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高中学生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探析

2023-02-10张艺峰高扬王亚磊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2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评价

张艺峰 高扬 王亚磊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标准及新高考评价体系中也有关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研学旅行是普通高中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途径,高中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刻不容缓。

然而,目前县域范围内,高中学段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依然不多。在此背景下,我们以郏县为例,提出了以本县独特的研学资源为依托,以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县域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

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轴心规划课程目标

宏观育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根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立德树人不仅是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也是衡量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是否有效的基本准则。教师期望通过研学旅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使学生在了解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高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对家乡的归属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段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关键核心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目标应充分体现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职业发展做准备,新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关键能力。所以,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健康的劳动观念,具备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通过探究相应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主题课程目标。依据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以及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属性,我们可以将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研学旅行资源具有五个方面的属性,即文化属性、自然属性、历史属性、科技属性、教育属性。我们可以根据主要属性将这些研学资源分为不同的主题,并针对每一主题形成具体的单元主题研学目标。

二、以研学资源属性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

(一)依据资源属性,确定研学主题

体验自然风光,思考人地关系。被誉为“百姓后花园”的眼明寺森林公园,森林面积广阔,植物种类繁多。郏县青龙湖作为省级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可以涵养水源,提供灌溉用水。中顶莲花山九座山峰相互簇拥,状如莲花,地形独特。结合这些自然景观,我们可以设计“温带季风气候特征与植被的关系”“湖泊与地下水或河流的相互补给”“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实地练习——地貌的观察”等主题课程。

探寻红色足迹,寻访文化之根。郏县三苏园作为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安息之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了解三苏生平、继承三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拥有珍贵的古建筑群,保存着国内稀有的明代古民居,凸显着中原文化的底蕴。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位于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旧址,馆内现存文物和各种资料近2000件,记录着1944年八路军豫西抗日斗争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以纪念毛主席批示为主题,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主线,再现“知青运动发源地”的历史事实。由此,我们可以设计“知人论世,走进苏轼的文学世界”“实地观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地理环境与建筑选址理念的关系”“走进抗日根据地,体悟爱国主义精神”等主题课程。

体悟技术变迁,探究经济发展。郏县铁锅铸造技艺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郏县县域内有太仆寨、马庄、清泉等遗址。广阔天地铸锅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铸铁锅生产集散地,占据全国2/3以上的市场份额,代表着郏县铁锅铸造技艺在现代市场环境下的发展。马头岭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大型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区,体现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设计“社会经济与农业、工业发展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铁锅铸造技艺的推广与发展”“特色农业的未来”等主题课程。

(二)围绕研学主题,编写研学手册

研学旅行手册是研学课程资源书面形式的整合,用以指导师生更有效地进行研学活动,实现研学目标。我们以研学的一般程序为主线,按照不同主题设计配套的研学旅行手册。其中,每个主题部分都主要呈现单元标题、单元目标、旅行准备、活动内容、实践反思等,涵盖具体的活动方案,提供相关素材,以供师生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地使用。

三、以高效载体驱动为抓手谋划实施方案

(一)设计合理的研学路线

为了高效完成研学任务,我们在尽量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依据研学主题进行研学路线设计。主题一:“自然风光”,眼明寺森林公园—青龙湖—中顶莲花山。主题二:“文化之旅”,三苏园—临沣寨—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知青园纪念馆。主题三:“社会经济”,太仆寨冶铁遗址—广阔天地铸锅基地—马头岭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以研学手册为载体,实行任务驱动模式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就要以研学手册为载体,呈现研学任务,实行任务驱动模式。研学前,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运用所提供的材料了解研学目的地,预习研学任务;研学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相互合作,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材料,自主完成任务清单中的任务;研学后,学生回想研学经历,思考自己的所得与遗憾。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思考与积累,实现深度学习。

(三)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方式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与研学过程的灵活性,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我们选择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大型观光体验活动中,我们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集体活动;在进行动手操作、问题探究等活动时,我们选择便捷高效的分组活动;活动范围大、内容特别丰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选择自由度更高的个人活动。

此外,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考虑研学旅行的课时安排、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等,从而使学生有深刻的研学体验,保证研学活动的安全与高效。

四、以多维元素考量为圭臬落实评价机制

(一)针对学生自身的评价

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研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状态和完成研学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判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专注程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通过设计研学评价表、组织游记征文比赛等形式,我们对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判断学生在研学旅行后知识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能否运用积累到的经验解决问题。

(二)针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我们主要采取教学反思的形式,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与教师在研学旅行组织过程中的感受,反思研学旅行过程中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正确引导、是否发挥了课程的最大价值等。我们对有价值的方面进行肯定,对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完善。

(三)针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

通过参与者的反馈,教师采用整体视角对研学进行评价,如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是否保持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主题内容对于学生是否具有吸引力,研学旅行的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研学能否真正促進学生未来的发展,研学导师是否起到正确引导作用,以期为课程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县域高中学生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家乡的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皆为教育资源,正确而充分地运用这些资源,能够推动县域高中教学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评价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