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框架构建及未来展望

2023-02-08王友发孙瑾

科学与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未来展望文献综述

王友发 孙瑾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热点演变;文献综述;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3.06.009

0 引言

后疫情时代,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制造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供给质量不高,同质产品之间“血拼式”价格竞争较为严重,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制造基础上叠加服务,形成“制造+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得供给质量得到了改善,还会促进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有效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服务化是制造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服务创新已经成为制造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服务作为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单纯提供产品和设备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系统解决方案转变[1-2],服务要素在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實现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至关重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双循环”格局的形成不仅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赋予了新的任务要求,同时,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制造业服务化研究内容涵盖的话题分支较多,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呈现出庞大纷杂的态势;从研究领域方面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既包括产品服务系统、数字服务化技术等研究,又包括竞争战略、客户关系、制造业服务化人才培养模式等研究,包含着理工学科、人文社科以及其他学科中的一系列细分研究方向;从研究载体方面看,既包括综述性探讨[3-4],又包括定量化研究[5-6];从研究的主题方面看,制造业服务化技术发展与应用、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等都有所涉及,整合到统一框架下的难度较大。虽然不同的学者针对已有的成果进行了总结[7-10],但是由于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且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研究主题日新月异,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研究领域的需求。

基于此,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的总体格局、热点演进、研究框架等进行系统梳理并揭示,以期能为国内学者更好地掌握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今后的研究和拓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前行的方向,并对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的实际应用和理论丰富提供帮助。

1 研究方法

同专著和研究报告等文献相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时间上具有超前性,尤其对某一领域中的焦点问题有着较强的敏锐性。所以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整体情况展开分析,对其演变的历史以及趋势进行梳理,而后构建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框架,并提出未来展望。

首先,对国内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脉络进行详细梳理。本文定位期刊数据库的来源为CNKI中文数据库中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的时间跨度1999—2021年,并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对期刊检索字段“标题”中包含“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的文献进行交叉检索,保证寻找的文献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含到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此外,对数据进行处理、转换、清洗、精炼:基于文献类别,剔除会议论文和书评等,只保留期刊论文和综述,并通过人工的形式核对和剔除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文献714篇。

其次,对714篇发表于CSSCI和核心期刊上的制造业服务化文献,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解读,并进一步构建制造企业服务化整合研究框架。

最后,在上述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领域提出未来展望,为后续研究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2 研究概况

从论文的发表趋势与研究热点演进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概况进行可视化展现,对当前制造业服务化研究领域的热点演进和前沿趋势进行着力描述。

2.1 论文发表趋势

通过分析某一研究领域年度文献的发表数量,可以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程度进行充分的了解。为了对当前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和趋势进行判断,故将各年度发文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图1)。可以发现,制造企业服务化领域发文量呈稳定增长发展趋势,说明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愈加关注。

2.2 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为更好地对某一学科知识领域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者通常会将关键词作为知识检索的重要指标,关键词涵盖了文献资料内容的精华,是学术信息搜集和交流常用的搜索指标。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开展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从实践序列出发寻找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其相互关系,为使得主题的变化动态更加清晰,利用“Time Zone”时区网络视图从纵向时间序列出发,搜索不同阶段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对不同阶段的关注焦点进行总结(见图2)。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2.1 理论起步阶段(1999—2004年)

21 世纪之后国内学术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学者们对此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国内最早的文献是1999 年中南财经大学郭跃进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的一篇题为“论制造业的服务化经营趋势”的论文,制造业服务化正式出现在国内期刊上。他认为服务化经营是在原有制造业基础上进行功能的开发,而不是进入全新的制造业领域,服务化经营主要以提升企业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为目标[11]。

2.2.2 理论探索阶段(2005—2012年)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主要对制造业服务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内涵概念进行阐述。制造业服务化概念的研究呈现出以下不断深化的特征:(1)基于服务价值的角度定义。早期研究认为服务增强一方面是基础性增强,侧重服务对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凭借向顾客提供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服务来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感,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提升性增强,侧重服务价值的创造,通过向顾客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组合服务,比如“产品+服务”等,增强顾客的获得感和价值感[12-13]。(2)基于价值链的角度定义。从基本内涵角度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指制造企业为增强竞争优势,转变价值链的重点,将以制造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从外延角度来看,制造企业服务化包含两个外延的防线,一是投入服务化,二是产出服务化[14]。(3)从制造业与服务融合的层面来看。服务型制造作为新产业形态,其中制造价值链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对产业形态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会提升全程参与感,企业也会不断地创新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的融合模式,制造资源的分散化问题得到缓解,不同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协同度不断提升,逐渐发展成为高效创新的制造新模式[15]。(4)从顾客的角度来看。企业为使核心竞争力增强,实现更多收益,利用新思想和新技术对现有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进行改善和变革,使得现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水平逐渐提升[16]。(5)基于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和产出活动中的比重定义,在微观层面来看,是制造企业市场需求不断增强、产出差异化逐渐实现、竞争的经营策略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中观层面来看,是制造行业未来发展的产业转型、价值链延伸的新策略;在宏观层面来看,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并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新时代的产物[17-18]。

