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直过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Z 易地搬迁社区为例

2023-06-21阳忠艳吴电雷杜发春

关键词:组员社工社区

阳忠艳,吴电雷 ,杜发春

(1.贵州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3.云南农业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和政府探索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易地扶贫搬迁让农户搬离了“穷根”,农户生活住所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儿童数量也增加了。留守儿童是指未满16 周岁,被父母一方或双方留在家中[1],父母外出时间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安全不仅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影响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直过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因其民族性而较为特殊,而易地搬迁社区属于新形成的社区,“乡土”关系面临重建,社区的搬迁户之间、搬迁户与当地住户之间的关系尚在融合中,且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未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

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助人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解决颇有成效。近年来,学界从小组社会工作角度开展的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心理、亲子关系、人际交往、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其视角主要有优势视角、社会学习理论和增能理论。一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这一研究的主题多以抗逆力为主。关于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研究多为理论层面的探讨,进行小组工作实务介入的较少。同雪莉对多名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深度访谈,发现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生成机制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认知三个层面的调适过程,据此探究社会工作干预模式[2]。二是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研究。对于这一问题的小组工作研究较多,多为开展实务以加强亲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学者们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以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等为支撑,开展小组活动,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3-4]。三是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多从实务方面开展。王才章等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并评估X 村留守儿童的需求,设计并开展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小组活动,使组员间逐渐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由此提升组员的社交能力[5]。四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这类研究在国内以实务研究为主,其成果多为学位论文。通常先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问题,针对其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小组服务计划,依托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服务项目开展小组活动,最后进行评估。辛琦以某农村社区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调查儿童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方案,开展8 次涉及多个安全主题的小组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6]。赵婷婷调查山西省X 村农村留守儿童,发现其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安全意识淡薄、意外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据此设计并开展5 次提升其安全意识的小组活动[7]。而国外则与国内不同,关于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研究较少,且多为理论探讨。柯顿(D.Kirton)认为应依靠跨机构整合和协作去降低儿童安全风险,建立多专业信息交流平台,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求[8];胡滕(S V.Houte)强调,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是通过家长的参与和良好的家庭互动,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体系,更好地保护儿童[9];韦塞尔斯(M G.Wessells)强调组建儿童保护网络,成立“儿童保护委员会”[10]。

综上,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研究通常为实务研究或理论研究,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不多,且研究对象多为农村或城镇留守儿童,较少涉及直过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社区的留守儿童。因此,本研究以直过民族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Z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例,对该社区的22 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了解其存在的安全问题,并从留守儿童所在的社会生态系统来探讨其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依托怒江州H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设计小组活动计划并开展服务。研究将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探讨小组工作介入直过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模式,以便于为相关研究提供案例参考,进而推动直过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怒江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人口约55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2%,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达10.2 万人。搬迁后,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留守儿童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留守儿童也面临着自然灾害、溺水、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生理卫生安全与性侵等安全问题。

(一)易地搬迁前后住户生产生活变化情况

Z 社区住户搬迁前,生活方式原始,生产以农业为主,大多居住在山上,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多不便,山高水险,狩猎、采药、劳作时,意外情况时有发生,连行路时都可能面临被山上的滚石砸到的风险。做饭使用柴和煤炭,食物自给自足。住的房子通常是农户自己修建的独栋房屋——木楞房。出行方式主要包括步行、乘坐私家车和客车。生活花费少,衣食住行成本低,可以自己种蔬菜、养家畜,做饭、洗衣成本低,生活开支很少。由于山势陡峭,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发展种植业(种草果、玉米和药材)和养殖业(养猪、鸡和羊)。很多农户因为路途遥远、家庭困难等原因,未完成小学教育,甚至从未上过学。搬迁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外出务工的人数也不多。即便外出务工,多从事简单的手工活,较少从事高技术的职业。

