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剧本杀融入高职思政路径探析
2023-02-10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魏孟琦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魏孟琦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地位愈加重要。思政课第二课堂独具新颖性和实践性,能够有效夯实理论学习成果,切实提升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剧本杀”作为一款沉浸、趣味式的互动性游戏,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而“剧本杀”游戏的衍生品——“红色剧本杀”,为高职思政课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提供新思路。
一、“剧本杀”的发展脉络及受众基础
“剧本杀”是一种注重“沉浸式实景体验”的潮流娱乐方式,基本游戏规则是玩家通过选择角色、阅读所对应剧本、搜集隐藏线索,并由此推动剧情发展。“剧本杀”强调玩家在参与过程中产生的沉浸体验,玩家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剧本和情节故事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甚至达到忘我的状态,其忘我的沉浸感和较强的互动性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剧本杀”起源于19世纪英国的一款真人游戏。首个英文剧本在2013年传入我国,但并未产生重大影响。直至2016年,明星真人秀节目热播,将“剧本杀”这一游戏推向大众视野,并掀起了线上与线下的“剧本杀”热潮。线上“剧本杀”主要以明星综艺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线上剧本App 迅速发展,随着线上“剧本杀”的走红,线下“剧本杀”实体店也遍地开花。《中国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研究报告(2021-2022)》显示,2018 至2021年,密室逃脱类、剧本杀类经营场所的增长幅度超过400%,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的规模快速扩大。
为更加清晰探究“剧本杀”的受众基础及其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影响,笔者以所任高职院校学生为调研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此次调研,随机选取本校各年级学生共1200 名,围绕高职院校学生对“剧本杀”的了解程度和认知情况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高职院校学生对剧本杀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中,“不太了解”的学生占27%;“非常了解”的学生占6%;“了解”的学生占67%。在“高职院校学生玩剧本杀的平均频次”这一问题中,有2%的学生每年玩0 次;有72%的学生每年玩1—5 次;有25%的学生每年玩6—10 次;有1%的学生每年玩10 次以上。从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剧本杀”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充分的受众基础,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熟练掌握“剧本杀”游戏,对“剧本杀”这一潮流娱乐方式接受程度高,喜爱程度大。
二、“红色剧本杀”及其融入高职思政课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
随着“剧本杀”的火热发展,以红色文化为创作载体的“红色剧本杀”也相应兴起。“红色剧本杀”作为一种创新型学习方式,以历史事件为依托创作剧本,通过角色扮演、剧情演绎使参与人员获得沉浸体验,从而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在党史学习热潮的推动下,多个地方推出一系列“红色剧本杀”作品,如浙江音乐学院红色剧本杀工作室推出的《回声》。当然,还有部分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推出了沉浸式红色文旅体验项目,一大批优质的“红色剧本杀”作品和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的推出创新了党史学习方式,同时也为高职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独树一帜的新模式。
(一)创新思政课第二课堂形式,有效满足高职学生发展特征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3]。思政课第二课堂是传统班级教学方式的延伸,有效打破了第一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课第二课堂,创新了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并以创新性、实践性满足当代高职学生群体的发展特征。当代高职学生的发展呈现出标新立异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和个性化的需求。以“红色剧本杀”作为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创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得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大大增强。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交多固定于线上聊天与游戏,而“红色剧本杀”在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应用则有效打破线上社交,使高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剧本杀”这一学习形式的强社交性。高职学生在体验“红色剧本杀”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剧本相关线索进行剧情演绎,在线索寻找和剧情推理中,各个角色的扮演者需要不断交流。因此,参与“红色剧本杀”不仅实现理论知识的交流与运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满足高职学生的社交需求。“红色剧本杀”作为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创新形式,是新时代高职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形式契合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实践能力强的学习特点,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培养和能力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营造真实沉浸氛围,全面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沉浸体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哈赖提出,他指出:“使用者进入一种共同的经验模式,在其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所以一些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并且丧失自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以“红色剧本杀”为形式开展思政课第二课堂,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场景搭建为参与者营造沉浸氛围,使参与者在剧本演绎过程中产生沉浸体验。沉浸体验的产生使高职学生完全“浸泡”在与思政课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紧密相关的剧本演绎中,进而提升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学生在以“红色剧本杀”为载体的思政课第二课堂中产生的沉浸体验是生理沉浸与心理沉浸双重作用的结果。各位参与者“浸泡”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营造的真实沉浸氛围之中,使参与者处于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沉浸状态,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因而,以“红色剧本杀”为形式开展的思政课第二课堂能够有效营造思政课沉浸氛围,使高职学生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以演绎的形式入脑入心,全面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同时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兴趣值。
(三)传承红色基因,厚植高职学生爱国情怀
将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一环。以“红色剧本杀”为形式开展思政课第二课堂是弘扬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的有效实践途径之一。与传统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教方式不同,“红色剧本杀”多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通过沉浸氛围的营造,让高职学生从故事的“倾听者”转变为故事的“演绎者”“参与者”,在故事演绎过程中真切感悟到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厚植当代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实施路径
“红色剧本杀”以一种沉浸式的教育方式成为传统思政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辅助形式。将“红色剧本杀”有效融入高职思政课第二课堂需立足学校社团建设,以教师指导和学校推动为着力点,创新“红色剧本杀”在高职思政课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推动“红色剧本杀”在高职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
(一)完善“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辟条件