综上可以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制造业解决方案和发展重点的转变,即从以产品为主转向包括产品在内的一体化服务。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就是产品生产者转变成为完全服务契约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服务要素投入和服务产品的投入都会有所增加。

2.2.3 理论深化阶段(2013—2021年)

自中国工信部于2013发布“两化融合”的专项行动方案以来,制造业服务化就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中国工业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以生产服务为动力。在此期间,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建立了一个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体系,主要探索制造业服务化的构成、存在基础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在理论上将制造业服务化放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存在着众多的“黑箱”问题。首先,学者们最先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自然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具体表现,包括“服务化”“全球價值链”“企业绩效”“制造业投资服务化”等。其次,学者们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进行了重点研究,其中“中介效应”和“技术创新”

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再次,更多的企业利用生产服务突破了地域界限,从本土经营转向了国际化,拓展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其中热点关键词包括“全球价值链”“贸易增加值”“出口产品质量”等。最后,在互联网与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也逐渐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主要围绕着“数字化”“大数据”“组织变革”“环境动态性”“高质量发展”等关键问题讨论。

3 研究框架构建

本文以“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影响效应”为基础,构建了有关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框架(图3)。影响因素主要有高层管理者、员工素质、组织专业化分工等组织层面以及资源约束、市场波动、竞争强度、服务经济水平、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和制度、顾客需求等环境层面的因素;制造业服务化通过技术创新、战略一致性、资源拼凑和动态服务创新能力等中介机制影响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或长期竞争优势,整个作用过程还受到来自环境层面和组织层面因素的调节作用。

3.1 影响因素

本研究从组织层面和环境层面探索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因素。组织层面因素包括高层管理者、员工素质和组织专业化分工。环境层面因素包括资源约束、市场波动、竞争强度、服务经济水平、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和制度、顾客需求等。

3.1.1 组织层面

高层管理者。战略管理理论认为,高层管理者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杨水利和梁永康[19]提出了在制定和形成企业服务化转型策略时,必须要充分重视高层管理者的影响。个人特质、领导风格、决策行为、认知基础、个体认知因素、创业行为等都与企业经营策略相关。在实施了服务化转型策略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服务化转型的成效。高层管理者的产业洞察力、战略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实现服务化战略的关键。成功的转型企业需要高层管理者的大力扶持和推动。刘继国[20]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制定和形成研究策略时,必须要考量到高层管理者的因素,高层管理者对于策略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高层管理者愈注重服务要素,则愈倾向于采用投资服务策略。所以,随着高层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承受更大的风险,更好地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服务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从而达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服务性。

员工素质。制造业的核心业务一般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其最大的竞争力源泉,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与其直接接触者就是员工,员工的整体素质将影响着核心业务的水平。所以,企业要充分利用好与制造业发展和升级密切相关的生产服务业员工,始终维持好高素质人才推动服务战略。周艳春[21]研究发现员工素质越高,企业越有可能采取服务导向战略。綦良群等[22]指出在我国的装备制造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人员,另外设备制造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大多为生产性服务业,而一般情况下,拥有高学历的人员更易于为这些专业性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提供帮助。这些人员一般都是价值链条上的高增值部分,一般都是高质量的雇员。

组织专业化分工。在不断深入的专业分工和生产的迂回化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在客观上起到了“传递人力和智力的资源”的作用,发挥统合、协调、控制、规划和评估的作用,进而促进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綦良群等[22]研究发现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驱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业化的生产服务已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产品结构和价值。

