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的出圈“法则”
2023-02-10宋敏
宋 敏
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是电视媒体对新近发生在科技领域内的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它是传播科技事件和科技成果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公众了解人类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渠道,也是引导人们正确认知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工具。专业性强的科技类电视新闻需要通俗化传播和平民化展示,在信息爆炸、信息冗余的新媒体时代,要让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宣传效应,就必须重视观众的收视体验感和信息需求。首先,要让观众在信息洪流中对报道“感兴趣”,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他们产生收视欲望;其次,要让观众在收看过程中“看得懂”,给观众清晰流畅形象生动的收视体验,能够顺畅地接收作品信息,理解报道内容。只有做到这两点,科技类电视新闻才能被观众接受和喜爱,真正实现高效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价值。
一、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类型及问题
(一)科技领域成果报道。科技领域成果报道是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的常见类型,对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关注和报道,让人们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技术和成果。这种报道一般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能够快速地传递信息,填补观众的信息空白。但是,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报道容易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对于科研成果的展示就是简单地一报了之,语言文字呆板严肃,报道本身缺乏可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观众的收看兴趣不大,能获取的科技知识和信息也不多,宣传效果不佳。
(二)科普知识宣传。科普知识宣传也是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类型,主要是针对某一科学技术或科研成果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帮助观众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趣味性也更强,所以更容易被观众熟知和接受,传播范围较广,影响力也较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部分电视新闻工作者由于自己对科技或科普知识认识不到位,了解不深入,所以在稿件撰写中出现了形式花哨、噱头十足,忽略新闻背景交代,语言文字表达含糊不清、逻辑结构混乱、语焉不详的情况,导致整篇科普宣传报道生动有余,但客观与严谨不足,让人读不懂,甚至误导受众。
(三)科技管理或服务类宣传报道。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中也会涉及科技管理和服务类的宣传,此类报道多以领导视察、科技会议、科技表彰、科技管理等事务性新闻居多,蕴含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极少,更多的是对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机构的相关工作宣传,因此实用性和贴近性不强,受众范围非常有限。
二、科技类电视新闻的创作要领
笔者有着多年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从业经历,在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中采写的多篇科技新闻稿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整点新闻》播发,其中包括《中国科大实现量子通信科研重大突破》《中国科大利用城市既有光纤实现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大仿生材料研究获重大突破 人造骨骼有望成为现实》等。2021年,本人主创的科技类电视新闻《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在中国诞生 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获得了“安徽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安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结合多年一线采编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科技类电视新闻的创作要领要围绕以下两点展开,一是让观众感兴趣,二是让观众读得懂。
(一)深入现场抓“活鱼”。科技事件有其发生、发展的环境,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更好地认识、感受和体验,抓住“现场活鱼”,采访到一手素材,才能让科技类电视新闻更加丰满。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在中国诞生 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这篇报道为例,经过二十多年攻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成功研制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其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这一成果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中的领先地位。新闻发布会上,安徽广播电视台是唯一一家被邀请的省级媒体,主创人员也是所有媒体中最早进入实验室采访拍摄的记者。正是本着“现场抓活鱼”的原则,在这篇稿件中,我们在实验室里也采访到了很多珍贵鲜活的素材,让报道内容更加生动,通过实验室里的现场画面,生动展示了“九章号”的外观形状,让观众开了眼。在报道的一开始就是出镜记者在实验室里的现场报道,记者的语言非常简练,且通俗易懂,内容是这样的:“这里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量子计算实验室,我身旁的这个装置是潘建伟团队刚刚研制成功的目前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它一分钟完成的任务如果由现在的超级计算机来运算,需要一亿年。”92个字,直奔主题,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现场感。
(二)要有宏观意识,突出主线。科技题材的新闻一般涉及面很广,可以写的东西非常多,记者在采写过程中一定要高屋建瓴,有全局意识,能够将最重要的东西拎出来,作为文字的主线来采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否则会让报道过于复杂。《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在中国诞生 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这篇报道的主线就非常明晰,那就是“运算速度世界第一”,整篇报道去除了所有赘述,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从速度这么快、为什么快、快的意义是什么三个层面开展叙述,逻辑严密,结构明晰,便于观众理解。
(三)重视标题创作,快速抓人眼球。标题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说,就是“脸面”。那些“长得好看”的新闻能够在信息过载时代迅速吸引观众的目光,让他们产生收视兴趣,而那些标题缺乏新意、循规蹈矩的电视新闻是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报道淹没的。电视科技类报道的标题拟定一定要把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让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报道的主要内容。同时,我们在构思标题时还要向新媒体靠拢,采用一些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标题“活”起来,吸引观众眼球。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在中国诞生 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这篇报道的标题为例,“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这几个词格外亮眼,这也是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的最大优势所在,将最有新闻价值的这一点在标题中体现,能够一下子吸引观众的目光,让他们知道这一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产生进一步收看的浓厚兴趣。
