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效的规制手段
2023-02-09姚虹聿
姚虹聿
持续规范演出市场
德國:诚信自律+媒体监督
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文化消费形式,文艺演出的有关问题较易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人们呼吁加快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监管力度。在欧洲,一年有不计其数的演出,无论是流行的还是古典的,都很少出现令观众烦心的事情。这除了归功于文化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以重罚加以整治外,还基于诚信体系的运作以及相关人员和组织的自律。
以德国为例,波恩设有德国音乐信息中心。该机构汇总了德国音乐界的所有信息,有关音乐学校、音像制品出版社、音乐研究、出版物、基金会、文物、博物馆、演奏家代理人等信息,都可以在该中心的庞大数据库中找到。这个数据库除了记录德国130多个交响乐团在演出季所举办的音乐会和歌剧演出信息,连不计其数的教堂音乐会、室内演出、合唱节、青少年和业余音乐爱好者的演出活动也被收录。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为德国政府制定文化消费领域的政策提供参考,还相当于一个数字化的诚信系统。
演出市场的规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出场所运营方。德国的演出场所如音乐厅、剧场等,大多会与演出方提前3年进行谈判,提前2年签约,既给双方预留出具体运作的时间和空间,也杜绝了滥竽充数的演出在短时间内运作成功。
此外,与剧场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媒体和乐评人等,也大多秉持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对大部分演出的报道,只以演出前一周的预告和首演评论为主,不会随便发布未经核实的夸大、虚假信息。一旦演出市场上出现不合理现象,媒体和专业人士会立即群起而攻之。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德国音乐厅、剧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定位,令其与观众之间保持着友好乃至密切的关系,这对其行为也有着较强的制约作用。例如在德国一些歌剧院的会员计划中,会员享有诸多权利:拥有歌剧院最好的座位或自选固定座位;可提前预订歌剧院的各种演出票;可以买票观看公开的彩排,与戏剧工作者对话和进行采访等;可参加大师的讲座及参观后台;可定期获得有关的活动信息、年度演出指南、简报等。
日本:盗版无市场
在日本的网络上几乎不可能找到免费的下载资源,所有的资源都要收费。曾经有人将自己拍摄的音乐会彩排视频免费共享到网上,立即遭到日本网民的抵制,因为他们担心组委会可能因此禁止观众参观彩排。中国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曾指出,日本是世界上版权意识最强的国家之一。“在日本,盗版影片比较少,即使有,大多数民众也不会选择去看,而是会去电影院观看。”
日本人强烈的版权意识究竟从何而来?很多人认为这种意识源于严格的法律规定。早在2006年,东京都练马区一名73岁的餐厅老板,因在自己的餐厅公开演唱披头士的几首歌曲而被逮捕。这几首歌曲在日本的著作权由日本音乐著作权协会(JASRAC)管理。该餐厅老板在没有得到JASRAC许可的情况下演唱这几首歌曲,违反了法律规定。日本保护版权的法律之严苛,由此可见一斑。
要让民众形成强烈的版权意识,仅靠严苛的法律是不够的。日本还十分注重将版权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日本的高中信息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常识、信息责任和信息评价三个方面。知识产权文化培养被列为信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高中教育提倡在高中生的综合学习时间里,设置知识产权文化培养的相关教学内容,使高中生明白复制作品的处理和信息发送的责任,在发送信息时明确哪些作品是可以复制并发送的、哪些是需要保护的,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样重要。
为提高公众的版权意识,日本还举行很多贴近民众的宣传活动。例如,在日本音乐版权事业发展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JASRAC,非常注重媒体的宣传作用,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在媒体上做广告,呼吁人们提高版权意识。
