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道·探术·领学: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理念蕴涵与实践探索

2023-02-08周自明陈国宁蔡东伟

职教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周自明 陈国宁 蔡东伟

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1]1何为思政课的 “术”“学” 和 “道”?三者如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实现统一? 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意在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基础上进一步针对相关问题深入探求,以期使问题研究更加充分。

第一个问题,何为思政课的 “术”“学” 和 “道”?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读。首先是关于思政课的“术”,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思政课教师应当掌握的教学方法与技艺,但也有部分学者如项久雨认为这个“术” 是指思政课教师的 “学术” 和 “话语艺术”[2]。其次是思政课的 “学”,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它是思政课教学的学术性和学理性[3],还有学者认为它是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4]。再次是思政课的 “道”,多数学者将它定义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内在矛盾[5],一些学者认为不仅是指教学规律还包括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6],隽鸿飞教授认为这些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理论逻辑[7]。项久雨教授则将其进一步界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信念之道”“认识世界之道” 和 “改变世界之道”[2]。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思政课的 “道”,是指思政课教师的 “正己守道之道”“循途守辙之道”“创新守正之道”“心怀天下之道” 等[4]。

第二个问题,思政课 “术”“学”“道” 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学者们一致赞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但在具体论述的时候侧重点各有不同。项久雨、田建军、白洁等学者强调思政课 “道” 与 “术”的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性,“‘道’的传递需要‘术’的辅助,‘术’的价值在于推动‘道’的入脑入心”[2],“术离不开道的指引,道离不开术的运用,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有道无术是纸上谈兵,有术无道是盲人摸象。”[8]叶本乾等学者强调了思政课 “术”“学”“道” 之间的层进逻辑,“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学’是基础,‘术’是手段,‘道’是灵魂。在‘学’中用好‘术’、渗透‘道’;在‘术’中体现‘学’、贯穿‘道’;在‘道’中要用好‘术’、彰显‘学’”[3],“一方面,‘术’‘学’为‘道’的显现提供载体和支撑;另一方面,‘道’为‘术’‘学’的展开提供指导和引领。‘术’‘学’可进于‘道’”[9]。等等。

综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 “术”“学”“道” 讲话的精神,见仁见智,增益了人们对思政课的理解。然而,由于思政课内容的宽广性、易变性和高难度,更加凸显全面理解思政课 “术”“学”“道” 的紧要性。我们所说的思政课,即通常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它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思政课专任教师和学生,这是狭义的思政课概念。广泛意义上的思政课还包括课程思政体系,以及学校里的思政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还包括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红色教育基地等。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使命,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理论课教师的 “问道”“探术” 和 “领学” 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之 “问道”

“道”,是道路,是目标,是方向。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属性是铸魂育人,目标是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 “道” 是立德树人之道,是理想信念之道,是追求真理之道。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的立德树人之道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 “3·18” 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1]。思政理论课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之课,它直指人心、塑造品格,它教人向上向善追求真善美,它教人明辨是非摒弃假恶丑,它铸魂育人、培养有家国情怀、有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陈锡喜教授说:“高校的‘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应该具备强大的综合素质:既有世界眼光,又有中国情怀;既有个性特征,又有社会责任;既有战略思维,又有踏实精神;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等等。”[10]处在两个 “一百年” 的历史交汇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更加迫切需要扛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使命,更加迫切需要培育有敢于担当、能够胜任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的理想信念之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这种理想信念主要是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这种理想信念主要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信念高于天,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核心功能,没有这种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就会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唯志、业广唯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1]尤其是在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思潮多元流行,巨大的成就同时伴随巨大的风险和挑战。2020 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 年建党百年我国开始阔步迈向 “第二个百年” 历史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广阔。而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是时代风云变幻,越要坚定理想信念。对职业院校的青年学生而言,理想就是旗帜,是方向,信念就是动力,是力量。有了理想和信念,青年学生就不会在变幻不定的时代风云中迷惘、彷徨。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的追求真理之道

高职院校思政课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学科的合体,其中既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也包括党史、党建的内容,更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而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课的 “道” 就蕴含在它的 “理” 中,这个“理”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课是以 “理”载 “道”“道”“理” 合一。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给青年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剖析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使他们学会通过偶然把握必然,在不确定中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确定性和规律性,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握未来。

