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中医隐喻翻译及教学启示*

2023-02-10冯蓁刘皓吴青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比类喻体图式

冯蓁 刘皓 吴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2488)

中医药文化的诞生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熏陶。《周易·系辞》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学中“象思维”采用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取天地之间的现象,推衍得出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性结果,并将结果分类概括,最终化抽象为形象。医易同源,象思维同样广泛应用于建构中医基础理论,具体表现在阐述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配伍组方[1]和经脉循行等方面,推动形成独特的中医语言隐喻性特征。中医典籍中的语言大都颇为精深,且存在隐喻、模糊认知的特点,对同一术语理解也存在百家争鸣的现状。象思维难以可视化、逻辑化,从而给相关英译实践及教学带来挑战[2]。如何让学生在中医隐喻翻译实践中既能理解中医文化及其隐喻内涵,又能在译文中体现中医思维特点和语言特色,是目前中医翻译教学者们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同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的意象图式理论,依据人类共同的认知特点,对隐喻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将该理论应用于跟师学习翻译项目实践和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自觉体会并运用理论,产生认知联想,利于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目的语表达方式,灵活处理翻译。本文选取《黄帝内经》《温病条辨》等中医典籍中典型的隐喻词句,结合意象图式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情形、不同图式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初步总结出操作性较强的中医隐喻翻译实践与教学步骤,供学界探讨借鉴。

1 意象图式理论与中医隐喻

意象图式结合了“意象”和“图式”2个概念。“意象是指人类特有的、下线的心理表征;图式是指人们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把有关的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3]。简言之,意象图式归纳了众多事件、事物、过程、状态和现象的普遍特点,给抽象的人类活动赋予具体的图式结构,从而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指导理解这些活动并进行推理,使看似无关的活动相互联系起来[4]。意象图式牢固地根植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中。经验可以无数,但是意象图式因其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而数量较少。概括而言,意象图式是相对简单的、用以认识活动关系的结构。Langacker[5]对意象图式做了更具体的阐述,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路标(Landmark)和路径(Path)组成,表现的是动体和路标之间的某种不对称关系。动体为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路标是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提供参照;路径指动体所经过的路径。几乎所有意象图式都可以呈现为静态和动态2种特性,也就是既可表示一种状态,也可表示一种过程[6]。

“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7]。中医取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为“象”,与人身之外的宇宙万物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进而以他物类比该“象”。隐喻则是本体和喻体2个不同范畴的概念结构相互映射的过程,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中,最终合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2个领域在某方面的相似性即喻底。中医象思维与隐喻在概念、二域(始源域与目标域)模式以及认知本质(如认知结构要素、认知媒介)等方面相似[8]。在中医的新概念和知识形成过程中,隐喻和取象比类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命名、解释和理论建构的功能。如中医视人体五脏为一个整体,把它比喻为一个朝廷,里面有君主之官(心)、相傅之官(肺)、将军之官(肝)、仓廪之官(脾胃)和作强之官(肾),并据此确定其相应功能,结合五行学说,构建中医脏腑理论。意象图式来源于概念隐喻理论,是人类感知到的空间结构到概念结构的映射,和中医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一样,都运用观察、联想、比较、类推等手段认识事物和现象,都包含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方法,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阐释新的概念,因此可以借鉴隐喻认知模型中的意象图式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和教学。

2 意象图式阐译中医隐喻

中医隐喻中的本体主要反映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的意象,与本体相似的喻体是人类可以具体感知的宇宙万物的意象,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句中,“心”是本体,“君主之官”即为喻体,心系统之于人体内的地位犹如君主之于一国的地位,二者均司主管、统治之职(喻底),将心隐喻为君主,从而强调心系统的重要性[9]。中医隐喻翻译的难点不仅在于译出源语文本隐喻的形象(喻体),而且在于探寻出目的语中是否存在源语文本喻体、喻底的对应物,使译文既能贴近外国读者,又能最大限度地再现中医隐喻的原文内涵,符合翻译之要义、翻译之本质。因此,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需要某种桥梁进行连接,而意象图式可以把抽象的概念通过具象的图式结构呈现出来,是译者可以考虑用以翻译中医隐喻的工具,也是教师可以考虑借助的教学设计途径。

