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骨伤治疗手法术语英译策略研究:以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的英译本为例
2023-02-10彭颗馨陈滢竹
彭颗馨,陈滢竹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诸多骨伤疾病的首选方法。近几十年来,以骨伤治疗手法为代表的手法医学得到很大发展,其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过,虽然近年来中医手法医学对外交流日益广泛,相关的英文书籍发行增多,但国内外译者对治疗手法术语的翻译却少有研究[1]。面对言简意赅的中医手法术语,如何翻译和研究是当今中医骨伤科学走出去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经查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出版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2]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出版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3],手法相关的术语有75个,其中包含了中医推拿手法的基础词汇。然而,由于手法术语标准化进程及推广应用较为缓慢,当前相关英译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一词多译,缺乏系统性,复合型组合手法术语也基本没有相关研究[4]。中医骨伤治疗手法名称繁多,在手法术语英译方面还存在不足,给国内外研究人员和学者的学习交流带来了一定困难,也严重影响了中医骨伤科学的国际化发展与国际交流。
截至2022年5月,在CNKI搜集到的手法术语英译文章有10篇左右,李金学等[5]提出了正骨推拿手法英译,叶晓等[6-7]提出了小儿推拿的穴位英译,还有李经蕴等[8]提出了常用推拿手法英译等。已有研究大多注重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手法英译,而对于中医手法术语英译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全景式探讨[9]。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因而不能为骨伤手法其他领域的英译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于推进骨伤英译标准化的进程,其作用相对有限。对此,本研究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通过对骨伤治疗手法术语的英译策略进行相对完整和较全面的研究,探析手法术语的英译规律,旨在提高手法术语的英译质量,进一步完善生态翻译理论的研究。
1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在跨学科翻译研究和生态文化思想发展中产生,并在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性选择理论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胡庚申教授基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适应/选择理论”,将生态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0]。翻译生态是“由原文、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组成的世界,即作者、读者和客户在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综合互动”[11]。翻译生态环境是决定译者进行最佳适应和选择活动的基础,也是多维适应选择的前提。因此,在翻译中医专业文本时,译者受翻译生态系统的局限性和影响,会对翻译方法做出适应性选择[12]。
生态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工作必须从源语言固有的生态结构,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文本生态结构及其交互关联,实现对翻译生态整体结构与文本内容进行优化的选择,从而得出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这种观念正好与中医里面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谋而合,故运用生态翻译理论对中医手法术语进行英译研究非常合适。再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手法术语的英译,会对译者在翻译时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以找出译者如何选出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13]。因此,本研究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根据《脊柱相关疾病》英译本中的代表性例句[14],对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译者在翻译中医类文本时,对翻译生态环境所作的相应适应性选择,探讨如何增强手法术语的英译能力和水平。
2 《脊柱相关疾病》英译本治疗手法术语英译研究
2.1 《脊柱相关疾病》概述
韦贵康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著名骨伤科专家,目前是世界中医骨伤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主席。韦贵康教授在中医骨伤科领域有五十多年的临床、教学与研究经验,以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而闻名。《脊柱相关疾病》一书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所作,是对治疗脊柱、四肢软组织损伤及脊柱相关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一本实用全面、信息丰富、不可或缺的骨科手法专业著作。本研究基于《脊柱相关疾病》一书英译本《Spine-Related Diseases》[15]进行研究,将书中有关骨伤治疗手法的术语进行整理与对比,选取有代表性的译例,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讨书中关于手法术语所采取的英译策略,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适应性选择问题,并提出相关翻译建议和思考,旨在为中医骨伤特色术语的翻译活动提供参考,为相关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2 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框架下《脊柱相关疾病》手法术语英译分析
