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的理路

2023-02-10曹澄青王美蓉

图书馆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华培育图书馆

曹澄青 王美蓉

(南昌理工学院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44)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这是民族血脉的延续,是精神家园的重塑,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3],应当担负起把青年学子培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的历史使命,在传承中华文脉、增进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1 高校图书馆是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的重要力量

“传习”一词,语出《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指得到传授或传授于他人,“习”指反复练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是指能坚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影响、带领他人共同学习的个人或群体。

1.1 高校图书馆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责无旁贷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又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3],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在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 高校图书馆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得天独厚

高校图书馆有资源、空间和平台3大培育优势。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即肩负着保存人类文明成果的使命和责任,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等资源[5],也包含大量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图书馆专门的学习空间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是学习的首选之地。另外,图书馆专业的工作团队,是文献资源建设和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平台的保证。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推广研究。机制上,跨界合作、跨部门合作已成为一种共识[6],如广州大学成立的“经典百书阅读推广中心”,由图书馆和教务处、校团委、人文学院等共同组建[7]。对象上,重视推广对象的分类研究[8]。形式上,包括沉浸式阅读,尝试利用高科技手段以虚拟现实构建新的阅读环境[9];立体阅读,强调形式的多样,融合实物陈列、图片展览、讲座、演出、组织读者阅读等活动[10];真人图书馆加强了“图书”与读者的互动[11]。内容上,涉及“二十四节气”立体阅读推广[12]、传统节日推广等[13]。

虽已做大量工作实践,但从现状而言,高校图书馆要把读者培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

2.1 培育对象何在

笔者通过查阅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图书馆2021年度盘点数据发现,在图书借阅排行榜单的前10名中,几乎看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身影。雄踞榜单的一般是流行小说,包括国外悬疑推理小说等。只有《红楼梦》分别出现在江西财经大学和南京大学图书借阅榜单第七和第九的位置上。

历经千年风雨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厚重,但存在阅读难度;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阅读新体验导致读者进一步分化流失。传统经典阅读者之少,给培育工作带来挑战。

2.2 培育者何能

为留住读者,高校图书馆绞尽脑汁,但往往又力不从心。为更充分体现“以读者为本”理念,研究趋向把阅读选择权完全交由读者来把握,一切唯读者需求为准绳[7]。如此,看似给了读者充分的尊重和自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等同于忽略了图书馆应尽的引导责任和使命。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清晰的阅读规划和欲达成的目标,这需要培育者有足够的专业实力和主导能力对读者进行有效引导。而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大多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学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需再接再厉。

2.3 培育内容何类

从传统文献推送到展览、讲座,从与高科技融合到各种新概念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策略及活动在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相比之下,对活动内容的研究显得单薄得多。过于关注表面的形式,反映出活动主办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研究的不足。没有内容的支撑,很难激发读者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有些活动参与度不够、反响寥寥。对内容进行准确、深入、明晰地把握,活动才能导向明确,促使读者明确方向,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明确培育内容,辅以适当形式,应是图书馆思考问题的方向。

3 高校图书馆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理路

3.1 提升培育者传统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欲教人者必先自教,欲信人者必先自信。高校图书馆员要加强自我学习,以更专业的能力、更笃定的自信和更主动的意识走在传习者队伍的前列。

3.1.1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1)观其源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五千年文明之中,有着两千多年的学术传承,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包括易学、天文、地理、中医、建筑、武术、音乐、琴棋书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辉煌,得其熏陶,会生发无比热爱;受其浸润,必会感到无限自豪。

(2)悟其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互补互融。儒,教我们修己安人,担负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孟子一般养浩然正气,舍生取义;道,教我们珍视生命,生命质量不仅在肉体,更在精神之独立与自由之超脱;释,教我们放下执念,心无挂碍,去除分别心、嗔恨心,任何时候都心平气和。兼取儒、道、释思想,让抱负得以施展,让心灵能有归宿。

(3)传其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孝亲、爱国、爱世界等价值取向。孝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贵“仁”,仁之本是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爱国,“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是屈原的爱国誓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爱国绝唱;爱世界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世界大同为目标,取法天地,开物成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大道、正途。

3.1.2 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各时期不同场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大量引用和创新性表达表现出了大国领导人的非凡气度、深邃思想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的表率。作为培育者,图书馆员要率先学习,坚定文化自信,以扎实的专业能力为读者服务,在传统文化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

3.2 分层级引导培育对象,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高校培育对象年级不同,其学习时间和学习深度相应不同,对其提出的要求也应有所区分。应遵循教育规律,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培育工作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3.2.1 大一、大二期间以精读经典为主