(四)要有细节思维,用好典型细节。要让科技类电视新闻不再无趣呆板,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细节思维少不了。细微之处见真章,微观的事物往往能够集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典型细节能够有效地呈现新闻事实、表现新闻主题;典型细节的运用还能带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体验,增强新闻报道的张力和表现力,因此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电视科技新闻之中。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到底长什么样子,《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在中国诞生 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这篇报道,就用了画面特写,将摄像头对准了实验室的原型机,用画面细节配合解说词,让观众知道“这台最新研制成功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与我们常用的计算机不太一样,它更像是把计算机里的元器件铺开摆放在台子上,上千个部件占据了半个实验室”,声画同步的传播把电视的内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一目了然,也让他们从感官上了解了量子计算原型机是对传统计算机的一种颠覆性革命。
(五)用活现场声,增强新闻说服力。电视是声画合一的艺术表现形式,电视新闻的活力就是来自现场感,科技类报道也是如此。电视记者在科技类报道中一定要多收集典型的能够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现场声,这样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在中国诞生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这篇报道篇幅不长,只有2分多钟,但是却用了多段现场声。从记者的现场出镜,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解释“九章号”的运算原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解释“九章号”的应用领域,奥地利科学院院长、沃尔夫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安东·蔡林格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德克·英格兰点出其研发意义,几段同期声的使用强化了新闻主体,比一般的图像新闻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现场感,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六)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绝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科学概念、展示科技成果、表达作者自身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读懂,能够把新闻报道本身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和科学知识传递给受众,让受众能够轻松看懂,看完之后有所收获。所以科技类报道的语言一定要字斟句酌,在学术性、专业性和通俗性、生活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一,通俗易懂的语言是前提。电视科技新闻因为涉及专业性名词或概念,往往会让报道变得晦涩难懂,所以记者就要当好桥梁和纽带,将学术上的字词句转化成人们熟知的方式表达出来。第二,生动形象的修辞不可少。在以往的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比较少的,因为这种报道讲究的就是客观、真实、严谨的文字风格。但是笔者确认,生动形象的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设问等方法,能够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帮助观众理解一些不易理解的科学知识。比如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在解释“九章”量子计算机原型机运算快的原理时是这样说的:“它有这样一个超快的计算速度,那么就是基于量子计算的这样一个并行计算的原理,就是因为量子力学它可以允许一个物体处于多种状态,就可以同时并行地处理很多个任务。”这段话非常晦涩难懂,到底怎么用通俗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这一高精尖科研成果?为了生动表达“九章号”之所以运算极快是利用了量子并行计算的原理,记者在报道中就用了“就好比孙悟空分身打妖怪,可以以一当十,以一敌百”的比喻,23个字的比喻,一下子就把这个科学原理说得一清二楚。第三,必要的新闻背景材料不可少。新闻背景材料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于挖掘和体现新闻事件的价值作用重大。虽然并不是每一篇电视科技类报道都需要交代新闻背景材料,但是如果该交代的不交代,读者就会有信息缺失感,特别是一些重大科研成果问世的时候,相关报道一定要交代清楚新闻背景资料,延伸单纯的事件新闻报道,让人认识到这一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在中国诞生 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这篇报道的文末,就用这一段话对新闻背景进行了总结:当前,研制量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发达国家角逐的焦点。潘建伟团队将继续攻关,将量子计算机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比如材料设计、气象预报、药物分析等方面。字数不多,但是却有利于观众全面了解量子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也有助于观众真正看懂这篇报道。
(七)强化视觉体验,丰富科技传播视觉效果。信息时代,新闻报道传播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掌握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他们对于新闻作品的质量要求更高,让电视新闻观众变成新闻体验者,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收视感受成为当前报道的新方向。现在科技新闻报道决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现场画面+同期声+解说词的报道方式,而是要解放思维,勇于创新,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用新闻画面和新闻语言表达的科技知识,变成动画、视频、图标等直观形式,在荧幕上简洁明快地加以呈现,不仅可以让报道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形式多样,而且也更为短小精干,符合当前读者“浅阅读”“移动阅读”的信息需求。《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在中国诞生 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这篇报道的后期编辑过程中,记者还恰当地使用了三维动画模拟,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这台量子计算原型机的工作过程。
三、结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推陈出新,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为媒体的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技术支持,使得媒体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科技是生产力,在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媒体必须对科技的发展进行相关的报道,让社会大众更多了解科技以及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要详细及时报道那些重大的或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以此增强社会大众的荣誉感与自豪感,这也是各大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所以,科技类电视新闻要精选报道题材,找准报道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深奥晦涩的科技理论,让受众看得明白,增强科技类电视新闻的可读性,进而提高科技类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确保节目取得不错的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