2.2.1 语言维度 生态翻译学摒弃了单一的研究范式,也不再把翻译过程看作单纯的语言转变流程,转而更重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学以“多维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为指导,把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践相结合,在翻译中创建与源语生态相适应的译语生态,把翻译过程融合成为一种多维复杂的、更宏大、更系统的整体[16]。对中医专业书籍,译者在进行语言转化时,应当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差别。鉴于中英文在词语、句子、文章布局和文体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体现源语言的语言风貌。不但要最大限度地把原文移植到目的语中,而且还要保证译文遵循目的语的表达惯例,更容易被接受。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从汉英词汇与句子的视角,来探讨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17]。
“适应性”是沟通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桥梁。翻译“必须像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适应和成长,只有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才能生存”。在翻译带有中医文化特色词汇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而生态翻译学在完成对汉语信息适应性转换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源语文化特色和交际等方面,也进行信息传递。
在《脊柱相关疾病》一书中,出现了三大类主要脊柱整治手法:整复手法、牵引手法及理筋手法。世中联和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两套标准,涵盖了中医骨伤治疗手法的基础词汇,也收纳了整复手法、牵引手法、理筋手法的英译。不过,有关中医具体手法的英译,仍较为缺乏。接下来本研究将探讨《脊柱相关疾病》中译者如何处理相关具体手法术语英译,从而实现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1)手法。关于“手法”,最多的译法是manual treatment,总共有80次,其次是manipulation,总共出现76次。“治疗手法”英译既可以是manipulation,也可以是manual treatment,作为小标题常用manual treatment来指代“治疗手法”,字面上看较为整齐对应,而manipulation则较为凝练,因此在译文正文中出现频率较高,主要指代某种具体手法。其中,还使用了少量其他术语,如出现了3次treatment、3次massage、1次manual techniques、1次style、1次skill,用来代指手法。
Manual treatment在文中既指具体的某种手法,又指手法治疗。如手法治疗:以手法纠正胸椎小关节错位为主,配合理顺法缓解局部肌痉挛,促进血液循环、炎症消退,避免对脊神经的刺激或压迫(Manual treatment:Manual treatment is applied to reduce the displaced thoracic small joints,relax the local muscular spasm,promote the blood circulation,alleviate the inflammation,and avoid the compression and irritation to the spinal nerves)。在本句话中,第一个出现的“Manual treatment”指的是采用手法治疗,是对治疗手法的一个总的概括,而紧接着出现的第二个“Manual treatment”则是指具体操作方法,即“纠正胸椎小关节错位”。
其他具体的治疗手法还有:
掌推法manipulation of palm-pushing;
膝顶法manipulation of knee-propping、manipulation of knee-pushing;
斜搬法manipulation of slant-pulling、manipulation of slant pushing;
搬法manipulation of oblique pulling。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样的骨伤治疗手法术语,如果术语英译前后不一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阅读。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术语英译应保持一致,以避免歧义[18]。如斜搬法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译法,若手法术语英译能做到统一,翻译效果应该会更好。另外,由于在英译时,翻译对语言形式做出了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因此对于“手法”的翻译,译者基本上都采用直译法,其优点是能更好地保留原文中的中医特色,避免在翻译时出现因中西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偏差。
(2)整复手法。对复位的主要译法为reduction和reposition,其中reduction频次最高,为58次,其次为reposition,总共有15次。关于整复手法,还出现了以下几种译法:手法整复manual reposition 2次、手法复正manual reposition 1次、复位手法reposition skills 1次、手法复位manipulative reduction 1次、正骨手法manual reduction 1次、手法复正和牵引治疗reposition and traction 1次、整复手法technique 1次。
