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视域下档案叙事与课程思政共享融合

2023-02-07蔡东霞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蔡东霞

(广东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1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始记录,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是真实生动的教育素材。有效挖掘档案资源中蕴藏的育人功能,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助力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发挥全媒体、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扎实推动媒体共享融合,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快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档案力量。

一、搭建协同育人矩阵,畅通档案资源共享机制

强国必先强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重点做好大数据中心建设,使数据充分赋能,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树立“大教育”观。这一明确要求为搭建协同育人矩阵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畅通档案资源共享机制留足了空间。

(一)共享档案资源,打通协同育人通道

档案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文化自信过程中具有特殊价值。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纷纷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重大纪念活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现场陈列、网上展览、影视展播等方式,推出了系列档案文化精品,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有效利用这些优秀档案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档案教育价值得以彰显的关键。为了紧跟数字教育发展步伐,高校要积极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趋势,聚焦全社会优质学习资源,运用现代化全媒体手段搭建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教育模式,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

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与地方档案馆合作,为特色档案资源进校园、进课堂提供必要的机会和平台;协助档案门户网站开设教育专栏,定期提供档案教育相关资讯、开展档案知识服务,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质效;邀请档案专员走进学校为师生传授深藏在档案里的故事;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组织开展的活动,利用五四青年节、校庆、周班会等时机定期深入档案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传达党情、国情、省情、市情及校情等,不断强化用好用活档案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档案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有效共享档案资源的机会越来越多,高校、档案部门不断创新档案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形式。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西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做深做实“口述西迁”项目,建设“西迁精神文献资料库”,与陕西省档案局合作开展“大西迁口述档案建设工程”,联合其他高校档案馆共同整理开发西迁档案资源,参与中央电视台“全国讲解员大赛”,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发表[1]。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西南大学档案馆深挖红色档案资源,创新档案利用与开发方式,将档案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思想资源和艺术资源,创作原创红色档案故事,传承育人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档案育人功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开放利用档案资源提供了生动的案例[2]。南方科技大学重点打造档案、校史、文博“三馆合一”的模式,开展“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活动,在全校营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为广大师生共享档案校史文博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传承红色文化、引领学校党建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南方科技大学档案校史馆(文博中心)官网还与全国部分重点大学的档案馆、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档案网站搭建有效共享平台,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查阅到专业的档案信息和资源。

在档案领域构建协同机制实践应用方面,各地档案部门、高校正在积极做有益尝试。例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档案馆联合教育部门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举办“传承红色基因,提质思政课堂”主题思政课比赛,将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堂,提升教学效果[3]。北京市档案局(馆)、天津市档案局(馆)和河北省档案局(馆)共同签署的“京津冀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是协同治理理念和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在档案工作实践中的成功典范[4]。这种跨行业、跨场馆的协同合作模式为实现档案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高校与档案馆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和范本,为高校立德树人开拓了新阵地。

(二)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从宏观上打造以整体育人理念为先导,以“大师资”“大课堂”“大平台”为矩阵的“大育人”模式,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育人体制机制,努力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一体的“大思政”格局,力争产生“1+1>2”的整体合力效应,激发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学校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拓宽现代课程观和教育数字化视野,站在更高的层面努力打通教务、学工、团委、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及各教学单位之间的整体育人通道,搭建一体化运行机制。

上海健康医学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学校坚持以现代课程观为视野,积极推进“大思政”课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课程为辐射的大课程思政体系,以培养人类健康的守护者为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品牌培育导向,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与学校“实践+人文DNA 双螺旋结构”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以“博物馆”“主题展”“大师剧”为主要形式的健康叙事实践,建立了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新时代基层卫生主题展馆,先后举办了“白衣碧血,御敌针刀——抗战中的医者”“上海医学院校的西迁之路”等6场主题展览。以扎根上海乡村的“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为原型打造了原创舞台剧《飞扬的蒲公英》。搭建学生、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社区多重叙事主体沟通交流的桥梁,开启了特色“分享知识、传播文化、践行育人、服务社会”的育人路径,达成了以上海城市精神和海派文化底蕴为文化观照,围绕“馆”“展”“剧”多媒态、交融性的沉浸体验,落实扎根学校、进入课堂、走进医院、影响社区、服务全国的育人目标[5]。

