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非遗庙会搬到了家门口
2023-02-08贾伟
贾伟
寿星彩绘
“看,这个翻花这么打开以后,每甩一下就是一个新花样,奶奶小的时候过年也爱玩这个。”
1月19日,临近春节,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嘉州水郡北区居民耿建平,在社区举办的非遗庙会向孙女演示老北京翻花玩法。
多年來,嘉北社区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让居民通过亲身体验,走近非遗、爱上非遗,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社区发展、居民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号召力,拉近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共同打造和谐宜居的幸福社区。
看非遗 逛庙会
抖一抖、甩一甩、翻一翻,翻花就能变换出花朵、动物等多种造型,耿建平边说边演示,引起周围小朋友的一阵惊叹。
老北京翻花源于清代,是我国传统的纸制工艺品,别名纸翻花、十八翻、变花等。通过横翻、竖翻、斜翻、甩翻、上翻等玩法,让翻花在手中变幻出多种形态。翻花老少皆宜:老人可以锻炼手腕,年轻人可以提高脑力和动手能力,儿童可以培养辨别颜色能力。
耿建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我家就住这里,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不能走太远的地方,现在下楼步行10多分钟就能参加庙会活动,既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又能带着孙女体验非遗文化的乐趣,感觉很棒!”
在庙会现场,记者还看到,老北京糖葫芦、茶汤、草编、风车、毛猴、皮影等10余个充满年味的民俗摊位分列两排,现场还设置了新年背景板、写福打印机、新年铃铛等互动摊位,吸引附近居民前来游玩。
小孩们围在冰糖葫芦摊位前,紧盯着红彤彤、亮晶晶的冰糖葫芦,咬上一口,是酸酸甜甜、酥酥脆脆的味道。摊主一边吆喝,一边制作,从熬糖到蘸糖,再到冷却,一点不马虎。一颗颗红山楂,像一串串小红灯笼,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社区非遗庙会虽然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场吃喝玩乐都有,不仅给社区增添年味,还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居民零距离享受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嘉北社区副主任张萍说。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下午,记者来到社区活动室,这里正举行“福禄寿喜迎兔年—寿星彩绘”活动。20余名“一老一小”学员围坐两边,在老师周振国的指导下,纷纷拿起手中的工具,调色、润笔,给寿星泥塑上色。
“寿星的衣服用什么颜色?”
“红色,喜庆!”
“皮肤的颜色怎么调?”
……
课堂上,学员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彩绘技巧和经验。周振国来回踱步,认真查看每个学员的作品,向需要帮助的学员讲解彩绘技巧。
不一会儿,一件件彩绘寿星作品诞生,学员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欢声笑语充满房间。
居民王丽娟头一次参加活动,她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让我们可以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加邻里互动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希望社区以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非遗文化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保护。作为北京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周振国每月定期前来社区义务传授葫芦烙画、泥塑彩绘等非遗技艺,而制作的相关材料则由社区免费提供。
“非遗进社区,为大家搭建一个了解、感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让大家在体验非遗文化的同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非物质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周振国说。
社区共治 居民善治
作为房山区最大的社区,嘉北社区常住人口近两万人,商户200余户。其中,流动人口占三分之一,老年人口占四分之一。
面积大、居民多、事情杂……如何凝聚社区治理合力,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在社区走实走深,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社区发展、居民生活,这是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雪东经常思考的问题。
在李雪东看来,非遗进社区不是简单地在社区层面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还包括鼓励支持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各种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号召力,增加邻里之间互动交流,实现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为此,嘉北社区结合实际,在全镇网格化管理“一盘棋”下,进一步织密织牢自己的小网格,探索创新“党建统筹,九元共治”工作模式,即由社区党组织统领,发动包括物管会、物业、辖区企业、居民等9个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同时,逐步形成“接诉即办”工作的“五位一体”路径,即通过文化营造实现身份认同、通过凝聚合力实现资源整合、通过“嵌套式”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动员、通过内部互动实现问题发现、通过“吹哨报到”实现赋能增效。
近年来,“夕阳红老党员”先锋队、“绿聚人”志愿服务队、“治安360”巡逻队等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社区党支部引领下,积极组织爱心助老、治安巡逻、义务扫除、垃圾分类、文明倡导等志愿活动,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李雪东表示,社区将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加大力度探索推出更多居民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项目,努力做好文化惠民工作,不断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