3.1.2 环境层面

资源约束。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与演化,以及资源成本不断攀升,使得各国更加重视对生产型服务业的投资,从而提升其生产力与物质价值。这就意味着,如果自然资源价格更高,劳动力成本更低,那么制造企业就会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从而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解季非[23]研究发现由于可持续、紧凑发展的思想和发展的生态经济学,使得先进的工业企业更加重视提高产品的工艺和服务的能力,面对更高的资源限制,企业更倾向于采用服务的投资策略。

市场波动。市场的波动是指消费者和他们的喜好变化[24]。在市场波动性很大时,企业必须不断地开发新的商品以适应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反之,在市场波动性不大时,企业也许不必过于经常地发布新的商品[25],而与之相关联的服务要求则相对少,因而,与一个稳定的市场相比,一个不确定的市场会促使企业采用一种投入服务策略[20]。

竞争强度。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企业的员工会提高服务观念,加深对客户的认识,与客户建立起良性的联系,从而为企业赢得和留住客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前,由于产业集中程度不高,个别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很少,其市场地位很容易被其他厂商所替代。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不断提升品质与服务,减少运营费用,进而拓展市场占有率。对我国生产厂家来说,要加强成本控制,加强生产管理,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产品的质量,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行业间的竞争程度通常采用行业的集中程度来衡量,行业的集中程度愈高,则说明行业间的竞争程度较低。总体上来说,行业间的激烈程度,也就是行业的集中程度较低,对设备制造业的服务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2]。闵连星[26]则认为当企业的市场势力越强时,市场竞争程度越低,企业拥有的垄断收益越高,将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服务化转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服务转变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

服务经济水平。当前全球经济对我国的生产产生了两种冲击:一是发展了服务型的经济,使顾客从单纯的对商品的需求转向了对其所包含的服务的需求[27];二是随着全球各大经济体的发展,各大经济体的制造业比重逐步降低,而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因此,服务经济水平越高,越促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22]。

技术进步。技术革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功能或降低产品的成本,这是企业在服务业的增值过程中取得的重要作用。而与之相关联的技术革新,则为制造厂商提供更多的服务空间。显然,技术进步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28-29]。郭跃进[11]发现,微利竞争、技术进步和顾客的需求改变是造成服务化的主要原因,而服务化对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政策和制度。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制造业对服务化转变的意识和关注日益增强,支持其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也日趋健全。为了顺应这种发展的潮流,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策略和相应的策略,以创造更好的发展外部条件。綦良群等[22]认为,积极的政府扶持和放松监管可以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曲婉等[30]认为,在制造业的服务转变过程中,政府的政策环境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意识到服务创新活动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取消服务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调拨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的服务创新活动、提供高技术服务活动税收减免等,促进服务创新活动和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实施。解季非[31]认为,在经济规律、市场机制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下,生产服务与制造的一体化将会在促进工业要素高效流通的过程中实现。因此,政府政策与制度越完善,越会促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发展。

顾客需求。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大多数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商品本身,更倾向于提供更多的服务。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方式转变,注重从客户的反馈中获取客户的全部信息,从而感知、发现和挖掘客户的各种需求,达到客户的最大效用[32]。贾勇等[33]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样本企业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在发展中国家,竞争者数量、市场规模和顾客喜好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有研究指出顾客是企业生产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4]。

3.2 中介机制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三分之一来自于技术创新。作为发展中大国,尽管通过资源配置效应能改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我国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效应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王保利和杨欣[35]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在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扮演“桥梁”作用。面对“高端锁死,低端锁定”的状况,国内的制造业厂商采取了“强化服务+技术革新”的同步发展道路。祝树金等[36]发现,服务业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品质产生了明显的“U”形效应,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渠道作用;祝树金等[37]研究进一步发现制造业服务化通过“技术创新效应”降低能源强度,技术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扭转了“以生产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实施了精准管理,有效地解决了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减少了由“无效库存”造成的资源损耗,从而促进了节能减排。因此,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环境下的服务性提升机制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另外,国外的经济发展策略也并非单纯地增加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增加制造业的比重,而更多地运用技术革新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的结合,并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38]。中国的一些企业在走向服务的道路上也已经做出了一些成就,例如海康威视不断开发出各种安全产品,以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的需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不断丰富自己的安全产品线,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多样性,占领更大的市场,以达到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

战略一致性。战略一致性也叫战略连贯性,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略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因而,企业的策略执行,也就是策略的连贯性,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重视。胡查平和汪涛[39]从生产服务供给对企业经营业绩的间接效应角度,提出了战略一致性会强化生产服务供给对企业业绩产生的直接激励作用。杨蕙馨等[40]通过对企业战略协调的分析,认为企业各个层次、各个部分的运作和策略的整合,可以使企业更迅速地找到合适的外在位置和组织结构,从而加快服务转变的效果。