(三)深挖思政元素,开创档案育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6]。“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施教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核心,教育内容是关键,教师要积极探索“思政+专业+实践”的学习新模式,科学合理拓展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有效融合“思政课堂”“专业课堂”“翻转课堂”等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涵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各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是蕴含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有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或德育培养的教育元素。由于不同学科需掌握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未来就业方向等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科实际,广泛搜集相关领域档案资源,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逐步将这些红色档案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例如,综合性学科重在挖掘课程中深厚的人文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及严谨科学态度等素材;师范类课程重点挖掘师德师风、教师无私奉献等元素;经济管理类课程重点挖掘诚实守信、公正法治等元素;航天类课程重点挖掘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医学类课程重点挖掘救死扶伤、和谐友善等元素。要引导专业课老师把档案中涉及爱国主义、家园情怀的资源渗透到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公选课、主题班会等中,挖掘档案资源中政治立场坚定、家国情怀深厚、文化修养高雅、道德修养高尚的典型素材,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供给。

二、锚定精准思政方向,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要全面系统推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升级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在教学空间、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时空、全领域的转型,以高质量的教育内容为数字教育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

(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深化档案叙事内容挖掘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有现代化人才作支撑,现代化人才培养离不开拥有现代课程观的师资。现代课程观强调施教者要具有课程开放意识,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活化教材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有效地优化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在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从而提高教育效能。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围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主题,建设大型体验基地,鼓励高校结合专业特色分类型与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联系共建沉浸式、交互式的教育实践基地,将优质实践资源有机纳入教学安排”。

深耕教材内容,提炼档案叙事主题。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为出发点、以深耕教材为核心,结合教学需要有效提炼档案叙事的主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合理选择合适的档案资源,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设计,引导档案叙事安排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促进课程知识准确传递,为学生带来满足个体需要、实效性强的课程思政体验。

整合多方资源,挖掘档案叙事内容。把学生的真实需求作为选择叙事内容的动因,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作为故事脚本,深入挖掘档案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人民群众奋发图强的感人故事,有效融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地方特色、时政热点等元素,努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革命的故事、英雄人物的故事、爱国群众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引导青年学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使档案叙事和文化传播更有深度和温度。

利用媒体平台,优化档案叙事媒介。依托先进的VR、AR 等虚拟仿真技术,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浸润式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借助短视频感知红色故事和红色文化,实现沉浸式、可互动、模拟在场的学习体验,增强现场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红色档案动起来、活起来;积极与档案部门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结合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等典型做法,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价值,共享档案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充分运用元素化解析、可视化传播、互动式交流等方式,利用视频和音频中的图像和声音,开展深度档案叙事,搭建“馆校共建”平台,举办微视频进校园、微档案进课堂、档案名人堂进头脑等活动,推动红色档案资源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引导广大学生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

(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国家推进全媒体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国家重点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平台,如“共产党员网”上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共产党微信等板块。在共产党员电视栏目下设《精神的追寻》《党史故事精粹》《乡村振兴进行时》子栏目,里面涵盖劳模精神、西迁精神、红旗渠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内容。《精神的追寻》栏目下还有榜样、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优秀作品展播作品等。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德育教育部分有《党史学习》《爱国主义》《宪法法治》《品德教育》《思政课程》《传统文化》《生命与安全》《心理健康》《生态文明》等栏目。在《党史学习》栏目下有图说百年、话说当年、“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在爱国主义教育栏下分薪火相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代楷模发布厅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官网”设有《重要论述》《中央精神》《权威发布》《要闻要论》《进展动态》《学习服务》《媒体集萃》等专栏,集中展现主题教育进展情况和实际成效,及时反映主题教育中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这些资源都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好素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加快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综合利用现有资源为教学服务,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奋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以教育数字化为依托,创新档案资源开发形式

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彰显档案价值、发挥档案功能的重要基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各行业、各区域、各部门之间建立现代化协同联动机制,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潜在的档案资源,努力探究档案的深层内涵,透过档案背后的故事探寻档案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发挥档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档案力量。

