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非遗”模式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3-02-07李蕾王雪芳吴静雯蔡敏娜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互联网

李蕾 王雪芳 吴静雯 蔡敏娜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互联网+非遗模式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研究——以中宁县蒿子面为例”(S202312715016)。

作者简介:李蕾(1993-),女,汉族,宁夏中卫人,硕士,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产业经济。

王雪芳(2002-),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

吴静雯(2002-),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乡村振兴。

蔡敏娜(2003-),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乡村振兴。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与现代生活充分融合,体现当代价值,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乡村振兴。文章在梳理中宁县蒿子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提出应从引入科技赋能,提升文化吸引力;通过资源引导,打造产业链;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形式等方面着手,为新时代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多元化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关键词:“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蒿子面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15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J523       文章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提出要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1]。这既是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一种保护,也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举措。2021年5月,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蒿子面制作技艺名列其中[2]。宁夏中宁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蒿子面是中宁县的民间特色风味小吃,其制作技艺在中宁县广为流传,大多是以婆传媳、母传女、老传少等方式代代传承。随着非遗项目的成功,中宁县政府也积极探索蒿子面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通过支持妇女创业、进行免费培训、建设体验馆、注册商标等方式促进蒿子面产业的发展,蒿子面也成为中宁县的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该县整体的经济发展仍较为缓慢,限制了蒿子面向高层次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为此,需要在“互联网+非遗”模式下以保护非遗资源为根本,结合时代浪潮,因地制宜地探索设计出一条适合中宁县蒿子面“活起来”“富起来”的新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1   “互联网+”在非遗美食传播中的优势

1.1   受众范围广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轻松接触到网络信息,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有机会了解、学习、传承非遗美食文化。传统的非遗美食传播往往受限于地理、时间等因素,使其难以突破地域限制,但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传播范围不再受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了解到各地的非遗美食文化。

1.2   传播方式多样化

“互联网+”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也为非遗美食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传统的非遗美食传播受限于传统媒体途径,往往只能通过电视、报纸等有限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为美食传媒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美食博客等多种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分享和传播各地的非遗美食,实时更新最新的美食资讯。而且互联网的互动性也为非遗美食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点评、留言、社群等方式与其进行互动交流,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美食文化。

1.3   交互性强

“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为非遗美食传播带来了独特的优势。互联网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展示非遗美食制作的过程,让观众实时参与其中,增加了非遗美食传播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同时,互联网的交互性也使得非遗美食传播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通过推荐算法、个性化营销等方式,互联网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需求进行内容筛选和推荐,使得非遗美食传播更加精准地传达给目标受众。

2   非遗特色美食——“蒿子面”的发展现状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而是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一直流传着一曲蒿子面的歌谣:“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擀得薄,切得细,提起来,一根线,下到锅里骨碌碌转,捞到碗里赛丝线。”中宁县蒿子面在面粉中加入了当地野生植物蒿草籽,蒿草籽含有天然植物胶,能够在水中形成强韧的凝胶,与面粉结合可做出韧性十足的面条,搭配羊肉、中宁枸杞做成的臊子共同食用,具有健胃清热的食疗价值。

蒿子面是中宁县的饮食文化标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颇具名气,但并未像其它地方特色面食(如“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面”“武汉热干面”)般驰名全国。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完成修订,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当地政府也多次举办相关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包括非遗知识社会普及宣讲、非遗进社区、非遗大集、传承人讲解大赛、非遗夜市等,但大都反响平平,辐射范围小,“破圈”效果一般。当地餐饮行业组织也尝试过一些系统的、专业的与蒿子面有关的传承与推广计划,但对蒿子面的宣傳多以新闻稿件、报道、电视台采访等传统宣传方式为主,缺乏艺术学、心理学、新媒体等专业人才的多方配合,整体宣传效果不佳,出现形式大于效果等问题。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非遗”模式的发展意义

近年来,一批新兴非遗品牌崛起,不少非遗传承人纷纷转型线上拓展市场。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意识到非遗的巨大潜力,通过技术和创意积极为传统文化赋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爱上非遗。众多地方美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塑造成网红食品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食品产业,例如,柳州螺蛳粉、武汉热干面、云南鲜花饼等[3]。也有不少非遗传承人与网络平台合作,结合平台用户特点搭建并运营账号,发展趋势良好。例如,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展示非遗文化与技艺,在保持初心并秉承大国工匠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跨越信息鸿沟,将精益求精的技术带入大众视野。

以中宁县蒿子面为例,首先,在“互聯网+非遗”模式下,通过将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承和转化,可以减少因空间、时间和地域导致的诸多限制,有效解决非遗技艺难以延续和传承的难题,在更大程度上便利想要学习蒿子面非遗技艺的人士。其次,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圈层划分思想,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该项目的影响程度和传播力度,并借助当代人喜欢的短视频、VR、直播、软广等新颖活泼的网络新媒体元素,激发年轻人对中宁县蒿子面的关注度和传播兴趣,提升其文化传播力和吸引力。再次,通过地方政府扶持,构建蒿子面市场化运作模式,可以实现非遗项目产业化、规模化发展[4],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最后,让中宁县蒿子面“火起来”,可以进一步保留产品特色,适应社会消费需求,为新时代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多元化路径,实现文化富民,激发致富内生动力。可见,非遗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进一步丰富了传播手段,拓展了传播渠道,激活了生命力,有助于中宁县蒿子面相关产品销售,加快产品的迭代,令其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趋势和潮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非遗”模式发展的新路径