住户搬迁后,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产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做饭的燃料从烧柴或烧煤变成用电或煤气,开始使用电饭煲、电磁炉、煤气灶等工具,食物通常在市场购买。住房变成了电梯房,居住环境现代化,卫生条件更好。出行工具主要有公共汽车、私家车、三轮车和共享电单车等。搬迁后,绝大多数搬迁户都不再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在政府的号召和帮助下,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度增加。根据Z社区2021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社区共有劳动力2 113 人,实现就业2 052 人。其中,举家外出务工32 户,省外务工267 人,州外省内务工32人,县外州内务工80 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加。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Z 社区住户民族构成多元化,居住有汉族、傈僳族、白族、羌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苗族、布朗族等9 个民族,其中傈僳族和怒族属于直过民族,傈僳族占总人口的89%。民族构成的多元化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保持文化敏感性,了解服务对象的民族构成和相应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开展服务时对案主的民族文化保持尊重。根据Z 社区2021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社区留守儿童有27 人。通过对社区中22 名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的访谈(另外5 名留守儿童跟随监护人返回迁出地种植草果),了解到这22 名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表1)。这些留守儿童均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监护人多为母亲或亲戚,且亲戚监护多为隔代监护。大多数留守儿童上学时间晚、年龄偏大,学习成绩多为中等。除个别留守儿童有疥疮外,绝大多数儿童身体健康,体型中等偏瘦居多,偏胖儿童极少。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较少,大部分是父亲外出务工。

表1 Z 社区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易地搬迁社区的留守儿童和非易地搬迁社区留守儿童相比,居住地发生了改变,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朋辈群体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给儿童的安全也增加了很多风险。很多儿童刚搬迁时难以适应,对新的环境感到无所适从。Z 社区的留守儿童在短期内也存在适应方面的难题,面临安全问题的风险也较搬迁前不同且更复杂。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发生安全事故的频率高,受伤的种类繁多,受年龄、性别、学识影响而有差异[11]。经过实地研究发现,Z 社区留守儿童面临着自然灾害、溺水、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生理卫生安全与性侵害等安全问题。

1.自然灾害

社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有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Z 社区是2020 年3 月才建设完成的。该社区建于山脚的平地上,周围有山环绕。调查发现,夏天降水充沛时,山上会有泥石滚落,但是社区周围未修建防泥石的设施。如果发生泥石滚落,会给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社区的很多留守儿童都见到过洪水、滑坡和泥石流之类的自然灾害,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2.溺水

我国每年因溺水而失去生命的儿童不在少数,且溺水是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最大凶手。Z 社区外500 m 处有怒江流过,江水非常湍急,且江里情况复杂,石头多,江边会有泥沙堆积。很多儿童会在闲暇时间结伴到江边的沙滩上玩耍,很少有大人陪同,容易发生溺水事故。此外,Z 社区附近还有水库和游泳池。天气炎热时,他们经常去这些地方游泳,且游泳前不会进行拉伸准备运动,还喜欢跑到泳池的深水区游泳(游泳池无救生员),这些都给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增添很大隐患。

3.交通安全事故

第一,社区道路建设对儿童安全不友好。Z 社区搬迁前,儿童居住在山上,交通不便,多走路或乘摩托车,车辆较少。搬迁到Z 社区后,交通更加便利的同时,交通安全的隐患也增加了。由于怒江州是一个高山峡谷区域,平地少,社区多建在山坡上,Z 社区也不例外,该社区外是一条货车流量较大、比较蜿蜒曲折且陡峭的公路。社区房屋分布在这条公路两边,留守儿童因穿过公路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高。第二,共享电单车的不当使用增加儿童安全隐患。Z 社区距离县城有3 km,社区里停放了很多共享电单车,给农户的生活增添了便利。然而,由于监护人和留守儿童都较少有安全用车的意识,且速度很快,有时还是两名儿童一起骑车,非常危险。

4.居家安全问题

Z 社区留守儿童的居家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用电安全、住房安全和饮食安全。一是用电安全问题。搬迁后住户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家用电器也进行了更换。留守儿童不会使用家用电器,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连插板的安全使用都不懂,存在较大用电安全隐患。二是社区房屋阳台无防盗窗,儿童易发生坠楼事故。社区的房屋楼层较高,但是未加装防护栏和防盗窗,儿童有从高层摔落的风险。三是留守儿童的饮食习惯不佳。很多儿童没有吃水果前清洗的习惯,且家里的水果坏了也不舍得扔,饭菜隔夜第二天也会热着吃,这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另外,留守儿童在外面口渴的时候,通常不会跑回家喝水或者买水喝,而是直接喝洗手池里的自来水。