创新档案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形式,有利于释放档案资源的教育价值,有效发挥档案文化教育功能。近年来,全国各地档案馆积极探索创新档案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形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档案代表作品,如中央档案馆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媒体中心推出的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中国科学院与中央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的档案电视专题片《于无声处》,助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20 年,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参与组织第一届“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网上征集展示活动,短视频征集活动作品累计1.4 万余件,“追寻先烈足迹”微博话题两度登上热搜榜,阅读数达3.6亿人次,讨论数达3.1 万人次,作品在腾讯微视、抖音、西瓜视频、快手、B 站、梨视频、秒拍等短视频平台上的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0 亿次[9]。档案馆、博物馆根据公众喜好,通过故事叙事的形式开发档案资源数字产品,创新传递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近年来,故宫相继创新了数款数字产品,让更多中国人了解故宫,唤起了中国人守护中华文明的热情[10]。

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结合社会热点、重大节庆日挖掘档案文化内涵,与档案部门、主流媒体等合作,优化档案叙事策略,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运用,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打造沉浸式、可互动的学习体验,在增强档案文化传播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同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切实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三、拓展数据赋能空间,推动人才强国发展进程

当今世界,现代化高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活、学习方式。档案事业必须打造文化底蕴厚、科技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管理经验丰富、拥有现代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快推进档案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载体,积极主动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构建现代化协同机制,努力畅通档案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通道,拓展数据赋能空间,推动人才强国发展进程。

(一)聚焦档案数据共治共享,加快教育数字化发展步伐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各地档案部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更加新颖、便捷、现代化的方式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档案品牌,充分彰显档案的文化价值。例如,陕西省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构建陕西省档案融媒体宣传矩阵,建立公众参与档案文化活动积分制、奖励制,打造全民参与档案馆,持续打造多元档案文化品牌[11]82。2021 年,档案部门纷纷以“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百集微纪录片、《100 个档案故事讲述党的历史》、“印记100”、“凝百年之辉,筑兰台之梦”微视频展播等形式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红色档案微纪录片在央视新闻微博的阅读量超4 亿人次、今日头条推荐量超23 亿次,取得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12]。系列活动的开展,为档案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档案教育价值的彰显、为档案文化传承等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高校纷纷在档案管理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例如,东北大学建设虚拟校史馆,可以直观东北大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成就等内容。2021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期间成立“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联盟”,发布了《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宣言》(简称“青岛宣言”)[13],为把现代高科技引入课程思政、实现档案高质量教育提出一批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观点。

(二)推动档案数据多元整合,开展数字人文服务实践

近年来,我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整体呈现注重红色档案资源的挖掘与编研,注重运用CR、VR 等虚拟现实技术提升展览效果,注重多方合作开展档案开发利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高度融合。以“数字梅兰芳”为例,她是由3D影视级计算机动画技术、人工智能多模态交互技术及3D 引擎实时渲染技术打造出来的“数字人”。“数字人”技术不仅可以模拟真实人类的形象和行为,还可以创造出有个性的虚拟角色,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更加自然的互动和沉浸体验[14]。

“十四五”期间,中国档案事业积极探索数据融合、分布式存储、关联分析、多元交互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快速实现档案教育数据信息整合、档案教育资源平台共享,提高档案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挖掘档案资源更深层面的教育价值,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记住中国历史,为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技术赋能现代化教育,用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新媒体等技术在档案领域的迅速应用,档案行业迫切需要优化人才结构,快速适应档案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截至2021 年,全国35 所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中,已有10所高校的档案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学科本科专业建设点,10 所高校的档案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30-31。《“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平台建设和梯队建设两个维度,努力深化档案专家库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管理型档案人才;深化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合作,借鉴国家保密局与高校共建保密学院的成功经验,鼓励各级档案主管部门与高校合作共建档案学院,推动档案学科建设;强化数字课程开发,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档案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面向未来,要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加快构建新一代数字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不断加强部门协同、区域协同、行业协同,逐步健全“物联网+”数字治理新模式,大力提升档案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用档案智,植爱国情,担强国任,让价值引领“新”起来,让专业知识“实”起来,让档案价值“活”起来。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