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蹄赣语方俗古语词考释六则

2023-02-07周海霞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浮沫牛蹄通水

周海霞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牛蹄赣语是由清朝乾隆年间安徽省太湖县移民形成的赣语方言岛,方言岛方言现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确定的濒危汉语方言重点保护点。目前说牛蹄赣语的人主要为太湖县移民杨、陈二姓的后裔,总人数4000 人左右,使用人数超过牛蹄镇总人口的一半。牛蹄赣语所在的牛蹄镇属于汉滨区,处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汉阴县、紫阳县三县区交界之处,与北面的汉阴县、东面的汉滨区(洪山镇)之间都有大山阻隔,县区之间有明显的行政区域分界,交流往来不便。而与西南的紫阳县之间没有山河阻隔,县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行政区划分界,区域边界交错,人员混杂,处在边界的不同县区的人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县区差别意识,经济、生活往来频繁。紫阳县属于西南官话,因此牛蹄赣语受西南官话的影响最为深远,受其他两个县区的方言影响相对较小。牛蹄赣语所在的牛蹄镇过去交通极其不便,经济文化落后,人口流动较少,加之牛蹄赣语在牛蹄镇属于强势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地的通行语、工作语言,因此牛蹄赣语较好地保存了原赣语的主要特征,底层古语词、方俗词语丰富,同时接触融合了西南官话等其他方言的古语词成分。因此牛蹄赣语方俗古语词的研究与考释对词汇训诂、方言接触、移民民俗文化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醭[phu33]:液体表面漂浮的浮沫,在牛蹄赣语中可以指东西腐败、受潮产生的浮沫,也可指液体沸腾表面所生浮沫、人畜嘴里吐出的白沫等,是各种浮沫的统称词,在牛蹄赣语中通常加词缀“子”构成双音词“醭子”。如:昨日炖的汤可能坏着,面上已经漂着一层醭子着;药熬好着,要把面上的醭子滗脱渠;那个狗怕是吃么事痨达到着,嘴巴吐醭子嘞。

“醭”指“浮沫”始见于上古后期,后历代文献都有沿用。《字汇·酉部》:“醭,音扑,醋生白醭。”《玉篇·酉部》:“醭,醋生白。”《龙龛手鉴·酉部》:“醭,醋生白。”《广韵》《洪武正韵》皆释“醭”为“醋生白醭”。以上文献释“醭”为“醋表面的白沫”。《类篇·酉部》:“醭,酒上白。”《正字通·酉部》:“醭,酒上白也。”《集韵·屋韵》:“醭,酒上白。”以上文献释“醭”为“酒(醪糟)表面的白沫”。桂馥《札朴·乡里旧闻》卷九:“酒、醋生白曰醭。”

“醭”指“浮沫”,在古代字书、辞书中广泛收录,在文献中也广泛使用。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大麦酢法》卷八:“发时数搅,不搅则生白醭,生白醭则不好。”①本文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http://bcc.blcu.edu.cn/)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http://ccl.pku.edu.cn)。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造诸醋法》:“夏二十日熟,甚香美,下了到二十日之上,有一层白醭,面子休搅动,至自落时,乃成熟也。”以上例句中的“醭”指“酒中白沫”。北宋·释正觉《观知殿化殿堂灯油求颂》:“寂默无声闲口醭,光明不掉寸心寒。”白居易《卧疾来早晚》:“酒瓮全生醭,歌筵半委尘。”北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体得底人,心若猎月扇,口边直得醭出。”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心如腊月扇子,直得口边醭出,不是强为,任运如此。”以上例句中的“醭”指“口中白沫”。《醒世姻缘传》:“把我的铺盖卷到桅舱里,合周相公同榻,再不与这个两个臭婆娘睡!闲出他白醭来!”梅尧臣《梅雨》:“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以上例句中的“醭”指“东西腐朽生出的浮沫”。“醭”在文献中又作“饽”。皮日休《煮茶》:“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陆羽《茶经·五之煮》:“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饽。”以上例句中“饽”都指“茶汤表面的浮沫”。从以上古文献的实际语例来看,牛蹄赣语完全承袭了古文献中“醭”的词语用法。

笕[tɕien55]:引水槽道,一般用竹子刨开并凿通竹节或将树干刨开凿通成槽状制成用于引水,用竹子做成的叫“竹笕”,用树木做成的叫“木笕”,统称“笕”。如:渠己在屋后头沟里安着个笕,接水还得方便;这边田里的水指靠这个木笕从沟对面田里引水。过去的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现在水龙头的作用。