5.生理卫生安全与性侵害

Z 社区里的很多女童由于读书较晚,在小学时便已经开始来月经,但不懂该怎么面对和处理。尤其是母亲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守儿童在生理期时,无人进行教育和指导。部分留守女童因为不懂生理期知识,容易出现生理卫生方面的问题,也不利于对自身形成正确认识,影响其身心健康。此外,留守儿童缺乏看管,面临被性侵的风险。大部分案件中,受害人和加害人是通过网络结识的,而网友关系是当事人之间的主要关系[12]。Z 社区的留守儿童在寒暑假时缺乏监护人的照顾,且搬迁后留守儿童使用网络的机会增多,通过网络能认识更多陌生人,加上其监护人没有安全教育的理念,很少进行管教,不乏犯罪分子会对留守儿童进行侵害。另外,留守儿童对坏人缺乏警惕意识和识别本领。而喝醉酒以后寻求刺激是性侵者的动机之一。社区里晚上经常有醉酒的人走动,而该社区部分留守儿童晚上十一点还在社区里活动,由于她们缺乏防性侵的意识,在这方面存在很大风险。

二、留守儿童存在安全问题之根源

Z 社区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其研究主题是社会环境和人类行为的交互作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等将人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生态系统按照规模大小分为微系统、中观系统、外显子系统、宏观系统和时间系统[13]。直过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微观系统主要指留守儿童个人及其家庭;中观系统主要是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和社区;宏观系统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政府和文化等。留守儿童所在的这一社会生态系统,他们的行为与三大系统产生不同的交互影响。下面从这三大系统来分析直过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政府因素和社会因素五个层面。

(一)家庭监管不力,安全教育不足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数量、家庭环境、监护状态、师生关系、同辈关系和校园文化等微观系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微观系统如果没有得到良好运行,则会引起个体自身功能的不正常运转,从而使其在面对安全问题时缺乏外界保护和自身抵抗。社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管教,家庭开展的安全教育不足。其一,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疏于管教。直过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在监护状态上的空缺或替代,家庭环境的不团圆状态,影响儿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Z 社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社会性别意识不足,较少对儿童开展防性侵教育,大多数家长只会告诉女童和异性相处时要注意保持距离,不能产生亲密接触,却鲜有家长告诉男童要尊重女性。另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监护人自己也不懂安全知识和技能,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更是淡薄,难以开展安全教育。其二,家庭关系不和谐,儿童安全教育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存在酗酒、家暴和婚外恋等问题,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成长造成威胁。

(二)学校安全教育流于表面,效果不佳

在我国中西部边远地区,许多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局限与制约,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14]。学校本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但由于直过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缺乏开展专业安全教育的师资,导致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一方面,学校安全教育力度不足。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的次数和类型少,导致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淡薄、获得安全知识的渠道变窄、自我保护能力弱[15]。Z 社区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通常以主题班会和宣传海报等形式进行。学校教师通常会在要放假时召开主题班会,口头强调让学生注意安全,只能起到一个提醒作用。学校通常会在发生安全事故以后,挂横幅、贴标语,召开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大会。这一做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时效性弱。另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常驻社工。心理老师通常由班主任担任,但班主任忙于日常教学,又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素养,对学生的很多问题束手无策。

(三)政府监管不到位

宏观系统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制约或影响个体身心、行为产生。Z 社区所在地政府对共享电单车的监管力度弱,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小。该县灾害多发易发,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恶劣,辖区内地质隐患严重,救灾形势严峻,但防灾减灾预案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应急救援工作方面,该县民政部门主要是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和宣传活动,一年仅针对小学开展1~2 次活动。社区基层政府部门对儿童的安全不够重视,开展的安全教育较少,没有在社区形成重视儿童安全的氛围。

(四)不良文化诱导,不法分子侵害

一是不良文化的诱导。根据与Z 社区留守儿童的交谈和观察,很多留守儿童经常会玩手机,有的网站上有腐蚀儿童身心健康的不良画面,部分留守儿童表示在手机上看到过没有穿衣服的网络图片。儿童接触到不良文化后,容易对其进行模仿,从而走上“偷尝禁果”、性侵等越轨之路。二是不法分子的人身侵害。部分不法分子对易地搬迁社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侵害,使儿童面临巨大的安全问题。

