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天津“两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2-08◎文/姚

天津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两业中国式服务业

◎文/姚 舜 李 虹

一、引言

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客观支撑,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从立足科学发展观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发展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阶段的不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凸显了发展的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

“两业融合”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体现。为推动制造强国战略顺利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于2019年11月,联合印发 《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趋向。通过鼓励创新、加强合作、以点带面,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路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济相融。自2020年,为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范围内两次进行“两业融合”试点工作,最终确定了40个地方区域和80家优秀企业作为试点地区或单位,鼓励地方开展融合实践活动。“两业融合”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新路径的探索。多地都将 “两业融合”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地方“十四五”规划体系,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提升 “两业融合”影响力和辐射度。

二、“两业融合”试点之天津效应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经开区)是全国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天津经开区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引领方向,重点规划产业升级转型,不断提升以创新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汽车装备以及化工新型材料为引领的四大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精选优势产业,构建智能装备、创新型金融、汽车制造三大融合生态,搭建政企对接平台,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形成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和平台,充分发挥试点优势。经济运行的提质增效,工业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21年,天津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45%,较2020年全年提高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稳运行。营利性服务业收入大幅增长,信息软件、科学研究等行业同比增长75.5%和26.4%,与2019年相比增长71.3%和24.1%。

同时,天津经开区运用动态模式对重点“两业融合”项目进行管理,目前已有工业线上创新应用、AI智能工厂、集成总包水平提升、供应链优化管理等重点项目达130多个。努力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和天津智能制造示范中心,以“数字力量”服务“两业融合”,助推“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详见表1。

表1 “两业融合”天津试点总体规划

西青区是天津市环城四区之一,是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自成为“两业融合”试点区以来,西青区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链,依托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车联网、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五条产业链,围绕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目标,深化政策扶持,增强要素支撑,将产业链协同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两业融合”为西青区制造业指明方向,2021年西青区将 “两业融合”工作纳入《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021年西青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2亿元,同比增长5.7%,5条重点产业链已集聚规上工业和限上服务业企业共140家,2021年134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07.7亿元,占西青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4.6%。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4%,高端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82%,以互联网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2%。产业链、信息链、供应链、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造就了“两业融合”的紧密结合。同时,以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打造工业4.0版的中国制造业,以数字技术驱动传统制造业改革,为制造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西青区集聚了众多在集成电路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企业,形成了从芯片设计、生产、测试、封箱到测试一体化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也是天津唯一的我国首批九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通过“两业融合”区域产值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天津试点区域还是天津本身,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比很大详见表2。通过“两业融合”促进天津制造业立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表2 “两业融合”区域产值 单位:亿元

三、中国式现代化驱动天津“两业融合”发展

天津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重点领域双向深度融合。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近年来持续实施以制造业立市为发展战略,以“两业融合”为重要抓手,以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为关键核心,积极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韧性、增后劲。“两业融合”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未来“两业融合”的重点工作在于两方面:一是聚焦创新融合模式,推进平台建设融合制造服务,着力打造示范点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点带面,进一步推进全面发展。二是持续强化服务,积极落实现代产业体系的相关政策,将传统服务企业引入现代服务领域,推进现代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发展,完善丰富服务产业链,推动现代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从天津发展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合理借鉴国外产业融合的管理经验和优秀成果,在积极融入中国智慧的过程中,体现独具特色的中国式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形成适应中国情境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从而为赋能天津“两业融合”提供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将摆脱一些学者对“西方化”的迷思,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考虑天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际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来推测天津地区两业是否深度融合。计算天津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利用相关指标来衡量天津的 “两业融合”的结构是否合理。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假设Ei为产业结构偏离度,i代表三种产业;假设Li为i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假设Yi为i产业的产值比重。

表3根据2018—2020年《天津统计年鉴》整理相关数据,运用公式计算得出2018—2020年天津的产业结构偏离度Ei,如表3所示。

在产业结构偏离度之中,如果偏离度数值越大,那么经济效益越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天津三次产业结构总偏离度总体趋势呈现逐年降低,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在不断增强。可以看出天津相比于第一产业,在第二、三产业均有比较优势,虽然受疫情影响,偏离度在2020年对比2019年下降减缓,但总体偏离度趋势依然是逐年下降。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均有优势的天津,优先推进优势产业融合,加快两业深度融合,尽可能实现天津两业深度融合,有利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表3 2018—2020天津产业结构偏离度