一方面,要依托于社团建设。一场“剧本杀”游戏时间大约为2-6 小时,前期剧本创作、场景搭建等准备工作需要的时间更多,而学生在思政课第二课堂开展教学活动的时间有限,因此需要针对课程体系形成成熟的“红色剧本杀”模式。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话剧社等相关社团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社团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分组对不同思政课程对应的知识点进行资料收集、开发剧本并负责场景搭建及其日常运行。依托于社团建设,使“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更加高效,并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模式。在符合故事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场景,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相应章节后可到实践基地体验与之相符的“红色剧本杀”。
另一方面,学校要提供有力支持。一是高职院校提供政策便利。高职院校“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辟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学校从总体进行规划。在硬件设施配套上,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红色剧本杀”的实施提供相应设备支撑;在软件设施建立上,学校要拓宽宣传渠道,使全体师生加入剧本创作和场景搭建之中,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全过程。二是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作为“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的主要开辟者,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立足自身引导者、示范者的角色,不断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的提升。“红色剧本杀”思政第二课堂不同于一般第二课堂的开辟,需要思政课教师以“沉浸+交互”为思路开展,对知识和场景搭建有较高的了解度。学校可在校内选派优秀教师代表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相关技术和理论知识培育一批先进模范,进而带动全校教师的参与热情,为“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发展。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辟不仅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也是地方党史学习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实践。“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要长期发挥自身效能,就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管理条例,明确管理人员职责,保障“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高效运行,切实发挥其校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促进与思政课第一课堂的有效耦合
思政课第二课堂不是独立存在的课堂形式,它是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这就要求“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前提必须立足第一课堂知识成果,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一方面,要促进剧本创作与思政课第一课堂的有效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补充。“红色剧本杀”与一般剧本杀游戏相比,价值观教育是其鲜明特点。“红色剧本杀”作为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创新形式,其实际操作与第一课堂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剧本创作问题,好的剧本是“红色剧本杀”开展的灵魂,也是连接思政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纽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根据第一课堂知识搜集资料,创作剧本。在促进剧本创作与思政第一课堂有效耦合的过程中做到科学设计、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反馈和相应教学专题的重难点内容及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剧本主题,分小组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剧本创作。思政课第一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是一手素材,在进行剧本创作中要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学目标为落脚点进行剧本创作。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在“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专题中,以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故事为背景创作剧本,使学生思考新时代下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在“科学把握理想信念的实践问题”专题中,以钱学森同志的经历为背景创作剧本,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肩负历史使命,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在“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生力军”专题中,以戍边英雄故事为原型创作剧本,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厚植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要促进剧本复盘与思政课第一课堂的有效耦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核心在于“育人”要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使受教育者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发生改变。促进剧本复盘与思政课第一课堂的有效耦合,是实现理论和实践交相呼应的有效途径。“剧本杀”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剧本杀”主持人进行复盘,即主持人对各位参与者进行剧本人物解析,把参与者所参与剧本的故事真相和案件真相做一次复盘,使参与者了解剧本的故事真相和案件真相。主持人复盘“红色剧本杀”,能够继续深化思政课第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美结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创新“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在第一课堂的表现及其期末考试成绩。思政课第二课堂是学生展现知识与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促进“红色剧本杀”有效融入思政课第二课堂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判断,思政课教师需创新“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情感反应进行评价。“红色剧本杀”主要是以红色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剧本,沉浸状态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反应,如何判定参与者的参与度与沉浸体验?这就需要从学生的情感反应来进行评价,革命者就义前的慷慨激昂、遭到叛徒出卖时的愤恨、舍小家为大家时的义无反顾,这些参与者在演绎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是参与者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是参与者将理论知识从书面升华为思想的过程。因此,在对参与者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其情感反应的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数据。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复盘总结进行评价。复盘环节是“剧本杀”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因“红色剧本杀”题材的特定性,复盘环节是学生进行感情升华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从“红色剧本杀”这一实践学习形式中夯实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从学生的复盘总结中进行评价是“红色剧本杀”思政课第二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红色剧本杀”为形式开展的思政课第二课堂,应该改变一般“剧本杀”中主持人复盘的环节,将其转化为参与者人人复盘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情况为其现场赋分。当然,学生也会因新颖性对以“红色剧本杀”为形式的思政课第二课堂表现出高接受度与高喜爱性,但是以此创建的思政课第二课堂不是娱乐游戏的平台,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掌握知识。因此,复盘总结环节也是学生对知识总体掌握情况的反映,教师也可通过学生在复盘环节的反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四、结语
思政课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课程,“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课第二课堂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规律,使学生从中国故事的“倾听者”转变为身临其境的“演绎者”,以较强的互动性和沉浸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和共情力,切实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