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结构维度与中国行动

2023-02-07程译瑶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权利文明

魏 连,程译瑶

(齐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签订《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在贯彻实施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道路。同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护地球美好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阐述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美好地球家园的宏伟目标;深刻指出我国应同世界各国共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彰显出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与大国情怀。

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三重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地球生命共同体”理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进一步思考。

(一)生物生存、人类生活、地球生命三重维度新关联

剖析生物生存、人类生活、地球生命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深入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与地球延续的根本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孕育与繁衍的关键,维系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着人类的世代生存和发展。清华大学黄彦程博士将生物多样性划分为三个层次: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及生境的多样性[1]69。它们之间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功能健全和稳定的生态系统。其一,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物生产量与改良生物质量。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动植物育种材料,不断孕育出优良新品种。如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与海水稻的种植,不但丰富了农作物基因多样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生产力。其二,人类生存与生活依赖物种多样性。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物种的种类、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如自古以来人类所使用的药物大部来自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无疑是人类医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宝库。其三,生境多样性是物种多样化的基础,为人类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生境类型复杂多样,除了人类栖息居住的生境,每种生境中都有一定的其他物种与人类相伴而生[2]。地球上的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成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我们无法想象地球上只有人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我们面临的是世界末日般的物种灭绝,灭绝的速度与1000万年的平均相比,快了几千倍。”[3]必须认识到,当人为原因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危机失控之时,便是地球生命终结的灾难来临之日。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地球的生存之道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涵日益丰富,也反拨和超越了传统的现代化模式。我们首次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界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4]。比如在农村生态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境需要。这种“二合一”的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必须认识到,生态问题不是某一国或某一域的问题,需要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3.地球是万物生存与生活的载体

地球是万物生存与生活的载体,共生共荣来自万物和谐相处。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圈的重要一员却经常以掠夺者身份出现,使得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圈的智慧担当,已经并将继续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改变周围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是自然规律的操纵者与地球的统治者。相反,人类对地球肆无忌惮的破坏只会造成人类难以承受的灾难。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地球在告诫我们,必须对自然深怀敬畏。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5]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才能永续发展。

(二)价值主体、主体权利、人类义务三重维度新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作为价值主体的进一步思考。如果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地球就有能力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6]。地球作为新的价值主体,享有什么权利?人类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应该承担什么义务?这些问题,值得更深入探究。

1.“地球”作为价值主体,解构了西方主客二分的价值观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共同体理念后,学术界开始对价值主体进行分析研究。学术探讨经过了从争议“人类”还是“自然”是价值主体,到达成了“人与自然共同的命运”是价值主体的普遍共识的过程[7]。受笛卡尔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影响,西方产生了人与自然二分的环境认识论。历史证明,这种认识论无法解决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可以化解人类发展面临的生态挑战。西方主客二分的人地关系理念创造了人类史上辉煌的发展成就,但也带来了许多发展问题,而“地球生命”作为价值主体涵盖了非人类生物之间的关系(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人类与非人类生物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解构了西方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传统观念,把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新高度。

2.“地球”享有主体权利,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人类不是拥有地球,而是属于地球。地球才是真正的权利主体。承认非人类生命也具有主体权利,平等地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纠正。西方著名的生态思想家托马斯·贝里认为,所有生命体的权利都来自生物的本源——宇宙,宇宙“是主体的共融而非客体的集合”,组成宇宙的所有成员均拥有和人类相同的权利[8]。他指出地球作为宇宙的组成部分,具有以下权利:

(1)地球整体的权利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享有权利。在地球整个系统之内,地球的整体权利是最为重要的,离开了地球,地球圈的一切组成部分无法存活,因此地球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的权利都源于地球,不能优先于地球整体权利,地球共同体的生存、健康、兴旺应被置于优先地位。地球整体作为主体具有被保护的权利,地球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负有保护地球整体的义务和责任。

(2)地球共同体成员的权利

地球共同体的每个组成部分享有权利,如拥有成其为自己的权利,栖息的权利,履行他们在地球社区不断更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权利等。必须认识到:第一,人类是地球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人类具有主体权利,但是人类的主体权利的使用是为了维护地球整体权利,地球主体优先于人类主体,人类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地球共同体。第二,承认地球整体具有主体权利,以及地球共同体各组成部分也具有主体权利,规定了人类不再是特定的价值主体,不能凌驾于其他权利主体之上。

3.人类携手合作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人类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是地球自然界的成就,是地球自然的发展、延续和完善;另一方面,人和社会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又通过物质实践创造了新的地球——人类学的地球或者社会学的地球,使地球进入了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时代[9]。余谋昌教授认为,人类用劳动和智慧将地球生物圈进化为“智慧圈”,给地球创造了正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负价值——全球性生态危机。全球性生态危机启示我们:一是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思路无法解决当代全球性生态难题,生态治理方法须革故鼎新;二是当代全球性生态难题的成因具有共同性,解决共同性难题需要各国共同行动;三是要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就当前“地球村”的发展现状而言,生态危机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态状况往往影响其他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就整个人类生活而言,环境污染是影响人类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没有哪个人会认为居住在一个被污染了的地方是幸福的,也没有哪个人会认为易于患病的生活是幸福的[1]258;就人类延续发展而言,当代人有义务和责任为后代保存资源,尤其是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唯有如此,人类和地球才未来可期。