(五)留守儿童自制力差,安全意识淡薄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微观系统(个体健康状况、心理成熟度等)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行为。Z 社区的留守儿童年龄在14 周岁以下,还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心理不成熟、自律能力较弱,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低,主动学习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概率低。有学者发现男孩的品格德性和组织纪律两项得分明显低于女孩[16]。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要承认并尊重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通过观察发现,Z 社区的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在性格表现上有明显差异,绝大多数女生比较文静、听话,而男生相对调皮、贪玩,男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弱,他们更可能做一些叛逆的事情,这是男性与女性在安全问题产生因素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介入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有专门的工作方法和伦理原则,易被服务对象接受。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小组成员由具有共同目标和利益、面临相同问题的成员组成,对于解决组员共同性的问题比较有效,且节省社会工作介入的时间、物力和人力[17]。小组的类型有教育、成长、支持、治疗等。由于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只能选择最节省成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小组工作方法。研究基于Z 社区留守儿童共同存在的安全问题,开展“安全伴我行”安全教育小组。

(一)组员安全意识情况

小组成员为22 名留守儿童中按随机方法抽取的10 人,小组由笔者带领(笔者担任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志愿者协助。小组成员的男女各5 人,均为傈僳族,年龄段为10~14 岁,涉及小学3~5 年级的学生(表2)。

表2 小组成员基本情况

在小组活动开始前,社工发放安全自评量表给参加小组活动的10 名组员填写。10 位儿童中8位儿童安全意识处于“一般”及以下,80%的组员分数在79 分及以下,表明大部分组员的安全意识水平处于一般及以下,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表3)。

表3 前测:组员安全意识总体情况

(二)组员需求及小组目标

1.组员需求

根据对Z 社区留守儿童的入户访谈和观察,了解到留守儿童主要对防自然灾害、防溺水、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生理卫生安全与防性侵安全教育存在需求。具体需求从安全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技能三个层面来展开:(1)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形式需求。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正经历身心发展的过渡期。常规的口头安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安全教育需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2)丰富科学的安全教育内容需求。Z 社区留守儿童主要在防溺水、防自然灾害、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生理卫生安全与防性侵方面存在需求,研究围绕这五个方面的需求设计小组活动方案。(3)高效实用的安全教育技能需求。通过安全知识技能的情景演练,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安全知识,保障安全教育的效果。

2.小组目标

组员通过参加安全教育小组,能增加防自然灾害、防溺水、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生理卫生安全和防性侵的安全知识,获得应急避险技能,加深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社会性别意识,能够尊重异性的隐私,提高服务对象的安全意识,为易地搬迁社区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驾护航,以减少留守儿童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小组工作总计划

根据留守儿童的需求,小组以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为指导,设计致力于提升儿童安全意识,增强其自卫能力,构建同辈支持网络的小组工作计划。小组名称为“安全伴我行”,小组类型为教育小组,共开展9 次小组活动,每节小组活动时间约为2 h。活动地点为Z 社区的“儿童之家”。

小组活动主题的设计是以相关主题对小组成员的迫切性而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设计的。从滑坡、泥石流、地震这三种自然灾害教育开始,虽然Z 社区所在地地震不常发,但地震也属于自然灾害的一种,故将其放在户外安全教育之后进行。然后进行溺水、交通、居家安全等日常安全教育,这些活动主题紧贴儿童的日常生活。最后到儿童自身的生理卫生安全教育和防性侵教育。另外,把联系紧密的主题活动设计在一起,便于组员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理解。根据组员在小组中的表现和小组动力形成过程,可将整个小组分为四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开始阶段包括“你好,小伙伴!”和“户外安全我知道”两节活动;中期转折阶段包括“地震逃生我来学”“拒绝溺水你我他”“交通安全小达人”三节活动;后期成熟阶段包括“居家安全我能行”“生理安全要重视”和“我们的身体不容侵犯”三节活动;结束阶段为“安全与我同行”,主要是巩固组员前期所学,处理组员离别情绪,进行小组评估(表4)。