高校图书馆可将馆藏经典文献按类摆放,建成“中华经典资源”集中分类展示区,以方便读者借阅。展示区还可作为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及日常交流的固定场所,营造经典学习氛围。同时,可推出百部国学经典书单,要求大一和大二学生每学期至少精读两本。

2013年,深圳图书馆打造了空间约300平方米的“南书房”,配置中外文史哲经典书籍六千余册,全年365天开放[14]。同年,同济大学图书馆和校宣传部共同创建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闻学堂”,配置精选图书四千余册,由展示区、阅览区和研讨区组成,设140多个席位[15]。2016年5月,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与文学院、团委、宣传部等共同打造国学教育研究机构——孔目湖书院,设有孔目湖传统文化传播中心、经典素读工作室、奉元书院(台北)、恩悦书院(上海)、孝谦传统文化学习中心(南昌)等多个平台[15]。

3.2.2 大二、大三期间以创作各类作品为主

学生大二、大三期间应将阅读和创作结合,每学年至少创作一篇作品参评。积极挖掘传统文化文本,从中寻找题材,对有鲜明特点和积极意义的人物故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其时代性和生命力。在创作时可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16],融入新科技、新媒体技术,创作出底蕴深厚、形式新颖的优秀文艺作品。

3.2.3 大三、大四期间以交流宣讲为主

学生大三、大四期间,可利用各类活动开展之机,向大一、大二学生宣讲大学期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以及将所学、所悟、所感用于分析、判断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切身体会。由输入到输出,由学习到展示,完成认识的飞跃。大一到大四,是成长的过程;大四对大一,是影响的过程,如此良性循环,将形成传帮带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3.3 设立传习活动精品项目,搭建培育实践平台

高校图书馆要设立内容明确、有温度、有深度、可操作的传习活动精品项目,使传习者能有的放矢地查阅经典文献,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建构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知行合一,修身进德,达成传习目标。

3.3.1 礼仪演练——传习礼仪文化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16]。“《礼》以节人、《乐》以发和”,礼乐是我国古代治国要略,也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礼”,其中《仪礼》详细记载了冠昏、丧祭、朝聘和乡射等礼仪仪式内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今亦然。虽时势变化,但各类婚丧嫁娶、饮食祭祀、外交礼聘等活动俱在,礼主“敬”的核心理念亦同。

高校图书馆可在五四青年节或毕业季等节点发起“中华传统礼仪 传承有我”等活动,使传习者了解礼的精神、功用和意义,并在创新性实践中让古礼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做知礼、懂礼、有礼的中国人。

3.3.2 写好书法——传习艺术国粹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16]”“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书法是承载汉字的古老艺术形式,有“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之誉。书法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在笔墨技法,更在于与书法家的思想认识、修养志趣相统一。高校图书馆可提供场地,定期组织书法练习;可定期在特定节日征集书法作品,如春节可征集自编自写春联、端午节时可征集爱国题材书法作品等。

3.3.3 践行孝道——传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16]”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从孝开始。孝,是一个人品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可要求传习者熟读《论语》,学习孔子关于孝的论述,也可在重阳节征集有关“孝亲”或践行孝道的视频,促进传习者与家人互动,增进亲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3.4 经典诵读——传习中国人传统读书之法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16]”诵读自古为读书之法。《汉书·倪宽传》有言“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清史稿》卷四百五十记载:“国藩困南昌,遣将分屯要地,羽檄交驰,不废吟诵。”古人有宝贵的读书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必能为之。”图书馆可定期或不定期在传统节日或特定纪念日组织“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提高诵读水平,体味经典诗文之典雅、声音之悠扬、文义之隽永。

3.3.5 家乡推介——传习家国情怀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16]。”家国情怀就是把自己和家乡、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之喜、为之忧、为之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图书馆在入学季可组织读者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乡,内容包括历史沿革、自然风光、习俗美食、亲情故事等,激发爱家、爱国情怀。

3.3.6 发现成语——传习中华民族浓缩的智慧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言简意赅、富含哲思、脍炙人口、启人智慧。如《易经》中的“朝乾夕惕”,劝谏人要终日勤勉谨慎;《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教导人追求至柔至善之道。成语虽小,道理却深,《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都是传习成语智慧的典范。可定期举办“小成语 大智慧”成语故事会宣讲比赛活动,参赛作品应引经据典,结合时代特色,详解成语故事内涵和外延。除了宣讲,也可组织漫画成语、成语新解演绎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讲好一个故事,传承千年文化,启迪无数心灵。

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体现了高校图书馆肩负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责任担当。高校图书馆要在传习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设计,使培育对象行有所依;要提高馆员传统文化素养,使培育者更有底气和实力;要不断优化、丰富传习活动主题,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增进培育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使其增强文化自信,并通过其自身影响更多的人,成为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者。

猜你喜欢

中华培育图书馆
图书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去图书馆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