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域下人物形象构建
——以电影《十二公民》为例

2023-02-10李晓宇

戏剧之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陪审员符号学庭审

李晓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对各种视觉、听觉符号进行编码、组合,从而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法国著名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以瑞士结构主义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电影符号学理论,电影符号学理论指出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具有表意和象征功能。电影符号学理论的提出使电影更广泛地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理论相结合,赋予了电影文本更多文化意义。

由徐昂执导的华语电影《十二公民》在第9届罗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被评为“当代电影”单元最佳影片,摘得该电影节最高奖项“马可奥雷利奥”奖。这部电影改编自经典好莱坞电影《十二怒汉》,由何冰、韩童生等12位演员联袂主演。大洋彼岸的法律制度以模拟庭审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并融入了当今我国社会的流行元素,让公平、正义、偏见、温暖产生激烈的碰撞。这样的本土化改编并不是让观众去评判西方法律完不完善,而是通过展现这些流行元素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共鸣,从而让观众对社会进行思考。

影片讲述了一所政法大学的几位学生在废弃仓库里模拟西方法庭,审理最近引发群众热议的“富二代弑父”案。学生的家长需要扮演陪审团角色,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年龄,并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在听取学生的审理后,要对本案作出最后的“判决”,十二位陪审员必须全部投“有罪”票或“无罪”票才算完成考试。在第一次投票中,团长1号问,谁认为富二代无罪,只有8号陪审员举了手。随着各位陪审员的讨论更加激烈,案件也从表面的证据深入到细节推敲,疑点接连出现。

《十二公民》的视听语言和角色都可以作为符号进行研究,其中,这十二位角色更是一种高度概括化的符码。影片忽略了角色人物的姓名,这意味着拥有独特属性的个体被群体共性及其符号象征所取代。简而言之,这十二位角色其实是创作者想要表达超越电影文本之外的内涵的一种工具。他们不仅仅是电影中的角色,更是当下中国公民的缩影,反映了社会众生相和人性的弱点。

一、呼吁公正的先锋

由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陆刚是唯一一个在第一次投票中投无罪票的人,不论是穿戴整洁的黑色西装,还是严正有词地与其他陪审员争辩,他都展现出一个庄重耿直的形象。他的身份是电影中最为神秘的,影片到结尾才揭露其检察官的身份。检察官身份的设置向观众解释了8号陪审员为什么如此重视这场模拟庭审,执意要与大家讨论案件,同时,这也赋予了8号陪审员以隐形领导者的身份。第一次投票,除8号以外的其余11个人都投有罪票,于是,这11人试图用目击者的证言和留在现场的凶器来说服8号这个不合群的人,想要早点结束这场考试。作为检察官的8号陪审员的思考方式是基于理性的“法理思考”,和其他11位带有个人情绪或者想要草草结束,或者仅依据现有的证言和物证来迅速结案的“非法理性思考”方式不同。要想说服其余的11位陪审员不能仅凭主观怀疑,而要有充足的证据和严密的推理。因此,发起合理质疑并引领其余的11人作出客观分析的人最好是与法律相关的专业人士。8号认为目击者的证言不一定正确,留在现场的凶器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使用了与富二代同款的刀具。在8号提出了合理的怀疑后,剧情发生了转折,其他陪审员直到最后所有人都投无罪票。8号陪审员象征着我国每一位公检机关人员,他们有着过硬的法律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身上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从法律角度维护着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心存偏见的傲者

影片中讨论的案件是引发全民关注的“富二代弑父案”,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富二代往往都是纨绔子弟,他们依仗着家里的财富,不学无术、为富不仁,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下,大多数陪审员毫不犹豫地认定富二代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还有人断言“富二代就应该被枪毙”,即便案件的真相还没水落石出。在影片中,韩童生饰演的3号陪审员是位令人“头疼”的角色,他不满意其他陪审员投无罪票,不听取他人合理的质疑,对父亲“您”和“怹”这两个称呼的区别极其敏感,他认为“哪怕动父亲一根手指头都是错的”,可见他极其重视“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在他心目中,富二代与其亲生父亲的争吵是目无尊长、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几番唇枪舌剑后,其余11人投无罪票,只有3号陪审员固执地认为富二代有罪,他甚至想借这个案件发泄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情绪,把富二代假想成他的儿子,哭着大呼“我就觉得那刀子捅进来了呀,为什么就我一个人感觉出来了啊”。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他在道出自己的心结后,也完成了从迷信父辈权威到释怀内心伤痛的过渡,他逐渐回归理性,放下成见,投了无罪票。

4号陪审员作为房地产开发商,与案件的主人公“富二代”都处于富裕阶层,毫无疑问,他成为那些生活不富裕的陪审员攻击的对象。在讨论案件的过程中,3号陪审员称他为资本家,并冒出“这是我们劳动人民的天下,轮不到你资本家说话”;7号陪审员话里话外都在讽刺他“有钱能使鬼推磨”,就连他与女大学生正常的恋爱都会成为别人调侃的话题,即使他对众人解释道“我们是奔着结婚去的”也没有人在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很多人为了变富采取不正当手段欺压他人,因此,人们更愿意相信富人是恶人,因而常常无视真正通过辛勤汗水获得财富地位的富者。