“笕”指“引水槽道”始见于中古、近代文献,在字书、辞书、韵书中都有收录。《正字通·竹部》:“笕,以竹空其中通水也。”《字汇·竹部》:“笕,以竹通水。”《康熙字典·竹部》:“笕,以竹通水也。”[1]《类篇·竹部》:“笕,通水器。”《广韵·铣韵》:“以竹通水。”以上皆释“笕”为“引水竹槽”。古代“笕”字又作“枧”,可见,古代“笕”也有以木为之者。如《集韵·铣韵》:“笕、枧,通水器。”

“笕”指“引水槽道”,在中古及以后文献,尤其是在古诗中常用。如:白居易《钱塘湖石记》:“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陆游《闭户》:“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黄庭坚《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疏杵韵寒砧,幽泉流翠笕。”《五灯会元》卷十八:“尝有偈曰:‘竹笕二三升野水,松总七五片闲云。’”徐光启《农政全书·水利》:“乃自上流用笕引水,下注于槽。”清·徐元文《登屴崱峰》:“路转千盘随石笕,崖临百丈耸丹台。”清·吴衡照《竹笕》:“断竹复续竹,通水妙用笕。”黄宗羲《与徐昭法》:“人言子寡言,子言如竹笕。”清·董文涣《西山游记》:“曲沼觞流羽,蔬厨水通笕。”

“笕”在今西南官话、客家话等方言广泛留存。明·李实《蜀语》:“通水槽曰笕。”清·唐训方《里语征实》:“引水曰笕……续竹通水也。”清·张慎仪《蜀方言》:“接溜曰笕。”光绪《浦江县志稿》:“以竹通水曰笕。又枧,通水器也,俗呼曰水枧。”1931年《南川县志》:“田间通水木槽曰笕。”1935 年《麻城县志续编》:“水槽曰笕。”民国《云阳县志》:“引水曰笕槽。《通雅》:‘笕,续竹通水也。’”1989年《浏阳方言本字考》:“笕,引水、过水的竹管、竹片。”从“笕”在各方言广泛的情况看,“笕”是过去常用的引水工具。

牶[tʂhʯæn22]:牛鼻牶(牛鼻木),即横贯在牛鼻孔之中、用于系牛鼻绳的一端有分杈的小木棍(木棍的一端有开杈,另一端没有分杈,用没有分杈的一端贯过牛鼻孔,然后系上牛鼻绳,牛鼻绳与分杈在两端共同把牛鼻牶固定在牛鼻孔中,然后用牛鼻绳控制牛)。如:你今昼上坡砍柴的时候,记得找个好(适合)做牛鼻牶的树杈杈,把牛鼻牶换脱渠;昨日放牛的时候,把牛鼻牶牵断着,牛差一啲啲跑脱着;这个牛该去夹板子、穿鼻牶着(过去农村控制小牛是在牛的头上安装夹板,等到牛基本长成后,再穿鼻孔,穿牛鼻牶,系牵牛绳)。

“牶”属于古方俗词语,本字作“桊”,又或作“棬”,在上古早期就已出现,后历代字书、辞书都有收录,由于属于方俗词语,所以在正式文献中实际语例较少。《说文·六上·木部》:“桊,牛鼻中环也。”[2]段注:“各本‘环’上有‘中’字……玄应曰:‘桊,牛拘也,今江以北皆曰牛拘,以南皆曰桊。’按《吕氏春秋》曰:‘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童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棬者,桊之伪字。”[3]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言环者,以柔木贯牛鼻,而后曲之如环也,亦有用大头直木者。”《黄侃论学杂著·蕲春语》:“今吾乡犹有此语(桊),以木作之,两端略巨,防其捝,中之,系绳焉。”《玉篇·木部》:“桊,牛鼻环也,一曰牛枸(拘)。”自《说文》以来,皆释“桊”为“牛鼻环”或“牛拘”,字形从“木”,可见“桊”以木为之无疑。

“桊”字偏旁类化,造出俗字“牶”,后俗字逐渐取代正字,“牶”行而“桊”废。如:《字汇·牛部》:“牶,牛鼻棬。”俗字“牶”取代正字“桊”以后,多把“牶”误释为“牛鼻绳”,恐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如:《集韵·劵韵》:“牛缌鼻谓之牶。”《类篇·木部》:“牛绳鼻谓之牶。”控制牛者不仅要有“绳”,还必须有“牶”,不能简单地把二者混同,但是在古代字书中有混同的实例。如:《正字通·牛部》:“牶,穿牛鼻绳木。”本解释就是混同二者的实例,今以实际考察,当区别“绳”与“牶”。“牶”在古文献中也偶见实际语例,如:《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十四:“谁破衔牶名相縻,千古觅来难得友。”清·曹寅《岸上水牯》:“解牶时驱渡,鸣牟各记门。”“牶”在方言文献中也有收录。民国《合川县志·风俗》:“穿牛鼻绳月牶。”[4]