动态服务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包括服务需求感知能力、服务方案开发能力、服务系统重组能力等方面,其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持续地发现新的服务需求和服务机遇[41],并通过构建有效的服务研发和服务分销体系向客户传递服务价值,提升企业服务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服务创新绩效[42]。赵晓煜等[43]运用连续测试法,发现企业内部的动态服务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组织灵活性和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在人力资源柔性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资源拼凑。资源拼凑包括“凑合利用”“打破有限的资源”“即兴创作”三个方面。“凑合利用”指的是对已有的内外资源的创造性运用;“ 打破有限的资源”指对原有的资源进行与原有用途相区别的一种新型的结合;“即兴创作”是将各种情况下的即兴活动加以灵活地结合起来。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服务转变被视为企业获得新的商业机会,而对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和产业动向的认识和行为,不仅可以指导企业对资源的利用,也可以影响到对资源的再分配和重组。冯文娜等[44]发现,当服务的复杂度存在特定的价值时,客户参与对服务创新的金融绩效和服务创新的影响会随着服务的复杂程度而降低。而在服务复杂度超出门槛时,客户参与对服务创新的金融业绩和服务创新的非金融业绩产生了一定的中介作用。所以,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服务创新方面,资源整合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功能。

3.3 调节机制

3.3.1 环境层面因素

现有研究关于环境层面对制造企业服务作用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第一,环境动态性。制造业服务化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其作用与其外在的动态程度有关。目前已有的關于不同的外部条件如何影响制造服务化的机理的理论看法不一。有的学者提出,越是具有动力的环境特性,就越是能促使企业采用服务策略来适应激烈的竞争、技术变革以及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21],且环境动态性对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具有正向强化作用[45-46]。有学者则指出,企业战略与企业复杂度之间存在着一种负向的调控机制[47]。第二,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是指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动的范围和程度,其表现为客户结构、客户偏好、制造工艺等方面。王保利等[35]对不同层面的服务提升与企业业绩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支持客户行为的服务增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因为环境动荡性变化而产生差异,该研究结果不但拓宽了服务提升与企业业绩之间的权变关系,而且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胡查平等[48]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绩效与跨组织资源合作密切相关,同时市场环境动荡性对制造企业积极实施跨组织资源合作具有显著助推作用。但是,环境动荡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抑制作用,冯文娜等[44]研究发现,资源拼凑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有效却非唯一的资源策略,同时,市场响应通过资源拼凑对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受到环境动荡性的抑制。第三,环境竞争压力。马阿双[49]研究发现环境竞争压力正向调节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激烈的竞争环境会加大服务化给制造企业带来的收益。第四,市场动态性。市场动态性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消费者的需要和竞争强度的变化程度与速度。在服务化的大环境下,组织柔性对服务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动态服务创新能力和市场动态性分别在二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43]。

3.3.2 组织层面因素

目前已有的有关企业层级对制造企业服务效能的影响因素如下:第一,组织能力。张锦[50]研究发现,作为服务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组织能力起着关键的调控功能。企业的组织能力包含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外部发展。企业的技术实力是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的研究和发展是指发展新的技术和扩展已有的技术。研究开发是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外部的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技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制造业中,主动发展并运用创新网路,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市场地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竞争方式。第二,社会技术能力。社会技术能力是指在企业自身的利益驱使下,各个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的核心资源和自身的力量,为实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成功制造或交付而专门的人力技能、知识或技术装备。胡查平等[51]发现,制造业所处的产业体系中,其社会技术力量的丰富程度或可获得的可能性,将加强其生产经营与生产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也就是说,社会技术实力对制造业的供给与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宁进[52]在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和绩效时发现,生产企业的服务绩效取决于其策略的协调与技术社会能力的调整。

3.4 影响效应

3.4.1 短期财务绩效

制造业服务化的一个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和获得存活,从而达到组织的短期适应能力。第一,实现企业生存。制造企业增值服务提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已有的产品或产业的边际利润率的挤压,并在较小的经济环境下,战胜竞争的不确定因素[51,53]。第二,提升财务绩效。服务创新和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短期的高质量的财务业绩[54-55]。不管是大企业或小型企业,都要求创业者贯彻并改善现行做法,甚至制定新的做法,以创建并保持优秀的财务表现。第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协同绩效。在服务化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企业的早期积累已基本形成,产品和服务能紧密融合从而达到很好的协同效应[56]。第四,提升市场绩效。在服务化战略逐渐成熟后,形成了不同的竞争优势,不但可以塑造品牌效果,也可以增强顾客的满意度,从而促进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升市场绩效,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57]。

