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贡献

2023-02-07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和平现代化

邱 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这句话蕴含着两个重要信息: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其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占据突出位置。由此可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邓小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邓小平的重要贡献,有助于我们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我们全面进一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本文从价值导向、本质属性、发展模式、动力机制、道路选择等多个层面分析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

一、价值导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何为现代化?现代化的要求是什么?现代化要达到什么状态?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早期的现代化往往以物为中心,强调物质财富的创造,忽视人的中心地位,导致人的异化。这也是诸多现代化问题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3)邓小平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培养时代新人是基础工程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4)如何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如何兼顾现代化和人口规模?邓小平较早地意识到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现代化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不能以物为中心。然而,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三重破坏,我国成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建设成就。但是,农村人口占比超过80%,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的生产效率。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民的生存、教育、就业、医疗等都是摆在眼前的重大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安全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邓小平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5)。中国要通过提升教育的质量和覆盖面,逐步提高劳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优势。

(二)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自然资源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物质基础。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资源耗尽,那么人们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就无法长期、稳定、健康地增长。邓小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发展经济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我国逐步纠正了“向自然开战”的生产方式,开始重视自然,尊重自然,强调经济发展既要注意经济规律,又要遵守自然规律。从根本上说,这是对“大跃进”错误思想的理性纠偏,也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其二,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6)此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农业、工业、消费、军队建设等领域都要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这些做法都包含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环境建设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要考虑长远利益,要为子孙后代造福。其三,以科学技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邓小平主张依靠科技去解决一些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的生态问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推广绿色技术,提高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把环境保护理念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四,以法律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在邓小平的直接推动下,党和国家陆续通过了《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本质属性: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实施一系列变革性措施,推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与此同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变的是体制机制的沉疴宿疾,不变的是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的。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毅力,实施一系列变革性措施,彻底清除体制机制的沉疴宿疾,激发社会主义的内生动力。然而,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些资产阶级自由派趁机大搞所谓的“民主运动”,鼓吹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准确把握“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其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有力量、有威信、有组织的领导力量。已经与人民建立血肉联系的中国共产党是独一无二的选择。“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8)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其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经过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的真理,是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的经济、技术、文化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反,社会主义制度促使中国的发展速度快于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但是,现代化建设也不能故步自封,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利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

“‘共同富裕’鲜明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10)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适当补一补资本主义的课,要为社会主义发展创造丰厚的物质基础。邓小平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需要注意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绝不是要走过去的老路,不能把“社会主义”理解成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导致“共同富裕”被异化为“共同贫穷”。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可以合理利用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应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可能走向两个方向:一是成为资本家,开始剥削普通工人,最终造成两级分化;二是带领大家实现共同富裕。要消灭剥削,消灭两级分化,这就从源头上避免“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走向第一个方向,确保所有人走向共同富裕,不偏离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的论断既继承了“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剩余价值”的思想,又避免重新走上“唯意志论”“左和右”“忽视生产力”的错误道路。

三、发展模式: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1977年7月,邓小平重新恢复中央领导职务。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无法克服固有矛盾,经济危机时而发生,自然环境持续恶化。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定、经济衰退。面对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认为,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照搬苏联模式,要探索“两个文明”同步建设的新型现代化之路。

(一)革除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弊端

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愈发明显。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革新技术,过度投入再生产,极度压榨剩余价值,追求产能和剩余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劳动报酬并未显著提高,工人的购买力并未增强。资本的无序扩张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被激化,社会生产严重失调,物质产品过剩和生活水平降低并存。资本主义只能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现自我调节;通过企业减产、停工或倒闭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有序配置,短暂地回归正常秩序。除了固有矛盾之外,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然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发展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苏联模式确实提升了苏联的综合国力,改善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打造了强大的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为反法西斯斗争储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苏联短时间内成为能与帝国主义美国对抗的社会主义强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集中多、管得死,否定市场”(12)。东欧一些引进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陷入发展困境。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带有先天性缺陷,苏联的现代化模式也问题重重。我国既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又不能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必须探索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13)邓小平科学地解释了社会主义性质和建设路径问题,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保住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二)同步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虽然,现代化建设不能片面发展经济,不能过分追求物的现代化。但是,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基础作为支撑。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4)既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们就要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人民生活提供现实保障。物质文明并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如果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那就走上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和邪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文明——现代化的精神动力。”(15)在物质生产充裕之后,如果精神文明建设未同步跟进甚至滑坡了,那么经济成功的意义也不大。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让整个经济变质,给经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6),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大力发展经济,提升教育质量,重视科学技术,丰富文化生活,改善党风政风,纠正不良风气。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论述蕴含着唯物主义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四、动力机制:依靠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释放动能

1976—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再次深入人心,引领大家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助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上快车道和超车道。

(一)实施改革开放,释放体制机制动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17)其一,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发展,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就是改变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不是对细枝末节进行修修补补,而是从根本上摆脱体制机制束缚,对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8)第一次革命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革命就是要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既不能因循守旧,又不能急于求成。“三个有利于”成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标准。其二,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19)为了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将毗邻香港的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承担对外开放的窗口与桥梁作用。此后,经济特区模式被全国推广。改革开放的前15年,中国与22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第32位跃至第11位。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释放市场主体动能

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货币、交换、利润、价值规律、物质激励都具有资产阶级属性。然而,计划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产效率越来越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实际上,经济发展有自己特殊的规律,主要按价值规律、市场规律发展。邓小平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撕去贴在市场经济上的资本主义标签,开始逐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资本的力量,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1979年11月26日,他在接受美国和加拿大专家采访时提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20)因为中国还没有市场经济的实践,邓小平面对各方质疑,稳步推进市场经济建设。此后,党的十二大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历史性转变”(21)。

五、道路选择:促进全世界和平和国家之间的合作

20世纪后期,美苏争霸处于战略收缩阶段,反对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和平和发展成了时代主题。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新变化,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力所能及地帮助第三世界国家。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受帝国主义封锁制裁、美苏全球争霸、中苏关系持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并采取了一系列备战方针和政策。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处理对外关系成为邓小平再次走上领导岗位后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他分析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各国发展态势:苏联的全球战略尚未完全实现,美国依然处在战略防守阶段,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的呼声越来越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22)。由此,人们才意识到世界已由“战争与和平”的时代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发展离不开和平,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发展可以解决国际国内矛盾,减少冲突的动因,为和平提供保障。发展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核心议题。“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23)“和平与发展”论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方向性转变,为我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战略空间。

(二)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纲领

“资本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是以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起点。”(24)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中国爱好和平不是一句空话,是“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现代化”(25)。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也很难实现,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邓小平从四个方面阐明中国的和平政策。其一,反对霸权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26)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议题,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是中国持之以恒的外交政策。不管是谁,只要想搞霸权主义,中国都要极力反对。其二,改善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国主动改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积极维护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向世界各国表达善意和合作的诚意。这些做法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其三,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矛盾。解决国际矛盾不能依靠战争等暴力方式,要“用和平方式”(27)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在这方面做了表率,努力用和平方式解决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问题。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要加强合作,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中国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第三世界国家。

六、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不走资本主义只注重物质生产的老路,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要以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8)邓小平的论断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论述存在较强的内在关联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连,也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历史走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方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不断寻找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答案,进一步发展、丰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一步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

猜你喜欢

中国式和平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博弈·和平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期盼和平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