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双重预防体系管理研究
2023-02-10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应急管理局孔庆顺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应急管理局 孔庆顺
一直以来,我国十分关注安全生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针对安全生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强调我国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力度,强化对严重事故发生的管控,针对一些容易发生特大事故的行业要加以重点防控,推行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尽可能确保行业运作安全,降低重大事故导致的安全损失。国务院安委办早在2016年10月就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 号)。从该意见发布至今,已经有6年时间。即便如此,在当前我国的非煤矿山领域依然有较高的安全事故发生率。由于各种安全事故的存在,不仅对行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甚至给社会也带来了负面、消极影响。针对非煤矿山的运作而言,建立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能够促使在非煤矿山运作过程中,实现科学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以及做好严格的事故隐患排查,基于此确保在非煤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上,能够始终严格落实好相应的事故风险防控措施,降低重大以及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为此,通过双重预防体系的构建,有助于确保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针对非煤矿山进行双重预防体系构建的价值
非煤矿山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不、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管理工作也与时俱进,引入更多先进的理念,实现管理方式的优化变革。先进理念和技术促使非煤矿山运作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非煤矿山运作过程中会存在爆破以及高陡边坡等因素,有较高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之所以会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非煤矿山管理者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管控的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严格落实要求做好相应的安全风险防控。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重视事故隐患的排查,留下安全事故隐患。
随着安全管理理念的逐步普及,对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非煤矿山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安全隐患的管理。通过引入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使非煤矿山在经营时能够基于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的作用发挥,全面剖析非煤矿山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从源头上预警,降低非煤矿山安全事故发生率。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的引入,对非煤矿山实现安全生产,提升非煤矿山的生产效益,从源头上杜绝风险有积极的作用。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的引入还可以促使非煤矿山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立足源头,实现对安全隐患的科学防控,确保各项生产工作的高效推进,促进非煤矿山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前非煤矿山运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能够对非煤矿山的安全、高效生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促进非煤矿山的生产经营,取得更好的效益。
二、推动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构建的有效对策
在前文的论述中,针对当前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在非煤矿山中实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释,非煤矿山实施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意义重大,在降低作业风险的同时可以起到优化非煤矿山运作过程的作用,使之取得较为出色的综合运作效果。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围绕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构建的有效对策进行深入探讨。结合现状来说,在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根据相应的要求,做好风险的分级管控,并科学进行风险评估和预判,为后续有针对性进行风险排查,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对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提升风险防范效果,还必须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体系效果。基于对我国非煤矿山实际情况,在双重预防标准化体系构建上,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对风险以及隐患二者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解读
要想做好风险防控工作,降低非煤矿山事故发生率,要求我们必须要对风险以及隐患有清晰的认知,并掌握风险隐患的排除方法。
1.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具有关联性
当前,在既有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针对风险分级管理以及隐患排查治理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综合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对进行风险分级管理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关系的解读,要立足全局视角进行论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险分级管理以及隐患排查治理二者之间应该是彼此融合的关系。在关系的具体解读上,隐患排查治理中,实际上将风险分级管控纳入了其中。对于风险分级管控的具体工作来说,其包含了危险源的判定和识别、风险的评价以及管控工作等。在以上提到的三方面工作中,其中核心就是做好危险源的识别和管控。在危险源的识别上,包含了做好危险物质及其能量的识别,相应管控措施制定漏洞识别,隐患存在情况的识别,以及隐患治理效果的评价等。
2.要了解风险和隐患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风险和隐患二者之间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按照我国既有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应急〔2019〕78号),其中对隐患做了如下的概念界定。所谓隐患,指的是在进行安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针对风险管理采取的措施是否有相应的可能诱发事故发生的隐患。所以隐患的存在一定是由于在风险点管控的过程中,所制定的管控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或是在风险管控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从而诱发隐患。若是不能够及时处理好隐患,会导致较高的事故发生率。若是在发现了隐患以后,采取科学的措施消除隐患,则会直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为此,一定要做好隐患排查工作。非煤矿山生产经营中,若不重视日常管理工作,会导致隐患出现,增加事故风险。一些企业的观点是,日常管理工作中常常发现隐患,恰恰说明企业足够重视安全,因此就意味着企业生产不会有安全风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隐患的出现不仅不代表风险的消失,反而意味着风险会有更高的发生可能。这时企业应该及时处理隐患,并且有效治理和消除可能再次产生的隐患。要知道不管是否有隐患发生,风险都是始终存在的。
(二)做好非煤矿山日常作业流程的科学梳理
按照非煤矿山双重预防体系管理的内容要求,强调在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立足非煤矿山的生产经营,科学梳理日常作业流程。作业流程梳理,要严格落实好矿级、部门级、作业区级、班组级和岗位级组织层级架构布局,落实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作业流程的划分。在作业流程的设定上,其核心的目的是落实工作人员各项操作的要求,执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所以按照当前非煤矿山的生产要求,以及非煤矿山双重预防体系管理的内容,要求企业必须要对非煤矿山的作业流程做好严格界定。通过科学、细致的作业流程设置,使非煤矿山在日常生产中,能够精准做到风险的科学识别和管控。
