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的科学防治
2023-02-08热羊古力乌斯曼
热羊古力·乌斯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畜牧兽医站,新疆维吾尔841500
羔羊痢疾是发生于初生羔羊的一种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为B 型魏氏梭菌,是一种急性毒血症,病羊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死亡。该病每年都有报道,主要危害1 周龄内的羔羊[1],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是阻碍养羊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
1 魏氏梭菌简介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动物的肠道中也能分离到,是食品领域引发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之一。魏氏梭菌临床血清型较多,羔羊痢疾由B 型魏氏梭菌感染导致,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单在或成双排列,大小为(3.0~9.0)μm×(0.5~1.2)μm,陈旧培养物中分离的菌革兰氏染色会转阴性,恶劣条件下能形成芽孢体。魏氏梭菌体外培养对营养要求不高,需要严格厌氧,繁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气体,对大多数种类的碳水化合物都有分解作用。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形式是芽孢体,芽孢本身不代谢、不繁殖,环境适宜时可转变为繁殖体,后者可产生多种毒素性代谢产物。这些毒素首先对肠道黏膜产生损伤,使羊表现出严重下痢,然后毒素再经肠道吸收,进一步引发全身症状。繁殖体易被普通消毒剂和常规消毒方法所杀灭,但芽孢体抵抗力非常强,这也是该病流行时,仅通过消毒方法难以阻止疾病扩散的原因。
2 发病机理
魏氏梭菌多分布在养殖环境中,羔羊在活动过程中容易接触而感染,另外,母羊产后乳房膨胀,乳头处常粘附少量乳汁,这为魏氏梭菌的感染提供了可乘之机。羔羊吮乳时,乳头部位的病原可经口感染而进入消化道,由于刚出生不久的羔羊抵抗力弱,加上瘤胃菌群还未形成,进入消化道后基本不受抑制而快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性代谢产物而引发腹泻。所有肠段中以小肠中下段感染最为严重,同时也是黏膜脱落最多的部位,在毒素刺激下,黏膜细胞分泌增强,粪便被稀释而不成型。有的毒素可引发黏膜的坏死和脱落,导致乳汁无法消化,粪便显黄白色或灰白色。肠黏膜脱落后神经传导出现障碍,蠕动变得不规律,同时肝肠循环受到影响,大量胆汁无法被重吸收,这也是疾病后期粪便发绿的主要原因。长期腹泻能导致羔羊脱水,严重脱水时会引发水盐代谢障碍而死亡。因此,该病若早期未得到及时治疗,发展至后期治疗时必须先补水,否则很容易失去生命。
3 流行病学
该病呈世界流行,全球养羊业发达的地区都有该病的报道,以每年的春季和冬季发病率最高,可能和该季节处于产羔期,同时日间温差较大有关。消化道是病原侵染的最主要途径,另外,如果脐带被污染或脐孔出现创伤也能感染。有些母羊因分娩障碍,病原菌可经产道进入宫腔,从而感染胎羊。1周龄以内的羔羊是受危害的主要群体,尤其是2~3日龄是感染的高峰期,1 周龄后即使感染也很少表现症状。有些病羊发病期间症状较严重,但过7 日龄后可逐渐减轻并耐过。该病的直接病因是B 型魏氏梭菌感染,但诱因有很多,如环境不良因素刺激、圈舍长期潮湿、气候过度寒冷、脐带未严格消毒、初乳食入不足、羔羊天生体质差等。母羊妊娠期间饲养不规律,营养缺乏,牧草质量差时对羔羊也能产生直接影响。各种品种的山羊、绵羊都可发生,但纯种细毛羊发病率非常高,本地羊发病率较低,杂种羊则介于二者之间,这与品种的环境适应性有关。
4 临床表现
该病的潜伏期不超过48 h,疾病初期感染羊精神萎靡,不愿吮乳,因腹部疼痛而嘶叫,低头拱背,独卧在角落,之后开始剧烈腹泻,粪便如面糊样,里面含有大量未消化的乳汁,恶臭味较浓。有少部分羔羊仅表现腹胀,但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随着疾病的持续发展,病羊粪便如水,整个身体开始出现脱水症状,粪便发绿,含有脱落的肠黏膜和血液。肛门括约肌不受控制,导致排便失禁,尾根附近的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脱水严重时病羊皮肤干燥,眼窝下陷,卧地不起,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多数羊因器官衰竭而亡[2]。病羊临死前会出现神经症状,如呼吸急促,头颈歪斜,不断向后仰,口角流涎,四肢颤抖无法站立,体温下降至36~38 ℃。该病的病程较短,死亡率高,少部分日龄较大的羊能耐过,但3 日龄内感染者死亡率在90%以上。
5 剖检病变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可见全身组织和器官以脱水为主要特征,尤其是消化道,从瘤胃到皱胃黏膜增厚水肿,有些还可见出血灶和浅表溃疡灶,胃腔中充满未消化完全的凝乳块,气味恶臭。小肠黏膜充血发红,集合淋巴滤泡肿胀,或表现坏死和出血特征。严重感染羊淋巴滤泡会突出于肠黏膜,形成陈旧性溃疡灶,直径1~2 cm,形状不规则,四周有1圈出血带环绕。大肠病变和小肠类似,只是病症较轻微,结肠、直肠有充血或出血现象,眼观出血带沿着褶皱排列成条状;肠内容物因含有血液呈红色或黑色,出血部位越靠近肠道前段,内容物黑色就越明显;肠系膜淋巴结同样表现充血、出血;心包有积液,心内膜有出血点;肺部渗出增强,表面有出血区或瘀斑;肝脏、肾脏、脾脏等实质器官肿大,质地变脆,表现出败血症样病变。
