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研学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23-02-10

图书馆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研学双减青少年

曹 宁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双减”政策是为青少年减压减负的系统性工程,“双减”政策的落地,是撬动整个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教育时间、空间延伸至社区、家庭,如何有效解决青少年“学什么”“在哪儿学”等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青少年是公共图书馆阅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助力“双减”政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验性、探究性服务需求,构建图书馆研学服务体系成为公共图书馆适应文化服务多元化变革的必由之路。

1 “双减”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研学服务体系的价值向度

“双减”的实施使青少年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有了更强烈的需求。近年来,各级图书馆作为青少年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接待了大量的中小学生团体的参观、实践等。研学服务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在“双减”背景下面向社会服务的有效举措。

从价值向度来看,首先,“双减”背景下构建研学服务体系,是公共图书馆主动识变、求变、应变,进一步拓展与延伸社会教育职能的创新之举,打破了图书馆阅读服务空间的限制,创新了文献资源利用的模式。研学服务体系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深入挖掘和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研学体系与内容,实现图书馆服务前移以及便捷化、精准化文化供给,提升阅读推广服务水平与效能。图书馆除了提供传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学习空间与资料,还可通过开展研学活动与学校建立长期的协同合作关系,探索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丰富全民阅读内涵、提升服务效能的新路径[1]。同时,文化产业与教育产业具备天然的匹配性,是产业融合的上上之选。基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图书馆研学体系可推进公共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在阅读推广、志愿服务、传统文化弘扬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是助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的有力实践。图书馆研学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的必要举措。“双减”政策体现了教育的真正诉求和目的,也彰显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需求。对此,图书馆应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教育职能,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研学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后需求,不断延伸教育边界,引领青少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合作、探究,丰富知识结构,助力青少年精神文化素养教育,使其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2]。

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服务具有三大先天优势。首先,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地标和文化客厅,在空间规划、建筑风格、功能设计等方面独树一帜,其自身的场馆建筑本身具备一定的观光旅游价值特征。其次,图书馆自身馆藏资源具有不可取代性,其文献资源可与研学游服务深度融合,成为研学游研究的重要对象。最后,《公共图书馆法》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不仅为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实施研学服务提供了必要保障,更为公共图书馆拓展研学服务注入了生命力。

2 公共图书馆研学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2.1 顶层设计缺失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研学服务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类图书馆面临保障机制缺乏的问题。普遍来说,各图书馆对研学服务系统性认知不足,或将研学项目视为阅读推广或参观旅行,存在“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专业力量参与及图书馆经费不足等现象。在“双减”背景下,研学作为辅助性教学活动,需保持必要的延续性。但当前部分图书馆研学项目持续时间难以超过两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深度及连续性,其原因在于图书馆缺乏对研学项目发展体系的系统规划,通常只在节庆日等节点举办研学活动,导致缺乏固定受众群体,研学项目影响力难以提升[3]。同时,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类型等限制,导致馆校缺乏深入协同合作,未能构建系统、固定的合作关系,研学活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2.2 实践体验不足

研学的重点在于“研”,需要更多关注学生实践的探究体验。而当前图书馆研学服务存在参与性缺失、实践性不足等问题。一些研学项目高度抽象化、虚拟化,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难以形成概念性认知向具象性认知的转变。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民俗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研学项目未能与图书馆及地方资源深层次融会贯通,实践育人的实效性不强。同时,研学活动应注重亲身体验,自主参与。但部分研学项目基于既定模式完成流程构建,在研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常只能被动听从安排,主体与辅助关系不明,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实践互动性被削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认知能力的提升[4]。

2.3 研学情境固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研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有利于学识建构的活动体系,帮助学生通过活动情境中的文化资源、物质资源以及社会元素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但就现状来看,一些公共图书馆研学项目通常局限于场馆之内,或者部分固定的社会场所,研学情境较为固化,不利于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单一环境中体验、学习不能达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影响了研学项目促进学生参与不同情境、体验多元实践的效果。