JASRAC曾经以《版权啊,母亲》为题在《日本经济新闻》做整版彩色广告。广告语是JASRAC会长的一段告白:30多年来,我一直进行着演歌巡礼,带着一把吉他走遍全国各地。总是有很多听众听我的歌曲,有的时候还和我一起歌唱。每次看到这种情景,我都感受到歌曲的力量,它可以激励人,给人以勇气,也可以安慰人,进入人的心灵。因为有了这种感受,我的创作活动才一直持续下来。支撑我这种活动的还有著作权保护和日本音乐著作权协会。因为有了这两者,我们创作的歌曲才能够超越时代,跨越国境,感动民众。这个社会,技术在进步,享受音乐快乐的方法也在发生变化。但是,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日本音乐著作权协会都会作为连接创作者与音乐爱好者的桥梁,从事业务工作。
英国:监管名人社交平台
“有台全新的PSP(索尼掌上游戏机)正在办公室等待着我,这太让人激动了!”这是英国著名歌手莉莉·艾伦曾发在其个人微博上的一句留言。这到底是艾伦与歌迷们的互动交流,还是一种隐形商业广告?据了解,索尼公司与艾伦名下的服装店有合作。自2021年起,英国艺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类似信息,可能面临诉讼——英国出台相关规定,严格限制名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植入式广告。
作为目前全球最火热的社会文化交流渠道,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在吸引大批拥趸的同时,也引起广告商的注意。根据英国广告标准局(ASA)公布的统计数据,每年都会收到3500多起有关社交平台广告的投诉,其中,名人的社交平台成为植入式广告的重灾区。欧美名人几乎都开通了推特,除了给自己的演艺活动做宣传,还不时为自己代言或拿了好处的产品说上两句好话。这种“软文”式广告据说效果十分明显,粉丝会因为这是偶像的私家推荐而掏腰包购买。鉴于这种情况,为防止有人借机误导消费者,英国公平贸易局负责对英国名人的社交平台进行监管,杜绝植入式广告。
英国公平贸易局表示,演员、流行歌手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名人,如果收受商家报酬,在移动社交平台上“刻意提及”诸如汽车和香水等产品,监管部门将在数周内与他们取得联系。公平贸易局警告,如果违规者放任这些植入广告,政府将向法院提起诉讼。违规者或将面临刑事指控或不设上限的罚款。
英国公平贸易局高级主管希瑟·克莱顿表示:“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实性至关重要,因为人们会根据这些信息作出消費决策。监管部门将查处名人与奢侈品生产商等的不法交易,以及有关植入广告的违规事件。”
瑞典:赝品展的警示作用
作为普通的欣赏者,你在花钱买票走进一个艺术展的大厅时,能看得出来哪些是大师的真迹,哪些是赝品吗?有些作品恐怕连专家都难辨真假。由于大量赝品被当成大师创作的真品买卖,甚至在艺术展上诓骗消费者,瑞典的艺术品管理机构认识到普及艺术品鉴别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举办赝品展这种“自揭伤疤”的举措,他们希望告诉参观者:不要再上“山寨艺术品”的当。
博物馆通常是艺术品的最大买家,不过它们藏有的赝品也不在少数。所以,隐瞒“代价高昂的错误”成了一些博物馆的通病。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定期举办“自揭家丑”的赝品展。这个名为“真真假假”的展览,展示曾被珍藏的所谓“伦勃朗和毕加索等名家的画作”。该展览的导赏员表示,判定画作真伪对于博物馆来说难度很大,一旦他们有勇气去直面自己曾犯下的错误,就能让更多消费者从中受益。特别是那些花了大价钱却买到高仿画作的艺术品投资者,这样的展览对他们很有帮助。
这项展览中的一个著名案例是《神圣的达西》。它的收藏者曾坚信,它是伦勃朗的作品,直到几位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专家指出,它不像那位荷兰大师创作的作品。众多专家在鉴定后指出,该作品的笔法和伦勃朗的风格不符,而且其签名中缺少了一个字母——这些都令收藏者像个外行,当初负责鉴定工作的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难辞其咎。
展览中还有一幅梵高画作的赝品,这幅画是挪威奥斯陆的国家艺廊从巴黎一位艺术品经纪手中购入,再借给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展出的。后来有专家指出,它并非真品,因为其笔法和色彩都不如梵高的其他作品那般激动人心。经过众多专家的仔细鉴别,最终这幅画被认定为伪作。
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这项展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公众介绍应用于艺术品鉴定的科技手段,并在直面错误的基础上强调对艺术品爱好者负责的态度。展览管理者卡瓦里·比约克曼表示:“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都不会将这类错误公开。为了提升公众对于艺术品的甄别能力,确保文化消费的质量,我们宁愿通过这种尴尬的展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多知识。”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