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和价值意蕴
2023-02-09邢涵,方文,2
邢 涵,方 文,2
(1.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2.苏州大学 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6)
追求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丰富的美好生活样态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之所向,更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以坚定的决心、必胜的信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踏步迈入新时代,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还积极引领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其内涵上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包括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感倍增;人民群众享受到良好教育,人文精神、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广泛认同,社会理性平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全社会崇尚真善美,富有爱心,充满自信和活力,团结奋进。从其形式上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各方面素质、能力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的精神生活富裕,也是具有个性、差异性、层次性、选择性和渐进性的精神生活富裕。可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
(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在统一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偏颇某一个方面的不完整的富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总是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的物质生活获得满足和人的精神需要是分不开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2]。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精神生活一般以物质生活为基础,有时难以摆脱和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愈发突出。如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物质资料的生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比较脆弱,物质生活根本富裕不起来,其必然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掣肘。没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支撑,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着力抓好抓实经济建设,推动社会持续向好发展,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使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仅为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充实提供了现实条件,也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文化思想道德基础日益深厚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依托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从个体到整体普遍获得了自身的价值追求、社会文化环境积极健康、思想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精神面貌持续向上、幸福感和获得感倍增的一种良好社会状态,其中扎实深厚的文化思想道德基础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比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更具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就需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而深厚的文化思想道德基础是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的丰厚滋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个人不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更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能够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社会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供给,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产生了持续的积极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日益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植根于心,全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蔚然成风,社会充满爱、自信和活力。这一良好社会发展态势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能够以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指导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思想道德基础。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民族凝聚力是统摄中华民族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的黏合剂,是坚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在驱动力。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呈现为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被赋予了历史的传承性和现代的先进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精神因其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凝聚力而成为中华民族脉脉相承、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3]。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而汇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重要支点,与中华民族同成长、共进步,能够滋养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因其而凝聚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因此说,中华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推进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理想,把“自由人的联合体”称为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涵极其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是其内在要求和目标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而且需要较高水平的精神文化条件[5]。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促进精神生活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人的精神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并开辟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一方面,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根本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说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在实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人一步步获得解放,广大人民群众扬眉吐气,精神面貌发生根本转变,有力推动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从思想意识方面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是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正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要条件。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一)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1]。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各方面素质、能力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这是其广泛性和普遍性,同时还必须兼顾特殊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追求精神满足的需要,人的精神需要是人在本质规定方面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6]。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共商共建与共享的动态过程,它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社会精神公共产品、教育文化重要有效资源的广泛供给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相关部门产业行业的多样化高质量供给,这样才能努力使各阶层、各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都得到最大满足。因此,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系统性互动过程,只有深刻认识并统摄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充盈。
(二)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其在内容层次上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其一,作为精神生活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并自觉践行的价值共识,能够广泛凝聚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形成一条跨越地域、年龄、性别、阶层、行业、职业差异的精神纽带,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良好运行注入了生机活力,蕴含了广大人民群众价值准则的高度统一,精神追求的向上向善向美,成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硬核。其二,作为精神生活重要表征的意识基于物质世界的反映而存在于人的头脑和观念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共同的价值准则形成共识性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又会根据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生活偏好建构起个体的精神世界,并结合自身实践活动提高个体的精神境界,追求个体内在的获得与超越,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创造适合自身的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前提,多样性又是统一性的基础。因此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逐步得到促进的。
(三)体现了依存性与制约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这为我们正确看待并处理好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前所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作为存在于现实个体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和条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又赋予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以精神动力和目标指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会引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走向更高层次。另一方面,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甚至彼此牵制。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还不能得到基本保障的时候,精神生活必然要让位于物质生活,首要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更遑论富足的精神生活。反过来,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建设滞后、思想道德水平堪忧、社会精神面貌萎靡不振,缺乏核心价值观引领,必然对物质领域的经济社会建设、生产生活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在实践中要重视把握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交互性,发挥其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积极作用,推进共同富裕。
(四)体现了发展性与渐进性的辩证统一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崭新的时代课题,虽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直接的经验,但有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向全面小康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气魄”,借鉴过往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日益发展。其一,中国共产党对于富裕的认识和探索是逐渐深化的过程。新时代,对“富裕”的追求已从单一的物质生活领域扩展到复合的精神生活领域,对其发展进程的认识也从“先富带后富”过渡到“共同富裕”和“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8]。其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要素如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教育资源也始终处于持续发展中,不断基于新时代特征的变化推陈出新,丰富多样。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与新时代先进多元文化碰撞出超凡脱俗的火花,从而使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其三,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实际,客观认识中国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如区域间、城乡间、产业间、行业间的发展差异,这就决定了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发展性与渐进性辩证统一的过程。为此,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一)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人民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一以贯之地践行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壮大历程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积极创造条件来尊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就是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奋斗史。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9]。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实际出发,不仅从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入手,紧扣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之向往、新之期待,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积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事情,不单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物质生活需要,不断提高物质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且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追求上不断走向更高境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好坚守和扎实践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不渝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伟大创举,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忠诚拥护和衷心爱戴,也赢得了越来越坚实的执政基础。
(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探索,经过一百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以往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地接续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社会发展各领域创新突破,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强,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普遍增强为重要表征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0]。现在,中国共产党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工作,深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这不仅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创造了有利条件,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更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不竭动力。
(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厚植鲜明精神底色
人类文明形态的形成与更替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生活形式与内容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史,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而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文明形态。进一步说,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实践不仅使中国实现了由人类文明的贡献者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倡导者、引领者、践行者的转变,而且正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不断开辟、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维视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同向同步动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必将极大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1],以其巨大的亲和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斗志。前已述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底色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境界、社会道德水平显著提高,文化自觉自信,精神文明高度发展。蕴含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扎根中国大地,把握时代特征,坚持守正创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坚定的意志和饱满的主体性精神状态踔厉奋发,超越“资本逻辑”,摆脱“物化陷阱”,关切“人本位”,为隶属于个体“社会存在需要”的精神需求开创了新道路。当前,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在国内形成了人民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社会公平、正义、安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态势,还为世界不同文明下的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光辉典范,从而为推动全人类精神面貌的根本改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