10号陪审员作为一个典型的地域歧视者,依靠几位河南姑娘缴纳的房租维持生活,他对河南人有着强烈的不满,开口闭口就是“河南二道贩子”和“外地农民”,由于案件的嫌疑人富二代是个河南人,10号不假思索就判了富二代的罪。作为北京的老土著,他目睹了外来人口鱼龙混杂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也因为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争夺就业和教育资源,他逐渐产生了排外情绪。随着10号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们感受到,这位老北京内心里充满了矛盾,虽然他将儿子没考上大学当了民工归结于河南人进京抢夺了儿子本应该有的更好的教育机会,但是,为了帮助其中一位河南租客通过英美法补考,他参加了这次模拟庭审。影片在一段柔和的背景音乐中迎来了尾声,所有人走出了仓库,在一段长镜头里,我们看到3号陪审员缓慢地走到一位女生面前蹲了下来,女生像是安慰一般默默地注视着他。最终,他战胜了内心的偏见与怨恨,投了无罪票,选择了宽容。

三、备受忽视的边缘人

所谓边缘人物,一般是指基于某种原因脱离主流社会群体的人。他们通常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性格孤僻,对周遭环境充满了紧张感与不安感,因此,他们只能以较慢的速度来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在跟随社会与脱离社会的边缘徘徊。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在1号陪审员统计第二次投票结果时,一张写着繁体字“无罪”的纸条出现在镜头里,扭转了局势。这张纸条正是9号陪审员写的,他是第一个支持8号陪审员投无罪票的人。70多岁的9号陪审员曾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一夜之间成为所有人躲避和批斗的对象,一位好心人的帮助给了他希望,让他放弃了轻生的想法。在尝尽了世间的苦难与沧桑后,9号陪审员变得有些内向,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他依旧是一位心存温暖的老者。他懂得被人冤枉与被人忽视的痛苦。案件的真相还没有水落石出,绝大多数人就已认定了富二代是凶手,老先生由此想到了当时孤立无援的自己,他投无罪票也正是想解救这位陷入绝境的少年;在8号的引导和众人的辅佐举证下,疑点转移到了证人的证词上,所有人都不理解,跛脚的老人为什么会提供错误的证言,只有9号陪审员站了起来,为老人辩解,“连小孩子都不愿意听你说的话”“他第一次被人采访上电视,想要被人重视,哪怕是错的”“老人没有说谎,他只是有这个猜测,然后心里越来越这么认为而已”,足见老人内心的孤苦。

5号陪审员是一个有着文身的黑帮混混,有着冷峻的面容,影片的前一部分,他一直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话也不多,存在感较弱。他曾经因为被冤枉而获刑八年,在一年半后被无罪释放。虽然事后相关工作人员对5号陪审员进行了道歉并给予了补偿,但这却使人们对司法的公正产生了怀疑。在第一次投票中,5号陪审员选择服从多数,投了有罪票,经历过痛苦岁月的他对公平正义已经麻木,他对案件中的富二代是否有罪、陪审团成员对案件的讨论已经不在意了,从他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无奈和一种对社会的无力感。在8号陪审员一次次提出质疑和坚持分析案情证据后,他再一次相信了公平正义。“你这叫万一,到他那可就是一万了,谁管你冤不冤,你毕竟是蹲过大牢的人。”出于感同身受,他从一开始投有罪票转变成了无罪票,尽最大可能不让模拟庭审冤枉任何一个好人。因为任何一件错案对被冤枉者及其家属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这不仅会严重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会给冤者的名誉、财产、身心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再多公正的审判也会被一件冤假错案污染,只有在审判过程中不草草结案,不缺失公平正义,法律才能继续以良好的形象存在于公民心中,才能树立起它的威严。

7号陪审员和11号陪审员并没有亲戚参加这次补考,他们作为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被学校领导要求参加这次模拟庭审。7号陪审员是学校小卖部的商贩,有着较大的生活压力,迫于生计,他只能耽误自己小卖部的生意去配合老师的工作。在他眼里,那些拥有权势与金钱的人只会随意指使他们这样的底层劳动人民,根本不会顾及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因此,他并不关心这次庭审的最终结果如何,他更担心冰柜里因为停电而化掉的雪糕还能不能卖出去,一心只想早点结束这个模拟庭审。随着案件的疑点越来越多,庭审时间也越来越长,但没有人愿意关心他的为难之处。在其他人眼中,7号陪审员是个只顾私利不关心法律是否公正的小市民,他仇视富人,对权势者阿谀奉承,小市民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那句“可我说的话你们有人听过吗?你们听不见,永远也听不见”的质问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现状,他们不被重视、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看各种人的脸色,缺少话语权来诉苦。

四、人云亦云的盲从者

12号陪审员是一位保险销售员,常年奔波在市场当中,他有着点头哈腰、低眉顺眼的灵活劲。他被老板的儿子叫来顶替自己参加此次补考,因此,他的内心万分不满,却敢怒不敢言。同7号陪审员一样,他们都是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社会底层人民,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只希望自己的生活好一点。12号陪审员几次有罪几次无罪的反转正是那些没有主见随大流的小市民的典型表现,他们根据舆论风向改变自己的选票。随着事情的发展,12号陪审员被8号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内心的使命感与正义感被唤醒,开始对案件进行思考,他从刚开始的漠不关心到最后坚定不移地投无罪票。

五、结语

《十二公民》没有过于关注案件的最终结果,而是将镜头落到了每一位角色身上,通过他们背后的故事来展现社会现状,同时,影片也呼吁每一位公民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影片的结尾,雨过天晴,载着十二位陪审员的车子缓缓行驶在街道上,此时的他们已经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心中的公民意识也被唤醒。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角色让观众感受到了角色的张力,也让观众品尝到当今社会不同人物人生中的酸甜苦辣。这正是电影符号学的作用——它使影片不再拘泥于电影文本本身,而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陪审员符号学庭审
民事庭审优质化的标准
纽约州“审判陪审员手册”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符号学理论初探
言语主体与庭审转述行为主体的多元同现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