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

2023-02-07王殿文鲍俊达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斗争培育精神

王殿文 鲍俊达

(吉林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在2022 年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带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做到不信邪、不怕鬼、骨头硬。”[1]10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这一“特别叮嘱”,不仅是对青年的关怀,更是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应势而观,加强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研究,是适应国际国内复杂斗争形势的需要,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品德修为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

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在重大挑战下,机遇与风险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23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基于新时代机遇与挑战把握大学生斗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激发大学生斗争精神具备更充分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获得更多的人生出彩机会、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4]5-15。新时代大学生是最朝气蓬勃、最富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他们在充满机遇的新时代,实现人生价值、磨砺自身本领和完善自我。首先,新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富足的物质基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经济、科技、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生活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相较于“70后”“80后”,其生活水平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要吃得饱、穿得暖走向要吃得丰富健康、穿得时尚多样,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为激发大学生斗争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新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日益多元化,区别于“70 后”“80 后”追求的“铁饭碗”,新时代大学生不再只青睐传统意义的“稳定工作”。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行业、新产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新选择,使社会涌现出一批拥有多重工作身份的“斜杠青年”,让大学生毕业后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发扬斗争精神。再次,新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等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全面构建了完备的法治保障,“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也鲜明体现青年元素,各项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关注青年群体,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更完善的法治制度、更有利的政策支撑、更健全的保障体系,为激发大学生斗争精神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二)国内外复杂形势下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面临新的挑战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必然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重大风险和挑战。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严峻挑战。全球范围各国经济复苏与增长乏力,局部动荡与对抗频发,零和博弈与霸权主义导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思潮抬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发复杂严峻。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胜利成果,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我国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发生历史性变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问题亟待解决,科技领域还需持续创新突破。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毕业后面临“房价高”、继续教育困难、社会阶级流动性降低等问题。面对国际国内多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5]12,充分表明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适应国际国内斗争形势的必要性。

(三)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趋势下引导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面临的客观条件

物质丰富不等于精神富足,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斗争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反应相对迟缓。青年时期是人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发展时期,最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与鼓动。当前大学生群体多为“00 后”,他们出生并成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获取便捷的同时,也容易陷入互联网信息碎片化弊端的漩涡,对于西方的“金钱至上”“精致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输出,部分大学生对其警觉不够,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误导。二是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困难思维相对单一。在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导致各行业压力严重等困难时,有的大学生没有采取科学的应对方法,不敢面对,少数青年大学生产生“摆烂”的心态,将“都可以”“随便吧”挂在嘴边,将“无所谓”“没必要”等视作其所谓的人生准则。三是部分大学生对评奖争优缺乏动力。面对学习压力与困难挑战,部分大学生缺乏奋斗的勇气力量,没有斗争意识,对学习成绩、评奖评优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斗争意识本质上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19,引导和发扬大学生斗争精神,是解决青年缺乏斗争意识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党和国家的诞生与发展充满了斗争和艰辛,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中国青年有着优良的斗争传统和崇高的斗争精神,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是接续中国青年优良的斗争传统,继承中国青年光荣的斗争精神。

(一)接续奋斗、堪担重任的斗争初心

大学生的斗争初心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从时代责任看,大学生“争”的是国家与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近代工业革命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在100 余年里,中国人民为争取生存权、发展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深知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宝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形势严峻,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身肩为国家与民族争生存、争发展的时代责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6]121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样是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这要求大学生同严峻风险作斗争,在逆境中堪担重任、勇挑重担,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践行、奋斗、斗争的责任使命,时刻保持斗争精神。从现实条件的角度看,大学生“争”的是自身人生出彩、脱颖而出。国际形势深刻变化、风险挑战层出不穷的同时,我国改革发展仍有一些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大学生要想人生出彩、脱颖而出,就“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5]14,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不放弃,挺膺担当;在逆境中不怕苦、不妥协,挺身而出;在挑战中不退缩、不止步,直面险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1]211

(二)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斗争状态

新时代走好新的长征路,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拼搏状态。只有时刻保持永不服输、绝不放弃的斗争状态,才能在逆境中越挫越勇,持续斗争下去。一方面,斗争状态是大学生斗争精神内生动力的外部表征。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开拓进取、敢于拼搏的斗争状态是大学生斗争精神内化于心的一种体现,是大学生斗争精神内生精神动力的外部表征,时刻激励着大学生在面对风险和挑战、逆境和挫折时,永葆斗争精神,勇于担当、敢于斗争。这种斗争状态正是新时代大学生接力民族复兴伟业的直接表现,其推动着大学生在斗争事业中不断前进。同时,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斗争状态表现出大学生将民族命运、祖国未来与自身前途紧密结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斗争状态是一种时代赓续。大学生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斗争状态与各个时期青年斗争精神一脉相承。革命战争时期,青年作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是抵御外敌、解放人民革命事业的先锋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最积极、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在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接续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在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永葆优秀斗争传统,始终保持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斗争状态。

