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行政法学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薛刚凌教授访谈
2023-02-08薛刚凌
访谈对象:薛刚凌(1963-),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华南师范大学政府改革与法治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获全国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监察部特邀监察员,挂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曾任《研究生法学》第三届、第四届编辑部编辑。
访谈者:《研究生法学》第三十七届、第三十八届编辑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组成员。
问:您曾连续担任《研究生法学》第三届、第四届编辑,为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您担任编辑的经历对您的学术科研道路产生了何种影响呢?
答:《研究生法学》创刊于1983 年,在40 年发展的历程中培育了很多学术新人,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是学生学术训练的重要平台。我有幸在研究生阶段参与到《研究生法学》编辑工作,接触到许多文章、观点和研究视角,很有启发、很有收获。
问:《研究生法学》是学生为主的自办法学期刊,今年恰逢创刊40 周年,您如何看待这类期刊的发展,以及对本刊未来的发展有何建议呢?
答:《研究生法学》是学生的学术“试验田”,可以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和学术交流,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从办刊的角度看,可以多举办一些专题研究、学术论辩等,更多的讨论和观点交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愿望,为学生自主研究提供更多的方向选择,还能增强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问:相对于民法和刑法,行政法学是一门年轻的部门法学科,学子们在研习行政法和写作行政法论文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研究方法上的迷惘。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行政法学研究与写作方法的?
答:是的。行政法学研究的确起步较晚,也比较艰难。行政法的触角很宽,深入到国家治理的许多方面,既有与国家治理模式相关的行政法基础原理及行政法制度体系等宏观问题,也有行政机关对外管理的具体行为以及行政诉讼具体问题。研究行政法可以有多种视角、多种路径。有许多学者从外部管理行为的规范,尤其是从行政诉讼的角度研究行政法问题,我自己则更倾向于从公共行政系统本身研究行政法,这可能与我长期关注行政组织法及政府职能有关。行政法学研究需要从立足于中国的公共行政实践,当然,这有很大难度,需要熟悉政府的整体运作,也需要法学以外的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支持。对年轻学生而言,研究行政法从一个具体的领域开始,似乎更容易切入和突破。
问:您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问题,学子们注意到您近几年的文章都谈到行政法研究要以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为基础,能否谈谈您对我国治理模式或者公共行政模式的认识?
答:好的。国家治理模式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行政法学也是整个法学研究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对行政法的研究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奉行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以个体为本,强调经济自由、社会自治、有限政府和行政分权。在西方模式中,个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主体,政府只承担辅助职能,无需对发展结果负责。而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把国家治理当作一个整体对待,整体组织和系统运行。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追求共同富裕及整体主义的文化都为国家的整体治理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政府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主体,要对整体发展结果承担责任。随着改革开放后对个人主义精神的吸纳,个人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确认,但个体存在于整体之中,整体与个体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成功完成了从一元整体向多元整体的现代化转型。
如果说西方模式构造是自然科学的原子论推动完成,中国模式的方法论基础则是系统论及对原子论的兼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及通过结构调整控制系统输出,都是系统论的重要原理。我国的治理模式在相当程度上类似于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凸显了系统运行的优势。国家组织结构的基础性差异对公法秩序有不同诉求,直接影响到行政法基础理论及制度体系建构。
当然,国家治理模式研究也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涉及经济模式、政治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近几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公共行政的模式问题。因为行政法以调整公共行政为己任,如果没有对中国公共行政模式的准确把握,就难以建构中国模式的行政法体系,也无法在基础理论方面实现突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会陆续与大家见面,欢迎各位同学的批判。
问:说到中国公共行政的模式,您能简单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答:好的。刚谈到我国的公共行政可以概括为整体型模式。其以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为目标,通过整体组织和系统运行,追求增量发展和存量优化,以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双重实现为价值导向。具体地说,我国的公共行政有三类:第一是发展类行政。这与政府的发展任务关联,追求整体利益、谋求增量发展,是我国公共行政的特有任务。第二是管理类行政,这与西方公共行政的范畴基本相同。但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以及政府统合各类公有资源的能力使得政府在实行存量分配、救助弱势群体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责任。第三是系统运作类行政。我国公共行政注重整体运行,既要实现优质高效的整体目标,同时又要确保系统的活力和创新精神,需要一套复杂的行政技术和手段,而这正是我国公共行政的特色所在。与此相关,我国公共行政的手段和机制非常丰富,除了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公共服务等管理类的手段外,还有大量发展类手段,如行政区划、行政规划、公共财产配置、招商引资等,也还有整体运作类手段,如政府间的竞争、合作与协同机制等。
问:在您看来,行政法学还有很多可拓展的领域,有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也有具体制度建构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是否有很大困难?
答:是的,确实比较困难。行政法学研究有三个层次,即模式、制度与行为,三者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模式研究更为基础,也比较宏观,涉及行政法的整体架构和基本精神;制度研究则较为中观,涉及某一方面的行政法秩序建构,有独立价值,但需要与模式匹配;行为研究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行为,比较微观,依次展开可以深入到行政主体、实体及程序规则,以及对此行为的监督救济等。以往学界大多关注制度与行为,在行政法典编撰的学术探讨中,模式研究开始凸显其重要价值。行政法典编撰需要建构自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结构体系。当然,这对行政法学界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需要突破西方行政法理论的认知藩篱,立足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建立起与整体型行政模式匹配的行政法理论体系。
编辑部感谢:行政法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年轻学子需要好好努力。谢谢您!
寄予: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祝你们学习进步!祝《研究生法学》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