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新业态青年融入城市
2023-02-09张苗
张苗
话剧舞台
近年来,以剧本杀、极限运动体验、萌宠会馆、付费自习室、特色酒吧、街舞工作室、脱口秀、音乐剧等为代表的新消费业态增长明显,正成为青年消费的新选择和青年追求个性化生活以及消费升级的主战场。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社会学视角的国际大都市研究”课题组调研显示,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新兴青年群体人数规模快速增长,新兴青年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新的重要力量。
关心、助力新业态青年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五五购物节等因素叠加,上海地区青年消费互动性不断增强,新业态经济持续扩散。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结构调整、技术更新迭代、群体内部差异性增强等问题,新消费业态生存压力增加,新兴青年也呈现出原子化程度高、流动性大等特点。
日前,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常委、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召集人,市青联主席,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丁波就“关注新消费业态,营造良好发展土壤,助力新兴青年融入城市”相关问题提出提案建议。他表示,当前新消费业态发展中存在着行业规范有待完善,新兴青年缺乏组织归属感,与主流社会保持距离却具有较强话语权等问题。
对此,丁波提出了三点针对性的建议:要“兼容”更要“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兴领域行业规范;要“减压力”与“释活力”并重,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源的扶持力度;要化“服务对象”为“工作力量”,进一步提升新兴青年的社会认可度。
收到提案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与市文化旅游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就涉及的新业态问题进行认真探讨,并结合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表示,此次“提案”对推动新消费业态健康有序发展、助力新兴青年融入城市,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并根据相关建议给出具体做法——
首先,关于“兼容”更要“保障”,进一步完善新兴领域行业规范。第一,近年来,以“剧本杀”“密室逃脱”为代表的新文化业态逐步兴起。上海市于2022年1月13日正式出台《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中明确对密室剧本杀以备案登记方式开展内容管理,实行灵活备案制;明确经营单位应当自剧本上架之日起30日内,办理备案登记。据此,企业可以“边经营边备案”,便利经营单位办理备案手续。第二,为加强行业自律,上海市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成立了实景娱乐专业委员会。此外,上海市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实景娱乐专业委员会出台了《上海市文化娱乐(实景娱乐)行业规范(试行)》,其中对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保护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次,要“减压力”与“释活力”并重,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源的扶持力度。第一,积极探索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试点。根据人社部关于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试点的工作部署,自2021年起,上海市普陀区、青浦区人社局分别联手阿里、顺丰,试点实施网约配送员岗位培训和技能等级培训项目,根据就业群体工作和生活特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对培训后月收入不低于上海市社会平均工资标准50%的参训学员,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提高薪酬待遇。第二,落实培训补贴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关于本市劳动者申领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认定,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按规定获得技能提升补贴。
最后,要化“服务对象”为“工作力量”,进一步提升新兴青年的社会认可度。第一,开展系统培养,强化服务功能。根据新就业青年群体的分布聚集特点,依托青联、青志协等组织,通过开发特色志愿服务项目、选聘流动青年网格员等方式加强对新就业青年群体的联系引导。举办“青社学堂”之“非遗大家秀”“网作大师课”等活动,积极探索“点单式”服务,满足新兴领域青年个性化需求。第二,依托青年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对话。延伸共青团工作手臂,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发力,培育孵化一批共青团主管或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就业青年社会组织。加强网上青年社群建设,积极探索基于地缘、业缘、趣缘等社会机理和组织逻辑建立的新型组织形态。第三,加强联系,多渠道助力新兴领域青年融入社会。充分了解新就业青年群体的分布规律、思想动态等情况,针对新就业青年群体的发展诉求,借助党赋予的渠道和资源,引导新就业青年群。第四,抓实服务,多举措服务新职业青年成长发展。立足实际需求,坚持社会化、项目化、扁平化,设计推出一批“小而美”的服务项目,持续开展关爱行动。比如,依托“爱心暑(寒)托班”“15分钟社区少先队幸福圈”等建设,加大向新职业青年群体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倾斜力度。发挥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岗、“奋斗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载体的育人作用,提升新兴领域青年专业技能水平,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为新业态演员群体营造温馨“娘家”
近年来,上海市演出市场蓬勃发展,演出节目丰富、类型多样。据统计,2021年上海剧场及演出场所的总演出场次为24681场,音乐剧等演出门类发展迅速,上海正成为全国的音乐剧制作与演出的中心。同时,年轻态的喜剧市场崛起,脱口秀成为舞台新生力量,上海也在成为全国脱口秀创作与演出的中心。
随着脱口秀、沉浸式演出等新业态演艺行业兴起,不仅拉动了文化消费、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诞生出一批新业态演员群体。据了解,这些新业态演员以音乐剧演员、脱口秀演员为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剧团的演员,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自由职业化是其特征,可以说是在市场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群体。
日前,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主席,现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监喻荣军表示,“如何强化新业态演员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教育,引导他们处理好义利关系,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弘扬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锤炼个人品德,是当代演出市场管理中面临的新课题”。
据了解,在韩国,音乐剧演员大多属于文化经纪公司,而演员行业协会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在日本,以四季剧团为代表,其旗下演员都是签属于四季剧团,其权益保障和有效管理均来自于公司。在美国和英国,演员协会是一个由现场戏剧演员和舞台管理者组成的劳动组织,它突出演职人员权益的维护,致力于促进成员之间的公平待遇,同时这些演员大多签属于各个经纪公司。
喻荣军认为,这些国家的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与参考,它能保证自由职业化演员的基本权益,让演艺行业的管理更加的规范、合理和科学。
但是,借鉴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比如,我国的剧协或是曲协目前没有对口的进入模式,传统的协会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合于自由职业者,尤其是权益保障和经纪,不能真正吸引国内新业态演员加入;演出行业协会没有专门的演员管理和经纪的职能,多以演出剧目和机构管理為主,职能需要转变。
对此,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表示,将高度重视新型演艺业态管理,并参考国外的演员公会(协会)的管理方法,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市戏剧家协会、市曲艺家协会、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共同开展新型演艺业态演员的管理工作。此外,喻荣军表示,可以以目前的演艺新业态演员为基础,抓住机遇,大胆创新管理理念,从而探讨和发展出一个适合新业态现状、促进行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员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演出经纪,对演员经纪公司进行孵化、培育和扶持,让行业公会与经纪公司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从而为更多的演艺自由职业者出现作准备,迎接上海未来演艺行业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