2.4 服务效益不高

由于图书馆专业人才匮乏,缺少研学游专业项目研发、策划、讲解人员,加之一些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转化应用能力不足、转化方式单一、转化内容陈旧,导致研学服务项目缺乏自身特色,研学服务课程研发基础较为薄弱。研学课程开发模式需深入摸索,图书馆传统阅读服务同研学项目的深度融合尚需进一步规划、完善与实践。针对研学活动主题的选取与开发缺乏可行性调研和科学论证,且事后反馈评价环节缺乏针对性,导致研学服务项目缺乏科学严谨的内容设计,针对性不强,差异化服务效果不明显,难以体现服务效益。

3 “双减”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研学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3.1 健全精深广博的研学要素

一是明确服务定位。公共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发展定位、馆藏资源、地区特色等因素明确服务定位、边界及范围;确立年度研学项目基地、专业服务机构、人才队伍、精品课程体系等重点目标任务,细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精心设计研学项目内容,加快建设“双减”课后服务示范基地,深化馆校联动、文教合作,让青少年享受体系化、科学化、长效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5]。二是提供智力支撑。联合构建研学服务专业团队,由图书馆员、企业负责人、行业主管部门人员等组成;聘请优秀的讲解员担任实践教师,提升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层次;引入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与专业团队开展专业指导培训;联合文化机构、市场主体等建立研学项目专家库,以教育工作者、旅游达人、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等为重点,吸引各类专家团队参与,为公共图书馆研学服务项目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帮扶;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培育讲师队伍。

3.2 开拓互融共通的服务功能

公共图书馆应从融通创新的理念出发,切实加强“馆校研学”体系建设,实现彼此融合,双向互通。一方面,图书馆应结合自身馆藏资源,紧密依托学校教育目标、学生喜好,从知识提升、技能锻炼、实践求知等方面设计研学项目,同时兼顾不同学龄段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及知识需求,提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研学路径,进而逐步形成“情智研学”的课程体系。如温州图书馆的“课后·图书馆时光”研学服务项目,其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群体,以馆员讲故事、最美图书馆、文献检索与借阅、石碑拓印体验等特色课程为主线,以青少年“读书+实践”为导向,形成“走、读、研”一体的常态化服务机制。另一方面,图书馆应结合学校及学生发展特点,基于宏观视角跨学科、跨思维归集不同学科知识脉络,探索研学项目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主动融合贯通,推动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学习培训体系,确保每一项研学活动既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具备向外拓展的内核[6]。如温州市图书馆推出的“行走的阅读·红动瓯越”户外研学服务活动,通过市域内景点、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旅游资源,开展特色文旅走读活动,通过制定一份文化研学任务书、开设一场文化主题讲座、举办一次文化参观体验、推荐一本有代表性的书籍的“四个一”研学行走方案,围绕知识性、实践性、探究性、趣味性,让学生在研学走读中学习地方历史文化,加深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革命故事的理解与认知,培养未成年人爱国、爱乡的情怀。此外,图书馆要为研学参与者搭建“知行合一”的学习行为框架。强调实践致知、亲历体验等“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研学中转换学习方式,在游学中活跃身心情智。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博物馆开发了“考古里的长江文明”研学课程,引导学生以“文明发现”为脉络,结合“我是小小考古员”的角色体验开展“田野考古”,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考古发现的全过程,深入感知长江文明的文化脉络,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特色[7]。