3.4.2 长期竞争优势

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服务化所取得的差异化能够有效地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减少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危险,使企业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58]。第一,提升组织成长绩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产品+服务”的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新的顾客,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销售量[7]。第二,增强组织灵活性。徐振鑫[59]指出从长期来看制造业企业走服务化战略的确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但是,由于服务水平较差,企業要解决组织内部矛盾、资源矛盾、成本问题,其目标是要在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条件下,提升企业的工作效能和灵活度。第三,提升创新绩效。当服务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制造业企业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知识等高端服务元素融入制造与服务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60],促进技术创新[61],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4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4.1 研究结论

基于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的定量研究,本文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思想和关系形式,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概况、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及影响效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得出了如下特点:(1)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热度逐步提升,当前的研究重点,除与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等学科交叉之外,还应是“数字化”与“互联网+”背景下对制造企服务化的研究;(2)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层管理者、员工素质、组织专业化分工等组织层面以及资源约束、市场波动、竞争强度、服务经济水平、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和制度、顾客需求等环境层面的因素;(3)制造业服务化通过技术创新、战略一致性、资源拼凑和动态服务创新能力等中介机制影响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或长期竞争优势;(4)制造业服务化与结果变量之间的调节因素主要聚集在环境动态性、动荡性、竞争压力等环境层面和组织能力、社会技术能力等组织层面。

4.2 未来展望

后疫情时代,在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劳动力减少及制造企业缺乏新的发展理念等众多因素影响下,传统的发展理念已不再适合经济形势的快速转变,若不寻求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就很难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因此,应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等新发展理念,借助数字技术,着力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而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未来制造业服务化研究领域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4.2.1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来研究制造业服务化

在后疫情时代,首先,世界各国的经济变得更加脆弱,以全球为基础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着更为激烈的重组;其次,世界范围内的负债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世界宏观调控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再次,城乡居民的社会分布出现了持续拉大的发展态势;最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加快了新一轮“革命”的进程。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制造业服务化有利于提高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安全程度,相较于传统形式,制造业服务化更加注重挖掘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形成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主体新格局。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未来可从服务的投入、产出过程中的服务、消费内需、投资的需求等方面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作用。

4.2.2 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开展制造业服务化研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低端供给多、高端供给少”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现象。中国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高端制造业有待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制造中增大服务要素的投入,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引导制造业向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方向升级,提升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助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4.2.3 基于绿色低碳视角开展制造业服务化研究

制造业在将资源转变为产品以及在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以往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消耗大量有限的资源,制造业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环境压力。首先,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服务化因其所拥有的激励制造商改变传统价值创造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减少对资源的过渡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从而降低隐含碳排放的潜在能力,为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减排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其次,中国诸多制造企业经历着由“生产型制造”(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型制造”(服务主导逻辑)的转变,如雷沃农业装备借助既有的制造优势,通过服务化,为客户提供配件保障、以旧换新、培训及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业务,满足了客户在农机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需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有效延长了农机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指出,各个行业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利益的同时,必须注重绿色、低碳、环保和服务,力求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的。所以,在日益重視绿色经济的时代,我们可以探讨怎样把更多的优质服务要素投入到中国的制造业中,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走中国特有的制造强国之路。

4.2.4 探索数字化驱动的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创造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实施,中国正逐步由工业化社会过渡到数字化社会,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生存和实现数字化转型已是一个重要课题[62]。一方面,服务化为制造业数字化提供了更多应用场景。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为了确保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来改进现有技术和产品的范式,进而有助于制造企业将数字化技术整合融入组织内部,升级组织结构和战略,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化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赋能。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制造业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刺激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以数字服务为导向的模式,从产品制造商向数字化服务提供商转变,通过数字化赋能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制造服务业的微观依据和运作机理,并发掘其价值的产生途径,诸如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影响制造的因素、测量系统与发展的机理、制造服务所引起的企业组织架构的变革等。

猜你喜欢

未来展望文献综述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中美“慕课”发展综述及未来展望
中国音乐史学的起源与早期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