高职院校思政课除了理论性强的特点外,还在于实践性比较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素质普遍比本科院校学生低,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借助于实践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这便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思政课教师还需要通过多种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于思政课理论的理解,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更好地统一。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之 “探术”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 “六要”,即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具有天然的难度,刘建军教授认为:“思政课是政治课,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强;思政课是共同课,面临着众口难调的困境;思政课是理论课,教与学都有相当的难度;思政课是信仰课,是更高的要求和更难的任务。”[12]课程难,要求高,因此需要思政课教师授课有方、传道有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 “术”,是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学术、教学技术和课堂艺术。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学术

高职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其基础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首先来自于对科学真理的钻研,具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研究、精通掌握,要整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品质——实践。只有真懂,才能真信,教师自己如果一知半解、半懂不懂,又如何教服学生?只有理论功底扎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才能讲好思想政治课。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思政课教师要掌握这个真理,抓住它的 “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4]为了抓住 “根本”,讲清“道理”,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掌握科研之术,马克思主义的精深学问之术。教学与科研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困惑,通过科研学术加以解决,进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实现教学相长。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科研水平,需要多阅读相关学科的核心和前沿期刊、关注最新动态、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敏锐性;需要多实践,多参加科研课题,建立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能力。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术

教学有方,教无定方。掌握教学之术,首先,要立足教材、吃透教材,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职责,要种好自己的 “责任田” 就必须把教材吃透,弄清楚教材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在此基础上悟透不同知识点、不同章节之间的整体联系。不单要吃透悟熟教材内容,而且又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做到融会贯通;不仅要熟知自己所教课程,也要熟悉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不仅要清楚整个学习阶段的思政课程体系,也要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演进过程;不仅要清楚整个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也要知道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关系,形成 “思政课程” 与 “课程思政” 的协同效应。其次,要钻研教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率。高职院校思政课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问题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分众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以及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社会调研、拍摄短视频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思政课堂,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综合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艺术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思政课更是一种高超的艺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掌握课堂艺术。课堂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能够高效驾驭课堂教学,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突发事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学习。思政课堂艺术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并逐步养成独具个人特性的教学风格。“思政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是思政教师人格与气质的凝结,是思政教师专业素质和才能的表露,是思政教师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以及对现实的认识与理解的外现,是思政教师主观条件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作风、教学语言、教学情趣、教学态度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思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和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成熟、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教学风貌和特征。”[15]高职院校思政课用的是全国统编 “马工程” 教材,书的框架和内容是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是一致的,但并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师没有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恰恰相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 “个性十足” 的教育活动。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追求人的 “自由个性” 的成长。思政课教师自身首先就要有这种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才能教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艺术魅力来自于其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比如或恬静,或深沉,或豪放,或淳朴,或幽默,或严肃,等等。不管哪种风格,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享受思政教育的过程,在课堂上感受到思政课的真、善、美。

三、思政课对青年学生之 “领学”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落脚点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青年学生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应用上,体现在青年学生 “三观” 的正确塑造培育上。思政课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学” 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自觉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领青年学生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高职思政课帮助青年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 “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在一起,就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它的基本内容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它是由一系列基本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包括物质观、实践观、价值观、历史观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青年学生观察和理解社会的有力武器。学生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给予青年学生一双透视社会真相的慧眼,给予他们宏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使他们不迷茫于当下,不恐惑于将来。

(二)培养青年学生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方法论,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是 “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6]唯物辩证法是青年大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真懂真用唯物辩证法能够帮助青年学生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透过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高职院校思政课不是一门纯粹知识性教育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是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的角度和立场,它提供的是透视社会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工具,它提供的是解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思想武器。

(三)着重提升青年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高职院校思政课要着重培养青年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帮助他们将知识、学识转化为智力、智慧。

一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质疑性、反思性、内省性思维,它不但考察事物是什么,而且追问为什么和怎么样,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独立自主思考问题、探寻事物本质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够使青年学生具有 “主体意识”,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盲目从众,不人云亦云,有甄别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二是辩证性思维能力,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能够抓住重点和关键,能够洞察规律、把握本质的能力。掌握并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系统地观察事物,避免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能够透过复杂现象把握事物本质,能够克服极端化、情绪化的“愤青” 思想。