骭[kon55]:胫骨,小腿正面的骨头,在牛蹄赣语中叫作“臁儿骭”。如:渠一棍棍打到伢儿的臁儿骭上,把伢儿痛得哭稀着;臁儿骭只有一层皮,冇得肉,轻轻地碰一下,就痛得要命;去昨日骑车子把臁儿骭绊断脱了,今昼就冇得办法上班着。

“骭”指“胫骨”在上古文献中就已出现,后历代字书、韵书都有收录。如:《说文·四下·骨部》:“骭,骹也。从骨,干声。”段注:“骭之为言干也,干者,本也。”《玉篇·骨部》:“骭,胫也。”《类篇·骨部》:“骭,胫中也。”《正字通·骨部》:“骭,今谓胫骨,在膝以下、胫以上。”《字汇·骨部》:“骭,骹骨,即胫骨也。”《广韵·翰韵》:“骭,胫骨。”《集韵·铣韵》:“骭,胫中。”

“骭”在历代文献中都有实际语例。如:《古诗源·饭牛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曼曼何时旦?”《淮南子·俶真训》:“明于生死之分,达于利害之变,虽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高诱注:“骭,在膝以下、胫以上。”《新唐书·南蛮传上》:“衣青布短裤,露骭。”宋·郑侠《六镮助潮士钟平仲纳官辄辞赠以诗》:“此外乃一无,儿女不蔽骭。”元·王冕《过山家》:“阿翁引孙牵犊归,破衣垂鹑不遮骭。”明·张潮《虞初新志·五人传》:“会天雨,阴惨昼晦,人拈香如列炬,衣冠淋漓,履屐相躏,泥淖没胫骭。”句中“胫”“骭”连文。清·陶自悦《赠恽子正叔》:“咫尺咫尺不相见,江涛拍天雨脚乱,道无行车泥没骭。”清·汪沆《过王学颜新居登七层楼》:“巷交阛阓沸蜩螗,更憎街泥没两骭。”以上例句中的“适至骭”“露骭”“不遮骭”都指衣裤过短,遮不到骭骨,句中的“没胫骭”“泥没骭”“没两骭”指道路泥泞,没过骭骨,从句中可见骭骨的位置。“骭”在今中原官话、西南官话、胶辽官话等方言中仍然沿用,在“骭腿”“骭骨”“臁儿骭”等词语中都保留着“骭”语素义。

胡墼[xu35tɕi0]:一种建筑材料,用水和制的泥土倒入模具制成的砖形土坯,即未经烧制的砖坯,用来修补墙体和砌墙,制作“胡墼”一般叫“打胡墼”。在古代文献及方言中叫“墼”“土墼”“胡墼”等。曹强先生说:“打‘胡墼’有特制的模具,一般将湿土填满模具,接着用平底的石杵子上下打击,使其坚实,完后卸掉模具……待其晒干后用来砌墙。”①参见曹强《“花儿”歌词用字问题刍议》,陕西省语言学学会第十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年10月18日。牛蹄赣语区胡墼的制作与以上制作法相同。如:等稍微闲一啲,打几百块胡墼,把灶屋后头一面墙修一下;胡墼砌墙就是成本低,但是冇得红砖耐用,泡不得水;那一家有打胡墼的模子借来用一下。

经考证,“墼”指未经烧制的砖土坯,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在上古早期文献中也已出现,后历代字书、辞书都有收录。上古文献中这种建筑材料叫“墼”,随着词汇双音化,后又叫“土墼”或“胡墼”。《说文·十三下·土部》:“墼,瓴适也。一曰未烧也。”段注:“一曰未烧也。各本作‘者’,今依《玉篇》正。《韵会》作‘未烧砖也。’烧谓入于匋(窑)。匋,瓦器灶也。上文一义(瓴适)谓已烧之砖曰墼,此一义谓和水土入模范中而成者曰墼。别于块而未经匋灶也。《丧服》‘柱楣’注:‘屋下累墼为之。’必未烧者也。枕块则未墼者也。‘厽’部‘垒’下曰:‘墼也,盖亦谓未烧者。’今俗谓未烧者曰‘土墼’。”《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凡令适之未烧者为墼,苏俗谓之土墼。”可见清代方俗语中把“墼”也叫“土墼”。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一曰未烧也,后说未烧则京师谓之土坯,吾乡谓之墼。”从《句读》可知,古代“墼”在不同方言区名称是有差异的,有叫“墼”、叫“土墼”,还有干脆叫“土坯”的。《康熙字典·土部》:“土墼,未烧砖坯也。”《龙龛手鉴·土部》:“墼,砖坯别名也。”《字汇》《正字通》:“墼,《广韵》:‘土墼,未烧砖坯也。’”《埤苍》:“形土为方曰墼。”