3.3 开发融通创新的内容体系

在“双减”政策下,如何让学生课后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喜闻乐见,是研学项目的重点探索方向。首先,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发民俗文化和典籍阅读方面的知识课程,通过系列课程讲授,普及文化知识,提升青少年对图书馆的认知,激发其阅读意识,为其提供创新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图书馆服务的黏性。同时结合青少年年龄特征和成长需求以及图书馆自身馆藏服务特色,研发特色研学项目,多角度向读者呈现图书馆之美。其次,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开发多元研学主题,充分结合域情、馆情、校情,依托地方自然与文化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等,细分体验考察型、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5大类别研学服务项目,促进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助力青少年启智增慧,提升核心素养[8]。例如,通过馆内研学探索主题,引导青少年走入图书馆,全面了解图书馆历史沿革,观摩与体验图书馆工作及服务流程,使其学会自主利用图书馆资源,开阔眼界见识;通过科普主题研学项目,让研学者切身体验少年创客、“3D打印”“我是科学家”等启发式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动脑及动手的乐趣,不断挑战自我,拓展思维;通过地方文化主题研学项目,围绕地方民俗风情、传统技艺、风景名胜、传统文化等设计主题研学内容,增强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精神素养。最后,图书馆也可以聚焦文明礼仪教育开展研学活动,紧密围绕红色教育、家风家训等,融入情境创设、实地探访、模拟体验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

3.4 构建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

在“文旅+教育”跨界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突破传统阅读服务的局限,引导组织多元主体参与研学服务活动,搭建不同主体参与的图书馆研学服务合作模式。首先,积极促进馆际合作,推动区域内不同类型公共图书馆构建服务联盟,突破单体图书馆资源的限制,实现研学项目资源共享共通,打造区域化研学服务品牌。北部湾图书馆服务联盟为解决单体图书馆阅读推广规模有限、社会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突破体制机制界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充分联合联盟中6市8馆的主阵地资源,以北部湾经济区中小学生读者为研学服务对象,组织不同场馆的读者跨地区开展研学活动,并通过研学项目的深入推进,促进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构建系统的研学资料库,进而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阅读北部湾”研学游品牌,实现了资源共享及服务联动,其模式值得借鉴[10]。其次,强化馆校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以“引进来”为导向吸引青少年走进图书馆,助推“双减”政策落实;坚持“走出去”主动寻求馆校合作,联合区域教育机构、名师工作室等,以全新的图书馆教育理念打造文教合作、馆校联动的社会教育机制。最后,发挥社会文化资源的作用。充分融合社会力量,共同打造课后研学生态圈。以图书馆员为中心,积极融合社会资源,为图书馆研学服务注入“源头活水”。可联合美术馆、博物馆、文体中心等文化阵地,结合学生知识基础与兴趣需求开发阅读体验、文化专题、非遗传承等研学实践课程,在空间上充分利用文化场馆资源,在时间上对接“5+2”课后服务,在内容上贯穿学生学习要点及能力培养需求,综合开展探究型学习活动。

3.5 实施成果导向的反馈模式

任何体系的运转,都离不开评价机制的“反哺”与优化。图书馆应针对研学项目建立科学严谨、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一是针对活动成果从行为与能力两个维度展开评价,行为评价设置参与度、纪律性、积极性等评价指标,能力评价重点关注参与者的思维深度、参与广度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指标。通过科学评价让参与者获得成就感,激发其参与“馆校研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要建立顺畅的研学服务反馈渠道。图书馆可在官方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设置线上反馈窗口,为研学者开通评价渠道,直接掌握其需求与意见建议。同时,可充分发挥图书馆理事会、社会监督员等社会治理机制的作用,为青少年参与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创造方便条件[11]。例如,聘任青少年为图书馆“小理事”,引导其充分参与图书馆研学项目的策划、宣传、组织推广等事项,以青少年的视角为完善图书馆服务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文化体验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将“我的阅读我做主”落到实处。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双减”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研学服务项目是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路径。结合学校与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公共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阅读服务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在服务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研学服务长效机制,深化馆校联动,加强文教旅融合,为广大青少年构建体系化、知识化、长效化的研学服务平台和载体,开创公共图书馆为青少年阅读服务的新模式,努力践行好公共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和使命。

猜你喜欢

研学双减青少年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青少年发明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研学之旅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