(三)新目标、新征程、新方位三重维度新定义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10]。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制定了《2011—2020 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简称“爱知目标”。但2020年9月15日联合国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显示,在全球层面20个“爱知目标”中没有一个完全实现,仅有6 个部分实现,且在60 个具体要素中,仅有7 个实现,38 个有进展,15个完全没有进展甚至脱离目标方向[11]。在此背景下,中国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回答了未来30年全球生态建设应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去实现目标,以及如何定位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势等重大现实问题。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新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新目标,不仅深刻诠释了“生态文明:共建地球家园”的主题,也深刻指明了全球生态建设的终极目标。对这三重愿景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共生、共进、共同分别对应的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世界各国,落脚点是地球。“共生”(mutualism)在生物学概念上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相互依赖且彼此有利,如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将无法生存。人与自然共生则双方相互依赖且彼此互利。人类从自然进化而来,依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自然通过人类干预有效调节自然生态系统。“共进”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我国提出生态经济就是生态化的、稳态的物质经济和扩大化的非物质经济[1]145。经济与环境的共进要彻底扭转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理念。真正的社会发展应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牺牲一方成就另一方的发展是一种片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共同”是建设更加平等均衡、包容联动、权责共担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是人类走向共同繁荣的新考量。“共生”“共进”“共同”最终落脚点在地球。地球提供了生命演化的必要条件,提供了人类文明延续的必备场所,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人类依赖地球家园。面对共同生态难题,任何人和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2.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全球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科学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与挑战,首次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他指出只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西方工业文明时代采取“榨取式”的线性生产方式,即基本沿着大量原料投入、大量产品产出、大量生产副产品作为废弃物被抛弃(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路线单向、直线运行,在超量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同时向外界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远超地球资源承载阈,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绝对对立。而生态文明时代则采取一种“有机式”的非线性的生产方式,即由传统的单向、直线式运行路线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废弃物的处理—资源的再利用”的循环式运行路线转变。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时代是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承受的限度内,用生态规律指导经济发展的时代;是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时代;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关键因素的经济时代;是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达成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人类高质量发展的开启与推及全球,是实现各国平等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石。

3.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

关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维度,是可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代表学者是张永红[12]。第二种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必将取代工业文明,主要代表学者是张新平[13]。第三种认为生态文明既可以是工业文明的阶段性变革,也可以是对工业文明的替代,主要代表学者是郇庆治[14]。党的十八大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15]38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5]464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原则以及如何建设等问题。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转折点,是人类从征服自然向敬畏自然的彻底转变,在实践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发展;在空间上拟实现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扩展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之中国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生态保护体系日趋健全,生态治理技术日趋成熟,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基本形成。立足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倡议。

(一)落实“爱知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在“爱知目标”全球实施总体效果不佳的背景下,中国却脱颖而出,认真落实“爱知目标”中的各项指标。据统计有3 项目标进展已超越“爱知目标”计划,13 项目标基本完成,4 项目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16]。总之,中国的目标实施成效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始终履行“爱知目标”的责任与义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健全法律法规、系统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等方面。近10年来,中国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畜牧法》《渔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依托上述法律法规,我国率先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自2010年起,我国擘画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并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2011年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2015年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在实施过程中基本摸清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形成了全国观测网络,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能力。2016年在《“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形成生态保护总体格局。2020 年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并且持续改善环境质量。2020年6月,我国擘画了未来15年生态治理目标,发布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并于同年10月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纳入国家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之中。

(二)总结经验教训,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提出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生态目标,提出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绿色转型为驱动,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实践路径,深刻回答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智慧。其一,深刻反思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进程,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和系统治理新理念。其二,深刻反思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新理念。其三,深刻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以人民为中心上升到以人民福祉为中心,提出生态建设最终落脚点是为了人民福祉的新理念。其四,深刻反思人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强调以国际法为准绳,提出了实现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新目标应兼顾雄心与务实平衡的新理念。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倡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世界各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心,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新境界。

三、结语

分析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三重维度,有助于深入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维度一从生物生存、人类生活、地球生命三重新关联出发,阐明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与地球延续的根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活是地球的生存之道。维度二从重新认识价值主体、主体权利、人类义务出发,揭示出地球为价值主体,解构了西方主客二分的价值观;地球具有主体权利,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人类携手合作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保障。维度三从新目标、新征程、新方位出发,明确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航者,始终履行生态责任与义务,与世界各国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共同体权利文明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我们的权利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