(三)做好非煤矿山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
基于对非煤矿山双重预防体系的内容解读,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好日常安全风险的科学评估。通过科学评估风险,为风险预防措施的制定打下基础。
首先,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合理划分风险点,对主要的风险源作出界定。在划分风险点时,可以结合非煤矿山的作业流程来进行风险点的界定。在完成风险点的界定后,为确保在风险管理中实现对风险点的全面防控,还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划分的风险点进行评估,了解风险点划分是否符合非煤矿山的安全管理需求,要确保非煤矿山风险点划分是科学的,从而做到全面的风险防范控制。随后还要做好各风险点危险源的评估。虽然做好了风险点的划分,但不同风险点的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不同,所以要立足既有的风险点划分方案,做好具体危险源的分析和评估。
其次是做好风险的评价以及分级,并结合获取的结果进行风险管控清单的编制,严格落实相应的要求做好控制措施的制定。在完成了风险源的识别后,要科学评价风险。在风险的评价上,常见的评价方式主要有风险矩阵法以及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在选择相应的风险评价方式上,要结合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科学选择。对于以上提到的两种风险评价方式,在具体的评价实现上,应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所获得的评价结果更符合现场情况。但是在采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必须要求基层工人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以提升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风险级别的划分上,则是立足评价结果,来开展相应的风险级别划分。按照风险级别的差异,用红、橙、黄、蓝分别对应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在完成风险分级后,则可以结合风险分级结果来进行相应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确保在风险管控上能够达成预期效果。
(四)针对风险的分级和防控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
在非煤矿山双重预防体系管理的具体实施上,完成了风险的界定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后,还需要对风险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建立起相应的风险防控检查和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明确在风险防控和管理过程中,责任方的责任落实情况,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确保风险防控目标的实现。
首先要加强隐患排理工作。非煤矿山在风险和隐患排查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好管控措施,确保在风险管控上,能够达成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保证所有风险管控措施的时效性。所以通过隐患排查,能够对风险管控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作出评估,了解风险管控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满足风险管控的要求。另外,结合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要求,还要针对风险隐患的排查制定针对性的治理制度。通过制度的构建,对风险隐患排查工作作出严格的规定,要求风险隐患排查人员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全身心投入到风险隐患排查工作中。针对风险隐患排查设定专门的责任人,包含主管、分管以及岗位三个层次的责任人。一旦排查工作出现问题,则要逐层追究责任。通过科学排查和管理机制的构建,能够为非煤矿山风险和隐患的防范提供必要的闭环管理措施,在发现隐患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好隐患的处理。
第二,在工作开展上,要求立足非煤矿山的生产实践,落实好责任人带头制度,定期针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中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排查,了解非煤矿山安全隐患以及风险的防范情况。所有的检查结果都应该严格落实到纸面,确保能够做好相应检查结果的追溯和查阅。而且所有的检查结果都应该严格做好记录,杜绝虚假记录以及形式主义存在。
第三,要推动分级考核办法的落地。通过分级考核办法的实施,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支持。结合非煤矿山的实际情况,其要结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做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绩效考核办法和责任细则的制定,,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通过绩效激励,确保风险管控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全面优化风险管理的绩效。
(五)引入信息化技术完成相应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
为提高非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应用信息管控平台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开发和使用与风险管控相关的模块和表格。上述建立的风险检查表、措施和具体风险点引入信息平台,方便相关部门和员工使用。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平台与地方监管部门连接起来,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交流和链接。此外,及时更新平台和数据库数据,为安全事故隐患的调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台架构构建过程中,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将系统部署到云上,使公司员工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浏览各种风险控制和隐患信息。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了风险分析模型。通过该平台,将各项风险控制和排查工作移交给责任人,在短时间内完成风险检查和隐患整改。该平台形成封闭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双重防范和标准化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非煤矿山企业识别风险,识别安全隐患,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有必要组织基本工作流程,识别和评价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开展隐患排查等,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非煤矿山是指开采金属矿石、放射性矿石以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建筑材料、辅助原料、耐火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煤炭除外)的矿山和尾矿库。非煤矿山虽无瓦斯爆炸的危险,但在其他方面与煤矿无根本区别。由于矿体条件多种多样,非煤矿山的采矿方法主要有空场、充填、崩落三大类。
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事故和触电。在非煤矿山生产过程中,选矿车间和机修车间存在大量的起重设备,发生起重伤害的几率比较大。其危害因素主要表现为牵引链断裂或滑动件滑脱、碰撞、突然停车等。由此引发的事故有毁坏设备、人员伤亡、影响生产等。起重伤害的一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超载;牵引链或产品未达到规定质量要求;无证操作起重设备或作业人员违章操作;开关失灵,不能及时切断电源,致使运行失控;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视觉障碍,不能及时停车;被运物件体积过大;突然停电;起重设备故障等。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压力容器爆炸、高温、腐蚀、雷击、地震、采光照明不良等危险、有害因素。
辐射危害:一般非煤矿山开采,即使不是生产铀等放射性矿石的矿山,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氡。氡的产生是226 镭原子衰变的结果,这种衰变是自然发生的,人们无法控制这种衰变,因而氡的产生是连续的,氡从岩石里跑到空气中的过程也是连续的。氡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吸人的氡经上呼吸道进入肺部,并通过渗透作用至肺泡壁溶于血液循环系统分布到全身,并积聚在含脂肪较多的器官或组织中,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进行衰变,损害肺部和上呼吸道,加速某些慢性疾病的发展,严重危害职工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