具体的整复手法有:
旋转复位法manipulation of rotary reposition;
颈椎旋转复位法manipulation of reduction by rotating the cervical vertebrae;
腰椎旋转复位法manipulation of reduction by rotating the lumbar vertebrae;
单髋过伸复位法manipulation of reduction by over extending the unilateral hip;
单髋过屈复位法manipulation of reduction by over flexing the unilateral hip。
译者在翻译具体的整复类手法术语时采用了直译法,正确阐述了原术语的含义,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此外,译者采取的都是“manipulation of +…”的结构,使句子看起来较为整齐,同时也符合英语注重形合的特点,在逻辑关系上也更多运用了连词、介词,比较贴近原文,适合目的语读者阅读,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从此处我们能够看出译者在翻译时的适应性选择以及对语言层面做出的转换。
(3)牵引手法。在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和转化,这就需要在完成语言信息和文化内容的传达之外,还要重视交际问题,并使原文中的交际目标在译文中有所反映。因此,关于牵引类手法,虽然译者基本仍是采取直译法,但是译法却更加灵活多变。
书中提到的“牵引”(traction)出现了74次,其中牵引治疗(traction therapy)16次,其他具体牵引疗法共10次,具体如下:枕颌布带牵引(traction with the occipitomandible cloth belt)1次、枕颌布牵引(traction with the occipitomandible belt)1次、布带牵引(tape traction)1次、颅骨牵引(skull traction)1次、骨盆对抗牵引法(axil-pelvic-opposition traction)1次、单骨盆牵引法(simple pelvic traction)1次、骨盆布带牵引(pelvis-strap traction)1次、盆骨牵引(pelvic traction)3次。
(4)理筋手法。具体的理筋手法如下:
推散法pushing manipulation for dissolving the mass;
松解法relaxing manipulation;
理顺法smoothing-out manipulation;
调理法recuperation method;
局部调理法manipulation of local massage;
分筋理筋法manipulation of regulating-tendon、regulating-tendon manipulation;
鸣天鼓法massage of “beating a drum” style。
让目的语读者能够运用已有的医学知识储备,至少从字面意思能够理解《脊柱相关疾病》及相关的中医基本概念,并认识到该书最重要的是其中丰富的临床经验、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指导意义,这有助于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正确使用归化和异化显得尤为重要。直译虽然保持了中医特色,但会产生歧义,从而加大读者的阅读困难。因此意译对读者而言更易于掌握,但保持原文的准确度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直译和意译取决于译者的适应性选择,附加上解释是非常可取的,如推散法pushing manipulation for dissolving the mass。
2.2.2 文化维度 语言源于社会文化生活,承载了一定的文化。源语文化生态与目的语文化生态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翻译是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对比、交叉融合的活动,特别是在中医专业领域,面对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读者,译者需要兼顾中西社会环境和文化内涵,注意原文概念的正确性和读者的接受度,并将中医术语中包含的文化信息用目标语言进行传递。由于《脊柱相关疾病》包含了中医文化的诸多特色词汇,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注意对文化内容的解读,这样才能准确运用词语进行文化传递。此节侧重于文化维度的选择性适应问题。
例1:一指禅推法:胸椎小关节错位整复后,用拇指指腹滑胸椎两旁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按推,重复4~5次[14]。
译:Manipulation of one finger pushing:After the reduction of the small joints of the thoracic vertebrae,the operator presses and pushes from upward to downward along the urinary bladder channel with the thumb four to five times.[15]
分析:“一指禅推法”是指用拇指尖或偏峰聚力于某一定位或经络穴位,沉肩落肘,腕关节悬垂,利用手腕之间的摆动引导拇指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能量不断交替作用于经络穴位。在此,一指禅虽属于中医特有词汇,但翻译时还是要忠实翻译手法的动作要领,表达出其动作精髓。《图解中医推拿技法》[19]中试图以Meditation 一词表示“禅”,此词含义为沉思、深思、冥想;Dhyana 表示(印度教、佛教中的)禅,该手法名称虽提到了禅,但与冥想、禅修并无关系,如果一味寻找与目标文化相应的概念,刻意去译出禅的意思,反而会给读者带来错误的信息,造成误解,导致中医文化不能有效传递。因此,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要注意对双语文化内涵的传达和诠释,避免从译语文化角度误解原文。译者将“一指禅推法”译为Manipulation of one finger pushing,关注到了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又简洁易懂,使译文与原文中的手法术语具有等值意义,实现了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例2: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尤其对于长期低头工作者更应注意颈部锻炼,一般每隔1h左右活动一下颈部,缓解颈肌痉挛,并做“米”字和“犀牛望月”式锻炼[14]。
