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域下我国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2023-02-10夏兴宇

传媒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纪录片冲突

夏兴宇

一、纪录片中的叙事学

叙事起源于人类追求传递信息和故事的本能和需求。叙事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和文化表达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叙事学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对于故事和叙述的兴趣和需求,还涉及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它可以赋予创作者在构建纪录片结构与格局方面更合理的思考策略。

纪录片作为新媒介的新兴力量,拥有传播速度快、内容真实深入、受众覆盖广等特点。纪录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而正是它的这种特点,使得它受到了公众的信赖,具有特殊的传播优势。如果说故事片是以虚构的方式表达,追求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的成长和冲突的解决,那么纪录片则是以真实事件为素材的电影形式,通过拍摄和记录真实的人物、场景和事件来呈现事实和观点,以现实的方式表达,侧重于真实性和客观性。然而,它们在实际创作和观看中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影响。一些纪录片可能会融入故事性的元素来增强叙事效果,这被称为“虚构化纪录片”。同时,一些故事片也会融入真实事件或背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社会意义。因此,采用一定的叙事手法,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可使得纪录片的真实感更强。

二、微纪录片的特征

微纪录片的内涵与传统记录片不同,它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纪录片的创作规律,呈现出一系列“微”的特点。首先,微纪录片时长一般都很短,多为5~25分钟。以纪录片《你好,之江》为例,该片以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记录了杭州市之江地区的人文与美景,通过镜头语言简洁明了地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风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纪录片之“微”,主要表现在它的传播手段上。利用一系列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有效方便地进行微记录,并可以在微信、微博等“微”平台上进行点击评论、转发和分享。在融媒体的大背景下,微纪实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最后,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纪录片之“微”,就是在其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微”。传统的纪录片,大多数都是由专业的团队来完成的。但是在融媒体的背景下,更多的普通民众开始参与到了微纪录片的创作中,它的题材更加多样,而且拍摄设备更简便,制作时间也更短,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不过,无论纪录片怎样发展变化,其强调真实的基本特征都不会改变。

三、微纪录片的表达方式

微纪录片的传播内容及表达方式包含了主观表达和深描手法。这些表达方式使微纪录片更有个性、更具感染力,并引导观众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主题。这也是微纪录片在传播中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原因之一。

主观表达是微纪录片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微纪录片创作者通常会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情感来传达内容,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主题和故事。而深描,正是主观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法。所谓深描,就是通过放置摄像机来在一定时间内捕捉场景,以此来呈现出更多元的信息,以及呈现出更加细致的情感和表达。在纪录片中,深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手法,因为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影片的情感和氛围。在深入描摹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发现,必须要有一个隐藏在声音和影像中的、能够让观众读得懂的、对文化深刻描绘的认识。创作者会根据不同的观点和风格,选择不同的形式。深描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节等,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情感表达,以及将具体事件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影片的主题和主旨。

举例来说,在拍摄一部纪录片时,制作者想表现一个特定主题的情感,比如说社会压力带来的心理焦虑,他可能会通过深描某些具体场景来实现目的。如通过慢镜头捕捉一个人面临巨大压力时的表情细节,或者采用特殊的音乐效果,以强调人物的情感状态,从而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例如,在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第二集中,可心的故事里,如果拿掉她想找爸爸那一段其实依然成立,不影响老爸和梦想之家的形象。但将这一段放进来,引发争议的同时也让观众间态度的差异体现出来并讨论。这说明创作者的关注点不同,所形成的观点不同,对文化深描的具体内容和由此产生的深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深描也可以用来呈现环境的细节,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以人们生活的城市为例,纪录片制作者通过镜头深描城市中某些地方的各种轮廓、建筑、景象等,加以音效处理,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出城市丰富多彩的一面。这样一来,不仅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城市的特点,同时也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和艺术性。通过深描手法,微纪录片可以更全面地描绘一个主题,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细节和背后的含义。

四、融媒体视域下我国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一)选材以小见大

在融媒体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的观众群体在对微纪录片的情感需要和价值诉求上也存在着差异,这就促使了微纪录片的主题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像器材日趋精良、便携化,除专业的摄像队伍外,其他人也能参与到摄像工作中来。人们可以利用方便地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趣的事情。多元的创作主体和观众需要,使其在题材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微纪录片的视角范式:一种视觉的修辞

修辞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象征是一种标志,它将读者推向一个特定的方向。时至今日,形象化的视觉符号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地渗透进人们的文化体验中,并构筑着现代文化的生存图像。视听媒体产品是一种可以直接重现社会真实的方式,它必然会携带着产品生产者对空间和时间的审美想象和已有的认知限制,反映了创作者的情感倾向、意志和欲望。就微纪录片来说,虽然它的存在基础是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展现和重现。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历史真相与理性幻想的结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真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把微纪录片的视觉修辞看作是通过声像符号进行的内容选择和实践。比尔·尼可尔斯认为,“所谓观点,就是影片作者对打算传达给观众的声音和影像如何进行选择和安排所做的特殊决定。”[1]《人生第二次》第二集《缺》中就有通过安排空镜画面的方式来暗示观众。“老爸”问小金子是否恨自己母亲时,小金子流下了眼泪并望着窗外,此时出现了一个窗外橙色的气球画面。铁窗是无情的,但那个漂泊的彩色气球何尝不是暗淡生活里一丝希望的光?一大段“老爸”疏导小金子的长镜头画面下,这个气球的空镜头暗示了某种美好的愿景。