4.1   拓展传播渠道,提升社会关注度

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的重要渠道。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中应持续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形式,提升社会认知。对中宁县蒿子面来说,一是应引导当地人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蒿子面制作和食用相关的视频内容,并在社交媒体上设立专页,分享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和价值,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二是充分借鉴直播形式,多平台搭建矩阵账号,增强新媒体传播互动性,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5]。三是包装专业蒿子面技艺手艺人,打造产品IP,利用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扩大影响力,利用网站平台、音乐平台、社会化媒体平台、传统长视频平台以及其它的新媒体平台,以提高其关注度。传播形式方面,可以融合流行元素、融入歌曲、舞蹈、戏曲等,跟随“线上交流+线下互动”的传播形式,让蒿子面呈现更新颖、更年轻的姿态,以当代人民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满足现代审美需求。

4.2   引入科技赋能,提升文化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优质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凝结,浸润着风土人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载体[6]。为了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需要积极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跨越信息鸿沟,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为此,当地政府应加强科技赋能,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非遗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打造更加互动和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例如,结合VR/AR技术,打造虚拟仿真系统,通过场景重构,高度还原从蒿草籽的精筛与研磨、擀面、切面、煮面及臊子汤的制作过程,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使用户沉浸式感受蒿子面的独特魅力[7]。

4.3   通过资源引导,打造特色产业链

一是开发速食食品,增加多元化口味迎合市场需求。蒿子面作为西北地区的特色面食,虽然在当地有着广泛的认可度和市场需求,但现场制作的食物难以摆脱地域限制,也很难满足全国人民对食用场景、口味的多样化需求。而速食食品则具有易储存、易携带的特点,不仅能够拓展销路,还可以满足在外地工作或旅行的游子们对家乡美食的需求。为此,要提升蒿子面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借鉴柳州螺蛳粉的成功经验,开发速食食品,增加多种口味迎合市场需求,从而打造出适合自身特色的产业链。二是整合地方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发挥中宁县的资源优势,整合地方特色旅游、非遗技艺和销售网络等各种资源,打造具有高度认可度和市场影响力的蒿子面特色品牌。一方面,可以与文旅类直播间合作,从非遗传承、起源等层面对蒿子面制作技艺及产品进行展示,提升蒿子面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可以与高校等开展深度合作,挖掘非遗、民族元素,与蒿子面产品相结合,设计产品包装,形成具有IP效应的产品。三是持续培育人才,延长产业链。为提升蒿子面产业的可持续性,应扩大对蒿子面技艺的培养范围,持续培育专业人才,实现技艺的有效传承与人才迭代,提高蒿子面制作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相关政策与资金投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引导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能力,多方位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延长产业链[8]。

4.4   调动技术手段和资源,拓展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传统的非遗传承模式中,由于地理距离的限制,传承技术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可调动的资源也非常有限。为此,应通过“互联网+ ”的优势,调动更多的技术手段和资源,突破非遗技艺培训、传授与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多地多人同时在线培训,激发年轻人对蒿子面的关注度,最大限度地拓展中宁县蒿子面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蒿子面传承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学习者进行交流和传授技艺,通过实时视频教学或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的线上教育,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此外,通过互联网平台,蒿子面传承者还可以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发布技艺解读文章等方式,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将蒿子面的影响力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5   结束语

非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可对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文化吸引力的提升,可带动当地人群就业;通过丰富蒿子面口味,可最大限度满足全国人民的口味,提升销量;通过资源引导,发展蒿子面品牌,打造产业链,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互联网+非遗”模式下,以保护非遗资源为根本,因地制宜地探索设计出一条适合于中宁县蒿子面“活起来”“富起来”的新路径,为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EB/OL].(2014-04-17)[2014-04-1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6/content_5661193.htm.

[2]新华社.大美非遗|那一碗家乡的蒿子面[EB/OL].(2022-08-28)[2022-08-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403295248496-

238&wfr=spider&for=pc.

[3]马旭.文化自觉视角下饮食类非遗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以石家庄市饮食类非遗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4):136-140.

[4]张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南宁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0(05):48-53.

[5]高晓君.新媒体时代阿坝州非遗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阿坝美食制作技艺为例[J].中国食品工业,2023(19):44-46+50.

[6]朱華.非遗保护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路径[J].农业经济,2023(12):71-72.

[7]黄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湖北恩施玉露茶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4):16-18.

[8]曾小珊,杨炯,马晓君,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乡村技艺类非遗的传承活化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08):64-67.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互联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