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存在着容器图式、路径图式、上-下图式等基本的意象图式结构,其中,容器图式在中医隐喻中普遍存在[10],意为一个动体在一个具有边界的容器(路标)里或外,如把人体比作容器,“内为阴,外为阳”,以及五脏六腑“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等。路径图式和上-下图式在中医理论的表述中也十分常见。路径图式表示动体从起点在一定方向下沿一条道路到达终点,体现在中医关于气血津液流注的表述中,如水谷精气“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上-下图式强调动体和路标的相对关系,如动静、覆盖、接触和方位关系等[5],在中医隐喻中一般体现为身体结构或药物等级关系。下文将主要从容器图式、路径图式和上-下图式入手,通过举隅中医典籍译例,阐释如何使用意象图式帮助翻译实践和教学。

2.1 容器图式 容器图式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意象图式结构。根据中医藏象学说,人体是一个大容器,体内的一些部位或器官则是体积较小的容器。《黄帝内经》出现多处将人体器官隐喻为山川河海等地貌的表述,如“胃者,水谷之海”“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等。以“水谷之海”为例,人体摄入的水谷饮食储存在胃中,六腑的营养物质亦来源于胃。这里将本体“胃”隐喻为“水谷之海”,因为二者具有相同喻底。海容纳百川,以海为参照(路标),水汽(动体)上腾为云气,再化为雨降至大地,这个过程正如胃容纳水谷气血,并且最终化为营养精微物质送至其他器官。这里的喻体“海”具有容纳、进出的动态性,源语中“海”与对应的目的语“sea”的意象图式相同,可采取喻体直译的方式译为“the sea of food and water”,精准体现胃腑除“容纳”之外的“升腾”“气化”“输送”等动态含义。又如《素问·痹论》中“内舍五脏六腑”,“舍”字本身为名词,表示供人居住的房屋,此处为动词,表示“舍藏”,即寄宿潜藏,可理解为病邪侵犯人体日久不去便会入里深居于与体表相对应的五脏六腑[11]。这里再次出现容器图式,本句可意译为“(The bi-disease)invades and settles in the five zang-organs and six fu-organs”,可将源语中的隐喻意象原汁原味地传递到译文中,也能够使西方读者从中感受到中医象思维。

将脏腑视为屋舍类容器的例子还有许多,上述2例主要从动态性角度来理解,而也存在表状态的情况,如“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等句例中的“府”,可借助意象图式理解并直译为“The head is the house of Jingming(Essence-Brightness)”“The back is the house of the chest”。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举一反三用上述方式理解并翻译。同理,汗孔、皮肤腠理等被看作人体这个较大容器的门,生理状态下是正常新陈代谢产物的进出口;病理状态下,致病因素会通过这些“门”进入身体容器内部而产生疾病。这些都与实体“门”的作用有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医隐喻性语言如“鬼门”“气门”。有译者将二者解释性直译为“demon's gates”和“qigates”,生动还原出原文隐喻意象,但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西方读者对中医产生误解,我们建议根据具体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将“鬼门”“气门”意译为sweat pores[12],或在直译的同时附上其解释(sweat pores)以减轻读者的认知负担。

由上述可见,当中医隐喻表述符合容器图式时,若能在目的语中找到该容器对应表达,则可指导学生采取喻体直译或解释性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如此,既能保留原文的动态性和隐喻含义,有利于传达中医象思维,又符合西方人的文化认知。

2.2 路径图式 路径图式是指从某一处到另一处的具体或抽象的过程,包括了起点、路径和终点,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主要体现于气血津液的运行及脏腑经络的互相反映上。以经脉运行气血为例,十二经以某一经作为路标,气血(动体)由其流注至交汇处,入另一经循行,过程始终遵循“始源—路径—终点”模式。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遍布全身的较小经脉中的精气,逐级归流入较大的经脉,最后总归于肺,其清晰连贯的图式结构为:起点为脉,方向为肺,运行轨迹为脉-经-肺,可译为“Vessel-qi flows in the channels[13],becomes channel-qi and then flows to the lung”,此处“气”在各条经脉中循行、流注与水在水道各级分支中行进具有共性的路径图式,因此可将“经”转换喻体译为“channel”。

