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3-02-10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伍康英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伍康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级领导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更为特殊的意义。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各国之间交流不断加深,一些西方的错误思潮也随着网络渗透,再者民族地区地处偏僻山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因此民族地区要注重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出优秀本土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贡献;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和发挥民族地区本土红色资源价值,不断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引导教育实践路径,对实现维护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在这样独特的国情下决定了我们必须扎根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方面,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改革、建设拼搏奋进过程中产生的先进文化,是经过时间冲刷,实践检验而保存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导向性。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学支撑,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勇担时代重担,争做时代闯将、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重要教学内容来源。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充实,对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但拓宽了高校教学工作渠道、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而且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弘扬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现实需要。
上级领导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一个重要优势。[2]”新时代,要发挥多元一体优势做好民族工作,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讲好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故事带领各民族向着共有精神家园的方向发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关系,要有不论何时都要将国家安全与利益排在第一位的自觉,也明白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渡过难关,是一次推动民族情感大升温的成功实践,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处理民族关系、拥护民族团结的重要资源,具有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借助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对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打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具有理论意义。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导向。“理想信念是立党立国之基”,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入交流,一些外来扭曲价值观的侵入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因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背后隐藏的革命前辈们的英勇事迹,将爱党爱国拥护民族团结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教育大学生体会贯穿始终的坚定社会主义政治导向和爱国主义情怀,挖掘并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中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英勇精神去吸引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深远意义。帮助大学生做到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中能够形成自己独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坚持爱国主义立场、拥护民族大团结,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社会主义阵地。
(2)培育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团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主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3]”尤其是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今天,更要重视国家安全教育,将56 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抵御各种外来风险,营造各民族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其所承载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充分利用好其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大局为重、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铭记在国家民族危难时顾全大局、与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弘扬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精神。在国际安全形势充满挑战的今天,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对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成为主动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具有积极意义。
(3)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国家观、民族观、人生观。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加上民族地区大学生所处的人文环境和环境地理位置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受民族风俗习惯等影响和渗透,大学生在历史、民族等问题上存在片面、狭隘、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所以,讲好本土红色故事对于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摒弃错误思想认识,学会用辩证、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对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总目标、续写新时代共同发展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精神文化不仅仅让大学生精神上受到洗礼,更让他们不断去思索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做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4)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自觉。“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4]”而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来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效果。而文化自信自身也要求将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合理运用,将两者相互融合最终发挥以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面对外来错误思潮频频输入渗透,我们经济文化发展较滞后的民族地区更要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民族英雄故事,高举起共产主义旗帜,加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防线,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做到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激发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更唤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显著
