成为制度;不仅是理想,而且是现实。今天,廷争面折或许已成为绝响,而在宋代却是常态。我们对古代、对儒家的偏见太深,乃至已不能正常理解彼时的生活世界与政治文化。或许,本书会给我们以方法论的启示,让我们去掉现代人盲目的优越感,实事求是地面对昨天。如此,才可以理性地面对今天与明天。

猜你喜欢

四书讲义理学
论陈普《“四书”讲义》中的“为学”思想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