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温暖诉人生
——以电视剧《人世间》为例
2023-02-10赵晓霞
赵晓霞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 100000)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影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数家影视文化传播方联合出品的当代现实主义题材大剧《人世间》于2022年1月2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在爱奇艺等网络平台同步上映。开播后,该剧收视率创下央视近8年新高[1],引发各平台热议,成为2022年开年的爆款影视作品。其实,近几年来,这一题材的高质量的电视剧有不少,比如《山海情》《大江大河》等。但像《人世间》受众面如此之广的电视剧并不多见——其受众囊括了40后、50后甚至10后,涵盖了不同圈层和不同年龄的群体。这部融历史、民族、国家、家庭、个人于一体的年代大剧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精神在当下社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说明该剧题材的深刻性和稀缺性。该剧导演李路曾说:“《人世间》展示了这50年中国大的变化,深情讴歌了改革开放和热血燃情,这也正是我最看重的一点。”[2]
《人世间》以顺时的线性结构铺开,叙事的主要场景转向宏大的叙事空间,融时代叙事、家庭叙事、个体叙事于时代洪流的庞大叙事之中。该剧没有一味地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陷入“悲剧”“悲情”的叙事模式,而是以一种熟悉、温情的方式缓缓展开,以温暖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给予观众心灵上的抚慰和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对于人物的塑造,该剧虽然以周家三兄妹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但人物群像的建构没有出现脸谱同质化的问题,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性格鲜明、立得住,把平凡普通的平民子弟在社会洪流中跌宕起伏的人生融于日常生活叙事的“生活流”中,以此呈现跨越50年的中国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的真实面目,真实还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传递出一代平凡大众坚韧拼搏、秉承初心,为实现美好生活积极奋斗的光辉力量。正如该剧编剧王海鸰所说:我们的电视剧《人世间》是温暖的。
本文拟以此为基点分析电视剧《人世间》的叙事策略,探析该剧如何以温暖现实的表现方式与观众产生真切共鸣。
一、立足历史 超越历史
电视剧《人世间》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史诗大剧,不仅要再现还原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50年的表象真实,也要呈现这段历史的本质真实,以此引发观众的真切情感共鸣,提供审视、思考社会现实的场域。苏珊·朗格在叙事学研究中提到,艺术作品中的诸多元素都是由不同的艺术符码构成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体系。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道具、场景等都是符号体系的组成部分。
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电视剧的改编具备基底夯实的文本基础。把115万字的小说浓缩成58集的电视剧,涉及大大小小一百多个人物和50年的历史跨度,要想原汁原味还原这50年的真实感,表现人物命运的起伏、挣扎、走向,需要特别强的整合能力。为了重现吉春这个东北老工业城市的面貌,尤其是“光子片”居民区,剧组在东北三省寻觅实景未果后,决定搭建一个“光子片”。4万平方米的景,数十辆超大车厢内装满了搭景用灯、挂历、自行车、家具等,孩子们玩的沙包、橡皮筋等都是按照电视剧的年代真实照搬过来的,甚至地面上的黑土都是从别的地方运来的……这一切都真实完美呈现了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老工业城市的居民区。可以说,剧中的道具、布景、化妆、服饰等都表现了那个年代普通大众生活表象的真实。
《人世间》真实把握了50年历史跨度的纵深走向,再现了社会真实。这50年涵盖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国真实发生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上山下乡、大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改革开放、下海潮、出国热、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从东北老工业区到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珠三角,再到云贵川……这部电视剧不仅从时间维度把握了中国这一阶段的几个重大社会热点,也在空间维度上给观众呈现了当时中国发展的基本面貌。
夯实、接地气的剧情,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贯穿始终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可以说,《人世间》在还原呈现这50年的历史表象方面做得很好,该剧立足于历史,让观众感受历史细节的真实,因此,很多观众评论说从中可以看到自己或父母过去生活的影子,但这并不是作者创作这部现代史诗大剧的根本目的。
电视剧《人世间》把一群真实、鲜活、具有代表性的大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挣扎轨迹融入50年的时代洪流中。这组群像的设置也有区分,比如,家庭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经济境况不同、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之道不同。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生活经历和不尽相同的困难和坎坷。虽然这部剧没有特别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剧中也设置了诸多情节来展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其中,周家小儿子周秉昆与父亲周志刚的争执、周家大儿媳也就是省长千金郝冬梅被郝母怒打一巴掌等情节算是该剧比较大的冲突。但该剧所呈现出的矛盾在剧中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获得了化解,在理解、成长与包容中,该剧的思想深度得到升华。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不同的苦难,比如,以周秉义为代表的党的领导干部面临的类似“光子片”改造的困难和阻力,以周秉昆、肖国庆、孙赶超等为代表的始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所面临的下岗、就业等困难。每个人在面对生活的坎坷和困难时,依旧会怀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往前奔,尽最大努力以相对理想的方式去化解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剧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无论在几个家庭中还是在朋友间,他们在遇到矛盾与问题时都敢于反思、敢于面对,他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与生命,而是融进暖暖的人间烟火气中,融于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中,融于中国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中。
“电视剧的最终诉求就是以作品中蕴含的正确价值导向帮助现实中的人们走出困境,而要实现这种诉求就不得不提到认同心理的作用。认同心理一旦产生,观众就会设身处地投入作品中去感受、领会角色本身的喜怒哀乐,从而不自觉地对角色产生强烈的移情反应。”[3]