(1)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增强理论说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大打折扣:一是思政课教师对于本土红色资源的运用存在课件老旧,缺乏对课件进行形式或内容上的创新,不能关注时事热点及时更新课件树立与时俱进教学意识;教学过程中,忽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简单粗暴的理论灌输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红色资源的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中很难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淡化,仅在重大历史事件和特殊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缺少红色文化实地参观学习机会,课堂教学中也墨守成规,只注重讲解课本理论知识,缺乏借助红色故事来充实学生红色知识的意识,导致大学生长期与红色文化环境相脱轨,缺乏历史共情能力。
(2)大学生红色知识缺乏、主动性差,民族地区本土红色资源融入高校难。一方面,大学生脱离红色文化历史教育环境。目前高校大学生越来越低龄化,他们出生于和平年代从小在温室里长大,很难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在革命时期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艰苦岁月,也无法理解革命先辈们在国家危难时刻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之间的艰难抉择,更无法领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同时,博物馆、纪念馆内活动也缺乏与本土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打造特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意识。再者,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深入,外来思想文化观念与自身文化冲突给大学生的精神、理想信念等带来负面影响,增加了高校借助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网络信息碎片化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让大学生更难主动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阅读红色故事,大学生红色知识缺乏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带来了挑战。
(3)高校实践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采用组织学生校外实地参观和校内开展红色专题讲座、各类红色文娱比赛活动等。但由于高校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的成本较高、时间紧、学生覆盖率低,教育方式浮于表面。实地参观前,学生准备工作缺乏,对于红色文化故事背景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及时将前后历史连线贯穿,造成故事割裂;参观中,为了完成参观学习任务,学生以“局外人”身份听故事走过场,缺乏历史情感共情力,讲解员只注重讲解历史事实故事,缺乏对故事思想深度的提炼升华;参观学习后缺乏深入的总结,观后感也多为复制粘贴的应付。而校园中以本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比赛存在主动参与学生人数少、覆盖率低,而专题讲座多采取学生被迫签到参加或为了加分而参加等,使举办活动的初衷大受影响,难以达到预期的红色教育目的。
(二)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网络信息技术化程度不足、民族特色不凸显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信息网络传播速度快、承载内容多,接受时间短的新媒体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实践。因此就要求高校要创造有态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校园网络育人环境。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网络化信息化程度较低,民族地区高校对于红色文化的网站建设和管理“三度”错位,未搭建民族地区特色红色文化网络主平台,从而降低大学生对于学校红色文化网站的关注度,降低其点击率。
四、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挖掘本土红色文化思想内涵,讲好“民族共同体”故事。高校思政课是党的思想意识工作的前沿阵地,是集思想性、政治性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一,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红色文化资源思想内涵与时代相结合,不断更新和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内容,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第二,高校要注重思政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理论灌输式教育,将“老师讲学生听与学生讲老师听”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真正实现从理论接受者到理论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坚持“静下心学与走出去看”相结合,搭建学校图书馆红色资源一角,鼓励学生多读红色书籍丰富阅历充实精神。第三,民族地区高校应关注到环境、学生主体等特殊性,坚持营造红色校园环境,打造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利用真实可信的红色故事做好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好生动感人故事,将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化、本土化引起学生共鸣,真正将思政教育做到入脑入心。
(2)拓展红色文化知识,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三进”。高校作为思想意识的主阵地和前沿风向标,应紧紧围绕弘扬红色文化这一主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中隐含的伟大革命奋斗精神并融入高校教育与管理之中,实现全面覆盖。营造红色文化资源校园环境,可以通过唱红歌、讲党史、演话剧等方式来拉近红色故事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红色情谊;再通过编写双语版红色辅助教材,真实呈现革命先辈们团结奋斗历程,弘扬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宝贵精神;最后通过充分利用好思政课教育教学平台,借助新媒体对红色历史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如通过PPT 展示、视频播放等多途径全方位带领大学生学习红色知识,掌握丰富的红色知识,扩展大学生红色文化知识面。
(3)贴近学生实际,实现“有温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做好以史为鉴,筑牢信仰基石工作,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红色江山世代永传。高校要充分运用本土资源积极调动大学生的融入感、归属感,实现“有温度”教学。增加社会实践次数扩大实践教学覆盖面、营造红色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文育人效果。首先,做好实践功课,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如组织参观红色博物馆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故事,做好实践教学课前“预习”准备;在实践参观后应及时组织课堂分享会,通过“学生对学生”的交流分享方式,构建理性上说服人,感性上吸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完善巩固实践教学效果。其次,搭建好民族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娱活动平台,鼓励大学生将红色资源内涵精神通过话剧表演、舞蹈等喜闻乐见方式进行挖掘展示,完成的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的时代任务。
(二)构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
用理论武装占领新阵地,构建网络思政育人“同心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也为思政工作的改革升级提供了新方法、拓展了新思路[5]。首先,高校要与时俱进构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坚持正确政治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做到及时更新、科学管理,实现政治性、知识性和即时性“三性”兼具,搭建红色网络平台,坚持入脑入心网络教学。其次,利用新媒体进行校园红色主题活动传播,扩大主题活动覆盖面,健全“自己学、自己做、自己讲”机制,真正使大学生做到情感上认同、理论上透彻。通过鼓励学生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建立红色文化专题来分享相关历史故事扩大红色知识宣传面,最后通过设置问答题来巩固网络学习成效,共同构成新时代校园红色文化育人“微时代”景观,推动全覆盖、跨时空教学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