四、新发展格局下,天津“两业融合”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高质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两业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提升其价值链延伸,先进制造业利用服务业提高附加值,当下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业向全面化、高端化、专业化转型。通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业融合”,发挥了“制造+服务”的叠加优势,赋能两业组合效应,促进两业相融相长,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提质增速。

1.新发展格局下,两业主体融合发展。加强现代化试点示范作用,是赋能“两业融合”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天津主要发展方式仍为多数制造业企业进行老旧生产制造,产业延伸路径相对片面,拓展服务环节相对保守。龙头企业对行业示范引领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开展现代化融合探索的积极性不高。接下来,将赋能培育现代化市场主体,着力打造一批能够起到带动引领作用的新型复合型企业,促进两业主体融合发展。以西青区和天津经开区两个试点区域为主力,把一批具有创新推动作用、产业链控制力强的行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联动融通、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通力协作,最终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发展的“两业融合”服务平台。

2.新发展格局下,赋能两业稳进提质推陈出新。提升现代化融合质量,离不开持续有力的服务投入。还需着力加强部分企业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改变轻研发应用、重技术引进的传统思路。部分企业重设备投入,轻集成创新,生产与研发、销售、服务等环节数据链尚未完全打通,融合发展能效未充分挖掘。下一步,将聚焦重点领域突破,找准当下需求,依托国家战略,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样板。探索制造业创新路径,把数字化改造引入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引导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化、现代化转型。提升制造业中服务业的支撑水平,推动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中试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创新领域做大做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3.新发展格局下,两业配套精准落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对于完善区域内的配套政策、继续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有着迫切的需要,服务业中间投入、对制造业的贡献程度等难以精准考量。部分地区新型产业用地、功能混合用地模式探索不足。既懂制造又懂服务的复合型现代化人才资源紧缺。接下来,将聚焦关键要素保障,推动形成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提升地方对“两业融合”的重视程度,细化推动融合发展的实施细则和专项政策。支持天津经开区、西青区等试点区域率先探索设定“两业融合”统计标准和评价办法,开展融合发展绩效评价研究,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复合型现代化人才培养力度,把中国式现代化落到实处。

五、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天津“两业融合”的努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两业融合”是天津立足于制造业立市、赋能企业主动作为、引领市场内生驱动、实现高质量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优选择。企业在发展中反复尝试、不断摸索,融合两业发展中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充分发挥政府的激励引导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政府双赢的局面。

1.加强平台建设,赋能经济体系。针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制造业立市的天津,首先,要统等谋划,在市内六区、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专业性的现代“两业融合”的平台载体,不断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其次,搭建服务平台,在制造业集群内,以会展、物流、商贸、金融、信息服务、知识产权、设计研发为抓手,保障“两业融合”发展,补齐技术、资本、人才等短板。在资源共享、产业共生的发展格局下,构建区域经济体系。最后,在服务业集群内,完善创新创业投资环境,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促使企业共享信息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2.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制度创新。创新是第一动力,政策制度是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必要保障。同时,在现代化政策体系下,针对“两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高效利用企业特点,探索弹性灵活、功能混合、业态复合的政策方式,特别是要研究适应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服务企业反向拓展制造的政策制度方式创新;在“两业融合”试点地区因地制宜,针对行业、企业、区域不同,量身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融合发展试点,形成一批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和发展样板,起到探索经验做法、率先示范引领的作用。

3.强化引育并举,贯彻人才战略。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新型高端人才,利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尤其是行业发展亟需的领军人才和团队,盘活重点领域的“两业融合”发展。汇聚国内外产业发展最新优秀人才,同时把这些具有全球视野、高级专业技能、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作为储备,建立“两业融合”人才库。并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兴业战略实施,产校结合共同培养“两业融合”发展紧缺人才,开发相关领域专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4.发挥自贸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在国家大力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的现代化背景下,天津出台的 《关于促进市内六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中心城区支持发展以商业保险、融资租赁为主体的金融创新业务。针对体制机制中存在的融合发展障碍,出台支持政策和相关细则,聚焦深化改革问题,打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利用天津优势,推进自由贸易区的金融创新政策在中心城区实施落地,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两业中国式服务业
中国式民主
以“两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
全省唯一!大湾区“两业融合”高地如何炼成?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两业”共进敲响百姓“幸福门”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