需要注意的是,转换喻体直译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路径结构,例如《温病条辨》中针对“热结液干”及“津液不足,无水舟停”所致便秘的治法名为“增水行舟”,隐喻方法虽类似于前文经脉与水道的类比,但却无法明确标注始终点,不能完整梳理动体、路标和路径,此时译出“无水舟停”和“增水行舟”中“水”“舟”的意象,反而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理解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根据目的语习惯,将“增水行舟”意译为“treatment with fluid-increasing medicinals”,增加译词treatment可表明这是一种治法,利于交流。

2.3 上-下图式 中西方语言中皆存在大量借用“上-下”等垂直维度空间词汇来表达社会等级、时间和状态等抽象领域的现象。LAKOFF等[14]认为,此类语言现象说明人们的认知结构中存在垂直性空间隐喻。由于受到地球引力、身体结构和生理器官等因素的限制,人对空间垂直概念的理解很深刻[15],中医语言亦有体现。

首先是人体内外生理结构的上-下关系,如“上寒下热”“上损及下”表示上-下相对位置时,常采用表示大范围方位的“up”和“low”的比较级形式指代;若精确至2个脏腑器官的位置关系,或强调无接触时,还可以选用“above”“over”或“below”“under”等介词辅助。例如上窍、下窍,代表人体孔窍的上下相较方位,UNSCHULD等[16]因而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译为“The clear yang exits through the upper or if ices;the turbid yin exits through the lower orifices”。又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其意是:气盛于身体上部,则梦中易处于飞翔状态,气盛于身体下部,则梦中易处于降落状态。此处上、下即为身体的一对比较意象,可用“upper part”和“lower part”表示,全句译为“Excessive qi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 will make one dream of flying up;excessive qi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 will make one dream of falling down”。

其次为表明等级的上-下关系,主要由2种情况构成。例如《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毒性和功用划分为上、中、下三品,此上-下表示好坏优劣等级之分,“上品”应选用表示“上等”的词汇,可译为“top grade medicament”[12]。又如“上工治未病”体现医生治疗策略优于其他,因此“上”可直译为“superior”,或意译为“good and experienced”[12]用于形容医者的特质。再者,表示各脏腑器官之间的上-下官级,如“主明则下安”,表明君主之官“心”对下属(其他脏腑)至关重要的统领作用。此时应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具体语境进行翻译,译出其他脏器与“(心)君”的从属关系,“主”可选用“monarch”一词,“下”可选用“sub-”前缀,此处解释性直译,将“主明则下安”译为“If the monarch(the heart)is wise(normal in functions),the subordinates(the other organs)will be peaceful(normal in function)”[13]。

3 意象图式理论对中医隐喻翻译教学的启示

隐喻性是中医语言的一个特点,体现了中医的象思维和比类推理的认知方式。中医经典存在大量应用“取象比类”的隐喻性表述,当目的语中难以寻找到相应意象时,若仅凭直译会显生硬。STEINER[17]认为“翻译即是理解”,因此理解原文含义,厘清认知方式才是正确翻译的前提。在中医隐喻翻译教学中,教师可先介绍意象图式理论,总结中英语言中共有的意象图式,然后因势利导,指引学生分析中医文本中的隐喻性表达,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揭示中医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再辅以丰富详实的实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比类情境,启发和培养学生建立“象思维”和概念隐喻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找到应对中医隐喻翻译的一般规律和方法[18]。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权威工具书或文献资料,权衡比较,使译文合乎意象图式,且尽量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及语用原则的表达,力求传达原文内涵,贴近目的语读者。

4 结语

意象图式理论指导下的中医隐喻翻译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中医隐喻中的“意”和“象”,体会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方式。通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有助于学生利用隐喻认知方式解析词义,并加深对篇章语义和结构的理解及把握。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意象图式特点,灵活选择直译、意译、解释性直译等多种译法,译出符合源语内涵及目的语语言习惯的译文,在传播中医知识的同时传播中医文化,帮助自身和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思维方法和理法方药,促进中医思维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比类喻体图式
“类” 的基本内涵及其思维演进
比喻让描写更形象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翻译转喻观及其在中医术语“取象比类”英译中的体现❋
先秦比类思维的发展路向漫谈
——以《吕氏春秋》之前为考察对象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