(三)掌握规律、讲究艺术的斗争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1]227“斗争”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善于斗争而不敢斗争不灵动,敢于斗争而不善于斗争同样不可取,大学生的斗争不是好斗,也不是乱斗,是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一方面,斗争方法是斗争方法论的具体化。斗争方法是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客观事物的凝练和总结,并随着形势变化而对斗争做出调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过去的经验既要充分总结、整理,又不可以直接生搬硬套,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斗”的过程中既要掌握客观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从纷繁复杂的形势与事物中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去斗争,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有理有力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积累化解矛盾和风险的经验。在斗争过程中,掌握规律、讲求方法作为一种斗争方法是新时代大学生在面临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矛盾时的一门斗争艺术。另一方面,斗争方法是大学生辩证斗争思维的现实化。斗争方法体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掌握。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常怀忧患意识,增强底线思维,讲求斗争艺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对新形势做出科学研判,科学化解新矛盾,掌握主动权,赢得先机,取得斗争的胜利。

(四)坚定信仰、坚守理想的斗争原则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1]209坚定信念、坚守理想是永葆斗争动力、延续斗争状态,始终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保障。坚定信仰、坚守理想的斗争原则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优秀品格。从党的奋斗历程来看,斗争原则一直是共产党人斗争的传家宝。共产党人在践行初心使命的同时,从未放弃坚定信念、坚守理想的斗争原则,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目标,为之不懈奋斗。这种红色基因从革命战争年代一直传承至今,新时代大学生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终生奋斗的光荣使命,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视为毕生坚持的前进坐标。从当前斗争形势来看,斗争原则是大学生在斗争中的基本遵循。坚定的斗争原则,是大学生斗争精神的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来都不是镜中花、水中月,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同影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作斗争,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到拥护党的领导,做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要论述的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7]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的过程中,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实用、实效、实战3 个维度,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可实施路径。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与大学生斗争精神相关的教育内容;在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宣传教育与引导,同时把握网络舆论环境对相关问题的阐释和表达;在校外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逐步提高大学生对斗争精神的理解,提升其个人斗争素养,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以实用为立足点,创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回归于实践。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仍局限于理论讲解、理论研讨、读书指导等理论教学层面。新时代大学生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就必须以投身于斗争实践事业为最终目标。一是要将国际斗争形势热点融入思政教学。目前,部分教师局限于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历程,讲解大学生斗争精神的理论知识及不同时期大学生斗争的表现,有待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因此,教师应将国际斗争形势如俄乌冲突、中美关系等现实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深刻领悟斗争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将国际斗争形势热点融入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斗争精神,还能够激发学生自觉强化斗争精神。二是整合培育教育主体力量。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不仅要依靠思政课教师队伍,还要发挥辅导员、行政管理教职工队伍的关键作用,将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同时,高校不应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应主动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鼓励家长成为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三是建立健全整体评价机制。高校要从理论教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以实际应用为立足点,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同时,学生要对教师进行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斗争品格,增强实践教学的能力。通过互评积极推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鼓励教育者与学生深刻践行斗争精神。

(二)以实际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争做堪当重任时代新人的主体意识

高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效果,营造一种能够引导大学生自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争做时代新人,将青春挥洒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的良好氛围。一是构建校园新环境。设计建造以大学生斗争精神为主题的建筑、雕像等,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设立宣传展板,加强学校社团宣传相关活动,营造浓厚的斗争精神宣传环境,以大学生挺膺担当、勇毅前行为立足点,使大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二是营造学习新氛围。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积极推进研讨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学术氛围,形成全校学习斗争精神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大学生斗争精神,争做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实践者。三是构建舆论新格局。高校党委团委应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宣传大学生斗争精神,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宣传文章,在校刊校报上征集大学生斗争精神相关文章,同时与社会主流媒体合作,开展有关宣传活动,共建舆论媒体矩阵,形成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的社会舆论,充分引导学生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以实训为着力点,打造锤炼斗争本领的实践培育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8]54高校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需要打造有利的斗争培育实践平台。一是积极建设校园实践平台。高校应该紧密贴合时代特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和寄予的殷切期望,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着力点,切实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西部计划”等支教援边志愿活动,形成长期、有效的培育机制,积极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实践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利用高校所在地区红色景点、建筑与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志愿者活动、宣讲活动、党团活动,将传承斗争精神融入实践活动,拓展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平台。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方高校常与长春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等单位合作,定期开展“重走红色足迹”党团活动、宣讲活动。三是牵头开展校地、校企、校所、校校合作。高校打造大学生实践培育平台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所及其他高校合作,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针对大学生不同专业,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校地、校企、校所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培训基地等实践平台,安排学生开展实践实习,增强斗争意识,磨砺与锤炼自身的斗争本领。

猜你喜欢

斗争培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