三是战略性思维能力,是指 “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17]“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青年学生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要树立大局观念,要有全局意识和前瞻意识。大局观念,就是学会以大观小、以大御小,善于从事物发展的整体大局来观察其中的细枝末节。全局意识,就是学会以小见大、小中见大:学会见微知著、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滴水冰而知时节寒;学会居小谋大、处微谋全,身处兵位,胸为帅谋,虽为百姓,当心怀天下,计利当计天下利,谋福当谋万民福。前瞻意识,就是学会面向未来、眼光超前,见他人所未见,行他人所未行。鉴往以知来,登高而望远,学习历史从而把握未来,掌握社会发展大势进而谋定前进方向,青年学生通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培养能够把握未来10—20 年自己人生发展方向的能力。

四是变通性思维能力,就是学会处世应变,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以变应变,变则通,通则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往往是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必然性,通过不确定性来实现确定性,因此时代变迁也有它的恒常性和规律性。青年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向,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四、高职院校思政课 “道”“术”“学” 的内在关系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 “道”“术”“学” 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道” 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目标、方向,它规定着 “术” 和 “学” 的内容和方式。“术” 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它连接着 “道” 和“学”,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学” 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目的、落脚点,“道” 和 “术” 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一)道与术:以术传道

道不远人,但弘道要有方。思政课承担培育学生之道,教好思政课,以术传道,教师肩负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担当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但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本身的理论性、复杂性、广泛性和持续更新性,使得成为一名合格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客观而言,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最难教的课,思政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最难做的老师。

思政课是理论课,是信仰课,是意识形态课。只有懂理论、有信仰、有情怀的人讲,才能讲得生动,讲得深刻,讲得透彻。因此,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 “六要” 标准,其次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磨炼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开拓创新,做到 “八个相统一”,即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1]。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所传之 “道”当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授之 “业” 当为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法,所解之 “惑” 当为沟通理论与现实之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将职业作事业,将教学作艺术,“术到极致,几近乎道”。

(二)术与学:以术促学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 “三观” 教育的 “第一塑造人”,是名副其实的、当之无愧的 “灵魂工程师”。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 “抽穗拔节” 的关键期,如果能够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引,能够指点迷津、解决困惑,那么就能够顺利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否则就有可能误入歧途。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 “蒙以养正,圣功也。”思政课教师牢记总书记嘱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负人民,无愧于学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就要有深厚的 “术” 与 “学”,练就一身真本领,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将复杂的知识简洁化,以术促学,做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为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 “四懂”。

懂政治,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对学生作正确的价值引导。高职院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普通的专业学科,而是带有政治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课程,是带有鲜明政治色彩和政治方向的课程。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必须具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决不能在课堂上 “胡言乱语”,更不能在学生面前讲一些颠倒黑白的妄语,作为教师特别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才能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

懂历史,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具有一般性的历史知识,更应熟悉中国近现代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学史明理,通过学习历史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真理性; 学史明智,通过历史把握未来,洞察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沿着历史的正确方向前进。

懂社会,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懂得人情世故、社会状况、时代变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思政课教师要知世故而又不世故,懂社会而又不社会,既能看清社会真相、把握矛盾根源,又能坚守内心,不为外物所役使。

懂生活,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单会严肃的说教,也要有生活的情调。良好的厨艺、惊人的球技、洒脱的舞步、优雅的音乐等等,不仅可以充实教师的个人生活,也可以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老师才最真实亲切,这样的课堂才更具有温度。艺术皆生活,唯有懂得生活真谛的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学与道:学而悟道

思政课是科学,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青年学生通过对思政课科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观点和方法,并转化为自己人生的行动指南。

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形成过程、内在机理等,帮助青年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 “行”,在于它能够从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和现实难题,更在于它不仅能够解决家国天下的大问题,而且也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小问题。《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告诉青年学生什么是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如何甄别各种社会思潮,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教育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教育他们唯有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与历史同向,方能实现个人梦想;唯有胸怀 “国之大者”,并满足 “民之盼者”,方可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形势与政策》反映世界的风云变化,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展示成就也聚焦问题,它教育青年学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时局变幻,从变化中看到发展,在发展中探寻规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以不变应对万变,学会有所为亦会有所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旨在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增强大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18]。不同思政课程从不同方面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学好思政课,让青年学生明大理、行大道,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自觉推动 “道”“术”“学”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因此,思政课需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技能需求有所侧重地培养,突出实践性专业性,在实践中实现思政课 “道”“术”“学” 的统一。