表4 小组工作计划书

小组工作计划书的设计密切结合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1)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设计了便于组员观察他人示范性行为的小组活动。如社工和组员示范如何辨别食品保质期、模拟情景剧、安全教育视频中主人公的行为,组员和社工在小组中的互动也为其他组员提供了一种“刺激”,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来源。组员有选择地接受和回馈信息,并进行个人化处理,以习得一种安全的行为方式。(2)小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了社会性别理论。小组计划中的“生理安全要重视”和“我们的身体不容侵犯”两节活动的设置与社会性别理论紧密结合,通过解构现实中的性别意识,将性别意识具体化为组员可以理解的内容,通过“我的信任圈”“勇敢的娃娃”、身体的“红绿灯”“男女生的不同”等环节来引导儿童与异性正常交往,帮助组员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通过“一起认识性”、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及身体护理等环节让组员了解基础知识。社工还告知组员什么是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以帮助组员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组员可通过视频、社工示范以及其他组员的互动来学习安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以影响组员行为的形成与发展。(3)社工在活动中注意技巧的使用,引导男女组员之间的沟通,使其从一开始的隔阂转换为结束阶段的相互交流,组员在参加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习得与异性正常交往的方式,无形中建构起了一定的社会性别意识。

(四)小组评估

“安全伴我行”安全教育小组的评估方式主要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种方式。

1.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是指对小组全部进程的评价。其内容包括组员和社工的表现及社工技巧考核。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社工都会请组员发表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等。经过评估发现,在参加完9 次活动后,组员的改变非常明显。在第1 次小组活动结束时,社工请组员谈论自己对活动的看法,基本无人回复,但到后面的几次小组活动中,组员开始敢于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建议。同时,社工发觉组员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从一开始的男生和女生刻意保持距离到后面的和睦共处,表明小组在向健康的方向前进。组员基本上都全程参与了小组,除暴雨天气有组员迟到外,没有出现缺席的情况。

2.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通常在小组结束时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以监测小组是否完成了预定目标[18]。“安全伴我行”。小组主要进行案主评估和社工自我评估。

第一,案主评估。在第九次小组活动结束时社工让组员匿名填写安全自评量表(表5)。表5结果显示,组员参加完安全教育小组以后,安全意识评分都在80 分及以上,其中9 位组员的评分在90 分以上,表明小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组员的安全意识情况。

表5 后测:组员安全意识总体情况

第二,社会工作者自评。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做到了与服务对象平等尊重,相处融洽。社工运用专业的技巧和工作方法,带领或协助组员完成活动任务,达成小组目标。在具体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根据组员的建议和实际需要,调整小组活动安排,调动组员积极性,营造安全轻松的氛围,促进组员之间的关系,关心有特殊表现的组员,满足组员对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需要,提升组员的安全意识。社工承担多个专业角色,从小组初期的领导者到小组后期的边缘化位置,社工不断扮演者协调者、引导者、资源链接者、鼓励者等多重角色,履行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坚持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遵循个别化原则、非评判原则、平等原则和保密原则等,尊重、接纳组员,真诚地对待每位组员,运用澄清、鼓励、倾听、支持等专业技巧一步步地促进小组目标的达成。虽然小组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活动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组员都是傈僳族,组员使用傈僳语交流时,社工很难听懂。另外,由于项目周期有限,后续的跟踪服务没有得以开展,活动未得到延续。

四、结束语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是一个人追求更高一级需要的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需求要通过外部条件满足,只有满足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其更高层次的需要。针对直过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问题,以怒江州Z 易地搬迁社区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访谈和观察,从留守儿童所属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分析其存在安全问题的成因,设计符合其需求的小组工作计划,并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研究发现,小组工作的干预对加强直过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社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升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有着显著的效果。此外,在直过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时应保持文化敏感性,注意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实务工作,而不是套用其他地区的工作方案。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能在一段时间内明显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但这种影响是否具有持续性,本研究尚未证实。对于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可在日后的研究中开展持续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直过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可持续的路径。最后,对于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诸如婚外恋、酗酒和家暴等问题,由于直过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资金支持,难以继续跟进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处理,在后续的研究中可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组员社工社区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青春社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小组落幕
社工
还是不错的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成长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