译:Proper dirig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Patients who have to work at the desk for long time should do some cervical exercises such as “Mi(米)” style and “rhinoceros looking up at the moon” style to relax the joints and muscle of neck after every one hour of working.[15]
分析:原文的 “米字锻炼”这类词汇,在英文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翻译过程中,译者把“米”译为“米”style,正是通过将中医概念依托于目的语生态,作出了合适的选择。“犀牛望月”出自《关尹子·五鉴》,形容长久盼望,在此处指抬头做“犀牛望月”这一姿势治疗颈椎病。原文中引用中国四字成语,汉语简洁易懂,但中英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只是直接翻译每个字的意思,就达不到原文想要的表达效果。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文化隐藏特征的同时,采用文化适应理论来研究文字更深的含义。为了帮助读者用中医概念理解这些高度浓缩的词语,译者采用了文化注释法来翻译,更有利于阅读。即译为:do some cervical exercises such as “rhinoceros looking up at the moon” style。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原文中保留中医的特点,更能适应语言的文化生态。换句话说,在翻译实践中,从目的语言的生态出发,做出相应的适应性选择和适当的文化注释,让目的语国家读者了解中医语境中的基本概念、特色词汇和专业术语,告诉世界中医治疗手法的有效性,可以弥补他们对中医认识的误区,防止目的语国家读者的误解。
2.2.3 交际维度 在译文处理过程中,译者要注重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和转化。这种交际上的适应性选择需要译者重视交际层面,不但要重视汉语信息的交换与文化内容的传达,还要注意原文的交际意图如何在翻译中得以表达[20]。《脊柱相关疾病》为骨伤临床实践介绍了一般治疗理论与方法,因此,该书的交际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交流和临床指导上。
例3:掌推法:以大、小鱼际肌部推擦背部两侧的心俞、肺俞区域,以透热为度[14]。
译:Manipulation of palm-pushing:This manipulation is to push and rub the areas of Xin Shu(UB 15)and Fei Shu(UB 13)with muscle of the thenar and hypothenar until the heat infiltrates the point.[15]
分析:《脊柱相关疾病》的英文译本主要是为学习、研究中医骨伤知识的外国学者及留学生而作,因此译者必须在中医和西医的概念之间找出共通点,方便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处理中医中的“大、小鱼际”这些中医词汇时,译者采用了西医概念进行翻译。虽然这些词与汉语并不完全一致对应,但它们的含义基本相同。因此,在翻译中可以直接使用“thenar”“hypothenar”等解剖学词汇,便于读者理解。“心俞、肺俞”等中医词汇也选用了国际标准的针灸经穴定位“Xin Shu(UB 15)”“Fei Shu(UB 13)”,方便了中西文化的交际。
例4:手法治疗:采用颈椎定点复位法及分筋理筋法,纠正偏移的颈椎,松解肌肉韧带,解除痉挛,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14]。
译:Manual Treatment:Reduction by rotating the cervical vertebrae at a fixed point and manipulation of regulating-tendon are used to reduce the deviated cervical vertebras,relax the muscle,relieve spasm and restor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15]
分析:如果这里对“颈椎定点复位法”“分筋理筋”进行直译,大概会使外国读者难以理解。“颈椎定点复位”是指医生用拇指抵住患者脊椎的偏移棘突,并用力将其推按到另一侧,以纠正偏歪的棘突,恢复移位脊柱到正常解剖位置。“分筋理筋”则指的是医生将拇指指端沿着筋结的边缘或压痛点深按,然后平稳缓慢地摩按,有助于缓解筋结或减少软组织粘连。在翻译时,译者不能完全弥补 “缺失”的生态环境,而只能在交际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向读者传达原文概念的基本含义,即把这两个词分别翻译成“reduction by rotating the cervical vertebrae at a fixed point”与“manipulation of regulating-tendon”。努力减少源语文化生态与目标语文化生态的差异,提高读者的中医文化知识,从而让读者逐渐理解和接受我们传播的中医信息,并在翻译中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以实现和谐的交际生态。
3 生态翻译学对手法术语英译策略的启示
3.1 忠于直译