“墼”历代文献中广泛使用。《仪礼·丧服》:“舍外寝,于中门之外屋,下垒墼为之,不涂塈,所谓垩室也。”句中“垒墼”,指外屋墙体由“墼”砌成。《列女传·贤明传·鲁黔娄妻》:“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墼席稿,缊袍不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后汉书·周纡传》:“纡廉洁无资,常筑墼以自给。”《隋书·列传》卷六十八:“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可见“墼”是用来垒建屋室的。《百喻经》:“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中古以后,在“墼”前加类名词“土”,出现“土墼”。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周四十里,皆以土墼磊成,每墼厚一尺,阔一尺五六寸,长二尺七八寸。”句中前曰“土墼”,后曰“墼”,所指相同。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屋室》:“小民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或以竹仰覆为瓦,或但织竹笆两重,任其漏滴。”《太平广记》:“忽有异僧,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寻失僧所在。”《台湾通史》卷二十三:“亦有瓦屋,土墼为墙,久而愈固。”

“墼”在陕西、山西、山东、青海、甘肃、宁夏等北方方言中广泛使用,叫“墼”“土墼”“糊(胡)墼”等。如:李恭《陇右方言发微》:“今陇右通谓筑墙之土墼曰墼。”1932 年《南皮县志》:“墼,土砖也。”1916 年《盐山新志》:“墼,土砖也。”1936 年《牟平县志》:“土砖曰墼。”“墼”在一些南方方言中也偶有出现,如:1936 年《盐城县志》:“范土为块曰墼……今人范土为块以砌墙曰土墼。”晋语中把“墼”模具叫“墼模子”,中原官话、晋语也叫“泥墼”,也叫“糊墼”。

揞[ŋaŋ55]:(用手)覆盖、捂盖、掩藏。如:给渠买着个小车车,渠时刻用手揞得紧紧地,生怕那个抢走着;渠打牌啊,把牌揞得绑紧,活怕那个看到着;渠有啲小气,考试的时候那个都莫想看到渠的答案,随时都用手膀子把卷子揞到。

“揞”属于古方俗词语,在上古方言中就已出现。扬雄《方言》卷六:“揞、掩、错、摩,藏也。荆楚曰揞,吴扬曰掩,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5]根据《方言》解释,“揞”当属今湖北等地的方言词。《类篇·手部》:“揞,藏也,掩也。”《玉篇·手部》:“揞,藏也。”以上两部字书皆释“揞”为“藏”,即掩藏。《正字通·手部》:“揞,手覆也。”《广韵·感韵》:“揞,手覆。覆亦藏也,今俗语犹谓手覆物为揞矣。”以上释“揞”为“手覆”,即用手覆盖以掩藏,故《广韵》释为“覆亦藏也,今俗语犹谓手覆物为揞矣”。《字汇·手部》:“揞,藏也,手覆也。”《康熙字典·手部》:“揞,藏也,手覆也,掩也。”《洪武正韵·感韵》:“揞,藏也,手覆也。”以上解释综合前两类,释“揞”为“藏也,手覆也”,可见,“揞”就是通过用手覆盖的方式掩藏。虽然“揞”在古代字书、辞书、韵书中普遍收录,但是由于“揞”属于方俗词语的缘故,在传世文献中实际用例非常少。元·乔吉《[南吕]一枝花·合筝酒酣春》:“风声儿惹起如何揞,从那遍再谁敢?”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第二折:“嫂嫂可要坐守行监,他如今看看衣褪,渐渐裙搀,春衫双袖漫漫将泪揞。”

“揞”指“用手覆盖以掩藏”在今晋语、闽语、粤语、吴语、客家话等南北方言中广泛使用,尤其在南方方言中使用分布最为广泛。如:罗翙云《客方言·释言》:“俗于物不欲人见者以两手覆之曰揞。”《广东新语·土语》卷十一:“以手覆物曰揞。”翁辉东《潮汕方言·释言》:“凡事物不欲明示于人,暗自藏匿曰揞。赌博者,反掩其牌曰:揞死牌。”光绪《电白县志》:“以手覆物曰揞。”宣统《东莞县志》、咸丰《顺德县志》:“以手覆物曰揞。”1929 年《崇明县志》:“揞,音庵,俗谓以手覆物曰揞。”同时在闽语中有“揞目骗鼻”的说法,在客家话、粤语等方言中“捂住”说成“揞住”等。从以上分布情况和目前掌握的语料情况分析看,“揞”主要分布于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分布较少,在今陕北绥德有“长上千只手,揞不定万人口”的俗语。

猜你喜欢

浮沫牛蹄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全线通水7 周年等
牛蹄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要点
炖肉只撇第一波血沫
牛肉汤
食物浮沫那些事
农场动物大集合
气血双补牛肉汤
湖南保靖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评价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并通水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正式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