在微纪录片中,“视角”通常是指对题材进行叙事时,所选用的不同切入点。角度是有选择的,也是有筛选的。所以,不同角度所呈现出来的图像形象也是不一样的。这种多样性的角度,既反映了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又反映了创作者的沟通意图。以纪录片《高手》为例,该纪录片记录了一批中国汉子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在各个领域中的卓越表现。制作者选择了不同领域的高手,通过他们的经历、思考和成就,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人勤奋拼搏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互动激荡式的共创

对于纪录片主观阐释的创作手法,陶涛和张德宏认为,“无论其主观阐释多么隐秘或张扬,其创作方式大致可分为四种。这四种手法都离不开深描,既有主观解释型的,也有观察暗示型的,既有互动激荡型的,也有主观自省型的。”[2]

互动激荡式的手法不同于主观上把因果链逻辑的直接解释给观众,它是让观众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不同主题下相互矛盾的事例的交叉剪辑,加入导演的思考,几方激荡碰撞,最终让观众对影片的论点进行推断,从而得出结论。在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第二集《缺》中,摄制组的加入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更多的推进作用。具体来说,纪录片的拍摄一方面给了可心见爸爸的理由——让摄制组有机会拿到更多素材;与之相对的,拍摄纪录片让可心妈妈备受舆论压力。因为,可心想见见亲生爸爸使得母女俩闹情绪,但可心妈妈确实也没有拒绝的理由,最终只能答应。尽管拍摄行为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冲击,但也不能因此就抹杀这种交互式的激荡方式对主观真实的呈现是有好处的。这种拍摄方式让大家看到了更多被摄者内心。此外,本集还采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将老爸当爹和梦想之家孩子们对老爸的思念进行对比剪辑,令观众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四)创新传播方式

在融媒体时代,网络的传播路径可以被理解为由一个中心点向周边扩散,最后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而决定这一网的主要因素就是受众对于该平台的信任度和忠诚度。笔者认为,在微纪录片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质量来获得观众的认可之外,还应该在传播过程中,对新媒体技术进行灵活的运用,构建出一种互动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激发起人们对微纪录片进行传播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它的持续发展。例如,《守护解放西》最大的主角就是坐落于长沙解放西地区的坡子街派出所。从第一季开始,镜头就对准了这个派出所,24小时记录着所里发生的事件,这部纪实片就是地道的“派出所的故事”。再比如,纪录片《这货哪来的》作为国内首档聚焦小生意人买卖门道的纪录片,片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货品背后一张张属于小生意人的鲜活面孔。一件货物,它必然来自一位卖家、一座工厂、一个行业以及一座城市。在对人和物进行呈现的背后,更是刻画了行业面相与城市气象。

(五)进行对等交流

在融合媒体时代,传统的“自顶向下”的“灌输”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接受需要。所以,在微纪录片的叙事中,要注意以平等性沟通为主,构建与观众融洽的平等性关系。在信息传递方面,融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微纪录片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观众。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微纪录片,获取信息并与制作者进行交流。制作者则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对观众的反馈进行及时回应,建立双向的交流与互动模式。在传统纪录片制作中,制作者往往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话语权集中在制作团队手中。而在融媒体视域下的微纪录片中,观众的反馈和意见也被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制作者需要倾听观众的声音并对其反馈作出回应,实现话语权的多元化和平等化。例如,微纪录片《追捕蓝鲸的人》通过观众们的参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六)记叙事例的选取

纪录片的选材一定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纪录片故事化在素材选择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展现一个故事,另一类是选择多个小故事来组成一个主题。叙事材料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前期选择题材、中期选择情节、后期选择情节。题材的选择是否具有冲突和戏剧性,情节的紧张程度,以及剪辑的合理性,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纪录片素材的质量。冲突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并成为故事的核心。没有冲突,就没有一个真正有故事性的作品。因此,在选择素材时应挑选那些能够呈现冲突的事件或情节。这些冲突可以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对立、纷争决策,也可能是复杂的情感冲突、道德选择或内心挣扎。通过描绘这些冲突,从而使得叙事更加引人入胜、可视化。而观众通过观察和思考冲突的解决过程,可以更深入地探索故事背后的主题和意义。比如在纪录片《洪水之战》中,村庄居民们赖以生存的一条小河由于连日的暴雨,河水不断上涨,即将面临家园将被洪水淹没的危险。这一冲突打破了村庄平衡的状态,引发了紧急特殊的叙事紧张性。观众通过观看村民之间的紧张对立、那些为保护家园而奋力抗争的画面,感受到了无法回避的冲突和困境。这种冲突的存在提供了故事发展所需要的驱动力和张力,使得整个微纪录片更有吸引力和可视性。

五、结语

运用叙事策略来使纪录片更加故事化并不是对真实事件的篡改,而是一种针对外在形式的改良措施。适度运用灵活的叙事策略能够使作品脉络更加清晰且具有吸引力。在执行过程中,创作者可以适当地运用长镜头、同期声、追踪拍摄等手段,将其与深描手法相结合,客观地呈现出来。[3]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运用叙事策略时不能违背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纪录片的目的在于呈现和探索真实,对于真实事件的呈现应当尽可能客观和准确。

猜你喜欢

纪录片冲突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也谈医患冲突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