关于具体疗法,译者大部分都采用直译,主要为“manipulation of +…”的形式,例如:分筋理筋法:manipulation of regulating-tendon;正骨手法:manipulation of bone setting等。其他直译形式如小针刀疗法:therapy of small knife needle,将小针刀直译为small knife needle;调节法:regulation manipulation。译者采用直译法将这些术语进行英译时,虽然比较忠实于原文,但其所表示的中医手法概念较为抽象,不利于外国读者进行理解。因此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语言维度”层面来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注释的策略,即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解释,有利于读者更好理解中医特色术语,减少阅读上的不便,以成功实现三维转换。此外,进行相应的手法术语英译时,建议尽量采用“manipulation of + 部位-v-ing”的形式,如前面提到的分筋理筋法与正骨手法可分别修改为manipulation of tendon-regulating、manipulation of bone-setting,以实现格式上的整齐统一,促进英译质量的提升,也能将手法治疗的操作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读者明白这些术语的概念。
3.2 适当意译
例5:手法治疗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手法以颈椎或胸椎病变部位为主,适当作胸部手法[14]。
译:Manual treatment should be the main treatment for lesion of the cervical or thoracic spine.[15]
在此句中,译者对“胸部手法”进行了省译,但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从文化维度来看,译者运用了文化适应维理论,实现了对翻译生态整体最优化的选择。
例6:若腰臀部软组织损伤,须充分推拿按摩放松,腰椎棘突侧偏移位者采用旋转复位法,骶髂、髂腰关节、腰骶关节前错位可行屈髋屈膝加压复位法;后错位可行伸髋推压法[14]。
译:When the soft tissues of the lumbar and buttock are injured,local Tuina and massage are applied to relax the muscles.For the cases with lateral deviation and dislocation of the lumbar spinous processes,manipulation of reduction by rotating the vertebra is conducted.Reduction of pushing the hip-flex and genuflex is performed for the cases with ant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sacroiliac joint,the lumboiliac joint,and the lumbosacral joint.Reduction of hip stretching and pushing is operated for the cases with 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sacroiliac joint,the lumboiliac joint,and the lumbosacral joint.[15]
从交际维度来看,译者对原文进行了补充,使得译文能够更加准确表达术语信息,减少歧义,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实现了文化交流的有效传播。
从以上例子我们看到,译者视具体情况采取了意译,也就是在完全掌握原文之后,把原文大意重新翻译过来,而并非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由此可见,译者选取了合适的翻译策略,并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了适应性转换,在意译的情况下达到了三维转换的交流目的。
3.3 善用音译
关于手法操作中用到的中医具体穴位,如“心俞、肺俞”等可采用音译,选取国际标准 “Xin Shu(UB 15)”“Fei Shu(UB 13)”,准确描述针灸经穴定位。此外,在英译时,如果西医中有对应的术语,译者可套用西医词汇,这样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中医相关内容。
4 结语
本研究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的英译本进行了分析,发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多使用直译法,在翻译中医骨伤治疗手法术语时,译者非常忠实于原文,译文能充分反映中医文化,有较强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运用生态翻译学解读《脊柱相关疾病》,不仅丰富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上的应用,而且拓宽了中医手法术语的英译研究视角。文中提供的译例主要从“三维”的某个层面上出发,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同时兼顾这三个维度,对整个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要解释清楚中医骨伤治疗手法的基本概念,准确转换语言方面的内容,然后尽可能传达词汇本身的文化含义,最后实现交际目标,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生态翻译学对中医骨伤手法术语英译策略的启示主要有:第一,从语言的维度来看,手法术语应尽可能直译,必要时可采取注释,手法术语英译能直观地反映出该手法的特点,此外,形式上也应尽量保持统一;第二,从文化和交际的维度来看,译者应视具体情况对手法术语采取意译,准确传达术语信息,以避免歧义;第三,中医特色术语难以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汇时,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同样的,如遇到西医中有对应的概念,则可采取西医词汇英译。
由于本研究仅涉及《脊柱相关疾病》英译本的手法术语,后续研究还需扩大文本。此外,本研究可为中医手法术语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与解释,为未来的中医英译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今后中医英译的精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