首先,高职院校思政课 “道” 的精神特质是实践,这一特质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书斋学问,它来自实践,并随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它不仅科学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更致力于积极地改造世界,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 “立德树人”,还是 “理想信念” 和 “追求真理”,都不是空泛的、虚无缥缈的,而是有其扎实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根基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宏观之 “学”。然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极为纷繁芜杂、复杂多变,其中充满了各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要在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与现实的实践互动中,用思政课教师的 “术” 来解决。

其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 “术”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术” 的最高追求是“知行合一”,即理论之 “学” 和实践的统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做到学识渊博、“学”“术” 扎实,另一方面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历练,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这样才能做到 “知行合一”。增长 “学”“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也要有广博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与社会等。而且国际局势、社会形势、国情民情等处于不断的变化演进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要精研业务,深耕教材,立足书,又要跳出书,“思政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教材内容的简单传授,而是要做到立足教材并高于教材”[2]。要跳出书,超越书,思政课教师就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观察和了解社会,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历练和人生体验,思政课教师才能将抽象的理论同生动的现实结合起来。顾红亮教授曾提议,要年轻思政课教师有更多机会到政府部门挂职或交流任职,了解重大社会民生政策出台的程序和过程,深入到改革开放工作一线,了解各行各业群众的疾苦和奋斗业绩,“教师有了丰富的经历,有了切身的感悟,讲课才能感染人,感动人。”[9]

再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道与术的统一,才能看问题深刻、透彻,才能解答学生的人生困惑。思政课教师要有能力为他们解疑释惑,要敢于面对学生所提出的任何社会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 “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思政课教师要有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的真功夫。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解释现实的难题,不能解答学生的困惑,只会用空话、套话去 “忽悠” 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 “逆反心理”,正如刘书林先生所言:“一些人学会了明哲保身,遇到这样的问题,往往绕道而行,或说些空话来搪塞,或玩弄外交辞令来回避,或王顾左右而言他。凡是这样做的人,可想而知,他以后就很难得到青年人在思想政治上的信任和尊重。假话、空话,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破坏力极大。”[19]

最后,“道” 和“术” 要落实于大学生掌握思政课的“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 “学以致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理论联系实际” 事实上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主要是由于青年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生活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造成的。一些大学生在中小学时目标明确、学习努力,但上了大学后就开始放松自我、动力不足,殊不知大学才是真正需要用心学习的地方。相比较于中小学,大学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大学教育不再以单纯的知识性教育为唯一目标,而是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为主要目标;二是大多数大学生毕业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要学会自立自强。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是青年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人生蜕变,而其复杂性和挑战性都十分巨大。今天的大学,既不是 “象牙塔”,也不是 “桃花源”,实际上像是一个 “小社会”,是一个帮助大学生实现从学校转向社会的 “中转站”。

那么,如何增强青年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呢? 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如哲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把思政理论课学好学透,掌握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 “学” 这个看家本领。其次,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多积累社会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有了生活的磨砺才会形成真正的人生体验,才能看透生活的真相,才能把握社会的本质。最后,要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青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是否对青年学生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呢? 思政课的思想引领性是否突出体现了呢? 这就要求学生将理论运用在社会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论来认识事物、指导实践,让自己少走弯路;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让自己更好地工作学习。

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 “道”“术”“学” 是内在辩证统一关系。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有理想信念、追求真理和进步的时代新人,这是思政课的 “道”,通过思政基础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协同教育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 “道” 与 “理” 的合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掌握必备的思政理论、科研学术、教学技术来实现 “以术传道” 的教学目的,但关键还在于思政课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 “知行合一”,才能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政课的目标和落脚点是培育青年学生的 “学”,“学”是目的,但也是手段,是引领青年学生 “以学悟道”的手段,通过学习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无疑,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的 “道”“术”“学” 三者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完成三者的完全统一。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