6 预 防
6.1 加强母羊围产期的管理
母羊配种前做1 次驱虫,配种后根据胎羊发育状况科学补料,确保营养得到充足供应,产羔后乳汁充足,乳质有保证,有助于增强羔羊的抵抗力。为了避开产羔时遇到寒冷季节,羊场可通过调节配种期来提前或推迟产羔期,防止过冷的气候对羔羊产生应激。分娩时如果遇到难产,兽医人员在助产时应做好一切消毒和防护工作,手臂用碘伏涂抹,再用乙醇脱碘,之后戴上无菌手套操作,所有接触的助产用具需提前消毒,防止羔羊感染。分娩环境需要彻底清扫和消毒,保证母羊的体躯、乳房不受污染。羔羊吃初乳前如果乳房有大量粪污、灰土等粘附,则需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但消毒前最好将消毒液预热至38~42 ℃,一方面可增强消毒剂的杀菌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泌乳。
6.2 做好产后羔羊的护理
羔羊产出后第一时间帮助擦干体表羊水,防止着凉。同时,第一时间让其吃足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多效价的母源抗体,进入消化道后能中和经口感染的病原,对该病的发生有显著预防作用。羔羊产出后一般在1 h 内就能自然站立并进行小范围活动,活动场地应保持洁净、干燥、温暖。如果为夜间分娩,每只羔羊可灌服10~20 mL 柴桂口服液,从而帮助御寒。魏氏梭菌也能经脐带感染,羔羊娩出后及时用碘伏涂抹脐部,或直接将脐带浸泡在碘酊中,减少病原感染几率。白天可将母羊、羔羊饲养在有阳光照射的场地,促进羔羊快速适应环境。
6.3 科学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后能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最终产生抗体来防止野毒感染。接种疫苗时最好母羊和羔羊都免疫,母羊可于产前2~3 周接种,这样临近分娩时抗体含量能达到最高,且能经母乳传授于羔羊,对预防该病意义重大。羔羊的接种日龄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羊场流行该病或曾经发生过该病,建议产后首日龄就接种,如果未发生过该病,则建议接种日龄在5~7 日龄。目前,市售羔羊痢疾苗是与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一起组成的联苗,具有一品多防的特点,接种时应确保羔羊健康,已经发病的羊接种疫苗是无效的。需要提醒的是,接种疫苗后不要使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消炎药等,以防免疫功能受影响后导致抗体产生周期延长[3]。
6.4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主要针对正在流行该病的羊场,为了防止羔羊产出后受到环境中魏氏梭菌野毒的威胁,在出生后的第一时间使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最常用的有土霉素、林可霉素、恩诺沙星、利高霉素、磺胺脒等,由于病原主要经消化道感染,故优先选择口服用药。除了抗生素外,临床也可使用微生态活菌制剂进行灌服,常用的菌种包括酿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丁酸梭菌、乳酸肠球菌、短小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与抗生素的预防机理不同,这些益生菌主要通过与魏氏梭菌竞争空间和营养的作用来抑制其繁殖,使用更加安全,不会产生肝肾毒性,同时,早期使用活菌制剂也有利于益生菌尽早定殖在消化道中。
7 治 疗
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治疗务必要及时。治疗药物推荐对魏氏梭菌敏感的抗生素,如甲硝唑、土霉素、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病情较为严重时,表明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已经吸收入血,建议使用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按照1.0 mL/只羊的剂量一次性肌注。为了缩短病程和提高治愈率,病羊建议及时补水,静脉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也可灌服补液盐。中药对该病也有较好疗效,取黄连30 g、白芍药30 g、吴茱萸10 g、奶粉10 g,共同研磨成细粉后,按照2 g/只羊的剂量用开水调成稀糊状灌服,2 次/d,连续用药2 d 症状可逐渐好转。必要情况下可以中西药同时使用,能显著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8 结语
对于刚出生不久的羔羊来讲,由于其免疫力低下,一旦发生该病,除了魏氏梭菌外,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某些肠道病毒等很容易继发感染,故为了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同时也为了增大抗菌谱,建议使用2 种或2 种以上的抗生素复配治疗。需要注意该病治疗要尽早,发展至中后期时不但治疗难度加大,即使病羊最终未死亡,其肠黏膜也会受到很大损伤,对后期育肥不利,很容易演变为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