电视剧《人世间》透过这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不仅表现了这段历史的表象真实,更呈现了这段历史表象真实背后的可以抚慰人心、引起共鸣、呈现生活、引领时代、展现中国人巨大生命力的精神追求。这才是作者创作这部温暖的现实主义题材大剧的根本目的,同时,这也是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大剧超越历史的现实性内涵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电视剧《人世间》是值得肯定和褒赞的。
二、有情有义 温暖扎实地塑造人物
电视剧是塑造“人”的艺术。“人物作为基本的叙述动力元素,在电视剧叙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美学功能,众多人物不仅构建了叙事中复杂的关系网络,而且,人物本身作为视觉形象,就是一个电视剧叙事艺术的情感符号,一个蕴含着思想和意义的‘象征体’。”[4]
电视剧《人世间》放弃了年代剧、史诗剧的传奇性,以最朴实、最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为底本,把这种家长里短的“生活流”真实地融入时代洪流,把这群人在酸甜苦辣中的向阳而生真实地融于这“人世间”,这应该是这部剧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真实、温暖、向阳而生、生生不息,这应该是观众最熟悉的“人世间”,也是这部剧最令观众“破防”,可以吸引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的重要原因。
“叙事核心离不开对人物的塑造。在一部电视剧作品中,艺术思想是灵魂,人物则是创造与接受的主体。”[5]电视剧《人世间》以周家人为核心,周家人与“光子片”的“六小君子”的交映成为这部剧的叙事主体。他们这群温暖、可亲的形象真实普通得如同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亦是可以折射出我们每个人的镜子,传达着有情有义的真善美,彰显了这部现实主义史诗大剧的艺术高度。
这部剧善于从细碎的寻常生活中展现细腻的人物情感。这部剧所塑造的人物很难用“好”或者“坏”去做简单的定义。导演李路曾说:“《人世间》的故事发展并不是靠情节去推动,而是靠生活中的点滴堆积。在宏大的背景下,围绕着周家五口人的情感牵绊最打动人心。”[6]
周志刚作为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新中国参与大三线建设的最普通的工人代表,他常年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在他带着三兄妹于春节拜访亲朋好友时,他的脸上和内心无比骄傲,他让我们看到了一名老工人望子成龙的欣喜与炫耀。他与小儿子周秉昆在火车站的争吵又呈现了他中国式家长的专制与独断。当他放弃休假跋山涉水去贵州看望“私奔”的女儿,当他为了迎接亲家的到来放弃例行的拍全家福,当他与秉坤和解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丰满、有温度、有缺点但敢于反思、敢于面对的普通大众最熟悉的中国父亲形象。
周家三兄妹在父亲要做一个“好人”的教育下,呈现出三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党的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普通工人阶级。周秉义是一个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于一体的干部形象。初入岳父岳母家的他因为出身于工人阶级而处处小心,但也是有理有节。他忠于自己的爱情,面临金钱的诱惑他坚守党的原则,因此获得了岳父岳母的真心认可。作为党的干部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既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也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毅力,最终他成功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好干部。电视剧对周蓉的塑造应该是这部剧为数不多的引发批评的地方。小说中的周蓉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女性,她不食人间烟火。在电视剧中,观众从她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霸道、清高、自私、独断、自我。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她不顾及父母,不顾及兄弟姐妹,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即便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成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她依然会清高地把丈夫、挚友送去的礼物要回,不顾及身边人的感受。身为母亲,她对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强的控制欲。但随着孩子对她的冷漠态度和丈夫的离去,好友蔡晓光对她的关爱让她一步步成长与反思,她努力与自己和解,与孩子和解,最终成长为一个柔软的女性和春风化雨般的母亲。
周秉昆应该是这部剧中人物刻画的重中之重。剧中的人物关系网,包括父子、母子、夫妻、朋友,都由他发散开来,又交织在一起。他普通得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他没有哥哥姐姐那样有出息,身为家里最小的“老疙瘩”,他始终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着家人。他是一个最普通、最底层的工人,苦难仿佛成了他的生活最主要的底色,但他从来没有改变善良、积极乐观、真诚的本色。他是普通的,既要养家糊口又要顾及身边的难兄难友。他是憨厚的,无论经营书店还是管理饭店,他都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他是温暖的,老母亲醒过来时他喜极而泣,与父亲和解时他感到释然,自己的生活困难重重但依然对好朋友施以援手。同时,他也是笨拙的,不爱说话,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很倔地想向父亲证明自己……。但他一直秉承着善良、真诚的原则,始终没有偏离父亲的教育所说的“要做一个好人”。
郑娟也是该剧着力刻画的人物。她贤惠善良,有时候有些懦弱。出身不好,没有工作,但她用自己的善良和真心守护了周家的老小。很多观众感觉,她比较类似《渴望》中的刘慧芳,她们都具有中国女人尊老爱幼、默默付出的传统美德,但郑娟却随着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活出了与刘慧芳不一样的坚韧与坚强。一直以来,郑娟都是周秉昆背后温暖的存在,但随着秉昆入狱,二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模糊,她开始像秉昆一样负责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在接受帮助的时候,她也没忘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在秉昆出狱后,面对发展飞速的社会,她有些颓丧,此时,二人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反转,二人形成了“错位”搭配,她不再是他背后温暖的、默默无闻的存在,而是坚强有力地开导秉坤,站在秉昆身边保护陪伴着他。这种“错位”互补的人物设定,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有血有肉。
电视剧还刻画了周秉义的岳父岳母及曲书记等一批党的高级干部,“光子片”的“六小君子”,商人骆士宾、彭心生等,这些人物有着各自的人生追求和价值体现,其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他们的人生都体现着中国某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他们都在时代发展中努力向前,生生不息。
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过着平凡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酸、甜、苦、辣、咸,他们积极乐观地向阳而生。观众可以从一个个小家的成长与进步看到中国的发展,看到普通人的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平凡最有力量,这或许是这部剧最成功的地方,这也是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品格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